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訪談>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紅色遺址

青杠坡戰鬥遺址

發佈時間: 2016-10-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佟靜 | 責任編輯: 佟靜

四、軍民魚水情

僧人救張震 習水縣土城永安寺是一所明代寺廟,位於土城青杠坡村,1935年1月28日,成為了青杠坡戰鬥的紅軍野戰醫院。寺廟方丈蓮海禪師(當地人也叫“勤修”師傅)積極協助紅軍醫護人員救治紅軍傷員。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營長張震,在青杠坡戰鬥中腿部負傷,就在永安寺內療傷的。張震在永安寺醫治後,僧人勤修組織當地群眾護送他追趕上了大部隊。

群眾救紅軍 1935年1月28日,在青杠坡戰鬥中受傷的幾名紅軍戰士,躲進了青杠坡趙懷安家中的柴禾房裏,趙懷安的兒子趙文斌(時年l2歲)發現後,與父親一起為紅軍戰士換洗血跡斑斑的衣服,每天送藥送飯,直到傷病痊癒後,父子倆把幾名紅軍戰士送往部隊去川南的大路,使幾名紅軍回到了自己的隊伍。解放後,趙文斌一家與這幾位紅軍老戰士仍有書信往來。

習水縣淋灘是集中救治青杠坡戰鬥紅軍傷病員最多的地方。青杠坡戰鬥結束後,時任國民黨區長的開明人士劉純武,嚴禁傷害紅軍傷員,以治安為由成立保商隊,先後收留紅軍傷病員宋加通、劉清華等100多人。劉純武把傷病員安排在自家老房子的手工作坊內食宿,請當地醫生為他們治病療傷。對治愈後的紅軍傷員作保商隊安置,不願留下者發路費回家。

1935年1月29日——4月5日,在青杠坡戰鬥中受傷的陳遠明、吳貞和、廖永江、彭遷高、楊玉生、張光榮和周永和等紅軍戰士,被陳賡、楊得志送往飛鴿(四面山)療傷。飛鴿陶炳興、九鳳山寺廟周和尚、四面山時年8歲的唐安華與父親唐樹田,冒著隨時有被國民黨政府殺頭的危險,採用中草藥療法,晚上留在九鳳山寺廟醫治,白天送到楊家寨“仙人岩”養傷,四名當他群眾精心救治7名紅軍傷員60余天,在飛鴿開辦火紙廠的陶炳興還給陳賡、楊得志和紅軍傷員10吊銅錢作路費。7名紅軍傷員被救治痊癒後,陳遠明、廖永江、彭遷高、楊玉生、張光榮和周永和,于1935年4月5日晚離開飛鴿趕赴部隊,吳貞和因傷勢嚴重,留當地繼續救治,後一直在溫水婁底生活。

五、青杠坡戰鬥遺址保護概況

為了保護青杠坡戰鬥遺址,習水縣人民政府,于1980年在青杠坡戰鬥的主陣地官墳嘴興建紅軍烈士紀念碑,建設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2000年重建了紀念碑,並完成了臺階、護欄等附屬設施。2002年8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在青杠坡戰鬥中負傷並在戰地醫院永安寺療過傷的張震上將題寫了“青杠坡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名。2006年習水縣人民政府又投資800多萬元對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紀念碑、道路、停車場進行了修繕,修建了進入陵園的大型浮雕。2013年至今先後新建了紅軍緬懷廣場、文化碑廊、紅軍烈士墓、《鐵血忠魂》主題雕塑、廁所、步道、提水站以及景觀綠化等。與此同時,從2000年開始先後修建了紅軍四渡赤水紀念館老館和新館、中國女紅軍紀念館、青杠坡紅軍戰地醫院陳列館(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陳列館)等建築。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館群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已超過3億元。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已成為“國防大學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精品景點,成為川、黔、渝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區,年接待遊客逾百萬人次,2011年列入貴州省省級紅軍烈士陵園和革命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14年經遵義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正科級的“習水縣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管理所(四渡赤水紀念館)”,負責青杠坡戰鬥遺址的管理保護工作。

六、青杠坡戰鬥遺址紀念設施介紹

1、青杠坡紅軍烈士墓紀念碑:紅軍烈士紀念碑高19.35米,象徵1935年紅軍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進行的青杠坡戰役,該碑用花崗岩包面製作,正面豎寫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題寫鎏金字體“青杠坡紅軍烈士紀念碑”。

2、緬懷廣場:于2013年開始建設,廣場總面積2000平方米,景觀綠化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碑廊一座,提水站一座,廁所一座,梯步約400米,步道約200米,護欄1400米,總投資約1000萬元,陵園內景觀綠化工程已全面完成。

3、烈士墓:紅軍真人烈士墓60座,已經安裝完善;紅軍烈士集墓(直徑6米)及零散烈士墓碑252座,于2015年8月底前安裝完善並遷葬到位。

4、雕塑和浮雕:《鐵血忠魂》雕塑于2014年建成,與山體自然融合,規格:11m×8m×4m,用紅色花崗岩製作。表現了紅軍勇猛堅強、流血犧牲、赴湯蹈火、前赴後繼、血戰青杠坡,血染赤水河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展現了慘烈、殘酷、悲壯的青杠坡戰鬥場面和紅軍似銅墻鐵壁,堅不可摧,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鋼鐵意志。2015年6月,製作了烈士墓區後墻浮雕,浮雕表現《青杠坡戰鬥》、《四渡赤水》、《長征路》、《軍民情》四個主題,規格:4m×50m×2幅;2m×50m×2幅。共計600平方米。雕塑和浮雕總投資約1000萬元。

青杠坡戰鬥遺址,環境清幽,樹木茂盛,充分展示習水紅色革命歷史文化,體現習水本土元素。目前,該地已成為“國防大學現地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革命建築物保護單位,是貴州、重慶、四川甚至全國的長征文化教育的核心陣地。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沒有忘記在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慘烈的戰鬥,沒有忘記永遠長眠在這裡的紅軍戰士。許多老紅軍、烈士的後代到這裡來憑吊他們的親人和戰友;許多部隊的指揮員、軍事院校的師生來到青杠坡戰場,回憶和學習這一經典戰例;許多人特別是許多年輕人到這裡尋覓紅軍的革命精神。據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起來此憑吊革命先烈的人數年均近百萬。保護青杠坡戰鬥遺址,建設青杠坡戰鬥烈士陵園,其實質就是展示紅軍長征文化,充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內容,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擴大習水紅色老區人民的影響,讓長征精神和四渡赤水精神始終激勵中國人民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奮勇前進,始終激勵中華兒女投身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中。

青杠坡戰鬥遺址是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發韌地,青杠坡戰鬥拉開了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四渡赤水”的濃墨重彩,不僅在於它是軍事意義上的光輝典範;更在於它是黨和紅軍在逆境中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難怪,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元帥、二戰名將蒙哥馬利時自豪地説:“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的得意之筆!”,青杠坡戰鬥是力量對比上的以少勝多,武器裝備上的以弱勝強,不利局勢上的轉危為安,是軍事指揮藝術上的最高境界。青杠坡戰鬥,進一步提高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中的威望,加強了他在黨和軍隊中的凝聚力、影響力;青杠坡戰鬥,豐富了我們黨領導和指揮軍事鬥爭的實踐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和昇華提供了實踐基礎;青杠坡戰鬥,使一大批黨的優秀領導者、紅軍優秀指戰員身經百戰、茁壯成長,後來都成為紅軍長征勝利、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勝利的中堅力量。這一戰鬥,無論是對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而進行的革命鬥爭,還是對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它所鑄就的歷史豐碑,都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不斷奪取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不竭動力。激勵著後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無往不勝。從青杠坡走出去的開國元勳和革命先烈們,是共産黨人的驕傲,是人民軍隊的頂天脊梁,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歷史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載史冊!他們的光輝業績將與日月同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