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蒙古族草原之舟—阿魯科爾沁旗勒勒車製作技藝

2016-01-04 18:03:44 | 來源: 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從遙遠的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阿魯科爾沁草原的阿魯科爾沁部落,就是趕著一輛輛勒勒車走來,歷經艱辛穿越了高山草地。

  勒勒車,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交通工具。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曾經是草原上特有的風景。《基維百科全書》有這樣的描述:“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是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可以完全用樺木或者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車輞,將12副車輞連接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車自重約100斤,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是牧人趕車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的特點為:車輪高大,結實耐用。勒勒車的車輪長達一米四至一米五,相當於牛身的高度。車輪較大,適於在並不平整的草地、低凹坑陷的沙灘、白雪覆蓋的高原上長時間地行進。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還有一些特製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同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安裝木櫃,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龐大的勒勒車隊都是由十幾輛甚至幾十輛車組成的,行駛時一輛輛排成很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最前面的叫“忙豁侖”。為了不使車隊走散,每頭牛的犄角都用繩子相聯,最後一輛車拴有大鈴鐺,發出“釘鐺釘”的響聲,以便使最前面的車能夠聽到。有趣的是,駕馭這只浩蕩隊伍的竟然只是一人。勒勒車從用途上分一般有三種:搬家、拉水、運輸;從結構上分有用毛氈葦蓆圍起的蓬車、有用於搬家的庫房車和專門拉水的運水車。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矯健的馬跑得飛快,為什麼不用馬拉勒勒車呢?在大草原上,用牛拉車比馬有優勢。由於牛走起來非常平穩,又有耐力,所以成為拉勒勒車的首選牲畜。勒勒車極大地方便了蒙古族牧民的生産和生活,他們熱愛勒勒車,甚至崇拜那些木質的勒勒車車輪。一輛輛勒勒車記載著數不清的草原往事,印證了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從遙遠的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阿魯科爾沁草原的阿魯科爾沁部落,就是趕著一輛輛勒勒車走來,歷經艱辛穿越了高山草地。1546年,阿魯科爾沁部落一部分在赤峰定居下來,一部分西遷到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巴彥諾爾,還有一部分遷到了黑龍江、吉林兩省。阿魯科爾沁部落儘管飽經滄桑,但是,勒勒車的製作技藝卻世代相傳,在《蒙古秘史》中,就有勒勒車的記載。2004年,罕蘇木蘇木牧民松迪懷著對勒勒車的深情製作了他的最後一輛勒勒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存下來。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機械電動車輛的廣泛使用,牧民已經用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代替了古老的勒勒車,但是,勒勒車仍舊是牧民心中的最愛。在沒有現代車輛的遠古時期,蒙古族的前輩們使用木材和榫卯結構以及簡單的工具發明瞭勒勒車,從古代一路走來,從生産、生活到戰爭,勒勒車無處不在。可以説,勒勒車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屬於蒙古民族的專利發明創造。勒勒車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範圍,在那麼遙遠的年代就發明使用了車輛,也是一個奇跡,因此,勒勒車製作工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白音查幹、松迪、賽音都楞為勒勒車製作傳承人。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