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法建交內幕

中國網 | 時間: 2009-01-05  | 文章來源: 《瞭望東方週刊》

公開來訪的“秘密使者”

時間回溯到1963年10月21日。深圳羅湖。隔著作為內地和香港分界線的簡陋路障,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夫婦與時任外交學會副秘書長的吳曉達和外交部官員張錫昌揮手致意,中法由是開啟了不久後震驚世界的建交之旅。
  埃德加·富爾,法國激進社會黨人,律師出身,能言善辯,熟悉國際法,曾兩度任法國總理,與戴高樂雖非一黨,但關係密切。他曾經于1957年訪問過中國,與中國領導人有過交往。這次是作為戴高樂總統的代表來華,而且不是“試探性使命,而是委託他前往中國與中國領導人(就建交問題)談判,並期望談判能取得圓滿成果”,時任法國總統府秘書長的羅齊埃後來回憶説。
  雖是堂皇而來,富爾為保密花費的心思一點不比後來的基辛格差。除去公開對外宣佈訪問純係“私人性質”,還特意在之前和之後加訪了柬埔寨和印度。
  根據《春華秋實40年—中法建交回憶錄》一書披露,當事雙方的“前哨戰”更耐人尋味。對中方來説,自稱是“戴高樂特使”的富爾到達後就一反境外表態,強調訪問是“正式的”、“官方性質”的,他本人攜有戴高樂的親筆信。但信的形式頗令人玩味:戴高樂總統的信是寫給富爾的,不是正式授權書,甚至只字未提委派富爾為特使和建交談判。但信中強調,事先已經同富爾談過,並“完全相信富爾對中國領導人所説的以及富爾聽到中國領導人所説的”。分析後,中方確定在預定的高、低兩種接待方案中按高規格接待。對富爾夫婦來説,一路行來,從深圳到廣州加挂了專列車廂、廣州市長(而不是副市長)親自宴請,北京下榻釣魚臺國賓館,接待規格“不斷加碼”。富爾心知肚明,中方顯然“聽懂了”戴高樂發出的資訊。
  中法兩個“有自尊心的民族和奉行獨立政策的國家”(周恩來總理語)就這樣開啟了歷時三個多月艱辛、高效、相互理解、在原則問題上寸土必爭的建交談判。


  艱苦談判
  談判在北京和上海進行了共六次。法方主談的是富爾和他當過記者、精明能幹的夫人,中方由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兼外長親自主持。
  10月23日,周總理會見富爾。寒暄中,知曉周總理曾在巴黎逗留過的富爾一句“現在是再去巴黎的時候了”,撥雲見日,點出他訪問的主題。但他心中很清楚地記得戴高樂的一道書面指示:“嚴格説來,我們無求於人。”
  這就不能不提戴高樂將軍。結束了在科隆的“閉關修行”,又剛剛體面地結束了曠日持久、耗物損人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正在對外關係上追求“法國的偉大”,戴高樂對中國表現了超乎尋常的重視,一切與建交有關的活動都在他親自掌控之中。但法國人的高傲個性又使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在與中國建交的問題上取得“完勝”,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不失面子”。
  自始至終參與了建交談判的張錫昌回憶説,“法方既想同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又想避開主動宣佈與台灣斷交。實質上是回避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和反對‘兩個中國’問題”。一句話,“戴高樂不願在建交問題上給人以法國有求於中國的印象”。
  但對中國來説,台灣問題絕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原則問題。針對法方提出的無條件承認、有條件承認、延期承認三個建交方案,周總理提出了中方的對案:全建交方式,即法國先同台灣斷交,再同我建交;半建交方式,即如英國、荷蘭那樣,只互派代辦;暫緩建交,先設民間貿易代表機構,積極探討建交可能。中方特別提出,歡迎積極的直接建交方式。
  富爾體會到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絕不會做任何原則上的讓步,一向談笑風生的他變得沉默寡言,與法國烹飪齊名的中國美食也讓他失去了胃口,談判一時陷入僵局。這時,周總理特意安排富爾夫婦去外地遊覽。返京後,富爾看到中方的新方案,即不要求法國政府公開申明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主動宣佈同台灣斷交,而以中方照會申明、法國默認的方式代替。


  三項默契
  雖然法方少有提及,中方也只在近年才有所披露,但雙方外交界人士在討論中法關係時已經屢屢談到當年雙方存在的建交三項默契。
  張錫昌回憶,是他本人按照周總理口授,交給富爾三項默契的法文譯文,內容如下:
  一、法國政府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認在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
  二、法國支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不再支援所謂的“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
  三、中法建交後,在台灣撤回它駐在法國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的情況下,法國也相應地撤回它駐在台灣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
  富爾把第一項默契“不再承認在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刪去。雙方協商,改為“這就自動地包含著這個資格不再屬於在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載有這三項默契內容的富爾給戴高樂總統的報告至今仍保存在法國政府的檔案中。
  “外交核爆炸”
  11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當日,戴高樂在總統府接見了又在印度“優遊”多日後回到法國的富爾,表示同意他的訪華報告,準備法中兩國相互承認。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時間11時,中法建交聯合公報在北京和巴黎同時發表,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政府為此商定三個月內任命大使。”這也許是中國外交史上措辭最為簡潔的建交公報,但卻被西方媒體評價為引發了“外交核爆炸”。
  

戴高樂的預言
  當時,周恩來總理正在訪問非、歐、亞14國。次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奉命就中法建交發表聲明,強調“中國政府認為有必要重申,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任何把台灣從中國的領土割裂出去或者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都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
  4天后,一向喜歡利用記者招待會突如其來宣佈重大決策的戴高樂總統在愛麗舍宮舉行了1000多人出席的記者招待會,頌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比有記載的歷史還要悠久的文明古國”,並預言“目前還在觀望的某些政府,遲早會覺得應該仿傚法國”。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