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發展描畫經濟新版圖

中國網 | 時間: 2011-03-03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一年一度的“兩會”本週就要開始了,中國網“兩會高端訪談”,今天是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的新版圖”。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我們請來了三位嘉賓,他們都是在國內這方面有影響的人士。第一位是李善同老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第二位李耀博士,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駐華首席投資官員;第三位是高宜宏先生,他是奧瑞金種業公司的CFO。今天我們請三位嘉賓與我們共同探討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何使中國經濟形成新的版圖。和訊網為本次訪談提供了嘉賓支援並徵集了問題。

我們老百姓平常所看到的中國經濟的地圖實際是按行政區劃劃分的,但以經濟學家的眼光來看,中國經濟下一個發展很大程度上不是按行政區劃發展,而是從經濟功能上劃分,有四大板塊,甚至還有媒體炒作的經濟圈、城市群以及國家批准的區域規劃的概念。這些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怎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們怎樣認識這樣的區域發展帶來的機會和風險?下面我們先請李善同老師發表一下他的看法。

李善同:現在大家都很關注中國的區域發展問題,和訊網為此還特別製作了專題。其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或者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經過了三年轉變的過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那時候並沒有明確説有一個區域政策,但那時候由於整個區域發展要服從於整個中國改革開放大的戰略,所以,在沿海地區首先對外開放,有些政策先實先行。我們現在總結,是“沿海發展戰略”。但那時候並沒有明確説沿海怎麼樣,首先是沿海地區的地理討論和有它很多特點,所以我們讓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無論從開放還是改革來講,沿海地區都有很多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把它總結為沿海發展戰略。

這個戰略實施以後,實際上沿海地區的發展是比較快的,沿海地區最開始的時候區域內部的差距也挺大的。比如浙江,浙江當時在全國排在第十六位,福建排在第二十多位,沿海地區那時候內部的差距也是蠻大的。但經過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以來,沿海地區發展比較快,內部有一定的均衡。但到90年代,沿海和其他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90年代以後,沿海和其他地區無論從相對差距還是從基尼系數都逐漸擴大,所以區域發展無論從中央政府還是各界都非常關注。這樣在1999年的時候,江澤民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西部開發“的概念,真正提出”西部開發“是在2000年。2000年以後,中國真正有了區域指向的,真正支援西部開發,先富的地區帶後富地區,這時候國家有一定的能力,轉移支付或各種政策都有一定的能力,所以提出“西部開發”。後來提出“東北振興”,後來又提出“中部崛起”,這樣“十一五”形成了總體發展戰略,就是四大板塊。簡單來説就是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的總體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還有一個多功能區,打破中國區域行政劃分,根據它的發展,要和它的生態環境以及資源可承載能力合在一起考慮,各地方的發展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地區應該是優先開發區,因為有些地區發展非常快,但生態環境很難支援它繼續發展原有産業,它應該優化它的産業。還有的區域是重點開發區,因為它有比較好的承載能力,使得以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還有農業生態區以及脆弱的地區,這些地區就要大規模限制工業和現代化的發展,這是限制開發區。還有一些生態公園,這些要保護起來,否則對全國的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影響,這樣的地區禁止大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活動。所以,按照這樣分成四類地區,這是“十一五”區域發展內容。

這些年國務院批了14個國家級區域規劃,你要仔細一看,這14個地區的名字都和國家戰略連著的。比如説有的地區叫産業轉移,比如皖江地區叫皖江經濟帶,鄱陽湖生態區就是江西的生態問題,湖北是兩型社會的問題,長吉圖是延邊開放的問題,這是把國家的戰略和本地區的特點結合起來。“十二五”還是很注重這些方面的,我們把主題功能區的四類地區和這些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些城市群和城市圈。

中國網:李老師有兩個概念向您請教一下,一是剛才提到的四大板塊,除了東部先行,其他三大板塊是思想上不同還是有什麼實質上的不同?

李善同:實際上還是不一樣的,東部率先大家比較清楚,就是率先實現現代化。西部開發來講,前段時間我們慶祝西部大開發十六週年,某種意義上我們更重視西部地區的開發和對西部地區的支援,這是中國長期區域戰略,對一些相對欠發達地區,不是説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很多條件使得他們的發展相對比別的地方會慢一點。這些年國家有一些政策,對這些地區應該是繼續發展。

中國網:有關媒體上炒作的八大城市圈、七大城市群,您覺得城市群和城市圈對四大板塊的發展會起到支撐或者基礎性的作用?

李善同:好像看到一些“圈”的提法,我認為總結為“圈”的概念不是特別確切,有的劃得很大,比如長三角,再一“泛“就非常大的一片了。珠江三角洲是很小的,但一“泛珠”的話就十多個省,而且有的省有重復的地方,比如江西是“泛長“還是”泛珠“裏的?這不是明確的區域劃分,因為區域政策來講不能有太多的重復。這是民間的一種説法,為了比較好理解。

中國網:説城市群是支撐長三角、珠三角發展起來的?

李善同:我認為“十一五”、“十二五”對城市群是比較注重的。近年的世界發展報告裏也提到要提高城市發展密度,城市群是發揮集聚效應的。我們國家最近的規劃也很注重,通過城市的聚集,比如長三角那塊,城市都是無縫連接的,有時候走在其中不注意的話就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了。消除壁壘,更好地發揮集聚效應,比如基礎設施、通訊網路等。我們在“十二五”規劃當中也很注重城市群的發展,城市群實際和重點開發區有概念上接合的地方。

中國網:下面請李耀博士介紹一下,您是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投資代表,世界銀行對在對華的投資戰略有什麼樣的考慮?

李耀:李善同老師講的內容讓我感到火熱的經濟建設在960萬平方公里展開,這的確是令人非常振奮的。三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並不是系統地考慮區域發展,考慮某些地方發展起來,起到帶動作用,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慢慢科學化地經營、管理和規劃整個發展的脈絡以及發展的趨勢。這很值得反思和展望。

通過三十年的演進,尤其2000年以來的演進,很顯然形成城市群的概念、板塊的概念、四大區域的概念。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增長。世界銀行在全球範圍內對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的一個期望或想法就是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增長,而不是你一個區域發展很快,一下子爆發成這樣,但你沒有可持續效應。有些區域就不太可能實現重化工業,進行生態的平衡,不同的區域應該有不同功能的劃分。總體要發展,也要強調功能的劃分。

現在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這個過程大家如何發揮不同主體作用的問題?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規劃,如何進行計劃,使得不同的區域能夠發揮最佳的優勢,落實當中除了用行政力量之外如何用市場、資本的力量來促進這樣的發展,使得政府的力量和民間的資本力量結合起來,使得這樣的發展能夠持續下去,能夠得到實現。這是思考區域規劃,實現區域規劃,是實現可持續增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思考著眼點。

總體來講,一是規劃,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尤其是2010年以來,東部率先開始,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各地政府有很好的投資促進,促進更好地利用本地資源,行銷地區,行銷城市,同時動員各種各樣的力量來實現這個過程。如何實現産業鏈轉移,産業鏈的連接,産業升級,以及形成各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把各自的資源很好地表現出來。這些層次如何科學地經營,非常系統地把它表現出來,我認為未來中國十年、二十年會像過去三十年一樣得到非常快速、健康的增長,這個增長是非常值得期待而且有保障的。這種力量哪來?中國怎麼發展,中國政策的引導如何使得這樣的規劃變成現實,引導這些力量。

我今天看一個資料講,我們目前的投資還是“三駕馬車”:外資,2010年,我國的外資第一次突破1000億美元,外資對於整個中國經濟的推動力量還是蠻大的;國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有資本以及國有經濟在經濟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如何反危機,另一方面使中國經濟重新走上正軌,如何利用資源方面國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未來怎麼走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民資,我一直認為民間資本是非常活躍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力量,這三種力量如何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而且適當做一些平衡,這也是使得我們的認識區劃、産業佈局、産業演進、價值鏈形成、産業鏈轉移等如何給力,把這些工作做好的重要環節。比如我們預測2011年整個投資增長率名義上是31%、32%,這其中到底怎麼樣分配,如何動員市場的力量自然形成這種分配,我想這是很深層次的東西。只有把這件事情做好,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找到,並且把它鼓動起來的話,那麼我們這些區域規劃以及板塊劃分,城市群、産業群的形成相信才會有真正落實的基礎,才會達到給力的層面。

中國網:李博士談到了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解決政府力量和資本力量的協調,如何調動不同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問題。今天我們請來高宜宏先生,他是奧瑞金種業公司的CFO,某種意義上可以代表民間資本的力量,您可以談談在你們公司進行國內投資的時候是不是會考慮不同區域的特點發展種業,和政策有沒有關係?

高宜宏:我習慣説英語,我慢慢來。我們考慮投資的時候,會看哪種投資比較重要,會看這個公司會不會發展,這個行業是好的還是壞的,公司也會問這幾個問題來看兩個公司能不能合作,如果你是很大的公司,數據都是很好的,不能跟我們公司合作也是很大的問題,或者之後也會發現很大的問題。

中國網:高先生,您挑選合作夥伴的時候會不會看合作夥伴所在區域的特點,是屬於國家限制發展的區域還是優先發展的區域?區域上的特點會不會導致你們合作與不合作?種業對區域的特點和要求有沒有限制?

高宜宏:怎麼樣達成兩家公司合作是很重要的,彼此什麼都不了解問題肯定很大。如果別國都有一樣的方法來做,去年我們買一個農藥的公司,美國孟山都和別的公司把農藥和種子一起賣,這種組合都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去買別的公司,跟主業沒有什麼關係,就沒什麼意思,我們最主要是看這兩個公司的關係是什麼,可以合作的基礎是什麼。也要看這個公司的老闆是怎樣的,如果你們可以合作,想和你們一起做也是很重要的。

中國網:高先生,您是生長在美國的,您看中國所提出的一套區域發展戰略是不是也可以從美國借鑒一些經驗,是不是美國經濟帶有很大的區域特徵呢?

高宜宏:現在很多東西在美國能用的機會比較少,而在中國用的機會很大,所以對很多公司來講,中國市場對它的吸引力比美國更大。

中國網:這更主要是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高宜宏:是這樣的。現在的機會很多,也有很多方法來做,最主要的是兩邊公司都具有協同效應。

李善同:李老師,剛才李博士和高先生的發言,我想聽聽您的意見,李博士的發言談到如何調動民間資本的力量,這方面國資一直唱主調,外資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您認為民營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是不是國家除了新三十六條之外還應該有更多的政策支援,使得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得到調動?

李善同:我們説民營資本實際上是指中小企業,有時候這兩個概念不完全一樣,但也有重合的地方。我們這幾年講創造更好的條件,讓民營資本起作用,發揮更多的作用,2009年我們就在講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現在我們還在講這樣的話,這説明中小企業生長和發展的環境還不是很好。説大點的話,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國有企業能找到國資委幫助它解決生存和發展中遇見的一些問題,如果中小企業遇到問題找誰呢?原來在經貿委底下有一個中小企業局,現在在工信部下面有一個中小企業局,體制上怎麼幫助中小企業,國家體制上應該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給它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還有融資的環境,讓大銀行支援小企業的發展,它的融資成本是很高的,大銀行肯定不願意做。怎麼在銀行系統裏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讓他做這些事兒?在美國有一個中小企業局,在體制上有一個保證。這些年做了一些中小企業的支援,但還做得不夠,怎麼才能從體制上,從它生長的環境上,從融資、法律上給它支援,我認為還需要政府做很多的工作。



1   2   下一頁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