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新儒家康曉光:公益行業裏的“反對者”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4-11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康夫子”

  女兒出生,完整了康曉光的家庭角色,他才真切體會到何謂“仁愛”。“儒家的理論從家庭出發,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最內核的是家庭中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它 講人靈魂性的概念是‘仁’,是種最純、最原始、最生動、最強烈的愛。對父母的愛,對愛人的愛,這兩種感情,跟你對孩子的愛相比差遠了,是幾倍幾倍的差。”

  而李思怡的死,讓康曉光第一次發自靈魂地將“仁愛”之心“推己及人”。他説,撰寫《起訴》時,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仁者”。

  康曉光找了十幾家出版社,沒一家願意出版。他決定破例妥協,答應可以對內容進行調整,但他一位出版社社長朋友説,改都沒法改,整個味道不對。此情此 景,正如康曉光赴成都調查時的所見所聞,處於高壓中,人人為求自保,對他避之不及。體制內很好的朋友,不敢開車送他,“你自己打個車吧。”所有人都活在心 安理得的麻木冷漠中。康曉光理解他們的處境,但仍不免對這乖謬荒誕的社會心生憤怒。

  最終,《起訴》一書在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康曉光在網上發佈消息,免費送。他先後自費印了兩批,送了近8000本,他的幾個學生天天往郵局跑。

  于建嶸稱康曉光為“康夫子”,他對《中國慈善家》説,“(對體制)我批評多一點,他建設性多一點,他會提一些他現實性的想法,講他自己的一套理論。” 二人曾共赴一場關於信訪制度的會議,會上觀點産生分歧。于建嶸回憶,“他(康曉光)主張‘仁政’,認為信訪(制度)要強大。我則認為,一旦強化了信訪(制 度),這個國家法制無法真正(完善)起來。”

  會上爭論興致未盡,二人又拉上朋友幾人覓得一家山莊繼續話題,終將爭論升級為“怒而拍案,大吵一番,兄弟紅臉”。

  “觀點之爭不傷私交”,于建嶸覺得康曉光是個很好的朋友,“他很有思想,也有情懷,看到苦難的人會心裏難過,會流淚。看到一些問題,會憤然而起。”

  康曉光認為自己是典型的中國讀書人,在他的觀念中,儒家“君子”與“士”的價值取向更值得追求。他佩服康有為執著信念不廢不移,也崇敬梁漱溟的學養深 厚大智大勇,“那真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他痛心中國讀書人文脈已斷,“這個時代,那些鄉願,德之賊,整天就想著自己的那點蠅頭小利的人,都在為‘稻粱 謀’,都活得很好。”

  他告訴學生,“最起碼,你們別學我吧,口無遮攔、快意恩仇,將來會很慘。”但他也説,“只有有所傳承的民族才能有自己的未來。想通過割斷歷史來成就未來的輝煌,那他媽古往今來就沒有過。”

    來源:《中國慈善家》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