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

發佈時間: 2016-08-30 14:22: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宋若冰  |  責任編輯: 宋若冰

摘要:和田要打造“一帶一路”項目,作為經濟新引擎,應加大力度引進東部沿海企業的投資。和田也應考慮結合玉石貿易擁逾4000年曆史,打造“玉石--絲綢之路”,並考慮申報“玉石--絲綢之路”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和田可考慮結合西漢時期的真實歷史事件,以電影《天將雄獅》題材為版本,打造成全國範圍內首部關於“一帶一路”的歌舞劇,宣揚中國自古以來就宣導與絲綢之路國家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理念。

關鍵詞:模糊帶路之分、文化內涵産品、玉石--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歌舞劇

—————

和田未來要和“一帶一路”更加緊密地結合,緊緊把握住“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建議和田地區未來要多做“眼保健操”——眼睛除了向上,也要向下看,除了向左看,也要向右看。眼睛裏除了地毯、和田玉這些産品,還需要給産品賦予文化內涵,打造玉石--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歌舞劇。

簡單用十二個字來總結,那就是:改思維、尋差異、找重點、挖亮點。

一、改思維:眼睛除了向上看,也要向下看

所謂“思維不對,只能受罪;觀念一變,空間無限。”當前按照和田、包括新疆有關“一帶一路”的規劃,主要是“向上看”,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看,建議和田地區未來在“向上看和中亞國家加強互聯互通的同時,眼睛也應該“向下看”,加強和中國南方省份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絲綢之路經濟帶絕不僅僅是西北省份的事情,就好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如果僅僅依靠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之力,也是難以推動的,所謂心有餘而力不從,因此需要合力,需要全國其他地區的共同努力推動。

同理,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需要合力,不是僅僅包括和田、新疆在內的西北省區的事情,也需要東部沿海地區的合力。尤其是,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中亞國家興趣並不僅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更是在中國富裕的東南沿海地區。

而且,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目的,除了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謀求包括和田及整個新疆在內的西北地區的發展,而和田的發展所需的資源、機遇和市場,並不僅在中亞國家,更多是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和田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支撐點,相信最終目的是希望爭取更多的國家政策支援,吸引我國東南沿海省份及其他富裕國家、地區的投資,以推動和田本地的經濟發展、民眾收入提高。

因此,和田一方面應該考慮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好中亞國家和我國東南沿海省份“仲介人”、“聯繫人”的角色,以及加強和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的聯繫,加強向中國南方城市發佈和田的相關投資資訊。對於港澳、廣東不少企業而言,他們對前往新疆投資的興趣較高,因為在國內投資總比在國外投資安全,和田地區當前重點是要思考通過什麼途徑如何吸引這些企業過來。

另一方面,和田也應該考慮如何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尤其是如何和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加強合作。畢竟,“一帶一路”,不應太強調哪些城市在帶上,哪些城市在路上,應該擴大視野,抱持大家都在帶上,大家也在路上的思維。

二、尋差異:眼睛除了向左看,也要向右看

我國的新疆、甘肅、青海、陜西、寧夏西北五省,都是以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支撐點、門戶作為發展目標。不僅僅是新疆各個地區的內部,就連五省區所規劃的內容也大多集中在旅遊、農牧業和能源利用這幾個領域,有些雷同。

和田地區要在新疆、要在西北五省中突圍而出,在制定規劃的時候,眼睛除了向左看,也要向右看,看看周邊地區、周邊省份規劃的重點,這種做法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之外,也可注重西北五省的區域協調發展,以此突出和田自己的比較優勢。

具體而言,一是可以吸引有意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內企業將企業總部落戶和田,二是可以培養更多和田本地的特色企業總部,以此提升和田本地特色企業的國際和國內競爭力。

三、找重點:打造文化內涵産品、玉石--絲綢之路

物流成本高是和田地區發展的難題,要想發展經濟,又要破除“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魔咒,應該考慮打造深具文化內涵的産品,只要産品有賣點,有亮點,就能吸引不怕路途遙遠的遠方民眾,和遠道而來尋找投資機遇的投資者。

過去幾十年,從很多國家的案例中可以發現,只賣産品,産品背後沒有文化支撐,比較難做大做強,美國和歐洲是最明顯的例子。例如,美國主要賣“三片”,薯片(美國快餐文化)、影片(美國自由民主的文化價值觀)、電腦晶片(美國的創新文化)。

而歐洲則主要賣“三名”,名車(工匠精神的文化)、名錶(精細、一絲不茍的製造工藝文化)、名牌服裝(時尚文化、潮流文化)。

因此,産品的背後需要有文化內涵,需要産生文化認同,這種認同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甚至促使外國的民眾,外地的民眾,對境外的某種文化認同程度高於自身文化,如果産生了這種效果,産品就有持續的生命力了,也能吸引資本投資這些産品。對此,針對和田本地地毯、和田玉的特色,有如下兩個建議。

第一,有貴族文化的和田地毯。考古發現證明,早在2200年以前和田地區就有地毯了,同時也證明了地毯並非來源外國,而是地道的中國本土産品。那麼,這些地毯背後的歷史,背後的文化是什麼呢?地毯要吸引人,背後應該要有一個文化內涵去吸引人,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民眾的認可。

例如,很多中東國家、中亞國家都有一種傳統的、歷史悠久的産品,這種産品叫細密畫。這種畫是參考和借鑒了宋朝、元朝的畫畫技巧,當時只在貴族裏面流行,代表著貴族的品味,貴族的文化,而且,又和中國的文化藝術有關聯,這樣,就很容易得到中國和中亞國家、中東國家的文化認可了。

如果和田地毯要吸引資本,至少需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打造地毯貴族文化或高貴文化內涵,讓國內外高端人士認為和田地毯屬於他們這個階層,使用和田地毯意味著高品味。二是加強和田地毯的製作工藝和圖案設計,令地毯更接近中國其他省市,以及外國民眾的喜好。三是地毯定價更加機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不少國家都有生産地毯,且物美價廉,價格比較適中,和田的地毯需要考慮定價問題,以此增加競爭力。

第二、玉石--絲綢之路。有考古學者、歷史研究學者根據從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區齊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資料,推測距今約四千年前就有了一條“玉石之路”,這條“玉石之路”在漢武帝時被重新開發利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走的“絲綢之路”,就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來的。

因此,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絲綢之路”的命名,是忽略了夏、商、周這三個朝代,中原地區對西域地區重要戰略資源的依附關係以及期間出現的玉石貿易通道,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這條連接著歐亞大陸兩端的東西方大通道,當然就是絲綢之路,但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稱為玉石之路才更為準確。

通過這條玉石之路,也是説明和解釋了夏、商、週三代的王室用玉資源的由來,原來是出自和田玉。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和田地區可結合“一帶一路”做出以下兩個措施,一是結合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以及其他專家資源,共同優化絲綢之路的説法,將絲綢之路與玉石之路融合,延展為“玉石─絲綢之路”。通過這條“玉石─絲綢之路”,吸引投資者前來和田,通過商業運作打造與“玉石─絲綢之路”旅遊産品和産業。

二是申報“玉石--絲綢之路”的國家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如果申報成功,按我國其他非遺地點的經驗,不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相關部委會撥款支援,和田民眾也可以加大生産相關文化産品增加收入。

從商業領域考慮,可以尋找投資者共同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産酒店,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主題公園等,此舉若能順利推進,這是對和田地區最大的扶貧工作。扶貧工作要給和田地區帶來的,不僅是資金,不僅是項目,還有文化産品,還有文化遺産,只有這樣,和田自身未來才有頑強的造血能力。

四、挖亮點:首創全國第一套“一帶一路”歌舞劇

可考慮以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為基礎,聯合新疆其他地區的歌舞團,以及文化企業參與,打造一台深具“一帶一路”特色的歌舞劇,以宣揚“一帶一路”精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具體的介紹和建議如下。

早在西漢時代,漢元帝當政期間,大漢的疆土早已拓展到西域縱深處,當時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除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交流和合作之外,還負責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當時西域都護府的一個大都護,不以天朝上國的身份自居,以友善平等的方式與西域各國交往,更以獨特的方式化解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取得了單靠武力所無法達到的和平盛景。

根據上述真實歷史改編的影片《天將雄師》,由成龍主演。講述了保護絲綢之路和平,漢朝不會謀求對他國的統治權的故事。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以和平共處為宗旨,以和平談判為手段,來處理紛爭,以大公無私、合作共贏來取信于西域各族。電影中還有一個片段:原本不可能按期完成的修城任務,在各族通力合作之下,按期完成了。其意義是,只要各國通力合作,團結一致,就能創造奇跡。這也暗喻了:只要各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能夠加強“互聯互通”,通力合作,進行經濟建設,必能創造奇跡。

由於該電影2015年在全球上演之後,不但引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共鳴和好評,還推動了沿線國家的民眾,加強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

因此,建議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聯合新疆其他地區的歌舞團,以及文化企業參與,以這部時長不到120分鐘的電影《天將雄師》及其背後的真實歷史作為藍本,打造成全國範圍內首個關於“一帶一路”的歌舞劇,通過在中國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公演,以此既能産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更能宣揚“一帶一路”的內涵精神,促進各國進一步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和中國的合作,共創多贏局面。

 

責任編輯: 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