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王院村是陜西安康旬陽一個偏僻的天然小村,卻被授予了多個國字號的頭銜。村支書如何帶領當地的村民脫貧致富?經過十多年的脫貧開發,當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網《中國訪談》記者就此採訪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棕溪鎮王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
陳書記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當地的扶貧思路,以及扶貧工作取得怎樣的進展?
陳分新:要説感受最深的,是過去咱們做了十幾年的扶貧,和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過去那種扶貧就好比大水漫灌,現在通過新的扶貧思路,從制度的設置,到最終如何來脫貧,都是很精準的,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從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動員了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大家都伸出溫暖的手,來幫助咱們在貧困線以下的這些兄弟姐妹們,儘快地走出貧困,建立了一套“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扶貧攻堅新模式。責任到人,績效考核,實行倒計時,這種目標績效考核新辦法。
如果説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就是到村這一級,我們主要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方面就是,應該按照脫貧的終極目標和要求,要達到六個“有保障”,實現這六個“有保障”,才是真正實現了脫貧的目的。目前,在貧困線以下的這些貧困戶,應該説有三分之一需要靠産業來幫扶,進行穩步增收有保障,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方面工作,我們精準地一戶一策,來制定他的方案,這個現在已經基本完成。我們現在就要著手,按照制定的方案,逐步分年度地來實施,就是一個方案、一個步驟、一個專人來進行幫扶,讓這一戶越線。這是我們要做的。
第二個方面就是,要用好政策。比如説因為教育返貧,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上學的,或者因家庭有特殊的事,比如殘疾導致只有一個孩子上學的。但是我們為了保證這個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到教育,就要把目前扶貧攻堅裏的優惠政策用好,包括解決好殘疾人的問題,因病返貧的問題,因學返貧的問題。第二個就是用好政策。
第三個方面就是,想盡千方百計,解決最後一批,就是要靠社保政策兜底。這個雖然佔不到三分之一,但是也基本上差不多,就是這一部分人,需要保障兜底。對這一方面的政策機制進行一些完善,保障水準需要進一步提升。通過這些政策的完善,能夠讓最後這一批靠政策來兜底的人,徹徹底底地越線,到2020年和全國一道,共同步入小康社會。
中國網:在十多年的扶貧工作當中,您最深的感觸是什麼?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例子給我們分享一下。
陳分新:我們作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一個代表,變化特別大。比如説我們的産區發展、基礎設施,還有老百姓能夠享受的社會保障。如果沒有西部大開發這項政策,沒有扶貧的優惠政策的話,像我們這些貧困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沒有這麼快的速度。像過去,我們居住的那個地區,你不敢想水泥路都能通到每一個行政村。而且現在基本上,有一些新型社區,水泥路都能通到戶戶的家門口,這是想像不到的。而且現在和城裏的差距也逐步在縮小,包括通訊設施,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這些變化與扶貧開發工作都是分不開的。
中國網:産業扶貧可以説是王院村精準扶貧的一大特色,那麼在産業扶貧上,王院村有哪些優勢的産業,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陳分新: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我們現在宣傳的有三個項目,一個項目就是種植。
中國網:種植哪些作物?
陳分新:主要種植煙葉,烤煙。這一塊的話,我們計劃在全村建立三個産業園區,就是三個一千畝。
中國網:規模很大。
陳分新:要建立三個一千畝的煙草種植産業園區。
要再建立一個一千畝的林培園,我們那一塊現在有——我説這個你們可能聽不懂——拐棗。
中國網:是什麼意思?
陳分新:它可以通過多種開發做功能飲料。
中國網:是一種果物是嗎?水果。
陳分新:它不是水果。
中國網:不是水果。
陳分新:它是在樹上結的一種果實,也可以食用。但是最早的時候,農村主要把它作為一種做酒的原料。
中國網:做酒的原料。
陳分新:但是現在它已經進入工業化的深加工,它可以提煉出多種元素,咱們縣城也正在建立這麼一個功能飲料的深加工企業,這個作為全縣的一個主導産業在發展。
第三塊,我們要建立一千畝的食用菌園區,就是包括天麻等中藥材,這個類型的。因為咱們那個區域面積比較大,可利用地的空間比較多。
我們按照貧困戶的基本收支和在發展産業具備的條件,實施這三個規劃。比如説有一些他確實是低智,你讓他去種煙,或者去發展食用菌,這就不行。那麼他來做什麼?他就要來種植,栽樹他總行。我們計劃讓這些成員的部分人,再做林下養殖。這樣來逐步幫扶這些貧困戶,不僅他要越線脫貧,更重要的就是能夠在越線之後,還能保證穩步增收,要解決他的根本問題,不能説是只解決表面上的,讓你越線了。
中國網:通過過去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的扶貧工作,具體到村民的身上,他們的生活發生哪些改變?您有沒有一些感觸?
陳分新:改變挺大的,像從貧困面上來説,在十年以前,按照國家定的貧困線,我們可能有50%的農戶在貧困線以下。現在通過十多年的扶貧工作,貧困發生率降到20%。
中國網:已經完成一多半的目標了。
陳分新:現在我們要啃的硬骨頭還剩下20%,我們全村來講,現在還有60戶,203個人,我們採用了“三個一”的形式,我們是“一戶一策,一戶一幫,一戶一個責任人”,這麼“三個一”,我們已經把責任、目標全部都制定好上墻了,然後逐步地進行實施。
中國網: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説包括我們剛才説,已經實現了貧困線下的農戶30%脫貧了。就是這30%的人,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巨大的改變?
陳分新:像這30%,過去他家裏可以説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還不敢説能夠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通過十多年的扶貧工作,現在基本上這些戶,能夠具備中低等的消費水準了,他家裏有彩電、冰箱了,而且孩子可以隨時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在經濟收入這塊,他們都有一個穩定的增收項目。不管是他發展産業,或者説靠勞務收入,他至少有一項穩定的收入來源。當然更重要的,這取決於這幾年國家政策,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很重視咱們農民的技能培訓。通過這些技能培訓,拓寬了致富的渠道,人人至少有1-2個。
中國網:都有哪些類型的技能培訓?
陳分新:比如説種植這一塊,專門有育農工程,區域需要發展什麼,各地的黨委政府就委託當地的農廣校,還有技能培訓學校,按照區域需要什麼人,給你培養什麼,按需要來確定培養的項目。所以這些年,通過技能培訓增加了農民收入,給致富增添了很多的門路。
中國網:有沒有更多的村民選擇回鄉工作,回鄉創業?
陳分新:從2014年,逐步地開始回家,當然這個也與國家的政策有關係。去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裏就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在外頭的這些人,尤其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外面接受了一些教育,也掌握了很多技能,所以他就回家自主創業。像在縣城、鄉鎮、村上,開辦物流網點,也有回家發展特色養殖的。通過政策激勵,回鄉自主創業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中國網:我們村是不是有小學,有學校?學校的變化大不大?
陳分新:現在基本上在村這一級,山區這一塊,小學不多了。應該説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好現象,因為家長都注重培養孩子。
中國網:對,教育很重要。
陳分新:再加上前些年計劃生育、優生優育也被年輕人所接受。所以,十年前我們一個村,每年自然人口增長率應該在16%左右,今年降到了6%-8%,降了一半。這樣一來,也減少了生源,學校就沒法辦了。我們村上算好的,還有一個教學點,一、二年級還在學校。
這一塊,變化要説最大的,我認為是能夠通過遠端教育和城裏頭的孩子同步受教育。
中國網:王院村有遠端教育是嗎?
陳分新:對。現在網路全通了,所以遠端教育就能夠享受到。這也是過去我們不敢想的事情,過去為什麼説孩子要進城?他接受的教育環境不一樣。現在,其他的變化就不用説了,我們感覺最深的,是進入資訊化的時代,農村的孩子能夠和城裏的孩子同步受教育,這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事情。
中國網:當地的村民有沒有去申請小額信貸,這方面的進展如何?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的案例給我們分享一下?
陳分新:金融部門的支援,包括政府的貼息,是鼓勵和支援農民自主創業和發展産業的一個最好的辦法。比如説我們村現在有一個高中畢業的孩子,高考落榜以後他就回家發展,通過5萬塊錢的創業貼息貸款,現在年收入可能達到20萬塊錢。他自己開了一個網店,自己特色養殖,直接就在家裏,也不用出來,通過網店,把自己特色養殖的這些東西通過網店和物流分銷。像這樣的事,我想會更多。
中國網:在扶貧工作當中,您有沒有接觸到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産業致富帶頭人?能不能給我們講述一下他們的故事。
陳分新:現在也正處在興起的過程,因為咱們那個區域還是資訊閉塞,交通不便,産業發展是比較滯後的。從目前的整個情況來看,全村正在組建五個專業協會,這些專業協會的會長,基本上都是先富起來的人,通過他們的致富經驗,和他們現在所掌握的技術,幫助現在還沒有富起來的人走共同富裕的路。
(記者:佟靜 攝像:劉哲 後期:周姍姍 責編:李虹霖)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