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略思維打造“藍色引擎”

中國網 | 時間: 2009-08-07  | 文章來源: 大眾日報

顯然,半島藍色經濟區雖立足於半島,立足於山東,但它既不是純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區劃概念,而是在全國、在世界範圍內尋找自己的定位:它以海洋為重要特色,但又不局限于海洋,目標是推動陸海一體,區域協調發展。以這樣的視野、這樣的理念審視、規劃半島的未來,可以説切中了山東半島未來發展的關鍵,使之有了更清晰、前景更可期待的戰略定位。

這一定位,從開放的角度看,就是要把“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為山東乃至整個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使之成為外來投資的承接地、吸引國際産業轉移的接續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強力引擎,推動沿海與內地的良性互動。從地緣角度看,有助於將山東半島無可替代的區域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區域競爭優勢和産業融合優勢;成為崛起于環渤海南部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在增強向周邊腹地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的同時,與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天津濱海新區形成優勢互補、 良性互動的環渤海區域發展新格局,為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對接整合、聯動共贏奠定基礎。

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共贏

除了大海,藍色還意味著什麼?

走訪沿海各市,無論是地方政府領導,部門官員,還是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大家形成共識: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絕不僅僅意味著向大海要空間,要資源要效益。藍色,既和海洋有關,還意味著生態和環境,要求環保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劉洪濱教授指出,不是向大海伸伸手就“ 藍色”了。在對海洋的利用上,發展必須和保護並重。 沒有保護的發展,就如同又來一次大躍進,大鋪攤子,亂上項目,後患無窮。

濰坊市委常委、濱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提出,藍色,意味著科技含量、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陸海相連,是人與自然、長遠與現實、産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韓立民教授説,打造藍色經濟區必須牢牢把握這樣四個特徵:即陸海一體與海陸統籌、海洋科技先導與外向輻射、生態文明與環境友好、開放互動(向海、向陸)與城鄉一體。

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不單單是引來投資、承接産業轉移,也不僅僅是山東自身經濟增長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一條新路—— 經濟增長、 統籌協調、環境友好區域發展新模式;不單單是重復建開發區,開闢幾個示範窗口,而是在建設海洋強省戰略目標指引下,通過制定科學的海洋産業發展規劃,根據各地各行業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整合資源、找準突破口,形成合理的産業佈局,實現海洋産業持續發展;也不是沿海各市單兵突進,各地在經濟區功能定位方面,既要體現自身特色,又要與其他經濟區形成互補,錯位發展,在沿海和腹地的關係上,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也要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實現共同發展。

記者在青島採訪時了解到,目前該市正組織實施老企業搬遷,計劃用5年時間,把100 多家市區老企業改造升級或搬遷。這是該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這一戰略,傳統的工業岸線將變身為現代化經濟岸線、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傳統産業也將讓位於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這就意味著,青島正在用發展的力量,將膠州灣的保護推向新的平臺,同時其自身的産業發展和升級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而放在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大背景下,定位於半島龍頭的青島,主動搶佔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高地,必將對實現半島地區的産業錯位、優勢互補和經濟一體化産生強大的推動力量。



   上一頁   1   2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