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孛兒只斤·蘇和:傾盡全力傳播蒙元文化

2015-11-24 10:20:47 | 來源: 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憑著嚴謹的求證態度和做學問的認真精神,蘇和的著作得到了很多資深史學專家的認可,已經成為暢銷書,也成為很多政府部門饋贈的禮品。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孛兒只斤·蘇和開始研究蒙古學。他收集了大量蒙古學資料,深入到全區60多個旗縣的博物館、展覽館和檔案館,走訪了當地諸多蒙古曆史文化學者。幾年的時間裏,他的5部蒙古族歷史文化著作相繼出版問世,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作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30世嫡孫,蘇和為普及和弘揚蒙古族歷史文化做著艱苦的努力。

孛兒只斤·蘇和簽名售書現場(資料圖片)

首次接觸國外蒙古族

1994年,蘇和被內蒙古師範大學派往俄羅斯聯邦的布裏亞特共和國國立師範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在此期間,他有機會全面地了解布裏亞特蒙古族的民俗和歷史文化,對居住在國外的蒙古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全面收集整理蒙古學資料。

據蘇和回憶,為了便於交流,他當時還帶了一名俄語翻譯。到俄羅斯不久他就發現,烏蘭烏德的布裏亞特族居民在正式場合普遍使用俄語,但在家庭還保留著布裏亞特蒙古母語,他知道俄羅斯布裏亞特人與中國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布裏亞特蒙古族同屬於古老的布裏亞特部落。

接下來的兩次經歷更讓蘇和認定,俄羅斯布裏亞特蒙古族與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同族一脈。有一次,蘇和陪同一位漢族同事到當地醫院看牙,走時匆忙沒有帶隨行翻譯,到了醫院以後,他便試著用蒙古語與醫生交流,沒想到交談十分順暢,牙齒很快也醫治好了。還有一次,蘇和一行到布裏亞特共和國鄉下的集體農莊做客,農莊的布裏亞特朋友特別熱情,得知有來自中國的蒙古族客人前來拜訪,他們開著伏爾加轎車到離村子五六公里之外去迎接,回村莊時村民們給予熱情的夾道歡迎。蘇和看到,村民雖然居住環境和擺設都已西化,但是好客的主人會以布裏亞特特有的奶食品和牛羊肉來款待客人,別具特色的布裏亞特服飾更滲透出濃濃的蒙古族風情。

從最初與布裏亞特朋友的即興交談,到帶著同事到醫院看病,再到鄉下布裏亞特農戶家中做客,蘇和與俄羅斯布裏亞特蒙古族拉近了感情。此後,他盡可能多地跟布裏亞特人接觸和交流,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還特意到布裏亞特民俗博物館參觀,館內展有許多北亞森林、草原狩獵和遊牧民族的生活設施:埃文基人的獸皮、樺皮帳篷,布裏亞特民族的蒙古包和木格楞式蒙古包,以及窗欞上的彩繪,佩挂精美鞍具的駿馬模型,還有別具民族風情的民族服飾。所有這些都和中國的蒙古族有著相同和相近之處。

在俄羅斯的兩年時間裏,蘇和從各種渠道了解歷史上蒙古鐵騎征服歐亞大陸的歷史和當代俄羅斯蒙古族及其後裔的資料,寫了大量筆記和採訪見聞,拍攝了很多照片,買了不少用布裏亞特蒙古文撰寫的歷史和文化方面的書籍,開始著手研究布裏亞特蒙古人歷史文化。

以書會友廣交知音

回國以後,蘇和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他從未間斷對蒙古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通過各種渠道蒐集國內外蒙古學方面的書籍、國內外相關論文、影視照片資料。

在此基礎上,蘇和從2005年開始撰寫《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經過4年的艱苦寫作,2009年8月出版發行。這本30萬字的圖書載入了469幅有歷史價值的插圖,系統介紹了蒙古帝國建立以來留在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後人的歷史和現狀。書中寫道:“布裏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的近支,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布裏亞特人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他們使用布裏亞特語,與其他地區的蒙古人語言相通。”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出版後,在社會上産生了很大反響,在短短4年的時間裏,就4次增印。蘇和也由此結交了很多國內外蒙古學的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河南省的王建華,兩人的聯繫促成了《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一書的合作出版。

在蘇和的著作中,還有一位值得關注的作者,他就是蘇和的女兒蘇日娜。蘇日娜1998年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先後獲得日本和光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和日本明海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2007年回國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工作,父親寫作期間,她利用在日本留學的機會為其蒐集了日本及國外的有關蒙古學資料,回國後,工作之餘與父親合作著有《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蒙古三大部》及《蒙古八部》。

 走遍全區60多個旗縣

蒙古族是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性民族,而中國是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國。所以,當第一部介紹國外蒙古族的書籍《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出版發行後,出版社和不少關注蒙古族文化的學者建議蘇和寫一寫國內蒙古族發展生存的狀況。

於是,蘇和又閱讀了國內大量有關蒙古學的著作和文獻。他認為:中國蒙古族各部落的歷史是中國北部邊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自明朝退居漠北以後,各部就開始形成,中國北部邊疆成為蒙古各部落活動的舞臺。現在中國蒙古族聚居地區的很多地名都來源於蒙古族的部落名稱,但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很多人不十分清楚這些地名的歷史沿革。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必須從蒙古各部落的角度來加以研究,才能清晰地勾畫出中國蒙古族歷史的本來面目。而系統全面介紹蒙古各部落歷史和文化,這在蒙古學中還有很多空白,蘇和決定以蒙古族各部落和群體為切入點,編著《中國蒙古族系列叢書》。

然而,部落歷史往往又是最難執筆的,因為蒙古族主要部落大多是在“北元”以後形成的,蒙古族退居漠北以後無安定的環境來發展文化,保留的史料很少,只能從明清時期的一些史籍和很少的蒙古文資料中尋找有關蒙古族部落歷史的只言片語來尋找線索。為了收集到第一手資料,2010年以來,蘇和東到呼倫貝爾,西到阿拉善,走訪了60多個旗縣的博物館和檔案館,採訪了大量當地熟悉蒙古族歷史文化的學者。為了方便採訪,蘇和花30萬元買了越野汽車自駕採訪,這對於年逾六旬的他來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尋一把鑰匙還原歷史

2009年8月,《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出版後,中國蒙古族系列叢書之一——《蒙古三大部》、叢書之二——《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叢書之三——《蒙古八部》、叢書之四——《衛拉特三大汗國及其後人》相繼出版。

在寫作過程中,他盡可能將每一個蒙古族部落的歷史資料收集全面和完整,再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去研究、整合和剖析,即使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也要把某一個歷史問題或者事件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他説:“只要有一個線索,就相當於一把鑰匙,用這把鑰匙就能打開一個廣闊的空間。”

憑著嚴謹的求證態度和做學問的認真精神,蘇和的著作得到了很多資深史學專家的認可,已經成為暢銷書,也成為很多政府部門饋贈的禮品。

目前,他應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約稿,正在編寫《蒙古曆史一百名人》和《影響世界格局的蒙古戰役》兩部著作。

內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阿迪雅説:“蘇和先生經過多年對蒙古族歷史文化的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展現在讀者面前,能夠起到在廣大讀者中普及蒙古民族歷史文化的作用,為落實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為我們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大區建設做出了貢獻。”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