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創新形式促教改

時間:2016年3月13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鐘秉林
簡介:教育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智力貢獻和文化引領的重大使命。如何通過自身的改革來引領“新常態”,是當下教育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中國網中國訪談記者就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熱點話題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鐘秉林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中國網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教育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智力貢獻和文化引領的重大使命。如何通過自身的改革來引領“新常態”,是當下教育領域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

中國網中國訪談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鐘會長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

首先,想了解一下,今年您帶來哪些教育方面的提案,最關注哪些方面?

鐘秉林:我是教育界委員,帶來的提案當然都跟教育有關。包括“十三五”期間教育發展的建議,也包括深化學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議。要加強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關於要出臺校企合作辦法的建議;關於“網際網路+教育”,基於網際網路教學發展的一些建議;我在教育學會工作,也包括政府應該進一步扶持教育學會社團發展的一個提案。

 

一、鐘秉林談“網際網路+”教育

 

慕課等形式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手段

 

中國網:剛才您在提案中也提到了“網際網路+”對於教育方式的影響,包括現在很多高校都推出了MOOC(慕課)這種新的形式。那麼這種形式對於我國教育又帶來怎樣的衝擊,又提供怎樣的機遇?

鐘秉林:我覺得慕課實際上是大規模的現場開放課程。它的基本特徵,一是大規模。我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去。通過網際網路,源源不斷地提高教學的水準,改善教學的效果;這種慕課的産生,可以使學習者,包括在校大學生、社會人士,通過各種方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來選擇優秀的課程,而且現在很多都是免費的,我想這個無疑是給我們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手段。

 

線上教育促進教育觀念轉變

 

當然,從學校角度來講,也帶來了很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通過線上上課這種個體化的、課前的學習來講授知識,上課時就不用以老師講授為主。老師組織引導學生,相互之間合作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研討式學習,來實現教學目標。實際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把所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知識內化的一種功能。

一些翻轉課堂的內涵就是在這兒。它把學習的過程——接收知識和內化知識的這兩個環節進行了翻轉。所以,這個衝擊是很嚴峻的。這種翻轉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怎麼樣能真正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對他們進行個性化、多樣化的培養,這是觀念上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教師角色的轉變,過去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現在在這樣一個基於網際網路教學發展很快的情況下,在學習過程環節顛倒的背景下,教師可能轉變成了學生的一個學習夥伴,因為知識傳遞的方式太多了。

那麼就需要構建一個師生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裏面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的互動、學生的合作來實現教育目標。我想這樣一種變化,對學校的這種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挑戰。怎麼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討學習,要進行積極地嘗試。甚至對教育的組織方向,乃至傳統的教育,教師的佈局都會帶來衝擊。我想這個挑戰確實是非常大的。當然,對教師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也帶來了挑戰,要很好地掌握教育資訊技術,能夠積極地參與網上教學,研發網上課程;另外就是把線上的教學和線下的教學以及課堂比較好地結合起來。我想這確實有很多機會和挑戰。

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

 

“網際網路+”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

 

中國網:未來我們可能更多是需要針對網際網路和慕課的特點,來進行傳統教育的一種互補,優勢融合發揮。

鐘秉林:對,這我同意。一個是線上線下教學融合,要能夠優勢互補。另一個趨勢,是注意不要炒作概念,也不要片面地誇大作用。比如説,誰説“網際網路+”將來可以取代傳統學校,網際網路教學就是一門課程的教學。我們可以做得很精緻、很好,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特徵、優勢。但是課程教學不等於學校的教育,學校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講,上好一門課程很重要。但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一些社會發展性的素質,比如説人際交往、公共關係、團隊精神,這些素質的養成還只能線上下來解決,只能在校園裏解決。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要炒作有多少個傳統學校消亡,有多少教師要失業,還是要把重點放在怎樣提高包括慕課課程專業的品質,怎麼把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結合起來,怎麼樣能優化現在網路教學的環境。我想最後目的就是讓學生受益,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中國網:其實慕課可能最重要的發展方向還是服務於我們的學校教育,更好地為我們學校教育提供一個平臺、環境。

鐘秉林:對,我同意。

 

二、鐘秉林調研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情況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選擇權

 

中國網:中國的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可以説每個家庭都非常關心。而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高考的改革,在您的提案中也是有所提及的。能為我們介紹一下,您今年提案的出發點是什麼,為什麼要帶來這樣的提案?

鐘秉林:我們國家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説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它涉及到千家萬戶,涉及到幾億學生未來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也正式發佈了文件,正式啟動了新一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年中,上海、浙江率先進行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我想從教育部來講,對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我作為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也多次到上海、浙江去進行調研,去跟蹤這兩個省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情況。

中國網:您調研情況怎麼樣?

鐘秉林:從現在來看,應該説進展比較平穩。因為當時在制度設計時就是要積極穩妥、試點先行,逐步地摸索經驗,然後再逐步推開,現在基本上是按照這個來進行的。因為高考當初改革目標無非是三個:一是促進教育公平;二是選拔合適的人才;三是能夠引導中小學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想現在起碼按照這三個目標,比如説高考考試、內容方式的改革方面,分成兩類考試,本科和高職高專分類考試,英語等科目一年兩考,學生可以在高中課程當中自選三門。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選擇權.我們講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那就是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增加他們的選擇權。

在高考招生、招生錄取機制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説希望能夠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包括學生的綜合素質社會評價檔案也作為高校錄取時候的重要參考,採取一系列這樣的措施,一些自主招生的試點也是為了在增加學生選擇權的同時擴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權。同時,在招生計劃分配上進行改革,總理在《報告》裏面也提到了,增加重點大學招收農村學生的人數。我想目的也是為了體現教育公平,進行政策補充。所以,現在總的來看,進展還比較平穩,但也不是不存在一些問題,我想還是寄希望於這兩個省份,能夠再進一步地進行探索。

 

高考改革應因地制宜。

 

中國網:希望他們在試點中可以探索出來一條可以推廣的經驗模式。

鐘秉林:我們希望起碼能夠供其他省市借鑒、參考。我國的教育規模很大,每年考生就將近1000萬,而且教育的差異性很大。不僅有區域差異,還有城鄉差異,同一個地域、地區、學區,不同的學校間還有校級差異。有這麼大差異的話,我們在進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時還應該強調,各個地方應該因地制宜,能夠進行多樣化地探索。比如説浙江,雖然整體的教育發展水準很高,但是它也存在一種差異性,在高考改革當中,有的學生自選三門,那今後在高中學校裏面,學生這種選課制、分層教學、走班教學就要成為一種新常態。過去我們是改革的態度,現在成為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和校舍各方面具備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各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探索。學生走班教學有些科目可能滿足不了,教師走校教學可以不可以,甚至有的學生走校學習也可以嘗試。

 

高考改革要試點先行,不能翻燒餅

 

中國網: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目前很多省市已經出臺了具體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您剛才提到的浙江和上海等。那麼各地在實踐中取得哪些進展,又遇到了怎樣的問題?

鐘秉林:實際上《意見》出臺以後,上海、浙江率先進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4年高一的學生按照這個方案來執行,到2017年就要全部地實施。我覺得還是這樣,試點先行,先讓他們去試。在這個同時,其他省市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都已經制定完成,並且陸陸續續地出臺,有的是出了安民告示,有的還在徵求老百姓的意見。我認為,還是積極穩妥,成熟了再去探索,再去嘗試。一是確實這個問題非常敏感,教育發展有自身規律,需要一個週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能翻燒餅;二是各個地方情況不同,都要根據自己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制訂比較詳盡的改革方案;三是做好跟蹤,也做好不斷地總結、調整。因為任何一項政策出臺,特別是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這種比較敏感制度的出臺,都會受到不同利益群眾的批評。所以,慢慢去做吧。

 

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

 

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資源雙向流動推動教育國際化

 

中國網:今年年初,國家啟動了“雙一流”戰略,其中教育國際化成為重要的指標。提到教育國際化,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中外合作辦學、招收國外學生、辦國際班等等,認為這樣做就是教育國際化了。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鐘秉林:應該説它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全部。我覺得,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産物。經濟全球化是什麼特點?就是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實際範圍內跨國、跨地區流動成為一種常態。經濟全球化這樣的趨勢滲透到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教育國際化,現在成為大勢所趨。

它的基本特徵也是這樣的,一是人力資源流動,就是師生流動,教師、學生雙向流動;二是物質資源流動,具體到教育領域就是教學資源流動,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來促進教學資源流動。我想就是這兩個基本特徵。

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師生資源流動和教育資源流動的同時,它必然帶來的就是這种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和學生管理的模式等方面的傳播和融合。我想這對於中國教育的發展是個好事,我們有可能更好地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和校情,來發展自己。

同時現在深入推進國際化還要注意雙向。一方面,我們在鼓勵我們的學生、教師走出去的同時還要更好地吸引國外的學生和學者能夠到中國的學校來學習,或者任教。這是很多學校採取的措施,包括985大學在內,我們現在專門設計了全英文的、國際的碩士、博士的項目,招生對象就是外國留學生,你不用懂中文、學中文,只要英文達到我們的要求,上課、選課,到教師指導,到開題,到最後論文的撰寫、答辯,全部用英語完成。因為中國現在這些大學的師資隊伍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水準。所以,還要和引進結合起來。

另外,我們在積極地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同時吸引外國或者海外的優質教學資源進入到中國教育市場。像美國杜克大學在蘇州昆山的研究生院已經建成並招生。去年底,以色列理工學院和汕頭大學合作,舉辦了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也已經正式奠基,已經準備要建設招生了。

除了這種優質資源到中國來以後,中國的優質教學資源也要進行國際拓展,這才是雙向的。像廈門大學準備在馬來西亞建個分校,蘇州大學準備在寮國建分校,我們的教學資源也要推出去,這樣我想這種雙向活動,才能使國際化更加有生命力。

中國網:如何在教育國際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形式大於內容呢?

鐘秉林:通過這些平臺,你不管是項目還是機構,都能夠進行合作的培養,能夠進行合作的研究,有了這個平臺,我想總歸會取得一些實質性成果的。

中國網:是的。謝謝您!

(責編 王瑞芳 /記者 佟靜 劉哲 /技術 周姍姍)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