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委員:中國企業“走出去”如何更好樹立國際形象

時間:2016年3月10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 黃友義
簡介: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怎樣的挑戰?網際網路時代又給中國國際傳播産生了怎樣的影響?《中國訪談》就此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怎樣的挑戰,存在哪些問題?網際網路時代到來,又給中國的國際傳播産生了怎樣的影響,中國網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

黃委員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還存在怎樣的問題呢,您對此有怎樣的見解?

黃友義:你提的問題很重要。目前是中國企業大批走出去,過去是少數央企和國企,現在很多民企也走出去。他們面臨的挑戰很大,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加強走出去的企業對語言服務業的認識,國內的語言服務業提供商、機構要跟企業進一步合作。什麼叫語言服務呢?過去有口譯、有筆譯,還有産品的介紹,就是文案寫作工作。實際上,走出去要首先了解外國的文化環境、文化傳統、法律環境。有些企業出去以後,沒有認真研究人家的法律環境,簽了合同,最後發現出了問題吃了虧,交了學費。語言服務是一個企業走出去的基礎性工作,經貿大學有一批老師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企業走出去需要語言服務,不知道去國內哪兒找能夠提供語言服務的機構,也不知道哪個企業正在走出去。

中國網:缺少一個機制聯繫起來。

黃友義:應該有這樣的機制,現在他們還在進一步做研究。另外,一個企業走出去,需要哪些服務,比如説涉及到語言服務,是中譯外還是外譯中?因為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把中國的技術、中國的文化、中國産品的標準帶出去,這個更需要的是把中文翻譯成外文服務。這些都是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最基礎性的工作。

中國網:現在我們知道,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只是去了一些大語種的國家,比如説英、法、俄,還有很多小語種的國家,在這方面,國內語言服務能不能跟得上,有沒有針對這方面的考慮,提高國內翻譯的氛圍?

黃友義:你也是懂行的,咱們到了非洲、拉美一些國家,儘管那些國家官方語言可能是英語或者是西班牙語,但是企業走出去跟老百姓打交道,比如你雇的當地民工,他講的是當地民族語言,這些也是需要的,因為真正還是要通過跟當地的工人、當地的村民接觸,你才能把項目做好。小語種的工作也很需要。這個語言服務現在不難解決,因為有了大數據的手段,有了機器翻譯的手段。現在重要的是把這個東西“做起來”,所謂做起來就是大家要知道這件事,我們可以這樣做,有這樣的技術手段,有人去做,國家也給予支援。建設一個國家級的“走出去”的數據庫,建設大數據支撐的語料庫,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任何語言的挑戰。

中國網:企業走出去還面臨著一個問題,企業是代表著中國的形象走出去,如何在走出去過程中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呢?因為我們發現目前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

黃友義:這是一個核心問題。我也跟外國人聊過,看他們寫的材料,跟他們座談,他們覺得中國工人很能吃苦,技術手段也很好,也不惹事,但就是不跟我們往來。另外中國人一些習慣跟當地有文化衝突,實際上中國很多工人是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這些人沒有上過大學,甚至沒有讀過高中,他對所在工作的國家,不管是非洲、拉美還是亞洲的文化特點是什麼,風俗習慣是什麼,人家禮拜六能幹什麼,禮拜日能幹什麼,他不太了解。當然他們也不需要去用語言溝通,也不能要求他們用語言溝通,但是出去的工人,比如在安哥拉,曾經一度有30萬中國工人,每個工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講述中國的故事,所以我們出去200萬中國工人,就有200萬個中國工人在默默地用行動講述中國的故事,他的一個行動贏得當地人們的理解,那就為中國爭了光,比如人家不能摸小孩的頭,他很愛小孩,他摸這個小孩的頭,就影響了當地人對中國的印象,這個“故事”就沒有講好。怎麼樣讓這些人用他們的行動去講好中國故事,我認為要針對這些進行培訓。

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是要講述中國的故事,因此他在雇傭工人派出國之前,一定要給這些人做相應的培訓,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另外要告訴他們,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不做什麼。70年代我到英國去留學,關起門來兩個月培訓。等我們到了英國,要住到英國人家裏,去之前,英國接待單位叫英國文化委員會,把我們中國人又叫到一塊,又對我們進行培訓,培訓之細緻,比如見人怎麼打招呼,你要住到人家裏,該不該幫助人家做家務,為什麼要做,為什麼不要做,要做怎麼做,刀叉怎麼使,星期五要吃魚,不能説星期五非要吃牛肉等等,當地有很多文化傳統,你要了解這些。那時因為出國的人少,也有時間精力做培訓,現在出去的人多了,培訓就不夠了。其實不僅是工人的問題,企業走出去,中國遊客一年一億人次,培訓在哪?這些都應該補上。

中國網:如何培訓,您有比較好的模式或者建議嗎?因為不像過去,可能只有一個系統,由國家來組織,現在企業是分散在各處,有央企、國企,還有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對他們來説,如何具體把培訓落到實處呢?

黃友義:我覺得,首先是大家有這個培訓的慾望,這樣就會産生培訓機構,這個機構可能是專職的,也可能是兼職的。比如大學,比如各省各地的外事部門、派駐機構的管理部門,這些部門應該承擔這個任務,跟派人出去的企業形成合約,例如我們要往某個國家派一千人,你們能不能幫我們有針對性地培訓,如果大家都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了,這些培訓機構、仲介機構就會應運而生,你用他,他就有用武之地。另外還可以一石二鳥,旅遊機構也可以做一定的培訓工作,這不一定是面對面講課,他可以編制一些圖文並茂的小冊子。美國人50年代就研究過這個問題,要提高外國遊客對美國的認可度,就要教育美國遊客在海外注意傳播美國的優良文化,怎麼辦呢?美國政府提出美國的旅行社把遊客送出去之後,不能光賺遊客的服務費,你還要給遊客提供一個小冊子,美國的研究機構專門向美國政府提出過這樣的建議。如果中國的旅遊部門有這樣的小冊子,也可以用給工人、給企業做培訓用。

(記者:佟靜 攝像:劉哲 後期:周姍姍 責編:宋若冰)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