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胡廣華:做公益不能劃地為牢,佔山為王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8-25  責任編輯: 李艷娜

    胡廣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湖北洪湖人。198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分配到團中央工作。1991年進入聯想集團工作,聯想集團總裁辦主任,柳傳志的秘書;後前往深圳任神州數位的總經理,所倡導的“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理念被神碼深圳員工普遍認同。2013年出任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他信守“做公益要純粹”的原則,對當前中國公益存在的諸多問題,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溫暖而激情的80年代

    善達網:你曾經是團中央幹部,當過李源潮的聯絡員,後來從聯想到神州數位一直在商業領域,是什麼機緣使得你的興趣轉移到公益慈善事業?

    胡廣華:這要從我的成長環境説起。我老家在湖北洪湖,小時候經常淹水,十年九不收,大家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濟,也有鄉親鄰里的互助。父親母親都不識字,但心底善良,且樂於助人,人緣特別好。回想起來,當時雖然窮,但感覺很溫暖友愛和睦,大家都有“善”根,願意去幫助別人。

    善達網:你也沒少得到別人的幫助吧。

    胡廣華:我至今清楚地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二叔胡炎儒送給我一個黃書包和一支黑顏色的鋼筆。小學畢業時,班主任劉德華老師送我一個筆電,題寫著”得意別忘形,失意不失志”。大學的第一個冬天,我是靠學校發給我的軍大衣伴我度過珞珈山的嚴冬的。

    大學畢業後,沒錢買進京的票,同學曾凡僑借給我錢;工作後,單位食堂沒有油水,同事黃美容從家裏端來一大碗紅燒肉……這些在物質和精神上提攜過我的人,我一直銘記在心。

    善達網:那真是一個溫暖的年代,人們可能不理解什麼是“公益”,只知道能幫助別人就幫助別人。

    胡廣華:對。我的父母教導我們兄弟姊妹時總會説,要樂於助人,做人要知恩圖報。上大學後,我寫的最長的一封信,不是家書,也不是情書,而是應班主任之邀,我這個“鄉狀元,縣狀元”寫給小師弟小師妹的所謂“高考秘訣”,足足40多頁紙。

    如你所説,80年代不僅是個溫暖的年代,更是個有情懷的年代。1985年-1986年,受胡耀邦總書記委託,我作為第一批中央講師團赴山西大同支教。一群北京機關來的年輕人在雁北那塊貧瘠的土地,點燃了青春和熱血。現在我還清楚記得,我和中國青年報記者趙奇,騎著野馬牌自行車,翻山越嶺15天,穿行12個縣,對鄉村教育進行考察。

    後來,我獲得中央講師團全國先進個人,所在單位也被評為先進集體。除了在人民大會堂為第二屆講師團做“經驗”介紹外,還在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暢談支教感想……

    善達網:這應該算是你第一次踐足公益吧。

    胡廣華:支教現在是很火熱的公益活動了,很多公益組織都在搞。但當時我絕不會把它與“公益”挂起勾來。但正是在那時,我看到了成立近40年的共和國依然很窮,許多人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當時有個想法就是:以後有能力了,我要去幫助更多更多的人。

    善達網:所以後來不管是在聯想,還是在神州數位,只要有機會,你就會參與到公益慈善行動中去。

    胡廣華:1991年初我加盟聯想集團。公司和個人的善行源源不斷。從1994年,陪黃少康先生去內蒙捐希望小學,聯想、神州數位到現在已累計捐建了10多所希望小學。

    善達網:其實,那時的你就已經走在公益之路上了。

    胡廣華:公益,很多時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就像我一直在做“家庭慈善”一樣。我是從農村考出來的,所以後來“出息”以後,我就盡我所能幫助我的族人。到現在為止,我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和鄉親同學,帶出了好大一批人,過上了他們的幸福日子。我覺得這賽過我本人當個什麼官,掙個多少錢。

    很多人年輕時立志改天換地,但一番闖蕩之後,就會發現什麼也改不了。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努力改變自己,盡可能地改變身邊的人。如果我們每一個個體改變了,那麼大環境自然也就會變好。

    因此我認為,慈善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個體行善,無論是出於本能還是頓悟,施樂行善,造福他人;第二層是組織行善,即通過各類慈善組織,NGO機構,維護公共福利,扶助弱勢群體;第三層:政府行善,政府就應該是一個最大的慈善組織。它要為社會公平,為大眾福祉而立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大眾的各項權益。

    我渴望尋找一個更大更適合的舞臺,去實現年少時的理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