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宋仁德:為了玉樹的牧民和草原

2015-11-30 09:47:51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馬玉宏 石 晶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青海省農牧廳一位負責人説,相比現在農牧區隨處可見的畜棚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宋仁德的這種科學養殖方法更有利於地域産業發展和生態保護。

左上圖宋仁德在牧民家的牛圈查看牦牛長勢。右下圖 宋仁德在實驗基地。 本報記者 石晶攝

原標題:為了玉樹的牧民和草原

飛機緩緩降落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機場,冬日清晨的陽光中夾雜著刺骨的冷風,高海拔瞬間使人臉色發青。

宋仁德膚色黝黑,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很斯文。他生活在高原,艱苦的生存環境和地震磨難使他如牦牛一樣,堅強挺拔而富有韌性。

作為青海“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中的佼佼者,宋仁德刻苦學習、出國深造,致力於玉樹畜牧業發展和草原生態保護,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撐起民族地區畜牧業發展的一片天……

為科學飼養傾盡全力

玉樹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擁有2028.13萬公頃的天然草地。牧區長久以來有一種觀念,以牛羊數字論貧富,誰家牛羊多誰家就富有。因此,這裡的牦牛數量很多,佔青海省總量的1/2,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問題困擾著地方政府。

自工作以來,宋仁德長期研究牦牛生産和草地保護問題,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與和諧。

2011年冬季,因為一個研究課題,宋仁德要到牧場駐場,單位人手不夠,就將技術推廣站站長黃長玉請來幫忙。大家奔波了一天,到晚上安營紮寨準備吃飯時,卻發現宋仁德不見了。大家分頭去找,黃長玉最終在一片山洼裏找到了他。當時,他正抱著一大塊牛糞發呆。原來他在通過牛糞判斷牦牛的採食狀況,並對採食的植物進行草場變化分析,從牛糞中判斷採食量對草場變化的影響。

在野外搞研究很辛苦,有口熱飯吃都是奢望。一次,同事準備將涼餅子放在微波爐里加熱時,宋仁德急了,這可是他用來加熱牛糞搞研究用的。他硬是攔著同事,不讓用這個微波爐熱餅子,大家看他的認真勁,啃著涼餅子笑了。

今年11月12日,宋仁德驅車趕往玉樹稱多縣下賽巴村牦牛科研示範點。示範戶拉巴才仁家的冬季草場裏共有249隻牦牛,分別圈養在冬窩子和遠處的山上。宋仁德介紹説,牧民將體格雄健、能抗禦野獸侵襲的牦牛放在山上,以保證牦牛的野性。

拉巴才仁家的牛圈裏放著黑乎乎磚頭樣的東西,幾個小牛犢在爭相舔食。宋仁德介紹説:“這是在舔磚,磚裏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牦牛舔食後會加速生長繁殖。我們的技術推廣要和産業發展聯繫起來,這個示範點的意義在於牧戶可以多出欄牦牛,用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的自然放養模式,這樣牧戶可以少養一些牲畜,既可以保護草場又能增加收入。”拉巴才仁告訴記者,用宋仁德的方法養牦牛,毛色和體格要更好,他今年爭取多出欄牦牛,以增加收入、減少載畜量,減輕草場壓力。

宋仁德開展牦牛高效繁育整合與研究,對牦牛進行冬季補飼,保持膘情,這樣春季時母牛體質恢復快,改變過去因營養不良兩三年一胎的狀況,達到一年一胎,也能改變草原上無序放牧和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迴圈。

青海省農牧廳一位負責人説,相比現在農牧區隨處可見的畜棚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宋仁德的這種科學養殖方法更有利於地域産業發展和生態保護。

一次次選擇留在玉樹

1986年,宋仁德從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畢業。分配工作時,玉樹條件艱苦無人願去,宋仁德自願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來到這裡。他説:“我學的是畜牧專業,到玉樹更能發揮我的專業特長。”

剛到玉樹的經歷讓宋仁德難忘。1987年,他和同事去曲麻萊縣秋智鄉做牦牛體質測定。工作完成後,他發現附近的河水突然暴漲,自己和同事被困在三角洲上,牦牛也無法過河。對岸同事試圖往三角洲上扔饅頭,終因距離太遠沒能扔過來。沒辦法,宋仁德他們只能宰了一頭小牛犢,白天吃生肉,晚上跟牦牛擠在一起取暖,6天后才解困。

工作一段時間後,宋仁德意識到還需加強學習,于2004年赴日本深造,主攻方向還是牦牛和草原研究。博士畢業後,他放棄了留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機會,回到玉樹。

野外觀察和數據記錄工作的辛苦程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宋仁德在作“青藏高原牦牛硒營養狀態”“對青藏高原牦牛兩季放牧利用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的評價”等研究時發現,國內對高寒草地畜牧業生産與生態保護方面的基礎研究數據非常缺乏。他秉承嚴謹的學者精神,對同一草場連續12年進行檢測和數據記錄,實地採集有關草地畜牧業生産與生態保護的第一手資料。

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玉樹州幅員遼闊,畜牧站工作半徑大,運輸距離長,物價高,經費短缺現象比較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畜牧站整合各種資源,用有限的資金做最多的工作,力爭出最多的科研成果:積極與國內外大學聯合,進行共同研究。他與日本國立宮崎大學合作,利用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海外調查)進行了“牦牛的放牧行為對青藏高原草地物質迴圈的影響”等研究。同時,儘量將實驗基地放在花費較少的牧場,出了成果再向牧區進行推廣。

記者不經意看到畜牧工作站院子後面有兩頂藍色帳篷,副站長李萬業説:“畜牧站重建後單位分房,宋仁德讓其他人先挑,自己留了一套樓層和採光都不好的房子。他經常搞課題研究到深夜,新家離單位有8公里,為節省時間和精力,他和妻子一直住在這兩頂帳篷裏。”

採訪中宋仁德接到省裏打來的電話,通知他的團隊榮獲省“人才小高地”榮譽,他掩飾不住興奮地説:“這樣我們就有資金進行新的課題項目研究了!”

由於工作繁忙,宋仁德只能請遠在西寧的岳母照顧孩子。這位堅強的漢子提起孩子滿眼含淚:“為了大家我只能捨棄小家,我想我的孩子能理解他們的父親所做的一切。”

作為父親,宋仁德放棄了陪著孩子成長的機會;作為兒子,他無法在父母面前盡孝。這一切,只為了他心中的大愛,為了這片江源大地的重生……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