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問題專家石澤談中俄人文交流感受

中國網 | 時間: 2014-05-22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5月21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亞俄羅斯問題專家石澤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普京訪華及中俄務實合作新成果。

中國網:接下來再和您探討一下中俄兩國人文的交流,我們知道中俄兩國互辦過“國家年”、“旅遊年”、“語言年”,2014年、2015年又定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我們知道,您在俄羅斯也是工作、生活過多年,能否跟我們談一下您對於兩國人文交流的一些感受呢?

石澤:人文交流,中國有兩句話——“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這就是兩個國家人民之間的交往對兩國關係的重要性,因為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相互的認同,這是國家關係的基礎。我們不能光發展高層的合作,高層的合作應該有民意的支援,有老百姓之間的合作,所以這些年兩國領導人在勾畫兩國關係時特別強化人文的合作,包括俄羅斯年、人文年、旅遊年等,效果非常好。而且今年要開始搞青年交流年,著眼于未來,青年一代的合作,這裡面有很多合作項目,內容很多。旅遊年的項目,我記得那時候在俄羅斯就有200多個,非常多。各個不同的層面,包括二戰期間俄羅斯和中國革命先輩之間的接觸,中國在俄羅斯開設的孔子學院,兩國的汽車旅遊、文化展、電影節,這些東西都是雙方人民對對方的了解要加深,這樣的勢頭是非常好的。在勾劃青年交流年的時候讓更多的中國和俄羅斯的青年互訪,更多地感受中俄的真實情況,這對兩國關係的未來都是非常基礎性的工作,這為未來著眼中俄關係發展打了基礎。我們還沒有談到大量的留學生在對方國家學習,這樣的留學生實際就是一面鏡子,他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就更深入了,不光是學習語言,學習技術,而且了解所在國的地理、文化和文明,這是兩國關係,政府的支援和推動的一個項目,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中國網:我想再加個具體的問題,您在俄羅斯也接觸過很多人,俄羅斯的官員和俄羅斯普通民眾對中國的印像是怎樣的呢?

石澤:我總體的感覺,俄羅斯和中國是比較接近的,50年代我們有很好的基礎,因為中國很多方面,包括我們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甚至文化很多都是學習蘇聯的,而且我們有一大批知識精英當時在蘇聯學習。從那個時期起,兩個國家人民就有比較好的往來,儘管在60—80年代曾經有過不太愉快的歷史,但兩國人民對對方國家的認知是正面的,這是肯定的。尤其通過對基層人民的接觸,他們對中國近些年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比較敬佩的,而且對中國是非常嚮往的。所以,我覺得有這個民間基礎來推動兩國關係。當然,在俄羅斯也有一些妖魔化中國的,但這不佔主流。

點擊進入完整視頻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