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七個關鍵詞

中國網 | 時間: 2007-12-17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以下7個關鍵詞被各國代表多次提及:

1、溫室效應:地球大氣層有著與溫室玻璃類似的保溫效果。陽光照射地球時,部分能量被大氣和地表吸收,地球表面向外釋放熱量,其中一部分也被大氣吸收。大氣 層存留熱量的能力使地球表面有著溫暖的環境,這被稱為溫室效應。

2、氣候變化:它包含地球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或冷或熱的變化,但目前所討論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指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所造成的全球變暖現象。全球變暖問題是指大氣成分發生變化導致溫室效應加劇,使地球平均氣溫異常升高並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環境、經濟等問題。

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害的水準上。《公約》為國際社會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制定了一個總體框架,目前已有191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了《公約》。

4、“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目前存在的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不顧後果地利用環境和資源的累積惡果,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因此,國際環境保護合作必須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有義務在率先採取有關環保措施的同時,為國際合作做出更多切實的貢獻。這主要應表現在兩個方面:向發展中國家額外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參加國際環保合作,或補償相關經濟損失;以優惠的非商業性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治理污染所需的先進技術。

5、《京都議定書》:它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的,是設定強制性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第一份國際協議。根據這份協議,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批准了這份協議,但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美國仍然沒有簽署這份議定書。

6、碳足跡:指每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為標準計算。一個人的碳足跡可以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跡是因使用各種産品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7、食品里程和公平里程:人們每天消費的食品要經過各種運輸才能到達千家萬戶,而運輸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食品里程簡單説就是食品所行路程。一些人希望通過給食品等添加食品里程説明,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但是,發展中國家擔心食品里程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新貿易壁壘,於是出現了公平里程的概念。公平里程要求全面考慮與食品相關的生産方式、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各種因素。

(記者張小軍 高麗)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