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愛心藝術家
陳偉鴻通過心靈幫扶“對話”留守兒童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11-15  責任編輯: 張雨荷

陳偉鴻通過心靈幫扶“對話”留守兒童

每月,7萬封鴻基金家書

在雲南的一個村子裏,陳偉鴻遇到過一個漂亮的小女孩。

小女孩有一件寶貝,看起來皺巴巴的,用舊報紙裏三層外三層地包著,她時常把它緊緊地抱著,生怕弄壞了。她告訴陳偉鴻,那是父母的照片。

回京之後陳偉鴻就想,孩子到底缺什麼。

很多留守兒童跟那個小女孩一樣,同父母上一次見面已經是兩三年前,甚至更久。父母的樣子對他們來説已經慢慢變得模糊、陌生,如果把父母寄給他們的照片或者分別前的合影留存在一個精美的相冊裏,親情這兩個字就會變得更可觸及。陳偉鴻由是在“愛的背包”項目里加入了一個父母相冊。

背包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個帶反光條的書包,裏面除了相冊,還有孩子必備的學習用具、書、手電筒、雨披以及24個貼好郵票的信封。

最初,陳偉鴻想找企業贊助手機以方便孩子們和父母聯繫,但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山區的信號比較差,我們自己打電話都很困難。”他説。

在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節目時,陳偉鴻了解到,中國的郵政系統是最能深入到基層各個角落的唯一網路。這意味著,對很多深山裏的孩子來説,收到父母的信比接到電話的成功率更高。

由此,在愛的背包裏,陳偉鴻放置了24個貼好郵票的信封,保證孩子和父母間每月通信。陳偉鴻希望它可以成為培養孩子和父母互相關懷和表達的拓展教育。

在這個項目裏,鴻基金還發展了留守兒童校長聯盟,校長們要督促孩子們寫信。孩子們每次在信裏替家長多放一個信封一張郵票,由校長指派老師收集、定期寄出。

“我們在北京買個郵票,可能也得費一番思量找郵局,打工者更是如此。”陳偉鴻説,給孩子的父母備好信封郵票,可以方便父母給孩子回信,他不希望自己發起的項目因為做起來麻煩而流於形式。

5年裏,陳偉鴻多次帶領團隊和志願者去留守兒童聚集區回訪,孩子們會拿出一疊疊父母的回信給他們看。“對孩子來説,這就是一份可以珍藏的禮物,”每次看到這些信件,陳偉鴻特別欣慰。

根據鴻基金提供的數據,如今,每月有7萬多封鴻基金家書在城鄉之間傳遞,為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搭建起一座親情溝通的橋梁,緩解了孩子們的“親情饑渴”。

在對“愛的背包”去過的村莊進行回訪的過程中,鴻基金又拓展出“微笑1+1助學”、愛的夏令營、公益學院等內容。

2013710,陳偉鴻帶著鴻基金的工作人員在青海化隆縣考察時,偶然得知當地孩子們的父母基本都在北京工作。他萌生了一個念頭,把孩子們帶到父母工作的城市,既給孩子一個拓展視野的機會,還能在春節以外讓他們和父母多見上一面,讓他們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體諒父母的苦衷。留守兒童夏令營自此萌發。

一週後,第一屆留守兒童夏令營在北京舉行,陳偉鴻和團隊一起設計了一場親情晚會,讓孩子們的父母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孩子們相見。

“有的家長真的很激動,抱著孩子眼淚流下來都不知道,但也有父母,對孩子挺冷漠的,可能有原因,比如説有了二胎,所有的重點都在小的(孩子)身上,但也有家長確實不太會表達。”

這件事刺痛了陳偉鴻。他希望把“愛的背包”做得更成熟、完善,於是開始著手拓展留守兒童父母情感啟蒙的相關項目,“看看通過什麼方式讓他們和孩子有更多的情感交流。”

截至目前,“愛的背包”足跡遍及24個省,僅2016年上半年便有40000個愛的背包發放到留守兒童的手中。

陳偉鴻説,數字是冷冰冰的,但可以觸摸到孩子們變得越來越火熱的心。“他們會知道這個世上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包括他們的父母,包括我們這樣的陌生人。”他説,“你持續給予一個人愛或幫助,他便會以更加溫暖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

乘坐國外航班時,陳偉鴻常會遇到乘務人員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組織募捐,“拿出十塊錢也是一種慈善,也是讓你內心變得溫暖,讓別人變得幸福的一種力量。”

鴻基金也接收到很多筆小額捐款,于陳偉鴻而言,“這比一下子收到一千萬、兩千萬可能還要高興,”他説,“因為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真的跟別人發生了共鳴,他們信任你。”

2016920,陳偉鴻受邀回母校福建師範大學和學生們開了一個座談會。一個學生跟他説,自己2015年去甘肅支教,偶遇鴻基金髮放愛的背包,便加入了志願者隊伍。

之前陳偉鴻一直不想對鴻基金進行過多宣傳,他相信鴻基金做的事情最終會被認可,但在母校巧遇自己的志願者還是讓他感到驚訝,他發現自己的力量真的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一些人。

走進一顆心的深度

陳偉鴻現在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向公眾介紹鴻基金,但更多時候,他希望宣傳的是鴻基金救助的群體,他希望那群孩子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

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無論他們是否與鴻基金同行,陳偉鴻覺得都不重要,“而是説喚起了你內心本來的那顆種子,讓它突然間發芽了,這就夠了,也不枉費我們幾年來的這份辛苦。”

錄製《對話》節目時,陳偉鴻發現有很多創業者來到現場,把《對話》當做一個課堂,他思忖,是否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更集中的學習方式?不久,鴻基金啟動公益學院項目,不僅教授商業知識,也傳遞公益理念。

“可能,企業家在這裡不斷學習提升之後,會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改善一個山村的環境,甚至去改變一代人的命運。”陳偉鴻説。

他想過一個問題,“建一座樓,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可是如果告訴別人,你走進了孩子的內心,那麼這個深度是多少,是沒有辦法測量的。”他的答案是,“我用自己的尺子來量,我是不是為這件事情盡心盡力了,這就足矣。”

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上課時,老師請陳偉鴻和大家就公益主題做交流。有人問他,“公眾人物做公益是為了增加知名度嗎?”他半開玩笑回應,“公眾人物每天成為被公眾關注的對像是挺累的一件事,我怎麼會再多增加這方面的煩惱呢?

來源:《中國慈善家》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