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到"公益人"鄧飛:微小如穗粒也要細拾起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6-29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95載風雨歷程,中國共産黨帶領各族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行。在慈善領域,大眾慈善越來越主流化。“公益+網際網路”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慈善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2016年《慈善法》的推出,對我國的慈善事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前不久是鄧飛的生日。這天早上,他早早便來到央視網接受專訪,隨後趕往某醫院參加慈善活動。下午在清華大學進行“中國鄉村兒童聯合公益”主題講座,向學校師生和媒體人“推銷”他的“會飛的盒子”。 鄧飛于2011年進入慈善領域,先後發起“免費午餐”、“農村兒童大病醫保”、“e農計劃”等慈善項目,利用新媒體平臺在慈善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嘗試。 近兩年,大眾慈善越來越主流化。“公益+網際網路”狂飆突進。指尖公益不僅解構了傳統慈善的捐贈方式,還給予了公共募捐和大眾捐贈以去中心化的新詮釋。《慈善法》的推出,對我國的慈善事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據《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2015年預期全年社會捐贈總量達992億元;全國登記註冊志願者超過1億人,佔人口總數的7.27%;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5.8萬個,比2014年的60.6萬個增長8.6%。 習近平強調,慈善是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標誌,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體現,慈善事業是一項全民的事業, 要廣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宣傳慈善典型,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濃厚氛圍,共同為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從“媒體人”到“公益人” 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與國家政策不謀而合,這一年鄧飛聯合500位媒體人發起了“免費午餐計劃”。 而在2011年之前,鄧飛還是一個幾乎與慈善毫無瓜葛的調查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鄉村老師小玉。小玉告訴鄧飛,她所在學校(貴州省黔西縣花溪鄉沙壩小學)的學生沒有午餐,每天她一個人端著飯盒,沒辦法面對他們熱望的眼神,不得不快步走進自己的宿舍去吃飯。 小玉的話觸動了鄧飛這個濃眉大眼的湖南漢子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於是,他聯合其他同行一起發起了針對貧困山區 的“免費午餐計劃”。2011年4月2日,黔西縣沙壩小學成為全國第一所享受“免費午餐”的學校,169名學生吃到了熱乎乎的飯菜。項目啟動短短幾個月, “免費午餐”便籌集到1600多萬元善款,為77所學校1萬多名孩子提供了免費午餐。隨著“免費午餐計劃”的順利推廣,鄧飛也一腳踏進了慈善之門,再也不 忍抽身。 鄧飛進入慈善領域的2011年,對於中國慈善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移動網際網路和網路支付平臺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的交流及生活方式,使得慈善有了更多可能性。 據統計,2014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共計約1042.26 億元,相較2011年的845億元增加了約23%;2014年底,全國共有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60萬個,比2011年大幅增長31%。 此外,2014年度我國登記與未登記的志願服務組織約220.3萬家,登記志願者6710萬人,未登記志願者4200萬人。其中,參與志願活動的1.091億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 就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慈善的洪流之中,鄧飛繼“免費午餐計劃”後,又先後發起了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中國兒童安全基金、“會飛的盒子”等公益項目,探索解決困厄鄉村兒童的系列難題;以及讓候鳥飛基金、中國水安全公益基金、暖流基金等關注自然環境保護的公益項目。 提起從“媒體人”跨界為“公益人”,鄧飛是這樣解釋的:“通過文字去影響讀者進而影響社會,不如通過行動去 直接謀求改變。中國不缺少寫字的人,而是缺少行動者。”於是,鄧飛選擇做一個“行動者”。“這個國家的方向取決於每一個人的聲音和行動。關注是第一步,而 當我們開始行動時,改變就會發生,行動改變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