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竣的挑戰,國家、企業、個人該如何規避風險籌劃未來?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迅速出臺了擴大內需十項舉措。我們應如何理解並實行這些措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又將為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挑戰帶來什麼影響?“中國訪談”頻道邀請經濟學領域的八大專家為您解析! |
|
解讀國家4萬億投資分配方案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武越明 |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
為應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國務院將4萬億投資定位於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等等,這些資金是否能夠有效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如何解讀這套分配方案?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給出他的答案。 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緊急出臺背後 中國網:中國網國務院為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出臺十項拉動內需的措施? 馬曉河:首先,這次中國經濟增長出現與往年不一樣的特殊情況。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要比預料的大,特別是以美國的次貸引起的危機波及世界範圍特別廣,對中國的影響在8、9月份要比在上半年大。在這種情況下,要等到年終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再出臺,恐怕就遲了。 另外,針對6月份以後中國出現的經濟表現、經濟情況,比如出口性的産業,包括國內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産業發生了增長幅度都在普遍下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調整一些政策調整。這種政策的調整必須是及時的,不能像等到往年的規範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再來,恐怕就不行了。 為了更好的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為了更好的使我們國內的經濟增長保持平穩的幅度,所以在近期出臺十項重大舉措,我覺得是打破常規是非常應該、非常及時的。 中國網:與98亞洲金融風暴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有什麼特點? 馬曉河:第一,亞洲金融危機當時發生在泰國、南韓這樣小的經濟體中,這些經濟體和世界、中國的關聯度非常小。這次的金融危機發生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最發達的經濟體,與世界關聯度最大的國家,與世界關聯大,與我國關聯大的美國,我國對外貿易的30%都和它有關。所以這是不一樣的。它的發生地點、發生經濟體不一樣。這是第一點。 第二,十年前和現在相比,中國和世界的關聯度也不一樣。在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和世界的對外貿易額度非常低,當時中國對外貿易額度是百分之33點幾,現在的對外貿易額度是66.9%。出口的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當年是18%,到07年底達到了37.5%。我們現在和世界的關聯度與十年前相比是翻了一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經緊密相連了,關聯度非常高。 所以就目前來説,我們現在出臺的措施和亞洲金融危機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是發行國債,連續發行,前後累計投資3萬億,國債拉動經濟3萬億。3萬億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上,機場、道路、電力等方面,主要是在硬方面投資的。這次的十個措施第一是保障性工程,包括城市廉租房、農民危房改造;第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不是重點,主要是高速路,大工程。這次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沼氣、飲水,要解決2.3億農民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還有農村電網、南水北調、病險水庫進行加固、節水改造等等,這些工程與民生更貼近。 我認為這次和亞洲金融危機相比,第一,與民生更密切;第二,是綜合性,既有投資,也有收入,既有國家投資,也有銀行啟動的項目,它帶有系統性。 中國經濟轉型面臨重重困難 中國網:4萬億投資能否成功帶動中國經濟轉型? 馬曉河:經濟轉型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投資、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等等。所以我認為,這次經濟要轉型成功,關鍵取決於我們的産業結構要升級、投入要素結構要改變。投入要素結構中不能光靠大量的物質資源消耗,大量的要素投入,你要靠創新,自主創新、管理創新、人力素質提高,恐怕這也是要實現的。所以我認為,要想實現結構轉型,這是一個不容易的事,它是一個過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措施,像管理、體制、人力資本素質提高、科技創新等等。所以關鍵點在哪,恐怕比較難回答,它是一個要素統一。一個人的素質關鍵是營養、文化水準?素質是綜合因素,靠幾個點恐怕有點難。 中國網:出口導向型企業如何應對困難? 馬曉河:現在政府提高出口退稅率,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的問題,還有十大措施中有自主創新、鼓勵創新,這些都是鼓勵企業走出困境,進行結構升級、産業升級的措施。但是世界金融危機來到,對外向型企業影響比較大,要讓他們轉型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因為世界需求下降了,當它的需求下降以後,你要想從困境中走出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調整結構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建議能夠利用這種機會來實行新的創新,結構調整,利用這些機會尋找一些新的方向。比如能不能在産品的細化方面,在細分化市場上,讓他的産品和別的人不一樣,可能就會走出一條路。但是我認為不是特別的容易,沒那麼容易。因為企業都做服裝、鞋帽,如果這些都不行了,這個時候要從困境中走出來,恐怕需要很大的力氣,本身需求減少了。所以這個時候要轉型,不去生産服裝、鞋帽,那麼多企業設備到哪去?只能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人力資本的提高,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然後壓低成本,改變産品品質,走一條比別人更有特色的經營之道,這樣可能更好,更能吸引消費者。當然,因為我是搞産業的,要想走出困境非常難。服裝、鞋帽都在大量需求下降的時候,你再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 4萬億資金全都用在刀刃上 中國網:從分配方案上看錢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馬曉河:我認為這次4萬億有十個方向,每個方向定的已經很明確了,每個地方都是刀刃。農村飲水,農民飲水不安全是不是刀刃?我認為如果要在管理上嚴格,那麼這些投資用到這些項目上肯定會有效果,對民生有好處,另外對拉動經濟也有好處。 今年四季度的1000億主要用於五個方面。它是根據我們國家的投資計劃、投資需要程度,優先安排了這五個方面,這裡都有具體數字,340億、200億、100多億,這是根據需要安排的。供給和需求相結合,出現了優先安排1000億,還有地震災後重建也是優先安排。這都是根據當時的工程需要和進展來安排好的。比如病危水庫,這些都是按照原來的規劃做好的。 中國網:多長時間能看到投資的成效? 馬曉河:這4萬億有投資,有收入,是不一樣的。比如直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提高收購價,給農民補貼,城市人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這些會直接見效,給你錢就會直接消費。還有投資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公路、機場、水庫,這些是通過投資産生兩個效果。第一,在投資領域拉動建材、鋼鐵、水泥等相關産業的發展。第二,投資的40%一般會轉移工資類消費,這些錢會給我們,錢轉換成消費,這是馬上見效的。所以這些是比較直接的。所以這是分兩個方面的,馬上見效的,投資、收入、就業會見效。還有通過一段時間産業鏈的發展,那就是直接變成固定資産投資了,一個會産生GDP,另外會拉動相關産業發展,像鋼材、水泥、土建、設備。實際這是兩方面,這是不一樣的。 中國網:農村的投資將多長時間得到收益? 馬曉河:這次4萬億中有一部分是用於農村,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像水庫、道路、電網改造、校舍改造、醫院改造等等,這些等於是對農村歷年來的公共設施落後狀況的面貌會得到很大改變。農民的生産、生活環境會得到很大改善,這應該是有目共睹的。一條路修好了,一個校舍蓋好了,農民的環境肯定就不一樣了。 還有一個方面,是提高糧食收購價,增加農民補貼,增加農民收入。這裡面我們會增加消費,會拉動農村市場。農村市場一起來,會拉動內需,對內需的貢獻作用會提高。 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將讓中國三年實現軟著陸 中國網:這麼多措施出臺以後,您能為我們預期一下嗎? 馬曉河:我想這十項措施如果能實現,對於中國經濟來講,會大大減輕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二,這種措施如果能夠實現,它會使中國經濟增長向下滑的幅度降低。中國經濟正在從去年11.9降到目前的10.1,在第三季度降到9,這種降幅會縮小。同時,會讓中國經濟週期從上升到下降,這種階段會提前結束。本來用四年、五年,現在用三年下降可能就會結束,會出現掉頭向上。經濟週期中,繁榮階段和收縮階段中,收縮階段時間會縮短,新一階段的上升階段會提前到來,使經濟不要硬著陸,讓經濟軟著陸,然後再起飛、上升。(中國網 武越明) 中國網獨家稿件,轉載、整編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