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丁、黃建成:以公共藝術讓春節走進西方人生活(下)

時間: 2015-01-27 | 片長: 00:20:24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影像記錄

  

藝術中國:各位觀眾,歡迎收看今天的藝術沙龍節目。在今年的中國農曆春節期間,由文化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承辦的“歡樂春節•2015紐約藝術中國匯”將在紐約舉行。今天請到兩位嘉賓,一位是本次活動的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余丁,一位是本次活動的總設計——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的副院長黃建成老師。余老師,我們知道這次活動包括公共藝術大展、主題燈光秀、主題焰火秀、創意集市活動。您作為總策劃,這四個活動的創意來源是什麼?它們分別在整個活動中擔任怎樣的角色和聯繫?

余丁:其實最開始的想法就是希望美國人跟中國人一起來過春節。過春節當然要感受中國文化。那麼我們為紐約人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活動呢?我們在策劃“藝術中國匯”的時候想到它必須是公共性的,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活動,所以我們以公共藝術展為核心。除了公共藝術展以外,還有三個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藝術活動。

一個是哈德遜河的焰火秀,原本這個焰火晚會希望做成一個藝術作品,讓蔡國強來做設計,但是因為時間太緊,沒有約到他。今年的焰火秀完全是以黃建成教授為核心的中央美院的設計團隊來設計的。作為公共藝術活動的一部分,焰火晚會不僅僅是平常的放焰火,還跟文化相關。對焰火的設計就有了很多中國的元素,大概用了5個篇章來做這個焰火展示,包括“喜氣洋洋”、“大地春回”等等。這個焰火以“和”為主題,我們也給它做了音樂配樂,在紐約廣播電臺新聞臺同步播出。這樣的紐約人可以戴著耳機或者開著收音機,看著中國春節的焰火,産生參與感。這裡的公共空間包括廣播電臺,哈德遜河公共空間等等。

另外一個,每年紐約帝國大廈的樓都為中國春節亮燈,但以往的亮燈只有簡單的紅色——中國紅。從今年開始,我們希望這裡也成為公共藝術的一部分。由中央美院設計團隊設計了整個燈光的變化,大概有4個主題的變化。這個變化從中國紅、春天的顏色、鮮花、雪花到最後姹紫嫣紅的繽紛的色彩,每三分鐘一個迴圈。這在紐約帝國大廈還是第一次。每三分鐘迴圈,有音樂節奏般的變化。大家都能看,這也是公眾參與,。

第三個,中國人過年總講逛廟會,買年貨。往年在紐約除了唐人街有傳統活動以外,其他地方幾乎是沒有的。在美國主流社會沒有過年買年貨的習俗習慣。我們這次在林肯藝術中心多功能廳做了一個創意集市。這個集市主要是我們2014年11月-12月組織了全國高校的設計專業關於“歡樂春節——藝術創意産品設計大賽”,我們大概從600多件作品當中選出了50多件作品用來打樣,做成成品。這些成品匯同八大博物館,包括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央美院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在內的藝術衍生産品,再加上一點點傳統的年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産品,構成了這樣的創意集市。這個創意集市,紐約人進去可以買,有公共參與。

我們請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院長呂勝中教授,同時他也是很著名的藝術家,來負責創意集市。實驗藝術專業經常以不同的媒介來進行藝術創作,所有的産品都是他們的媒介。整個創意集市就是呂勝中教授的一件藝術作品,他用這些産品做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有兩重含義,首先創意集市是一個真正的集市,但是在展場佈置上,它又是一件作品。所以圍繞公共藝術展,我們組織了這麼三個版塊。加上原本在春節期間,紐約歷史博物館有一個“華人在美國”的歷史文獻展,我們希望把它放到“歡樂春節”中去。讓更多的人去看這個展覽,了解華人在美國的歷史。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藝術中國匯”的一個系列。

藝術中國:黃老師是焰火秀、燈光秀設計團隊的負責人,同時您也有公共藝術作品參加大展,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在焰火秀和燈光秀的設計當中您非常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黃建成:其實剛才余丁老師已經把“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的文化意義、藝術內涵都闡釋得比較清楚了。其實我們這個設計組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藝術用呈現的角度體現出來。整套設計系統我們要提煉中國符號,傳統文化也好,傳統藝術形式也好,我們希望轉換以後在紐約這個世界性的舞臺上呈現。從開始的燈光、焰火,其實都只是我們整個視覺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想把四五個活動統領到一個視覺系統中來。

第一,中國紅可能大家都比較認同,但我們不會簡單地用這個紅,我們會把紅色變成一個系統,提煉出中國結,包括窗花等其他動感的符號,把它整合成一個圖形的系統。然後這個系統會指導我們的燈光裝置、焰火,包括其他的幾個空間系統裝置。這樣就是有重點地體現中國的一些現代設計符號,但是它又有每一個的特點,最後它就變成“藝術中國匯”的整體效果。這塊是我們要的定位。第二個我們希望是動感的體現,最後能定格成單一的圖像,但是連貫起來都是動感的,這樣就很符合“歡樂春節”的定位。現在出來的設計系統基本和我們原來商量的定位一致。有些東西我們還要繼續推進,但是整個設計的現代呈現是我們的基本定位和目標。

藝術中國:在本次的主要活動——公共藝術大展中,余老師選擇了徐冰、許江、呂勝中、展望、陳文令和還有黃建成老師6位知名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您是怎樣來挑選這些作品的,它們的相互組合關係您又是怎麼看的?

余丁:公共藝術其實是要跟在地的環境結合,也要考慮在地的觀眾——紐約人的感受,所以不是從我出發,而是從觀眾出發,從環境出發。我們在選擇藝術家的時候,希望他的語言表達比較國際化,能夠得到觀眾的理解和認同。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歡樂春節”,所以應該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元素。所以整個作品應該既當代,有國際化的,大家容易理解的語言,同時它又是中國精神、中國元素的表達。選擇的6位藝術家都具備這樣的特徵。

比如許江先生,他的《共生》在很多地方都展過,包括美國華盛頓的中美文化年、中德文化年的卡塞爾公共藝術大展等,這件作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能夠代表中國精神的一件作品。展望的《太湖石》在國內外都是耳熟能詳的,一方面它反應了中國很重要的人文精神,世界各大博物館也展出和收藏他的作品,比如大都會博物館有一件小的太湖石是展望的作品,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也有他大件的作品,放在新落成的博物館大廳裏。展望還參加過很多國際性的大展,他的系列作品曾經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所以展望的作品也是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黃建成的作品是當代與傳統結合的作品。黃建成是兩屆世博會——2005年愛知世博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視覺設計總監。其中在上海世博會國家館裏面有一件作品:《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版在中華藝術宮裏,現在大家都還能去看。件作品解構了清明上河圖,選取了清明上河圖中最重要的一段,從建築到一般傢具,同時穿插了很多當代設計和當代藝術,他重新構建了這件作品。選擇黃老師這件作品,一方面是因為它與當今的新媒體藝術結合,另一方面它的題材又反應了中國最鼎盛時期——北宋東京汴梁集市的場景,恰恰我們要在林肯中心做一個創意集市。一個穿插了現代觀念的古代版集市與現實的集市之間形成了一個對比。呂勝中是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院長,長期以來他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民間藝術出發,來從事實驗的、前衛的藝術創作。所以呂勝中的創作既是民族的,同時也是當代的,非常適合我們的選擇標準。還有就是陳文令,他也是一位很重要的當代雕塑家。他也參加了一系列重要的當代藝術大展,特別是中德文化年,他兩件重要的作品在卡塞爾展出,受到了非常廣泛的好評。這次我們選擇了他的《樹》,一顆春天的、即將發芽的樹,這個樹上爬滿了包括12生肖在內的各種動物。因為陳文令的作品總帶有某種超現實主義,或者魔幻現實主義的因素,好像是很寫實,但實際是超現實主義的語言表達,這方面很容易為美國觀眾所接收,同時12生肖也暗合了中國新年的主題。最重要的一位藝術家就是徐冰。就在昨天,他獲得了美國國務院頒發的傑出藝術家大獎。他是美國人和全世界都非常關注的中國藝術家。徐冰代表了我們這一次公共展的選擇原則,因為他把中國傳統的精神、文化內核放到當代藝術的創作架構中去,但是他的語言、呈現方式都是當代的,他非常具有創造性。所以我們會在開幕式的現場大螢幕播出徐冰的作品,他專門為這次活動把原來的《漢字的性格》作品重新做了改編。所以我們選擇的6位藝術家都有不同的特點。用中國話説就是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強烈的中國元素、中國精神,希望能夠跟美國人在公共藝術領域進行溝通。

藝術中國:黃老師去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特別受觀眾喜愛。這件作品是不是第一次到國外去展出?你對它進行了怎樣的改變呢?

黃建成:這件作品實際上是來源於世博會原來設計中的一個藝術性的展項,當時在世博會中它還不算是獨立的作品。後來我做了個人的藝術展,將原來在裏面創作的主題提煉出來,是一種重構和解構。我希望它不斷地運用現代觀念來重構、解構、衝擊已經設計過的畫面。走到後面,越來越不具備清明上河圖原來的形態了。這是第一次到國外去展出,而且加入了這麼一種展出形式。這個更符合“藝術中國匯”最早的定位。所以這次去展出,我希望能達到這樣的作用——既有原來創作的初衷,同時也形成“藝術中國匯”中傳遞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藝術中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古代繁華景象特別典型的代表場景,余老師覺得這件作品在場外墻上投影的話會不會讓國外觀眾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中國傳統春節是一個怎樣的感覺?

余丁: 《清明上河圖》是一個都市的繁華集市的場景。在近1000年前,中國的城市發展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就證明了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創造力,中國人的創造力在1000年前就已經領先全世界。我們通過産品的輸出來獲得文化的輸出。《清明上河圖》就是反應的那個繁華的年代,今天我們的中國夢也好,走向文化的復興也好,其實中國人完全有這種創造能力。我們希望通過古代的中國人和當下的中國人的一種呼應,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有幾千年深厚的文化,中國人是不乏創造力的,而不是只會複製,只會made in China。希望通過這樣的作品和創意集市讓美國人民了解我們。

藝術中國:黃老師作為這次活動的設計總監,您在設計整個活動視覺的時候,怎麼樣考慮到將中國的春節變為世界性的節日,讓它保留了一些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幾個不斷變化的圖案,它們的來源是什麼?

黃建成:其實這次活動我也是藝術家之一,後期活動中我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視覺設計。其實我們這次是三個大的系統,第一個的規定性系統是視覺的部分,這個部分將來會在以後的藝術中保持。第二個是空間設計,林肯藝術中心的兩個空間,包括哈德遜河的戶外空間,還有帝國大廈的燈光裝置。但是後兩個可能既是設計也是作品。所以談到中國文化視覺設計轉換的定位應該視覺更多。

最早圖形的基本素材是來自我們“藝術中國”“Art China”這八個英文字。我們當初的定位是英文字不做靜態處理,希望結合中國的中國結、窗花、剪紙、雪花,通過八個字的旋轉産生定格以後的和那幾個形象有關的符號系統。同時以後我們在網站的界面、視覺的動態系統還有其他的影像裝置中間,分別把這個意義進行更深層地推廣。這樣人們看到的二維平面其實是看到它定格和凝固後的效果。它會在視覺系統中間,包括海報、圖形,以及這次在紐約運用到旅遊車、大巴車上的二維平面形成的三維效果不斷地流動,不斷地動感地表現,在視覺這塊它會得到很好的展現。

藝術中國:余老師怎麼看這套標識的無限延展?

余丁:“歡樂春節”從2009年開始,到2014年文化部做了一個logo,“春”這樣的一個logo,標準字,標準色。但是它缺乏一個輔助標識系統,或者我們説叫視覺識別系統。全世界現在大概有300多個城市做“歡樂春節”,去年大概有500多個項目。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有人不知道是在做“歡樂春節”。所以不僅僅是一個logo的問題,還是整個視覺識別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給奧運會做過除了那個中國印和火炬,全套的視覺識別和輔助標識系統和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視覺識別系統。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我把“歡樂春節”看做是中國設計理念在全球的推廣。所以中國的設計理念要有基本的視覺識別元素,是成系統的。這套元素可以運用於各種環境,包括産品。比如海外的春節年貨,各國人一看這種圖案、包裝就知道這是中國年。所以黃老師帶領的這個團隊讓這個系統不是固化的,而是千變萬化的,這增加了它未來運用的範圍和方式的可能性。所以這個設計考慮到它未來拓展和運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化在某一個點或者某幾個點上,這是很成功一個部分。

藝術中國:節日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比如全世界都在過耶誕節,在整個過程裏有很多西方文化的傳播。余老師和黃老師認為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通過做這個活動,對我們文化理念在的海外傳播有哪些作用?

余丁:我覺得首先如果真的是過節,一定是把一些風俗或者産品帶回家。比如我們現在年輕人過耶誕節的話,真的會買一棵聖誕樹,挂上小飾品,也會在聖誕樹下放小禮盒讓孩子們去拿,這個是西方習慣。耶誕節的消費是通過産品來消費的。這種消費觀念是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要實現中國夢,是和平崛起,“和”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要強制性地去推行中國的文化元素。我們過耶誕節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希望中國的春節也是全人類的一個節日。通過過節,全世界各國人民都會去慢慢地接受中國的文化和産品。通過産品,這些習俗、精神的東西會進入到人們的生活。所以我覺得這種所謂的節慶、節日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生活習慣。我特別反對那種到國外辦一個活動把中國的元素到處放,強行去灌輸,其實往往有時候適得其反。我覺得這次我們總體的視覺設計也好,藝術家選擇也好,我們都沒有特別強調地、生搬硬套地把中國元素往裏面放。

藝術中國:黃老師您怎麼看?

黃建成:剛才余老師從整個文化層面談得很清晰。春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中國文化走出去也是應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剛才余老師提到耶誕節,我感覺耶誕節來的前兩天,空氣中就有耶誕節的味道。那麼中國春節走出去,是不是也應該有這種氛圍的營造?我想“藝術中國匯”會在這方面做一定的工作。然後它肯定還有一些具體的形式。余老師提到耶誕節的聖誕樹,中國有傳統的年夜飯。在形式上,這次“藝術中國匯”也要走出去,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紐約已經把春節作為法定假日了,證明這其實已經被決策和一般民眾認可。最後一個就是形式後面的産品傳播。其實這個産品非常重要,以前都被忽視了,是傳統的或者鬆散的。但這次是把前面三層的意義延伸到第四層,全年都會做這樣的形式,産品——商品——傳播的一種工作。這幾個層面加起來更加能體現春節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希望把這個認知變成一個具體的行動。“藝術中國匯”應該是第一次行動。

藝術中國:余老師可否談一下為什麼把第一次行動放在紐約?

余丁:文化部外聯局跟我們美院探討“歡樂春節”品牌化的概念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紐約。在我看來,抓住了紐約就是抓住了世界。當然這個觀點可能要受到批判,因為所謂的紐約中心主義的觀點可能不太對。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每年紐約一些重要的事件都是被全世界所注意的。每年紐約時代廣場的新年倒計時,紐約中央公園做的一些大型公共藝術活動,都會被全世界關注。所以紐約是從一個全世界在文化方面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城市,這個我們不能否認。

我認為“歡樂春節”要品牌化,首先是文化的品牌化,文化的品牌化可以在全世界各個重要城市,巴黎、柏林、雪梨這些地方去推廣。我們首先選擇從紐約開始,因為紐約或者美國是個開放的移民城市,這裡擁有更多的全世界的觀眾。它是一個文化交匯最重要的城市,我當初決定放在這樣一個地方,它只是諸多的全球各種文化的一個部分,它會更大程度上地獲得某種理解,紐約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可能紐約我們還會再多做幾年,因為一個品牌要在一個地方紮下根來,越做越好,變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我認為這是“歡樂春節”的品牌,而不是今年搞完了,明年再換一個地方。我希望品牌變成城市人民生活習慣的一個組成部分。

藝術中國:黃老師是中國兩屆世博會的總設計師,如果我們説世博會中國館是一個有形的、靜態的展示的話,在海外的“歡樂春節”是不是一個無形的、動態的展示?您是怎麼考慮的?

黃建成: 您剛才歸納得比較準確。兩次世博會我們的定位都是這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要體現中國政府的主題,比如自然主題,城市主題。“歡樂春節”的定調沒有承擔那麼重的負擔,但是應該説我們有責任,主張這麼提,這是內容的層面。形式層面也是,邊界不是那麼確定。比如我們搞一個館,兩萬平方或者五千平方這是一個界定,但其實“歡樂春節”的裝置也好,或者明年還有一些動態參與的東西,可能更無法界定空間,所以在空間上也是寬泛的。有主題,有基本的系統,但是整個形勢的外邊緣是動態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歸納是準確的。

剛才余老師提到選擇紐約,我覺得紐約既是美國的紐約,也是世界的紐約,“藝術中國匯”在標誌性的城市——紐約來做,是符合我們這個定位。但是有一點我可能想補充下,紐約會成為我們的旗艦店。但是可能還會有一些延伸,叫做它的分店。從明年開始或者幾年以後,以核心的旗艦店為主,“藝術中國匯”可能會走進其他的城市,但是主體應該是在紐約。這樣的話,也體現了它邊界的模糊性或者無形。所以整個跟世博會承擔的任務和面向的觀眾比起來,還是“藝術中國匯”更輕鬆。

藝術中國:中國古詩説“天涯共此時”,美國和中國的春節雖然有時差,但基本上在同一的時間段,在紐約舉行“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活動時和國內有哪些互動?

余丁: 我們把互動的時間選在了中國時間的大年三十,那麼在紐約就要提前12小時進行。所以帝國大廈的亮燈時間是紐約時間2月17號,也就是北京時間2月18日白天。焰火晚會是紐約時間2月17日晚上七點半,北京時間年三十早上七點半。我們也是放在年三十,只不過是當地時間17號。這樣做首先是給當地華人和主流社會一個信號——我們過年了。第二,要是當地時間18號再把大家召集出來看焰火,那麼大家的年夜飯就吃不好了。所以實際上是年三十的白天,我們的點燈儀式、焰火晚會以及創意集市,包括公共藝術大展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話,我也希望咱們在中國的觀眾能夠看到美國焰火晚會或者帝國大廈為中國亮起燈光的報道。

黃建成:余老師提到了我們的目的。當然現在的通訊方式更多,電視是一種,但是更多的民眾參與的可能是微信、微網志以及更多的形式。我們率先在國內18號早上就開始了,但是它又整個貫穿春節期間。我們還會到初三、初四,所以這個活動是貫穿在了這個時間段,這期間會有更多的形式來讓大家共用。我覺得這樣是達到了全球共慶新春佳節的目的。

藝術中國:余老師説這是一個長期的項目,那麼在未來您對這個活動的展望是什麼?

余丁:這是我們想得比較多的方面。這一次是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實際上我們是從2014年9月中下旬才開始有這個想法,當然這一次短短幾個月做成這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們幾乎每天加班到晚上一兩點鐘,因為和美國方面每天要開電話會。我想明年我們會提早著手。一方面是公共藝術展覽部分可能要擴大。我們希望不僅僅中國藝術家來參加,還希望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來參加。既然叫“藝術中國匯”,這個“匯”其實就是“和”的意思。第二個方面,我們希望更多的美國主流文化機構來作為我們的合作夥伴。這一次我們跟林肯藝術中心合作,跟紐約百人會、華美協進社合作。從明年開始,我們希望更多美國本地的,著名的藝術機構,比如大都會博物館、MOMA或者是一些大的文化機構能夠參與進來。第三方面,我們希望更多的中外企業加入到我們的合作團隊中。實際上“歡樂春節”也慢慢走向市場化,它不是説由中國政府拿錢來做海外輸出,實際上它是市場運作。這就需要中國的所有人他們都參與進來,特別是中國的企業,這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大事。

黃建成:假定我們在今年二月底結束,我們馬上在三月份就啟動明年的計劃。時間更充裕,參與的機構多,這樣資金更充足,活動形式可能更豐富更立體。今年由於時間的限制,造成我們在限定的條件下來做最大化的設計或者創意,明年假定能實現我們最原初的計劃,比如在中央公園有一個自建的空間構築體來做我們的東西。這樣的話,構築體本身就是作品,加上它的空間更符合我們的需要。當然剛剛講到的創意集市延伸到博覽會,公共藝術大展變成更具國際化操作的大展就會比今年更進一步。我覺得如果能夠按照這個思路,明年一定會比今年做得更成功。

藝術中國:謝謝兩位老師參加我們今天的藝術中國沙龍節目,也希望各位觀眾能夠持續地關注“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的系列文化活動,謝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