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因素、營養素與慢性病之間關係密切。”近日,原安徽省衛生廳廳長、中國疾控中心首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科普作家協會副會長戴光強在“2014年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河南站活動現場的講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表示,飲食與疾病之間的微妙關係,與現代化生活有關。蔬菜種植從原來上有機肥到現在撒化肥,肉禽類産品從天然放養到集約式圈養,造成食物的營養素含量明顯減少;另外食物進行精細化加工,麩皮和稻糠被去掉了,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素也隨之流失;不良的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為等,增加人體營養素的消耗……種種原因導致現代人普遍缺乏營養素、走向慢性病。可以説,現代人急需一場“營養健康革命”。
“要想不得病,一定要保持營養平衡。營養是健康的基礎。”前來參會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健康的首要前提是維持營養平衡,各種營養素既不能缺乏,又不能過量。”
中國營養學會最新修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中,引入了一個新指標,即PI值。PI值的意義是預防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它包括了3個重要的營養素:鈉、鉀、維生素C。中國營養學會的專家們通過蒐集整理大量研究結果發現,按標準攝入鈉、鉀、維生素C三大營養素,包括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癌症等在內的多種慢性病發病率都將明顯降低。
人體怎樣補充合理而又足夠的營養素?與會專家總結了12個字,即“控制鈉、補足鉀、適量維生素C”。一是控制鈉,指每天不要超過5克鹽;減少鈉的攝入不僅可以降低血壓以及與血壓相關的慢性病危險,而且不會對血脂、腎功能産生副作用。二是補足鉀,每天最好攝入3.5克以上的鉀,可以幫助預防中風,協助肌肉正常收縮,輔助降低血壓。而且,人們不用擔心攝入鉀太多,因為身體健康的人會自動將多餘的鉀排出體外,但腎病患者需控制鉀攝入量。三是成人每天攝入200毫克維生素C,因為身體中高水準的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冠心病、中風、癌症以及不同原因的死亡。
合理膳食是營養平衡的根本途徑。何麗建議首先從飲食著手補充營養素,保證食物的多樣性,以穀類為主,儘量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大豆及其製品;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