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忠允誠 至精至愛
|
中國網 | 時間: 2011-10-2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羅毅,1945年參軍,1947年5月入黨,1947年12月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1948年1月遼東軍區衛生部醫療隊(前線傷員手術隊)。1949年任長春軍醫大學神經內科助教、講師、主治醫師。195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1986年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1990年院專家組教授。1993年12月離休。獲解放獎章(195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 (1988年,中央軍事委員會); 學習成績優異,榮立大功(1947,東北總衛生部);獲“先進個人稱號”獎狀3次(1959,1964,1997);三等功獎章(1984,解放軍總政治部)。 1983年她作為訪問學者,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珀斯皇家醫院進修神經病理學。先後赴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法國、瑞士、丹麥等地進行學術考察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她曾任第三屆中華老年學會常委、中華老年學會神經病學專業組委員、中華神經精神學會神經病理學專業組秘書、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內科專業組組長。現任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第七屆老年神經病學專業組顧問,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五屆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顧問。 從事神經內科專業50餘年,在神經病學、神經病理及超微結構方面造詣較深,理論基礎堅實,臨床經驗豐富。擅長帕金森病、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並在醫療保健工作中做出貢獻;對垂體、乳頭體的生理、病理、亞細胞水準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及建樹。 主編、編寫專著20本,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國內首次報道了中國人對左旋多巴、溴隱亭治療帕金森病的適宜劑量(1982、1983),因它遠低於當時國外劑量,從而使藥物的副作用明顯減少或推遲,是藥物治療帕金森病在中國的創新、經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論證,載入“臨床神經病學雜誌”,成為國內廣泛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1984年率先建立帕金森病專病門診,為患者及其家屬定期舉辦科普講座,介紹用藥原則和個體化調整用藥,明顯提高了療效,受到患者信任。2008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專業學組召開“中國帕金森病研究30年”紀念會上,她被認為是“中國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研究傑出人物”之一,獲“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研究終身成就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建院50週年突出貢獻獎。 在神經病理及超微結構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國內首次報道了垂體泌乳素腺瘤的病理及超微結構改變,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983)。高生長激素高泌乳素血症垂體腺瘤的臨床病理學研究獲解放軍醫學雜誌(1993 年度)優秀論文獎,獲總後勤部醫療成果一等獎(1997);獲“九五”全軍重大醫療成果獎章(2000)。 在Arch.Neurol.1984;41;164 -170雜誌上首次報道了國內6例嬰兒海綿狀腦病(1984),得到27個國家,127位學者的關注。日本著名學者鴨下重彥專函致賀:“在日本尚無此病的報道而在中國首先發現”,表示飲佩。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983年“脊髓型肌萎縮(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腦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的研究”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JM301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事中央、軍隊醫療保健工作40餘年,精誠勤敏、不怕苦累,全心全意為首長、領導的健康服務。獲“在軍隊幹部醫療保健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獎狀(1992,解放軍保健領導小組),“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中優異成績”獎狀(1994,年中央保健委員會), “1993-1994年重大醫療搶救中優異成績” 獎狀(1994,中央保健委員會) , “1995年軍隊幹部醫療保健突出成績” 獎狀(解放軍保健領導小組),1997年被聘為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組教授(全國共聘21位專家,解放軍總醫院2位),並得到胡錦濤主席親授聘書的殊榮。 曾三次受到周恩來總理表揚:謝華(前總後衛生部副部長,曾具體領導中央保健工作)、曹根慧(解放軍總醫院分管高層保健工作的原副院長)在場。 從事高等院校教育事業50餘年。指導碩士研究生4名;輔導碩士生11名、博士生6名。獲“從事國防事業二十年為我軍建設做出貢獻” 榮譽證書(1986,解放軍三總部);獲“從事國防教育事業三十年獎章”及 “從事國防教育事業30年榮譽證書”(1986,解放軍三總部);獲“從事高校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1990,國家教委)。獲“先進稱號”3次;軍醫進修學院建院50週年榮譽獎。 賢伉儷:同心協力著書立説 在田牛與羅毅教授出版的多部專著中,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嚴謹縝密的論證和科學的實驗結果,為學科領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記者手頭拿著一本由田牛教授著作的《輻射微迴圈學》,1984年出版,這本書儘管因時間久遠而紙頁泛黃,但其價值卻不容小覷。令田教授自豪的是,直到如今,本書仍是國內乃至世界關於這一分支學科的第一本專著。 談到這本著作,田教授講到,《輻射微迴圈學》中的觀點和材料,來自十餘年實踐—理論—實踐過程中積累的實驗資料,同時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文獻。本書從形態、功能、代謝等方面綜合了作者利用多種方法研究照射後骨髓、小腸、腦等23個器官和組織的微迴圈改變規律,系統闡明瞭不同器官微血管的輻射敏感性及其形態學基礎,系統論述了照射後的微迴圈改變規律及其實際應用進行了系統總結,在放射醫學的理論和應用方面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由田牛教授與羅毅教授合著的《組織通道概論》,融入了兩人近40年的組織通道學領域研究成果,從動物進化、人的胚胎發生角度,做了多種動物、33個器官的研究,運用多種方法對正常、不同病理狀態、應用不同藥物等的組織通道進行電鏡觀察,對經過掃描數字化、圖像調整的近3000張電鏡底片等觀察,結合光鏡、功能、代謝等技術,系統研究了組織通道,對組織通道的形態、結構功能、組織液的流動、組織通道的發生、病理改變等獲得明確認識,即組織通道是直接參與和維繫組織細胞物質、資訊、能量傳遞的第4條器官間組織液流動的途徑,在世界上首次給出組織通道比較科學的定義,從而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建了“組織通道學”這門新興世界性前沿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