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備受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包含300多項重要的改革舉措,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那麼,這些改革舉措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就相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別邀請到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教授進行分析解讀。
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教授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而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決定》也對這些方面的改革進行了部署,提出要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作為高校的校長,遼寧大學的校長,能否談談您對這些改革舉措的理解?
余淼傑:好的,那我也講講我對這方面的理解,一點不成熟的個人的思考。
首先,人文社科和理工類學科要協同發展,三中全會《決定》中也特別強調了這點。其實這對我們國家當前的發展階段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我們要培育新質生産力,需要各個産業的人才,包括戰略性新興産業,還有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未來學科,所以這方面的人才是國家所需所缺的高端人才,我們需要培育。
另一方面,同為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證人文科學和理工科學兩方面相結合。換言之,這可能要改變過去“只重理不重文”的現象。因為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初期特別重視理工類人才,以前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全中國”,後來發現學好數理化,可以走遍全世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文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越來越重要,好比説三中全會《決定》的總體設計,這就不是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的內容了,這是一個高屋建瓴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思維的宏觀性設計。所以,這是我們未來高等教育中需要平衡或需要注意的一點。
您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科技發展水準很高,他們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強調這點。所以,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培育、培養,我覺得也非常重要,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我認為和理工科人才(的培養)一樣重要。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決定》當中提到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提出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那麼,在您看來,這項改革舉措在落實落地後會帶來哪些經濟和社會效益?
余淼傑:我們知道,要保證經濟協調發展,我們要很好地處理好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關係,或者叫做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關係。如果從哲學或邏輯角度上講,當我們處理一對關係時,它不外乎有三種可能:一種是城鎮化發展比較快,城鎮化快於工業化;另外一種是城鎮化慢于工業化;第三種是協調發展。
我們先看前兩種,哪一個過快地發展,或者哪一個過慢地拖後腿都是不好的。舉個例子,有些國家工業化滯後,城鎮化過於超前,比如像南非就屬於這樣的情況。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很多人跑到城裏住但找不到工作,就只能住貧民窟,社會就容易發生動蕩。所以,有些國家社會治安不是很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反過來講,如果説工業化超前,城鎮化滯後,也不好。為什麼呢?好比我們東部的一些沿海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相對比較快,但城鎮化比較慢。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這個地方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但勞動力的供給不足,那麼,工資一定上升。工資上升的話,企業利潤就下降;企業利潤下降,政府的稅收就下降,當然就影響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協調發展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三中全會特別強調,要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
那麼,我們中國現在到底處於哪個階段?是協調發展還是哪方面偏快一點?客觀地講,我們現在是屬於新型工業化較城鎮化發展更快一點,或者説我們是城鎮化不足。這就需要我們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特別強調新型城鎮化的一個原因。
此外,我們也看到,一字之差但反映得不一樣。“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城市化”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反映出我們中國要打造一個“大國大城”的模式還是“大國小城”的模式。那麼我想現在應該是非常清晰的,是在打造“大國小城”的模式。“大國小城”的模式不是説不要城市化,而是説我們先發展城市群,我們可以看到五大城市群,包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我們希望它可以産生由中心向週邊外溢的作用,也就是城鎮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特別強調縣域經濟的原因。
那麼,現在強調縣域經濟,具體怎麼做呢?可以看到三中全會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這也是解決戶籍人口(問題)的一個辦法。我們不是按照你身份證、戶口本上面的戶籍來決定你在這個地方(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看你的常住地。
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教授 (攝影:倫曉璇)
中國網:我們再來聊聊民生領域的相關改革。民生領域的改革,因為涉及到大家的生活,所以也是大家關注的一個重點。我們注意到,《決定》中的60條其中有5條都是關於民生領域的改革,涉及到就業、收入、社保、醫藥衛生、人口服務等等,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我注意到,網上大家討論比較多的,一個是關於延遲退休的,另一個是關於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網上討論的觀點也比較多,其中也不乏一些誤解和誤讀。能不能請您談談您對於這兩個方面改革舉措的理解?
余淼傑:好的,正如您講到的,《決定》對民生也有大量的涉及,將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也講講我對這兩塊內容的理解。
對於延遲退休,我們可以看到,這不只是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全球中長期的一個挑戰。可以看到,人口老齡化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像日本、南韓早就進入了這個階段,其實美國也進入了這個階段。所以,人口老齡化應該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挑戰。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我們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地提升。換句話説,60歲對於很多人來講還比較年輕,退休之後做什麼事情,這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所以三中全會特別強調了銀發經濟。
我的核心觀點是,從銀發經濟中,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挑戰,更多的是機遇。我們知道,如果從財富分佈上來講,中年人的收入是最高的,所以,我們在60歲退休的時候,可以説財富達到了頂峰。那做什麼事呢?很多人會選擇去旅遊或者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實也有人會選擇繼續接受教育,去上大學,所以老年大學現在非常得流行。
我這麼講,不是因為我在大學工作,的確是如此。未來,高校應對人口老齡化,應對青少年越來越少的挑戰,我們辦老年大學。老年大學就是針對步入老年或60歲以後的人來講,他們去讀書的目標是為了尋求一種真正的學習的愉悅,尋求一種心靈的平靜,可以跟很多老朋友在那個地方(學習交流)。我舉這個例子是説,我們退休時有無窮無盡的可能可以讓你去做很多事情(的時間)。所以,銀發經濟更多的是看到一種機遇,比如對教育産業是一種機遇,那對旅遊産業也是一個機遇,對很多個産業都是機遇。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從延遲退休角度上講,我個人認為合理。為什麼呢?因為您可以看到,三中全會(《決定》)裏面用的兩個詞非常準確——自願、彈性,如果您不願意延遲退休,沒有人能強迫,我認為(這兩個詞)刻畫出延遲退休的精髓。事實上,60歲的人大多身體都還不錯,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有的人願意延遲退休,而且有的人在單位裏的確是中堅力量,我覺得這非常得(正常),這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我們當然是支援的。所以,我覺得相當於三中全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我們講完養老再講生育這塊。其實我們知道,現在為什麼會出現人口老齡化?就是因為生育的願望在下降。生育願望的下降當然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一個是經濟方面的緣由,一方面是文化的原因,這不只是中國所獨有的情況。現在問題是,我們怎麼樣來積極應對這個(問題)呢?我們通過更好地降低生育、養育、教育這“三育”的成本,這特別重要。比如對年輕人,如果她/他去生育,那我提供産假,産假事實上不只是提供給女方,也提供給男方,這是更加合理的體系。所以,您可以看到,三中全會對民生的重視真的是體現在點點滴滴、方方面面。
中國網:所以説,如果能有比較好的一個後續的政策制定以及一個比較好的落實的話,其實是要打造一個生育友好型以及一個養老友好型的社會。
余淼傑:對,是的。
中國網:最後一個問題。我想大家之所以這麼關注三中全會,其實是希望通過這次重要的會議洞察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改革重點以及政策導向。其實一段時間以來,對於中國經濟唱衰或者質疑的聲音層出不窮,那麼本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注入了怎樣的確定性?
余淼傑:是,我們可以看到,三中全會可以説是為我們吹響了衝鋒號。我個人對三中全會的學習體會,可以用三句話或者三個詞來概括。
第一,改革是永續的發動機,改革是動力;
第二,開放是必由之路,開放是法寶;
第三,黨的領導是個根本保證。
首先,您問任何一個人,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快的成功?想都不用想,馬上就會回答改革開放,對不對?我們一直通過不斷地開放促改革,改革帶發展,實現這樣的良性的迴圈。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這個必要條件,但其實不見得是充分條件。為什麼這麼説呢?換言之,其他國家有沒有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許多國家都有的,只不過有的成功有的不怎麼成功。
第二,中國是改革開放做得最成功的,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説,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取得了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進,包括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您可以看到,怎麼樣保證改革開放能夠成功?必須有強有力的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必須強有力,你才能保證各項政策(的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不(然)這個政策制定得再漂亮,最後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有什麼用呢?所以,這個就是説,您可以看到,我們説改革是動力,開放是法寶,但前提是強有力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非常重要的保證,它可以保證政策(的落實)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正如剛才講的,我們三中全會為中國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中國的發展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最確定的因素,中國的發展可以説是動蕩的世界中的定海神針。你可以看到,現在全球的經濟發展在看中國,中國一個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所以,這解釋了為什麼有這麼多國家非常重視中國的原因。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可以説,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中國網:好的,最後非常感謝余校長今天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解讀,我們也希望通過您的解讀能夠把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這些利好的政策還有信心傳遞給大家。謝謝!
余淼傑:好的,謝謝您!
(本期人員:編導/記者:白璐;攝像:王一辰、劉凱;攝影:倫曉璇;後期:劉凱;配音:盧祈辰;主編:鄭海濱)
相關節目:
二十屆三中全會解讀(上):把舵引航 明確中國式現代化路線圖、時間表
二十屆三中全會解讀(中):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