山水與人文的交響

時間:2022-12-15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林雪娜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宋代學者王正功寫下的佳句,為後人傳誦至今。

如今的桂林,不僅有“甲天下”的山水,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這個冬天,2022桂林藝術節溫暖了整個城市。在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向世界級旅遊城市進發之際,藝術家們熱情滿懷為這秀美名城注入藝術之韻,他們從四面八方而來,以青山為幕,借綠水搭臺,奏響山水與人文的交響。

精彩戲劇在桂林奇山秀水間上演。本報記者 周軍 徐天保  攝

根與脈

冬日的桂林,暖陽和煦。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田漢先生的後人歐陽維重遊桂林,有如“回鄉”。

歐陽維重訪祖父、外祖父曾經居住的地方,映入眼簾的已是一派現代化景象。雖然與桂林重逢幾回,但此次疫情後重遊,令他感到親切而欣喜。

看到新修繕好的廣西省立藝術館,他説:“就是這個模樣!”

坐在館內觀看了2022桂林藝術節開幕式創意演出,他滿懷激動之情:“驚喜,感動!”

當“西南劇展”的場景在整個劇場重現,歐陽維感覺恍若穿越時空看到先輩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78年前,廣西省立藝術館落成之日,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在此開幕。倡議人歐陽予倩、田漢等藝術家組織西南八省上千名戲劇人,演出了近百日、上百場戲劇。彼時,國內響噹噹的戲劇家與文學家雲集於此。這場人數之多、規模之宏、聲勢之壯、時間之長的“西南劇展”,被譽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盛舉”。

78年後的今天,歐陽維置身於先輩曾經生活戰鬥過的地方,無數前輩身影歷歷在目,他們如同不熄的火焰,永遠青春,從未走遠。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也是一座城市的氣脈。

令歐陽維始終銘記的,是前輩們的藝術理念與精神情懷。歐陽予倩先生所言的“為人生的藝術”,一直令他唸唸不忘。他説:“藝術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不是追求形式的藝術,而是追求人的精神,有美育、教育和撫慰人心的力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藝術。”老一輩藝術家們一生與藝術結緣,始終懷揣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西南劇展’不僅是戲劇,那是抗戰文化的高峰,是在國家困難時期,文藝先鋒不畏強敵、不怕困難、艱苦拼搏的奮鬥精神,更多的是民族的精神凝聚,今天我們賡續文脈精神,向經典致敬。”此次藝術節藝委會主席、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説道。

因為這一方秀美熱土,因為“西南劇展”的文脈延續,因為老一輩藝術家們的緣分,身為藝委會成員的他們對桂林“情有獨鍾”。令郝戎十分感動的是地方黨委政府對文化發展的熱情與信心:“我們感受到廣西對文旅發展傾注的心力,有了地方的重視,相信桂林藝術節能成為廣西的文化名片。”

景與人

20年前,知名導演王潮歌來到桂林,看到這裡山如畫、水靜流,城在景裏、景在城中,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恬淡而悠閒,令人心悅神怡。

當時,王潮歌受邀來桂林做一台晚會,看到如此美景,她將晚會地點選擇在了象山景區。這臺“歡樂漓江”晚會便是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前身。

“天人合一”是王潮歌對桂林山水人文的深刻印象。在她的印象中,這一點也體現在《印象·劉三姐》中樸實的漁民們身上。當時,演出有幾個村的漁民參與,令她感動的是,有的漁民從遠處村屯劃著竹筏逆流而上。就這樣,漁火、漁民、鸕鶿等,都成了自然的演員。這臺演出開創了中國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

“《印象·劉三姐》至今常演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為山、水本身就是演員,人們生活形態本身就是演員,這也是最打動人的。在我們創作團隊看來,桂林帶給人‘天人合一’的山水、勞作、人民的‘印象’是至高無上的。”王潮歌説道。

此次藝術節,桂林的山水風景也成了舞臺的背景。藝術在桂林山水間徜徉,風景與觀眾相得益彰。夜幕下的象山漓江邊,浪漫的西洋爵士令人陶醉;七星岩溶洞內,動感手碟與鐘乳石産生共鳴迴響;桂海晴嵐青山為幕綠水搭臺,外國友人在青山秀水間愜意欣賞音樂……

正如王潮歌所言:“藝術是有土壤的,藝術是人的精神需求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它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糧食。桂林是一片沃土,它可以生長這樣的夢想。”

當風景與人文交融,當“甲天下”的山水與時尚音符同頻共振,奏出一曲穿越古今、中西合璧的交響。

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教師趙淼的深切感觸裏,這裡的風景人文深厚,這裡的山水可以擁抱,這裡的大街小巷、山水之間到處都可以是舞臺。他憧憬著:“今後可能就在街角一個小山下,就能搭建一個舞臺,觀眾可能就在馬路對面,這裡有人來人往的煙火氣息,遠處山上可能一首古曲響起,一個故事就開啟……”

神與韻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文脈,一片山水有一片山水的神韻。如今,藝術也成為一座城市文明與發展的重要標誌。

愛丁堡藝術節、阿維尼翁戲劇節、奧地利藝術節……在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的印象裏,國際上有許多著名的藝術節,有的是在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有的是在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都給人提供重要的參照。世界各地的藝術節與地域有關係,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還需要有世界眼光。

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到世界級旅遊城市進發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桂林的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加以融合提煉,如何以世界眼光鍛造出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神韻與風采?

在劉杏林看來,桂林的山水風貌是獨有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此外還要重視珍貴的人文遺産。這就需要建立在歷史文化上,建立在跟社會文化肌理相互參照的關係上,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裏。這是歷史積澱的必然,是文化積累的映射,也是桂林藝術節延續的生命力。在日益國際化的時代,除了有歷史的積澱,還要有新的創造,要不斷創造符合當今審美的藝術作品,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文化,用國際的標準衡量我們的創作。只有這樣,才能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不斷前行。

近年來,國內一些老牌旅遊城市成為電影、文化、藝術活動青睞的承辦地。此次藝術節協辦方負責人、北京中鼎華藝藝術總監尹璐認為,一方面因為這些城市本身具有成熟的旅遊條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文化藝術也反哺了城市,給予城市精神營養,塑造了城市的氣質,由此吸引了更多人慕名而來。就桂林而言,山水與人文交織在一起,這座城市的溫度就不一樣了,濃厚的人文色彩也是人們愛上這座城市的精神基石。

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藝術産業和旅遊産業的主力軍,“年輕態”“國際化”也構成了桂林藝術節的主基調。

趙淼期盼:“今後將通過駐地藝術家計劃等,讓更多年輕人在這裡找到施展才華的創業舞臺。藝術節不僅是藝術家的平臺,更是廣闊大眾的平臺,藝術賦能了這座城市氣質,孕育人精神之嚮往,希望有更多的人與産業來到這裡,讓天南地北的人們品一品桂林的味道、聞一聞桂林的芬芳,汲取創作的靈感與養分,在這裡生發‘藝樹之花’。”(記者 林雪娜)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