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田縣出發向南,不多時,浩瀚的沙漠與戈壁便撲面而來。極目遠眺,無盡的黃沙直達天際,視野的盡頭,蒼翠欲滴的墨玉河漫延著消失在連綿巍峨的崑崙山腳下,碧空如洗,不見一絲雲彩。在駛向朗如鄉奴司斯村的路途中,大自然的雄偉與瑰麗,便是以這樣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徐徐展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扶貧工作調研組的眼前。
這是調研組來到和田縣開展扶貧工作的第二天上午,奴司斯村是國際合作中心2013年確定的幫扶貧困村,也是此次扶貧調研工作的第一站。
扶貧,從實事做起
四棟簡易教室、一棟教師辦公室,這五棟平房便是奴司斯村小學8個班、200余名學生、10名教師全部的教學場所了。
當調研組來到奴司斯村小學時,正好是上課時間,站在門外,稚嫩的朗讀聲清脆悅耳,並不時在維、漢雙語間變換。課間時分,調研組走進了其中的一間教室。由於正在學校內新建雙語幼兒園的緣故,教室暫時斷電,儘管窗外日照充足,屋內仍顯得有些陰暗。水泥石板地面的教室四壁斑駁,然而墻面上貼著的手繪畫卻讓環境生動了許多。這裡並沒有單獨的課桌、課椅,五六個孩子坐在低矮的圓凳上共用著一張簡易的方桌。看到陌生人,一些孩子抬起頭,用清澈並帶著好奇的目光打量著來人。因為只能背對著黑板,另一些孩子卻並沒有察覺,仍然低著頭寫寫畫畫,由於桌椅高度的不配套,他們弓著腰的姿勢顯得十分不舒服。
“我們先幫著孩子們把課桌椅解決了吧。”走出教室,帶隊此次調研活動的國際合作中心諮詢總監、社會責任工作小組副組長王健華與組員們略作交流後,沉吟了片刻,便向在場的朗如鄉黨委書記李萍如此説道。
“扶貧,就是要一件一件地做實事。教書育人,是關係百年發展大計的重中之重。為此,需要先解決中心扶貧基地中奴司斯村小學的課桌椅。”在當天晚些時候,王健華在與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交談時表示,目前孩子們都使用的是對健康發育不利的普通家用桌椅,對學生的視力健康和發育成長極為不利,應當儘快協助解決當地學生的“小課桌”問題。
他同時談到,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特別是維漢雙語能力的培養,在和田縣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通暢交流、相互間的文化認同,是各民族間和睦融洽相處的根本,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大家庭凝聚力的關鍵。因此,在未來,國際合作中心在教育扶貧中還將有一系列的行動,如聯合“免費午餐基金”,為學前班的學生們解決免費午餐,併為學校廚房設備的購置以及廚師工資的發放等提供資助。
奴司斯村小學的旁邊就是奴司斯村村委會。在村委會門前,去年中心主任曹文煉親自帶領調研組第一次來時授予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扶貧基地”維漢雙語的牌子,在一年的風沙過後已顯得有些陳舊。牌子下面,熱情的維族老人們端出核桃、葡萄,連連招呼著剛從學校出來的調研組成員們“多吃一些”,並露出滿意的笑容。直到汽車駛出奴司斯村好幾公里,回頭還能望到老人們揮手的身影。
沙漠中的新城
當車窗四週的沙漠開始變得平整起來時,隨同調研組一行調研的和田縣發展改革委主任格西董卓告訴調研組的成員,和田縣和諧新村項目現場到了。
對和田縣來説,規劃面積6700畝的和諧新村項目,不但是“民漢合村”、“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結構和社區環境”的一次重要民族融合的實踐,也是“向沙漠要土地”、“在沙漠建新城”的一次綠化“進軍”的示範,更是和田縣 “林果立縣、林果富民”戰略工程的一次重大嘗試。
國際合作中心對和田縣的經濟扶貧與綠化扶貧的相關項目,就將在這片土地上得到實現。
“待明年開春,我們就會出資在這裡安排示範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如果效果好,從種苗到規劃,我們到時候再幫助老鄉們擴大規模。”站在和諧新村的大門口,調研組成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梁捷望著還是沙漠的土地,這樣告訴記者。
梁捷表示,目前國際合作中心已在中國綠化基金會設立專項資金,通過中國綠化基金會的運作,隨時可以用於防沙林與經濟林的項目上。
與此同時,在完成對和諧新村的調研之後,調研組成員還向當地有關部門提出了加強當地群眾的基本生産技能培訓、大力創新和諧社區的文化建設、積極推進跨區域旅遊文化交流、打造“維漢文化藝術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和品牌等建議,並表示將不遺餘力地給於各方面的幫助。
全方位的扶貧理念
“作為一個處在惡劣自然環境中的國家級貧困縣,和田縣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有兩個不變的重點。一個是防沙治沙、改善環境,另一個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在趕赴下一個現場的路上,格西董卓與記者這樣説道。
他告訴記者,世代生活在沙漠周圍的和田人對於樹木感情的深厚,是別人無法理解的,植樹抗沙的理念,已經融入了和田人的血脈中。
“看到這些新疆楊了嗎?”他指著車窗外道路兩邊望不到盡頭的新疆楊樹林説到,“這些都是縣裏機關、單位幹部們拿鐵鍬一顆一顆刨出來,種出來的。”
位於新疆西南部的和田縣,北方是廣闊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向南則被崑崙山脈包圍。和田縣的自然地貌中,山區佔95%、沙漠佔3.7%、綠洲僅佔1.3%,因此,全縣27.95萬人僅有耕地面積36萬畝,每人平均不足1.25畝。而正是由於耕地面積少,2013年全縣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4967元,與新疆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相比差距較大。
面對現狀,和田縣計劃利用15年時間,完成65萬畝的防沙治沙綠色生態工程建設目標,將其治理成可迴圈發展的綠洲,實現每人平均增地2畝的目標。可以説,和田縣每一寸生存土地的取得,都是和田人與風沙鬥爭和創造綠色生態所取得的奇跡。
早在國際合作中心對和田地區第一次進行扶貧調研的過程中,便針對當地實際發展特點,明確了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開展防風固沙和經濟林建設的重點扶貧計劃。而調研組的這一次到來,更是把計劃從專業與現實角度細化到了可操作層面。
如何將綠化與經濟相結合,並切實提高當地居民收入,自到達和田後,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調研組眾人的心中。針對和田縣提出的“林果立縣、林果富民”戰略工程,調研組一行深入田間地頭,又進入當地居民家中實地了解情況,並與相關村民和林果業公司領導交換意見後,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和加快推進強縣富民戰略的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
調研組認為,新疆林果業發展要切實找準適合和田種植發展並具有高附加值的林果項目,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大力引進民間資本,形成“政府+公司+農戶”的經營管理運作模式:可由政府提供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扶持有關公司發展,相關公司提供樹苗、技術培訓和産品加工及回收銷售服務,同時幫助和引導農戶種植等。通過精細化項目引領,因勢利導,立足縣域資源,形成借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格局。
為此,調研組專門與當地發改委、教育局、林業局、衛生局,朗如鄉和奴司斯村小學等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行政領導開了座談會,通報了這一調研結論。
“除了經濟層面合作以外,國際合作中心還將利用技術資源、資訊渠道、宣傳聯繫等各方面的優勢對和田地區的發展進行全方位的幫扶。”在會上,王健華表示,“未來,我們應當進一步加深相互間的溝通聯繫,國際合作中心會積極謀劃今後資金的募集,聯合更多企業和機構,不拘形式,積極募捐,以更好地落實推進中心的社會責任和對新疆扶貧點的公益事業上臺階。”
四天的調研工作很快便落下了帷幕,對於國際合作中心來説,這是繼2013年和田扶貧之行後又邁出的堅實一步。帶著鄉親們的熱情與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調研組踏上了返程的歸途。期盼著再相逢,已是綠野如茵,笑顏如花。
責任編輯: 宋若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