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社區
人民日報刊文:微閱讀可以是深閱讀嗎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10  責任編輯: 李想

    ●對今天的文學來説,理想讀者沒有消失殆盡,但90年代培養起來的非理想讀者,也越來越少了。讀者去哪兒了?一個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被微閱讀包圍,並深陷其中。微閱讀的增長,不只是傳播工具進步帶來的經濟層面的問題,還是文化和文學的問題,甚至是社會學的問題 

    ●閱讀的手段雖然變了,但閱讀的目的並沒有因此發生質的改變,閱讀與我們的生命融合,陪伴著我們的心智成長,與精神的昇華和思想的産生密切相關 

    ●微閱讀是否還可以被發掘出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微閱讀是否具備實現深閱讀的可能性,進而,微閱讀如何實現深閱讀,這才是比較複雜的問題,也才是應該討論的問題 

    在今天,寫作不是問題,閱讀才是問題。我們不用擔心沒有作者,因為網路和自媒體的發達,讓更多的人有了寫作的可能和發表的可能,我們要擔心的是讀者的不在場。圖書發行量的下降,圖書館人數的減少,都説明讀者的流失和空缺。好多年前,羅蘭·巴特説,作者死了。上世紀90年代初,大眾閱讀、消費閱讀興起的時候,我曾經寫文章感嘆“讀者死了”——這裡的“讀者”是我們期待的理想讀者,不是那些輕閱讀、淺閱讀的讀者——以文學的態度去閱讀文學的人少了。對今天的文學來説,理想讀者沒有消失殆盡,但90年代培養起來的非理想讀者,也越來越少了。那麼讀者去哪兒了?一個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被微閱讀包圍,並深陷其中了。 

    閱讀門檻降低 

    人人都是讀者 

    微閱讀,是借短信、網文等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是閱讀領域的快餐。微閱讀從網路開始,現在繁榮于手機,遍及部落格、微網志、微信和APP。“段子”是更早的短文體。它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興于酒桌,靠口耳相傳,後借助手機短信傳遞,如今依然流行,而且一直在變化,通常具有很強的當下性。我們甚至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民謠。民謠是一種歌唱形式,為什麼歌唱?因為傳播工具有限的年代,歌唱是原始而有效的傳播方式。 

    微閱讀為什麼在今天生長興盛?人們坐車時拿手機看新聞、走路時戴耳機聽小説,陪老婆逛街也看電子書打發時間……所有人都不知不覺成為微閱讀的忠實執行者。數字化的網際網路時代,無線閱讀是閱讀必然的發展趨勢。智慧終端不斷刷新用戶體驗,手機作為第五媒體的多元化應用得到了全面開發,利用手機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碎片化閱讀自然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的人並沒有少,反而是更多了。不過,微閱讀的增長,不只是傳播工具進步帶來的經濟層面的問題,還是文化和文學的問題,甚至是社會學的問題。 

    就通過閱讀獲取資訊而言,微閱讀很好地實現了這一功能,資訊得以更快、更廣地傳播。它是契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需要的閱讀方式,可歸屬於現代人“開機化生存”的生活方式範疇。短小的文本、迅捷的打開方式,使閱讀不再需太多背景鋪墊,不再需太多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閱讀經驗的前後連貫。閱讀的門檻更低,讀者自然更多。 

    這種過去沒有的碎片化閱讀方式,顯而易見有其實用性和消遣性的好處,但也無形中消解了深入閱讀時的沉潛心態。而人類智識的進展,很大程度上並非單純地取決於資訊量的累加,閱讀的目的同樣也不止于獲取、累加資訊。閱讀的手段雖然在變化,但閱讀的目的並不因此發生質的改變。雖然在閱讀目的上,也仁者見仁、各取所需,但不能否認的是,閱讀十分重要的目的在於,有助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且與我們的生命融合,陪伴著我們的心智成長,與精神的昇華和思想的産生密切相關。 

    不能簡單地説現在的閱讀載體和傳播媒體影響了思想和哲學的産生,農耕文明時代我們産生了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産生了孔子、莊子、曹雪芹,工業文明時代我們也産生了馬克思、恩格斯、薩特,也産生了艾略特、海明威、博爾赫斯。 

    微閱讀容易被武斷地判決為“時髦”和“膚淺”。這種判斷有失公允在於,它未考慮人類傳播史獨特的演進方式——新的傳播手段會部分取代舊有方式,但舊的手段從未滅亡,各種傳播方式終將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平衡、實現共存。 

    網際網路讓報業恐慌過,“讀圖”讓“讀字”恐慌過,微閱讀現今也毫無例外地讓人恐慌。但攝影並未讓繪畫消亡,打字機也沒有滅掉書法。有一種説法也表達同樣的意思:在微閱讀時代,“就像書法成為權貴們的品位標誌一樣,讀書將成為文化晉階的身份符號”。 

    可以説,微閱讀提供了過去沒有的一種閱讀方式。它使閱讀載體發生了變化,而閱讀載體與閱讀的內容,從來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從來不該被分開對待。這就涉及閱讀的“深”與“淺”的問題。 

    小人書必然是淺閱讀,網路也是淺閱讀。線裝書容易給人深閱讀的印象,至於是不是深閱讀,還得另説。但線裝書至少暗示我們往深閱讀的方向走。深閱讀區別於淺閱讀的特徵在於,它以研究、探討為最高境界,它需要閱讀者的智力參與和情感貫注。淺閱讀是輕而快的,深閱讀是慢而重的。看電視、報紙是淺閱讀,無需太多停留;學習是深閱讀,它要求反覆探究、尋求啟迪。讀經典,必須是深閱讀。經典是很難淺閱讀的。淺閱讀會誤讀經典。政府號召全民讀書,其實每年出版的書不少,但連環畫也是書,那是淺閱讀。這裡説的讀書,應該是深閱讀。

1   2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