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會濤院士:要想科技創新 研發投入不能少

時間:2016年3月13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會濤
簡介:如何以科技創新構建我國的先發優勢?在科技成果産業化上還存在哪些困難?中國網《中國訪談》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會濤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到2020年邁向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這一宏偉目標。如何以科技創新構建我國的先發優勢,在科技成果産業化上還存在哪些困難。中國網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

中國網:樊院士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對於“十二五”我國在科技創新上取得的成績,您怎麼評價?對於“十三五”您又有怎樣的期待和建議?

樊會濤:2015年我們實現了“十二五”的圓滿收官。圓滿收官我們是通過一組數字來實現的,就在“十二五”規劃裏面,我們有24個指標,那麼到2015年這24個裏面我們完成了23個。有一個指標沒有完全實現,這個指標就是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原來規劃是要達到大於2.2%,到去年我們是實現了2.1%。

我還是比較看重這個指標的,因為研發投入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標誌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國家就是説,有三個主要的指標,第一個指標是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要求大於2.5%,第二個就是説技術進步的貢獻度要大於60%,還有第三個指標就是對國外技術的依附度要小于30%。研發投入是我們進行科技創新的一個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説創新,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在“十三五”裏面有一個建議,儘管我們現在的收入比較困難,但是對研發的投入不能減少,特別是對科技的投入不能減少。國家層面在對這些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公共技術要進行持續地投入。

同時我覺得,我們還應該出臺一些新的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地在研發上進行投入。過去我們已經有一些好政策了,包括加計扣除、稅前扣除這些東西。但是看來我覺得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鼓勵企業更多地研發投入。

第三,我們2020年的時候,研發投入規定指標是要大於2.5%,這個是指佔GDP的比例大於2.5%,我們要有一些政策和措施,來保證這個指標實現。在“十三五”期間,如果我們這個指標還實現不了的話,不能説我們建成了創新型國家。

中國網:“十三五”規劃提出,全社會的研發投入要佔到2.5%。投入到位後,如何用好這些科研經費,目前科研經費的使用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樊會濤:我覺得最近幾年對科研資金的管理,不是管理太松了,而是管得太死了,這個反倒不利於科技人員進行創新。他們現在有一個説法就是,現在把科研經費當成三公經費來管理,不斷地接受檢查、審計。特別是科研經費不能用於主要科研人員的報酬,像課題負責人,甚至主要科研人員,反而只能給一些輔助人員,像大學老師他只能給研究生,或者其他一些工作人員。他科研的付出不能得到報酬,實際上也影響了他的積極性。所以我覺得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它必須要符合科研規律,而不能按照三公經費去管理。

我們還是要説,儘管這些年,我們要創造一種寬容失敗的氛圍,但這塊遠遠沒有做到,我覺得在這方面還差得比較遠。作為科研人員,他本質上來説,他肯定很願意把自己的項目研製成功。但由於科研探索具有風險性,所以造成了最後的失敗。如果因為這個再給他一些其他額外的處分,我覺得就不一定合適了。

中國網:應該用這種更寬容的態度,就是允許失敗。

樊會濤:是這樣的,我覺得。中國現在可能對於科研目前的管理制度恐怕是太死了,不是太寬鬆了。

中國網:需要建立一個氛圍。

樊會濤:所以在今年工作報告中,李總理用了一句話,他就是説,要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我對這個話是拍手叫好。從本質上説,我們應該創造一種政策環境,調動廣大科研人員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樣才能把創新的活力充分釋放出來。如果給它捆得很死,是沒法去創新的。

中國網:今年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如何把法律法規落到實處,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

樊會濤:這個法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是這個法執行得不是特別好。所以我覺得,真正把這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要能落到實處,特別是要敢於讓科研人員能從這個法裏面,從他自己的科技成果裏面能受益,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這一塊,我覺得還做得不夠好。

中國網:如何加強以後我們的高校、科研院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就是如何讓他們的科研的方向、成果,更好地跟咱們的社會經濟發展一些實際的需求相結合起來?現在可能有的時候會出現一些脫節的現象。

樊會濤:你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給它落實好了,就是發揮市場這只手,作為科研人員自然會把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去和經濟社會相銜接。當然我們也需要研究一些基礎性的、長遠性的,它可能短期內沒有效益,那是國家層面的。大多數的科研人員,他自己會選擇科研研究方向,自然就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

中國網:在社會營造出一個鼓勵創新、崇尚科學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對此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如何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研隊伍當中去?

樊會濤:我覺得可能還是在全社會,要形成一種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這麼一個氛圍,就是讓知識分子更有體面,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這樣對廣大青年就是一個很大的引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會濤(右)

中國網:我們也注意到,今年的“十三五”規劃草案中也著重提到航空工業的發展。那對於航空工業在“十三五”期間如何更好地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您有怎樣的期待?

樊會濤:因為我也是從事航空工業的,對“十三五”規劃中關於航空工業的一些內容我還是非常關心的,我看到提到重大裝備,首先提到的是航空航太裝備,包括重大專項裏面,有航空發動機、新的航空裝備的發展。應該説航空工業是工業之花,航空工業的實力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而且航空工業具有拉動鏈長、技術集中、産業鏈長,這麼幾個特點。

我國目前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每人平均GDP現在已經接近8000美元了,而且正好迎來了一個航空大發展的時代,對航空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恰恰我國的航空是供給不足,很明顯,我們大量的民航飛機還需要進口,包括我們一些通航飛機,現在發展也是剛剛起步。所以我就説,“十三五”期間,我們要把這個規劃落實好,真正能實現航空發展有一個突破。當然最主要的就是,要把“十三五”規劃裏面重大專項,和我們一些重要的産業要把它落實好。

中國網:您認為目前我國航空工業中,創新還存在哪些問題?大家一直很關心航空工業的一些核心,比如説航空飛機的發動機問題等等,這些技術如果取得突破的話,您有哪些建議,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

樊會濤:航空發動機的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航空發動機最主要的問題是,航空發動機技術難度太大了,它是一個需要厚積薄發的産業。實際上就是,世界上能研製飛機的國家有很多,但是能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你數一數,一雙手都用不完,這就説明它非常難。就是説航空發動機它需要可能幾代人持續地投入,才有可能突破。當然我想“十三五”期間,國家有重大專項。另外,可能在管理體制上也做了些調整。我們期待著航空發動機能早日為航空工業裝上“中國芯”。

中國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工匠精神一詞。您個人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結合您自身的工作經歷,您有哪些感受?

樊會濤:因為航空工業,就是飛機既是設計出來的,也是製造出來的。它包括一代飛機、一代設計、一代製造、一代材料。如果是沒有一大批工匠來做咱們這個飛機的工藝師,我們也研製不出先進的飛機。實際上我們航空工業技術,有一批代表人物,像魯宏勳這都是國家級的工匠,也在促使我們的航空工業不斷地縮小和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

(記者:佟靜 攝像:劉哲 後期:周姍姍 責編:宋若冰)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