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新儒家康曉光:公益行業裏的“反對者”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4-11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康曉光:我自獨行

  康曉光一直在思考“中國的命運”。對於今日之中國從哪來,要到哪去,如何從現實過渡到理想,他自有一套理論,且堅定不移。然而,那些在他看來實事 求是的論述卻一直受到主流話語的排斥。康曉光憂憤多於無奈,“你要如實講,雙方都不滿意,兩夥人上來群毆一頓,打得鼻青臉腫。”

  他研究的領域是“政治發展”“儒家文化復興”和“國家與社會關係”。十五年前,他撰萬言長文主張立儒教為“國教”,此後多有相關著述,描繪出一整套路 徑,試圖將當今“精英聯盟”之中國引向“儒家憲政”。這套學説遠離主流,康曉光也陷自己于被“夾擊”的境地—馬列主義者恨他揭短,視其為異己分子;自由派 怨他為體制辯護,覺得他並非同路人。

  康曉光沒有站隊的慾望,在中國人民大學做教授,我行我素。

  社會組織倒很歡迎他。書齋與講堂之外,康曉光介入第三部門,參與社會實務工作。除了任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還是多家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但他不是個習慣鼓掌捧場的人。

  “我反對”

  六年前,第二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上,北京萬通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馮侖臺上演講,康曉光台下火冒三丈。

  此前一個月,巴菲特、比爾·蓋茨來華舉辦晚宴,中國眾富豪應邀赴席。雖然這場開始前就被坊間戲稱為“鴻門宴”的“勸捐晚宴”終被定義為“慈善交流晚宴”,但關於“裸捐”的討論並未就此終止。

  馮侖發言談及於此,認為誘導所有企業家“裸捐”可能傷害民間財富創造的動力,若企業家將財富“裸捐”給政府支配,更無異於1956年的“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

  康曉光越聽越火,“公益界沒骨氣,那個場合沒人説話,全在那兒一臉媚笑,等著要幾個小錢,鼓掌,喊好,成什麼東西了?你有幾個臭錢算老幾?跟我有什麼關係?我不花你一分錢。”

  他怒而上臺,把發言稿扔到一邊,張口便點名批評馮侖“混淆概念”。他覺得,今時今日中國企業家自願“裸捐”做公益,應該得到尊重,不能與“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混為一談。

  “你可以當妓女,但你反對別人當良家婦女,你這妓女也太囂張了。他這個類比也不恰當,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中企業是被脅迫的,今天政府態度都沒表,誰用暴力脅迫你了?”

  萬通基金會是此次論壇的主辦方之一,邀請康曉光做主題報告還是馮侖的主張,康曉光做客卻砸了場子。“以前我們都不錯的,(馮侖)以後見了我再也不説話了。”

  曾任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的李玉生回憶,康曉光提反對意見從來都“一針見血,不留情面”。

  康曉光與徐永光至今已有30年交情,2007年,徐永光創立南都公益基金會並任理事長,康曉光任理事。“新公民計劃”是南都基金會嘗試的首個項目,徐 永光主張辦公益學校,運作成本由社會捐助、政府補貼、家庭支付三方共同組成。他對項目寄予厚望,信心滿滿。但項目開展並不順利,南都基金會的定位是資助型 非公募基金會,項目啟動後,卻不得不超預期提供資金支援,還要介入學校理事會干預日常工作,已被越拖越深。

  “我是反對(這一項目)的,理事會吵架就吵了一年半。”康曉光説。

  李玉生告訴《中國慈善家》,會上康曉光、徐永光以及時任南都基金會副理事長程玉等人觀點不一,爭論非常激烈。“當時徐永光下不來臺,包括程玉,更別説新公民計劃的那些總幹事。場面有些尷尬。”

  理事會最終肯定“新公民計劃”的價值,同時,決議逐步壓縮項目。李玉生説,“康曉光這樣的學者,作為第三方專家力量對社會組織進行監督,提出他獨到的判斷,扮演了理事會特別需要的角色。”

  發現隱秘變革

  上世紀90年代初,康曉光做中國反貧困研究時,下鄉考察遇一家貧困農戶,隨手掏出幾百塊錢給農戶的孩子,被陪同的當地幹部説成“希望工程”。“當時希望工程的‘話語霸權’非常強,只要你做的事跟助教有關,就會被稱為希望工程。”

  1996年,中國青基會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為其項目做評估,康曉光作為評估工作主要負責人,開始近距離接觸中國青基會,就此發現了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場隱秘的權力轉移。

  對於社會統治與管理,社會問題並不會自動呈現,而是由權力來定義的。某一客觀問題能否被發現、提出,如何描述並形成廣泛認識,對社會政策的形成和完善至關重要。這種將客觀問題“問題化”的機制隱蔽而深刻,在中國,這一權力此前只為政府獨掌。

  康曉光常年進行反貧困研究,深知“問題化”機制的分量,“讓哪個問題進入媒體,進入公共政策,進入國家財政,這是有説道的。往往最嚴重的問題被掩蓋,甚至被扭曲。”

  他舉例,農民進城務工潮使得農村社區中青年大量流失,不僅鄉村遭到重創,農民工作為勞動力進入城市,也並未從“人”的角度被社會給予應有的關照。在最 初,一系列由此衍生的嚴重社會問題未能進入主流話語。“十年前一面倒,説他們擺脫了土地束縛,收入增加,農村致富了,講這些。真正的社會問題,城市精英裝 看不見,媒體裝沒這事,政府從來不提,這些人自己更沒能力提出來。”

  透過中國青基會和希望工程,康曉光看到了一種未來的全新機制—在政府與國有企業單位之外,另一類機構可以自己定義社會問題,並動員全民力量加以解決。客觀上,這類機構掌握了“問題化”的權力。

  “在我心裏,根本沒把中國青基會看成一家公益機構,它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性的組成部分,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對中國整個社會管理和統治結構影響非常深遠。”

  這一發現讓康曉光深受觸動,自此,他展開對第三部門的相關研究,並深度參與,在多家社會組織中擔任理事等職務的同時,還以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 所為主要平臺,為公益界提供指導和諮詢,持續輸送大量理論與學術研究成果。他相信,第三部門將在中國的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3年,康曉光嘗試用政治經濟學方法分析中國的城市貧困和反貧困問題,9月底,所有分項研究報告全部完成,只待撰寫總報告,但一場慘案的發生,使他無法繼續如常工作和生活。那一年,他在書中將所有活著的中國人告上人性法庭。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