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中國訪談

粵北污染土壤修復困局

發佈時間: 2013-10-18
放大縮小

    “套種”修復方案收益低被棄用 “毒地”上種柑橘甘蔗並流向市場———

  8月中旬,廣東連日大雨,河水暴漲。正在韶關採訪的北京青年報記者,親眼見證了穿城而過的北江,被上游匯入的橙紅色洗礦水染成“紅色一片”,洶湧而下。

  污染物來自大寶山礦區,經橫石河匯入滃江,再入北江。蜿蜒的“紅水河”更像是給當地環境污染治理標示的一道警戒線:2013年,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礦區周邊3000畝污染農地,被農業部指定為廣東省唯一一個農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試點。大寶山礦區也被選定為全國“十二五”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六大試點工程之一。

  然而,修復工程進展並不輕鬆。華南農業大學研發的東南景天和玉米套種模式,並不被水頭鎮農民所接受,主要原因是玉米經濟效益不高,一畝地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遠低於種柑橘的收成;大寶山礦區部分農民則選擇種甘蔗和稻米,儘管重金屬超標,仍被用於在市場上銷售以換取更大收益。

  事實上,不管被污染的土地上種植什麼,流向何處,其潛在危害性都不容忽視。一邊是治理污染土壤的緊迫性,一邊是當地農民的現實考量。只有從源頭上杜絕污染,並制定有效策略吸引農民主動參與土壤修復,目前的困局才可能被打破。

  水頭鎮

  污染土壤中長出的砂糖橘

  2013年8月中旬。

  廣東清遠佛岡縣城中北部水頭鎮礦區周邊——被農業部指定為今年廣東省唯一一個農産品産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試點。

  屬於“3000畝污染農地”範圍內的樓仔村村民丘仕良,望著自家那幾畝長得幹乾癟癟的橘樹,臉上佈滿愁雲。

  因為污染,10年前,她家放棄了傳統的水稻種植,改種花生。結果種出的“花生”殼不飽滿,裏面空無一“仁”。無奈,她家又與同村很多家一樣,改種當時最被看好的砂糖橘。

  其實,還是因為污染,多年下來橘樹長得好好壞壞,收成也起起伏伏,沒有個保證。但比起種水稻、種花生,獲得的收益還是多了不少。

  好的時候,一畝地能産橘一萬多斤,每畝的年收入可達到5000元-8000元。不好的時候,一畝地只能收得橘子三五百斤,而且“不甜”、“沒人愛買”。有的樹,七八年只長到半人高,更沒結果。有的樹,長著長著就變枯、焦黃,被稱得了“黃龍病”,無奈,只能砍掉了事。礦區附近很多人家的橘樹也大多如此。

  從放棄種水稻到改種花生、改種橘子,丘仕良都知道,那是因為當地礦山採礦污染了水源,但到底是怎麼污染的、被什麼污染了,她卻始終沒搞清楚。

  丘仕良説,這麼多年了,她已經無數次找過村上、鎮裏投訴,也見過很多次“上面”的人包括礦場的老闆來取土化驗,卻從來沒見到過結果,“我們農村都是這樣,向上反映的問題,基本都是有上文沒下文。”

  相比之下,水頭鎮銅溪村委會高星村的原村長朱佳才家的情況更顯嚴重。

  朱老爺子一家9口人,有4畝多丘陵地。其中兩畝多地靠近污染水源,從1983年當地開發硫鐵礦和鋅鉛礦後,就基本沒了收成。“種水稻,長不起來。又種花生,剛打花就死了。最後這兩畝多地,只能荒掉,到現在已經近10年。”朱佳才無奈地表示。

  夏末秋初,雨水豐沛,朱家另兩畝地上種植的砂糖橘雖挂果較多,卻橘葉凋零,景象淒冷。朱佳才説,這其實也是“污染的結果”。

  朱佳才指著自家缸裏接存的自來水説:“不光是河裏、地下的水有污染,這自來水也不乾淨,你看看,總是這麼渾,要沉澱幾個小時,才能用來洗菜做飯。”

  為污染的事,這兩年朱佳才沒少向各級主管部門包括當地和國家級媒體反映。“結果縣、市和廣東省有關部門也都來調查、化驗、檢測過,也與過去一樣,從沒有過回話,也不知道是怎麼個情況。”

  風景秀麗的水頭鎮植被豐富,氣候宜人,歷史上富産水稻、水果等農作物。自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又開始大面積種植一種早就馳名中外的砂糖橘。到2007年年底種植面積約為1萬畝,年産量近3萬噸,為全鎮人民帶來每人平均1500元的收入。而水頭鎮的氣候、土壤、水質均適合砂糖橘種植,因其皮薄、肉脆、多汁、清甜、無渣、口感細膩,廣受喜愛,銷售暢旺。時至今日,當地所産的砂糖橘,除少量自用外,大部分銷往全國各地。

  有意味的是,村民們用賣橘子所得收入購買他處無污染稻米,用作口糧。

  水頭鎮又富有礦産資源,改革開放後鎮裏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以採礦為主,並隨之帶來了環境的日益惡化,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直到2005年,廣東當地媒體首先曝出,水頭鎮區域檢測土壤鎘含量是國家標準的5倍;稻米鎘含量超國家標準2倍;鉛、鋅等重金屬也部分超標。

  有媒體報道,2008年,華南農業大學研發的東南景天和玉米套種模式的土壤修復試驗成功。東南景天是一種特殊草類,有較強的吸收鎘等重金屬元素的能力,低累積作物玉米可避免重金屬超標,其根系特點又可促進東南景天吸收更多重金屬,且長成後可作為動物飼料。按這種模式,種植四年便可實現土壤和所種植物的重金屬含量不超標。但這並不被水頭鎮當地農民所接受。一個主要原因是玉米經濟效益不高。同等面積,種玉米所得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

  沙溪鎮

  賣自種稻米不敢稱姓“黃”

  廣東韶關市曲江區沙溪鎮境內蘊藏有鐵、銅、鉛、鋅、鉬,並且是典型的多成因迭生礦床,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等特點,境內于上世紀70年代初建起了省屬大型企業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此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大寶山地區開始出現民採、民選和民洗等私採現象,且規模不斷擴大,最嚴重的時候無證非法開採礦窟多達上千個,至今未徹底根絕。這些都加劇了下游地區的水污染,一些村莊種植的水稻所含重金屬超標嚴重,中山大學2010年的取樣調查顯示,礦區附近21個水稻品種鎘和鉛超標率分別達100%和71%。

  沙溪鎮靠山、水多,歷史上就以種植水稻為主。在沙溪鎮的下山村,全村共100多口人200多畝地,過去全種的是水稻。幾年前,“鎘”大米氾濫時,這裡的大米也被查出鎘、鉛含量過高而不好賣、不讓賣。無奈,有村民嘗試改種花生等經濟作物,但也是一種就死,最後只能又回去種水稻。現在,村裏種出的水稻部分自用,部分對外銷售。

  村民們説,賣大米時,都不敢提自己姓黃,因為他們這個村的人除了外嫁過來人的都姓黃。一説姓“黃”,人家就知道稻米是産自下山村,就絕對不買了。

  村民黃球林坦言:“本來現在水稻就掙不了多少錢,總不能因為污染再賣不出去。”

  他算了一筆賬:種一畝水稻,一年兩季總收成不到1000斤。刨去種植成本,每畝的實際收入只有約500元,“這還是在保證有收成的情況下”。

  村裏人也早就知道,一切禍患都源自山上採礦排出的污水。這些橙黃的污水,直接流入村前的小河。

  黃球林説:“為了減少污染損失,村裏人一開始從山裏另引水源澆地,可是每天下午兩點多鐘,引來的水也會變得橙黃。這肯定是又有排污點往下排污水。這黃水肯定有毒。”

  黃球林指著眼前一片長滿荒草的田地説:“這本來也是水稻田,就是因為進了黃水,已經長不出莊稼才被撂荒的。要想再種水稻,就要把地上那層黃泥鏟掉。”

  村民李蓮嬌説,村裏人都怕下大雨,怕河裏的黃水漫到稻田裏,那就成了大問題。

  在沙溪鎮,人們除了擔心稻田污染,更擔心的還有飲用水。“説是經過處理的無污染的自來水,但大家從水的顏色、氣味就知道,那水有問題。沒辦法,有的人家就自己從山上的、獨立的小水坑裏引水用,人不能不喝水呀! ”李蓮嬌説。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佟靜
1   2   下一頁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