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草原文化節組委會主辦,內蒙古博物館承辦了《相映成輝~~~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讓我們借助這些後世出土的諸多古道珍品,領略草原絲綢之路往昔的輝煌與興衰,下面有請各位看官一邊欣賞這些呆萌文物,一邊細細品味那更有生命力量的草原和草原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的那份倔強與堅毅。
在這裡,流淌的溪流迂迴向西北,地勢平坦,水流平靜,蘆葦、野花叢生,整條河道猶如嬰兒一般在陽光下安逸地睡著,靜的像一幅油畫。一股清冽的風拂過臉龐,蒙古高原的茫茫草原卻也要經歷這般冷酷卻不寒冷的風。剛才的那般柔弱全然消失,留下的是伴著勁風的倔強,草尖根根豎起,隨著風兒輕微搖擺,看似柔嫩但不柔弱,堅毅的駐紮在這裡,接受著陽光與疾風的洗禮,等候著歇腳的人們。
遠方,傳來了悠揚的駝鈴聲,透過草莽,一支中原地區向北越過陰山、燕山的駝隊載著貴重的貨物款款而來。駱駝那濃密的睫毛在水流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嫵媚,短暫的休整過後,駝隊、車馬繼續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諸多商隊和遊牧民族的來來往往,使這裡看似比其他的草原更有生命的力量。這裡,便是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由青銅時代延續至近現代、貫通歐亞大陸草原的交通貿易要道——“草原絲綢之路”了。
山河表裏古道通衢
相比沙漠、海上、西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闢最早,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已經形成貿易路線,西漢時就有通過當時七河地區的烏孫至蒙古高原的記載,這與草原民族的活動有密切關係。匈奴以及其後的突厥、回紇、鮮卑、柔然、粟特、烏孫、月氏和蒙古民族,都先後活躍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這條草原貿易通道的形成得益於自然環境。北亞地處寒冷的苔原和亞寒帶針葉林帶,人類難以適宜;中亞又有崇山峻嶺、戈壁沙漠築成一道夭然屏障橫亙在東西方通道上。這樣的地理環境下,歐亞大陸要想溝通東西方交往很困難。環境考古發現,歐亞大陸只有在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才有利於人類的東西向交通,這個地區恰好是東起蒙古高原向西經過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北部,進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達喀爾巴吁山脈的草原地帶。除了局部有丘陵外,狹長的草原地帶地勢平坦,生態環境一致,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正好位於歐亞草原地帶之上。這條夭然的草原通道,向西連接中亞和東歐,向東南通往中國的中原地區。
中原旱作農業地區盛産糧食、麻、絲與手工製品,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牛、馬等畜力;畜牧業為主的北方草原地區盛産牛、馬、羊、皮、毛、肉、乳等畜産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對於草原絲綢之路的貿易發展來説,恰逢其時。
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形態的接近,使得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進入青銅時代後,歐亞草原通道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文化呈現共同的特徵。作為歐亞大陸的動脈,在這條道路上,塞人、羌人、丁零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回鶻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明清時期的漢族自動向西遷徙,希臘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自西向東遷徙,各
民族的興衰起伏,使絲綢之路的歷史不斷變幻。西元4世紀開始,大量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粟特人陸續移居中國,直到西元8世紀,吐魯番以東,沿河西走廊到西安、洛陽、大同,都有粟特人的聚居區。
遺珍散盡千年繁華
考古發現,北方草原地區存在諸多兼具唐代風格與西方特徵的金銀器。原來,唐代的草原絲綢之路處於一個繁盛時期,許多西方的金銀器和製作技術隨著這條通道抵達草原地區,並南下傳入中原和南方。中原與南方地區的金銀器也通過唐朝政府的賞賜進人北方草原地區,並傳播到西方國家。
然而,唐代晚期吐蕃興起,安史之亂後的西元758~776年之間佔據了河西走廊,割斷了沙漠絲綢之路。當時控制草原絲綢之路的是回鶻人,分崩離析後,契丹人乘虛而人,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因此,草原絲綢之路仍然暢通無阻。唐人不得不選擇草原絲綢之路與西域交流。
以草原為腹地的遼王朝,開發草原進步頗大,但畢竟能力有限,對外貿易的需求帶動了遼與西方國家和中原王朝的文化往來。西域各國送來了珠玉、琥珀、瑪瑙器、珊瑚、犀、毛織品、乳香、金銀器、玻璃器……遼王朝送去了馬、牛、羊、貂鼠皮、皮靴鞋、海豹皮帶、朝霞錦、雲霞錦、絹紗、北珠、陶瓷、青鹽、白鹽……
由於西夏佔據著河西走廊,遼王朝與西方的交往只能走草原絲綢之路,為了維護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修築舊時回鶻的“可敦城”,作為鉗制西夏和西北諸部落的軍事重鎮。北路自上京臨潢府,經烏古敵烈、統軍司,西經札刺部,到西北路招討司轄◇內;南路自南京析津府,過居庸,到西京大同府,西北經豐州夭德軍,越陰山,過黑水,經過白達旦部。南、北兩線在可敦城會和,經達旦到北庭,進入高昌、龜茲,到達大宛,與沙漠絲綢之路北道會合,再通往西域及亞歐腹地。
西夏處於沙漠絲綢之路的咽喉,西行可以進入草原絲綢之路。西域諸國的商人、使者前往宋、遼、金必經西夏,這裡成為轉机站,一旦受阻,便只能繞路借道了。西域、中亞諸國與宋朝的金銀器貢賜往來,有些使者走的就是草原絲綢之路,通過草原絲綢之路或者沙漠絲綢之路再進入各自的境內。
色目商人把西域生長的葡萄、西瓜和棉花等經濟作物輸入東亞各地,從此很多人吃到了進口水果。販運來的珠寶、香料等奢侈品則大多供給元朝統治者。
明清時期,中亞地區生産金銀器的諸國分崩離析,加之,明代的蒙古族又退居北方草原地區,與明王朝形成對峙的局面,影響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而那時的西方已經出現了工業與科學技術,保守的清王朝難以接受新文化,從而導致了草原絲綢之路的衰落。取而代之的卻是逐漸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
……
商隊與使團離開後,茫茫草原又恢復了往昔的平靜,連寒冷的空氣也隨風而去,水流蜿蜒向遠方,一直延伸到那藍綠相接的夭際,只有鳥兒留在這裡悠然地的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