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竣的挑戰,國家、企業、個人該如何規避風險籌劃未來?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迅速出臺了擴大內需十項舉措。我們應如何理解並實行這些措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又將為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挑戰帶來什麼影響?“中國訪談”頻道邀請經濟學領域的八大專家為您解析!
| 中國網首頁 | 網上直播 | 中國訪談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訪談 > 擴大內需與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 經濟危機專家訪談
中國經濟發展30年週期表
四萬億投資蛋糕怎麼分
擴大內需 誰是主力軍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王瑞芳

中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了高增長態勢,消費增長空間巨大。擴大內需不僅是為了應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客觀要求。那麼誰將成為擴大內需、增加消費的主力軍?

進入現場訪談:擴大內需 誰是主力軍>>>>

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不僅要依靠對外貿易 還要依靠對內貿易

中國網: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具體措施,是否可以理解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有了一種改變呢?

李義平:我想應當是這樣的。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有幾次近乎于免費的午餐。97年的時候,很多國有企業改革不好,於是想造大船,大企業,當時是泰國開始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南韓的大企業都出了問題,我們也不造大船了,著重于企業實力的考慮。前段時間,我們對金融衍生産品也非常感興趣,從美國開始,特別是今年五月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産,我們對金融衍生産品興趣度大大的降低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因為缺少資本,我們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對外貿易,可以説是幾頭在外了,一方面是原材料在外,一方面是産品的銷售在外,甚至包括核心技術品牌都在外。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資本的積累,我們像所有的國家一樣實行了一個古老的重商主義政策,我們多賣少買,積累了很多的外匯。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模式,取決於勞動力原材料的便宜,取決於國際經濟形勢的看好。

2004-2007年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很好,需要大量的中國産品,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經濟發展的很好。現在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到實體經濟,消費能力大大的降低,對中國産品的需求大大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濟發展碰到了巨大的障礙。這次我們出臺十項措施,不僅是一個具體的措施問題,它預示著我們經濟發展模式從戰略上要進行調整。我們原來主要是依靠外需,現在我們依靠外需和內需並重,這個東西有理論根據的。

1776年,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寫過一本書《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全世界搞市場經濟,這本書中説了市場經濟是使人類和國家致富的體制。他在這本書中專門針對中國的情況來説,説中國和歐洲不一樣,歐洲國家小,歐洲必須要重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中國國家大,中國不僅要重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而且要重視省與省之間的貿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內需。因為這樣巨大的內需,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省與省之間的貿易,就可以支撐巨大産業的發展。這是亞當斯密當時説的。

後來還有一位發展經濟學家錢納裏對各國做了一個考證,説大國的發展模式和小國不一樣,小國的資源有限,必須要依靠對外貿易。當時他説大國是對外貿易依存度大概在12%左右。我們現在大大超過了這麼一個比例,超過這個比例一旦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美國可以向全世界轉嫁它的通貨膨脹,轉嫁它的經濟緊縮,這個世界雖然是平的,但是是不公平的。次貸危機説白了,就是美國窮人的住房讓全世界人民來買單,這種情況下傳染到我們,因為我們的對外貿易有一個相當大的依存度。所以這次國家有一個正確的決策就是啟動內需。

我們看到十條措施,這顯示出一個資訊,就是我們經濟發展模式來了一個戰略性的調整,我們不僅要依靠對外貿易,還要依靠對內貿易。這種情況下一旦世界經濟碰到問題,我們才有可能獨善其身,不能只是相對被動的。

原來我們自己資本,所以是這樣的模式,現在我們有了足夠的資本積累,再加上國內確實需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確實需要啟動內需,這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需要,國內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需要,當前的經濟形勢也需要擴大內需,改善人民生活也要擴大內需。

中國網:剛才您分析了我們現在需要擴大內需的種種必要的原因,您認為政策的調整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李義平:現在經濟下滑,出口出不去,目前已經下滑到了百分之九點多。在這種情況下,迅速的出手這一系列的措施,當然長期來看肯定是消費起作用,短期看肯定是政府的投資起作用,然後拉動內需。而且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拉動內需,包括通過政府出手這些措施振奮人們的經濟信心,信心的問題相當重要。

1933年,當年的羅斯福總統,當時是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大蕭條,從1929年開始,羅斯福受命于危難之際,當時他上臺時有一個演説,有一句話在他後來不斷的重復,他説唯一懼怕的是懼怕本身。如果大家都不害怕,消費者敢消費,投資者敢投資,經濟就會啟動起來。問題是大家有錢不敢消費,有錢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投資。溫家寶總理最近也不斷的重復著這樣的意思,在中國講,在聯合國講,要有信心,要堅定信念,實際上講的也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目前採取這些措施,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啟動經濟,二是要振奮人們的經濟信心。

從經濟學來講,通常在經濟簫條期間,這個東西是從凱恩斯那裏來的。當年羅斯福總統走馬上任他是美國的總統,英國的經濟學家凱恩斯1936年出版了一本書——《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本書宣傳的思想就是要政府打破預算平衡,你不要量入為出,可以發散和赤字。政府要干預經濟,而且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期間干預經濟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我們的説法,凱恩斯的説法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兩個意思差不多,在經濟蕭條期間通常利率政策的作用是比較小的,降低利率大家有時候還要等著,要等的到什麼時候不知道了。所以政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包括直接投資,包括減稅。特別是通過這些直接投資,馬上就可以見到效果,所以在經濟蕭條期間,各國基本上都使用積極或者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説明中國政府這麼一個選擇是很正確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經濟蕭條期間是有十分明顯效果的,中國的歷史也是這麼證明了。當時美國的歷史也證明了。中國是怎樣證明的呢?朱鎔基當總理的時候啟動內需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所以這一次依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不僅僅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應當説中國政府的這個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中國網: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提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當時也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一些有利的影響,是這樣嗎?

李義平:對,97年亞洲金融危機實際上對中國當時的影響不大,亞洲金融危機局限在亞洲,對全世界影響不大。當時各國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辦法紛紛是宣稱本幣貶值,中國一方面宣佈本幣不貶值,一方面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所以,中國在那次金融危機中還是比較順利的。亞洲金融危機的18個月,但是經濟蕭條要好幾年。

把中國八億農民的收入問題解決了 啟動內需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

中國網:此次公佈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中,改善民生是被放在了相當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進一步擴大內需各項工程之首,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李義平:啟動內需有各種各樣的投資項目,現在投資項目的選擇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結合起來,既改善人民生活又擴大內需,所以它把這個結合起來,把改善民生放在首要的地位。因為中國已經提出來要建設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所以對於民生方面的欠帳很多,我們以往的發展在哪些方面對民生欠帳很多呢,比如説經濟發展了有時候環境污染了,環境污染的相當嚴重,這就涉及到民生的問題。

整個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得並不顯著,所以啟動內需有各種項目的選擇,你可以修公路、修機場、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選擇的空間很大,你選擇的項目在啟動內需國家投資的時候,你選擇與改善人民生活水準緊密相關的項目,這樣就把改善民生和啟動內需緊密的結合起來了。

在啟動內需時可以選擇項目,可以選擇什麼樣的項目?有的項目和改善民生結合不是那麼緊的,你就先不要選擇,和改善民生結合比較緊的你先選擇這樣的項目,這樣的項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比如説提高牛奶的品質,不要再來一個三鹿奶粉,牛奶品質的改善,環境的改善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啟動了內需,這就把民生工程和啟動內需緊密結合到一起了。

中國網:從出臺的十項措施來看,您認為老百姓在短時間內或者是説可以享受到的一些實惠在哪些方面?

李義平: 啟動內需最終就是要讓廣大的老百姓得到實惠,所不同的是有的時間長一些,有的是馬上就可以見到效果的。所以,肯定要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因為啟動內需,道路、交通包括鐵路的建設,最終是改變人民交通運輸的條件,改變人民生活的空間,使人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便於生活、經營和旅遊。

短時間內的實惠就是減稅,降低利率,減稅、降低利率都是比較實惠的。減稅以後,包括在房地産降低貸款買房的利率,首付減少了,這都是買房、減稅、降低存款銀行利率從這個角度來刺激股市,這些都是眼下,特別是前蕭條中比較實惠的。

長期來看就更多了。實際上,啟動內需有一個長期的效果,要講長期效果主要是消費,這個消費應當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的提升他的消費水準,不斷的時尚,普及時尚,最終通過消費推動經濟,人們都有慾望,這種慾望就是消費的慾望,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進就是不斷提出新的消費的目標,然後滿足這種目標的奮鬥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前進,長期來看肯定是消費。

但是,短期來看,眼下最有效果的啟動內需,最顯著的就是溫家寶所講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實際上在這麼一種情況下真正起作用快的是政府投資,是行政干預。快的話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出手要快就是要馬上的反應過來,不要貽誤戰機。出拳要重是投下去要馬上見效果。

選擇的項目既有利於我們經濟模式的轉變,提升我們經濟增長的技術含量,又有利於我們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於轉變我們經濟增長的模式,有利於能夠帶動其他項目的投資,因為政府投資畢竟是需要帶動民間投資、帶動老百姓的消費、有利於産業結構的調整,這些不僅是有長遠的標準,而且應當有近期的標準,應該要統一的結合起來。工作要實,就是不能搞花架子,不能搞亮點工程,真正的做到了這些就可以振奮人們的信心。長期的看是消費,短期看是投資見效果。

眼下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就是減稅,鼓勵消費和鼓勵買房。眼下對老百姓還有什麼好處,就是在提高低保和提高工資方面,還有讓企業的所得稅改革,改革之後企業更願意生産了,可以安排更多的就業,這都是眼下的好處。

中國網:剛才您列舉了一系列的好處,比如説買房什麼的,覺得可能對城鎮的市民消費者來説,大家可以更近的體會到。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十項措施中,還有一些措施是針對我們農民朋友的。擴大內需對農民消費市場也是非常需要的。您能否給大家分析一下有關農村改革和擴大內需的一些必然聯繫呢?

李義平:最近我一直在強調一個問題,擴大內需應當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中國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改革開放本來是從農村開始的,承包制、傳統的計劃經濟靠農業支援工業,使農民的日子最終過不下去了,於是在1978年從農村開始拉起了中國改革的序幕。

改革30年了,中央又專門開了一個十七屆三中全會來討論農業問題,説明農業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而且我們現在討論內需,如果八億農民都有足夠購買力的話,八億農民市場不亞於歐洲市場,關鍵歐洲市場有錢,我們農民沒有錢。説明農業的問題,農村的問題,農民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説明我們的中國農民收入還是相當有限的。以往我們只是從農村轉移了很多的剩餘勞動力,不以為是農村問題的解決。只是在一個開放的背景下,農村人跑到城市來了,農村的青壯勞動力跑了,男的跑了,女的也跑了,土地撂荒了,農民怎麼增收呢?其實農業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國家亮麗的經濟點。

美國的農業就搞得不錯,搞了兩百年是一個農業大國,日本的農業也不錯,中國的內蒙和山東的農業也搞得不錯,所以農業可以成為一個亮麗的經濟增長點,不僅成為了亮麗的經濟增長點,糧食安全問題也解決了。前段時間物價上漲是以糧食為核心的物價上漲,而且糧食涉及到安全問題。把中國八億農民的收入問題解決了,農業問題解決了,啟動內需的問題大概就解決一大半了。

中央十條措施中有一條專門講到投資農村,要我説投資農村應當大有作為,給城市投資了幾十萬、幾千億,再投資還需要更足夠數量的投資才能見到效果,現在同樣的一萬元,給了一個已經有了投資的行業和地區,比如説投資到城市效果要差得多,給一個沒有人曾經投資過的,打個比方比如説農村原來沒有人投資過,你現在投資一萬元的話效果要顯著得多。

經濟學上的話,前面叫做邊際效應遞減,第一個一萬元的投資效果最好,第二個一萬元的投資效果沒有第一個好。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投資效用最大化,要尋找新的投資地區和新的投資亮點,我想就是農村。農村應該投資到哪些行業呢?農村的交通、農村的道路、農村的通訊、農村的電力、農村的教育,不僅是義務教育的問題,包括農民的培訓。我們原來説到工業哪個省發展得好,發展得快,可以發現它的基礎設施比較好了,它就發展快,山東當年路修得好,山東發展得就快。對農村也是這樣,道路交通方便了,通信業方便了,農民就拉近了,農民知道很多市場的資訊,原來很多農産品賣得很便宜,因為拉不出來,現在能夠運出來了,就可以賣得高點,農村的收入問題就解決了。

美國有一位經濟學家提出人力資本的問題,他發現美國農業的土地減少了,農業發展的相當之快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五十年代,他提出一個概念是人力資本的概念。他通過核心的技術、關鍵的技術,認為農業完全可以承載巨大的高新技術,土地的改良、農業機械的使用、種子、化肥的改良、農民素質的提高,所以現在的高新技術完全可以用來裝備農業,農業完全可以承載大量的高新技術,和它結合起來,使農業産業化,農業工業化,立足於在農業內步解決問題,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所有的地都轉移出來,農業問題怎麼能夠解決呢?所以這次我們啟動內需,應當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所做的關於農村問題的決定結合起來,應當和解決農民的問題、解決農村的問題、解決農業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十七屆三中全會是解決的是土地産權可以流轉,承包權長期不變,可以流轉、可以規模經營,可以向種田能手轉机移,這是十七屆三中全會講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要實現必須有一些硬體的工程,我去過南韓,南韓農田的基本建設就搞得相當好,機械化的程度也高,水利建設、包括農村道路、地裏面的路都修得很好,它不是土路。所以我們農村要達到這樣一個基礎設施的程度,農民的收入問題就解決了,農民收入問題解決了,很多現在賣不出去的産品,由於國際市場上出了問題賣不出去的産品,農民都可以消費。家用電器、鞋、服裝等等,農民都可以消費。

現在一個是農民沒有錢,二是很多東西沒配套,沒有電怎麼消費,很多東西它不懂,不懂電腦,需要培訓,培訓要花錢。投資農業,提高農民的收入應該是中國啟動內需一個重要的內容,它可以和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所做出決定的精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中國網:您認為此次出臺的十項措施中,對於農業這部分的關注力度足夠強嗎?

李義平:十項中的一項吧,但是這個是有很大的彈性了。雖然是十項中的一項,因為中國經濟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太多了。雖然是一項,但是你要認真的思考,認真的落實的話,有很大的空間。這個很大的空間就是我剛才説的農村的道路,農村的通訊,農村的教育,包括農民高新技術的培訓,包括給農村能人的小額貸款,把農業産業化、一村一品,通過龍頭公司組織起來,解決他們的素質、解決他們的交通、解決他們的技術水準問題,解決他們短缺的資金,這完全可以在這次關於農業問題的措施中列出來。國務院不可能把這個東西講得那麼細,但是它裏面有很多的方向,這個方向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展開。

市場經濟下要會游泳 也要會保護自己

中國網:在十項措施中還有一項措施是非常受關注的,就是增值稅轉型的問題。按照部署,要在全國所有的地區、所有的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預算將會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您認為是否會達到這個預期嗎?

李義平:這確實需要減輕企業的負擔,減輕老百姓的負擔。GDP我們這幾年增長是11%左右,百分之十點幾,我們的稅收增長是百分之三點多,增值稅的改革核心是減稅,藏富於民,藏富於企業,讓企業有更多的錢可以去生産,錢給企業、給消費者、給人民群眾他們使用的效果好一點。這是國家的措施了,國家給企業減稅,進行增值稅轉型改革。還有企業來説,企業如何面對冬天,面對經濟蕭條。經濟蕭條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自然現象,有高漲、蕭條和復蘇,就像一年四季一樣,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完全可以在夏天做夏天的事,冬天做冬天的事,宏觀經濟潮起潮落,總有船能夠達到勝利的彼岸,有的船到半途就衝垮了。所有的企業都想從容的面對這种經濟危機,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説,應該有一個思想觀念的變化,應該看到世界上不會沒有問題的時候,世界上充滿了矛盾。從某種意義來説,我們的企業家和一般的人不一樣,不能等待國家給你優惠的政策,國家已經給予了增值稅改革,這種情況下你自己還要努力,應該把問題轉化為機遇。

這個問題日本當年也碰到了,日本1973年石油危機。日本70%的能源依靠石油,90%的石油依靠進口。這種情況下日本進行了一個調整,耗能大的、浪費資源的企業不進行了,所以日本的汽車是節能環保的。日本今年有一個俄學者寫了一個《日本是資源大國》,其實日本不是資源大國,它為什麼成為了資源大國,是因為它節約、尋找替代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南韓也是,亞洲金融危機對南韓衝擊很大,把問題解決了,南韓三星電子就發展得很好。比如我國也有這樣的,玩具産業中有的把高新技術和玩具結合到一塊,結果技術含量提高了。

我去過江蘇的木地板企業,他們的需求量非常大,他的木材來源是非洲的和國外的,市場也在外面,他可以做到成本上漲了,也給客戶適當上漲一點錢。還有的是尋找一些外面的市場,我們去的有的木地板企業是尋找中等品質的,這種木地板可以賣給城鄉結合部。城裏人裝修房子用貴的木地板,而農村的用得便宜就是了。雅戈爾就是,雅戈爾現在就是開拓國內市場,節約成本,把問題轉化為機遇。

另外把問題轉化為機遇還有很多很多的做法,開拓市場、節約成本、提升産品品質、包括在這個時候的兼併重組。有的企業活不下去了,對於還有品牌、有能力的企業來説,這時候是適當的收編也是一種機會,活不下去讓人家收編也是活下去的一種辦法。另外一種最消極的辦法,就是蓄勢待發,在冬天調整、訓練、拓展,完全可以把問題轉化為機遇。既有國家調整稅收的政策,自己再積極的努力,你要想到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永遠都是夏天,你要適應春夏秋冬,因為這就是市場經濟。

中國網:説到市場經濟,其實我們中國人從歷史上來説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市場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概念才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作為我們普通民眾或者是市場、政府來説,是否也要學會在經濟市場下成長保護自己,這需要怎樣的心態?

李義平:你的問題提得很好。我覺得我們中國政府已經學得相當不錯了。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時候胡總書記提出一個概念,要提升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所以中國政府在此次經濟蕭條中間,出手措施非常快,非常準,非常有實效。作為我們老百姓來説,也應當適應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應該説是一個好東西。

我們五千年的自然經濟,後來我們落後了。西方國家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前也是比較落後的,也有一百多年、兩百多年的事,步入市場經濟之後,西方世界迅猛發展。中國共産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尋尋覓覓中選擇了市場經濟,這是一個重大的貢獻。中國的輝煌、中國的國際力量和國際地位,全是這幾年經濟發展的結果。

中國的經濟為什麼發展,是因為這幾年中國人選擇了市場經濟。不要從大的方面説,還可以看中國各個省,凡是經濟發達的省份全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我們充分的嘗試到了市場經濟的好處。市場經濟短缺,哪還有服裝,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吃飯也吃不飽,中國人民現在吃得穿的國際地位比原來好得多了,這完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市場經濟的這麼一個結果。

既然我們享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好處,任何東西不可能都是好處,你應當學會在市場經濟下生活,計劃經濟也有蕭條。58年大躍進就是泡沫經濟,三年困難時期就吃不飽飯,那時候比我們現在的蕭條還蕭條,我們不是也從那時候過來了嗎?你應當學會在市場經濟下生活,首先你的觀念是要認識到市場經濟肯定有波動,不可能永遠有夏天,就像剛才我説企業家的情況一樣,要有平常心對待市場經濟的波動。

另外,你平常對自己要有保護,怎麼保護自己呢?比如説你的投資,你要研究中國的房地産,你要研究中國的股市。社會保障制度很重要,不僅要有人民群眾增收的問題,還要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社會保障健全了大家才敢消費。當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時你要學會給自己保障,你要學會研究股市、研究房地産市場,研究在經濟低潮時幹什麼。你如果有了足夠的力量,現在進行收購。

美國的股神巴菲特説了,你有足夠的錢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是好事,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你出國留學也是好事。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是心態的問題,一個是基本的知識的問題。應當有所準備,而不是當問題出現的時候非常的被動。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中國網: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有沒有一些可以實用、備用的一些措施呢,使自己更好的保護自己?

李義平:更好的保護自己是相當具體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風險大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在經濟蕭條期間,其實有很多的機會,比如説石油漲價了,你可以節約、可以少開車等等。我相信每個具體的人都會有一個切身的體會,他在這個切身的體會中可以尋找到在他這個位置最切合的一種措施和想法、做法。

十項措施提出的很好,很及時,中國政府、中國共産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才搞了三十年的市場經濟,這種能力已經不錯了。如果沒有這種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獲得歷練,我們只會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相信,老百姓也可以積累一些經驗教訓,中國的政府也會做得更好一些,渡過目前的情況,使我們的經濟平穩的發展。我們應當有信心,應當對政府有信心,對我們的經濟形勢有信心。

 (責任編輯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