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壩村
種出的甘蔗重金屬超標
沙溪鎮受大寶山礦區的污染影響程度,比起大寶山礦區污水主要流經地橫石河流域的污染影響程度,又是“小巫見大巫”。
韶關市翁源縣新江鎮的上壩村,就是橫石河流域上一個因污染而廣受關注的村莊。
上壩村的村民,都把從村前流過的橫石河叫上壩河。
村中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大寶山礦建立前,河水清澈迷人,河中魚蝦成群。如今已經年屆花甲的上壩村村民何先賀説,那時上壩村是魚米之鄉,岸上稻糧豐,河中魚蝦肥。“想吃魚了,赤手空拳隨便在河裏摸一兩個小時,就能抓到兩三條魚。要是用網,一天就能在河裏抓幾十斤魚。”
“如今這河裏早就沒魚了!沒了20多年了!一條都沒了!村裏人想吃魚,都要去新江鎮集鎮上去買,都是外地運來的。”
因為水的污染,整個上壩村成為大寶山礦廢水下游地區幾十公里內出名的“癌症村”。數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上壩村超過200位村民因癌症身亡;村民癌症發病率約6%-7%,為全國平均數的90倍左右。村民説,僅今年到目前為止,全村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就超過20多人。其中,有2人的年齡只有30多歲。還有不少人患有結石病、皮膚病。
為了喝上乾淨水,上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自家打井,直至最後全村幾百戶人家一家一井。但進入本世紀,村裏人日益感覺,上壩村的地下水也不安全了。
2006年1月25日,在全村人反覆爭取和當地政府的支援下,作為“廣東省農村飲水工程”的一部分,政府和大寶山礦業公司聯合投入1341萬元,建成上壩水庫,收集天上雨水和山泉水,沿著3公里的水渠,將水引入上壩村。全村3000多村民也因此第一次喝上了傳説中的“自來水”,大多數村民家庭也都開始廢棄自家水井,不再使用。
可村民們發現,這“自來水”也並不清潔,看著渾濁,喝到嘴裏也滿是塞牙的沙子,洗菜、做飯前都要先沉澱幾個小時。
幾天前,北青報記者在村中採訪時,不少村民把記者拉到自來水管前去看那“自來水”的渾濁程度,果然,用很淺的水瓢接到的水,居然看不到底,水中還有不少米粒大的白色漂浮物。
也是因此,有的村民在憂心之下,又重新改喝井水。
讓人揪心的是,大寶山礦區污水主要流經地橫石河流域水網密集,如今依然是甘蔗、水稻這些“吃水”作物的主要種植地。
雖然在以往各方專業部門的歷次檢測中,這些産出的甘蔗、稻米基本上都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但村民們還是部分留做自用,大部分被用於在市場上銷售。
按照村民的説法,之所以選擇主種這兩種作物,也是因為這兩種作物符合當地水多的特點,又相對耐活。更主要的是,這兩種作物經濟效益相對最高。
以種甘蔗為例,在水的污染程度較低時,畝産可達1.5萬斤左右。要是趕上暴雨,山上發洪水,衝下的污染物增多,畝産就會降到1萬斤-1.2萬斤左右。按0.2-0.4元/斤的市場價銷售,刨除化肥、農藥、種子、人工等約3000元/畝的成本,每畝每年可獲收入約1000元-2000元。而種植這兩種作物所獲收入,也是當地很多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
村民對此的反應是:“這也是沒辦法,總得先‘活著’,有地不種,荒著花什麼?”
“紅水河”
大寶山礦區污染治理乏力
以鐵、銅為主的大寶山礦區是一座大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作為我國重要的金屬礦區,從1970年開採至今,目前鐵、銅開採已經接近尾聲,又因新勘測到更為珍貴的稀土鉬礦,它的未來採礦期也將被大大延長。雖然2013年大寶山礦區也剛被選定為全國“十二五”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六大試點工程之一,但是大寶山礦區巨大的體量和積累數十年的污染老賬並非短期可以厘清。
2008年,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曾斥資1000萬元,分別加高礦區出水的兩座攔泥壩高度,讓曾經漫堤而過的礦區水,能夠重新在壩內暫留、沉澱泥沙後,再流入下游的橫石河。
據説大壩加高後可以增加100萬立方米的庫容,但致力於大寶山礦區土壤重金屬含量研究的陳能場不無擔憂:“水中含有重金屬,水呈強酸性,根本就不會跟著泥沙沉澱在攔泥壩裏,還是會毒害整個流域的植物、動物和人。”
時至今日,礦山仍使用的剝採方式,廢土露天堆放,一遇雨水,泥水和洗礦水仍直流而下,將含有大量重金屬元素鎘、鉛、砷等並含有高濃度硫酸的廢礦水排入下游的橫石河。
8月19日,在廣東當地連續多日的大雨後,北青報記者在加高的攔泥壩處,依然看到從壩中排出橙紅色的洗礦水迂迴流入橫石河,將橫石河“染”成了“紅河”。
2008年,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林初夏提供的測試數據顯示,橫石河水即使稀釋1萬倍,水生物還是不能在裏面存活超過24小時;由於每噸廢礦含有可産生相當200公斤濃硫酸的金屬硫化物,從源頭到50公里開外,河水都可以測出酸性,直侵下游北江。
“紅色”橫石河,讓沿河的上萬農民受害,繼而匯入滃江,再流入北江。北青報記者8月中旬在韶關市採訪時,正趕上數日連降暴雨,親眼見證了穿韶關市而過的北江“紅色一片”,洶湧而下,氣勢逼人。
今年7月10日上午,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黃寧生率領的全國人大代表“土壤污染治理”專題調研組到廣東省農業廳召開工作會議上透出,目前廣東省內土壤環境品質現狀堪憂,僅珠三角經濟區,就有22.8%的三級和劣三級土壤。廣東省農業廳廳長、省委農辦主任鄭偉儀在會上表示,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建設面積達3000畝的國家土壤污染修復示範區,由於農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執法管理力量薄弱等,目前耕地污染仍呈加劇的趨勢。
曾經的“快速發展”,如今帶給這片土地的,卻是土壤污染治理與民生利益衝突之間的困局。文並攝/本報記者 奚宇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