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 張八五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2016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寧夏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新能源、綠色産業發展等方面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就這一話題,我們特別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張巴五。張主任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我們想聽一聽您對於綠色發展的理念是如何理解的呢?
張八五: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特別強調綠色發展的理念。我的理解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與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相統一,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中國網:您剛才也提到在推進綠色發展當中,最大的矛盾還是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寧夏是不是突出呢?張八五:寧夏生態環境應該説面臨著不少的挑戰,發展經濟的壓力也非常的大,這兩個之間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矛盾。在過去粗放式地發展階段,這種矛盾是在不斷地突出和加大,因為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對經濟發展的認識,還有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傳統上要開採自然資源,不論煤炭也好,還是其他自然資源也好,都會形成對環境的破壞。在傳統的産業發展過程中,比方説我們圍繞煤炭的加工,圍繞重化工業的發展,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這樣那樣的影響,造成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甚至對土壤環境等等方面的污染,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回避。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發展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應該説多年來我們非常重視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往往遇到經濟發展困難的時候,更多的強調發展,忽略環境保護,應該説近來年我們的發展指導思想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客觀上來講,我們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我們對環境的要求,人民群眾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所以我們不能再按照過去的老路走下去,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發展有效地統一起來,同時我們要危中見機,我們要認識到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為我們其他産業的發展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所以我想兩者在今後的發展中會逐步地實現平衡,甚至我們的環境保護和改善,相關的節能減排等有關工作,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帶來新的增量,拓展發展的空間和領域。
中國網:寧夏是一個煤炭大省,現在寧夏也是在積極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在寧夏大力發展的這些新興産業,綠色産業當中有哪些已經有明顯的好的發展勢頭呢?
張八五:應該説寧夏的經濟結構歷史上來看,重化工業要佔到工業的60%以上,有些年份達到了80%,這種結構歷史地看,它對經濟的發展,對寧夏工業基礎的建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現在這種矛盾越顯越突出,首先我們的市場遇到了嚴重的挑戰,過去我們的能源是一種稀缺資源,是一種短缺的産品,我們不論怎麼發展,它的市場情況都是比較好的,現在我們的市場遇到了困難,産品從過去的供不應求已經成為供大於求,所以不論是我們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願望上來看,還是市場本身不可逆轉的決定力量,都要求我們要快速地、很好地調整産業結構。寧夏在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方面,也有相當好的條件,隨著我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的技術不斷推出,我們的新能源、其他的一些産品、産業都在不斷地發展,我想這些産業的發展,對調整和優化結構,改變發展方式,是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的。
中國網:您説到新能源,我們知道現在寧夏正在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作為首個這樣的示範區,寧夏要在哪些方面形成示範效應呢?
張八五:寧夏在新能源的資源方面,首先是我們的光伏産業前景非常好,第二就是我們的風能資源也很豐富,這兩個方面都有發展的潛力,接近四千萬千瓦的裝機,風能和太陽能各佔一半。寧夏在這方面應該説進行了科學的規劃,起步是比較高的,在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支援下,共同打造中國的新能源示範區。我們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和園區化的發展方式,進行新能源的統一規劃,太陽能光伏規劃了十個園區,每個園區可以裝機達到一個G到兩個G,風能也規劃了7個大的風廠。我們採取集約化的方式,第一有利於資源的保護,有利於空間發展規劃的支撐,降低相應的配套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們把這種優質資源配套給國內有實力的大的企業集團共同開發,有利於吸引相關的配套産業在寧夏的發展。但是寧夏在新能源發展上,還離不開國家的支援,因為我們寧夏新能源的潛力很大,前景很好,但是我們對新能源的消化吸納能力還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寧夏畢竟經濟總量比較小。我們每人平均的裝機現在已經達到了3個千瓦,比全國要高2倍,和美國的每人平均水準相當,所以今後的發展更多的依賴於我們要把新能源送到東部地區去,在全國的市場上消納我們的新能源。同時我們把清潔能源送到東部地區,也有利於東部地區的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
中國網:有一些相關報道説現在光伏産業帶給地方的效益有限,而且現在還面臨著一些外送電力受限的問題,這個問題現在是客觀存在還是有所改善了呢?
張八五:新能源的技術是日新月異的,發展非常快。國家最早推廣新能源的價格是1.15元,這是光伏的每度電價,去年已經降到9毛。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財務成本大幅在降低,我們區相關企業的成本估計在未來的幾年裏可以達到7毛錢以下,應該説成本的不斷降低,提高了新能源的競爭力,也為它的市場拓展創造了空間,我對此是充滿信心的。
中國網:寧夏也面臨著生態條件的短板,比如水資源匱乏就是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在補齊水資源短板方面,寧夏有哪些工作重點呢?
張八五:應該説寧夏是一個缺水的地區,但是寧夏有非常好的資源情況。黃河流經寧夏,自古以來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這樣的美譽。所以寧夏的缺水要科學地認識它,我們總量上來講是缺水,但主要表現在季節性缺水、區域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這三個方面我們都可以通過工程措施來進行調節,解決缺水問題。黃委會給寧夏分配的黃河用水指標是耗水40億方,我們每年大約在黃河取水70億方,但退回黃河的有40億方,我們消耗的就是30億方左右。通過農田的節約用水,對渠係進行改造,可以節約10%以上的水。我們的工業階段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平衡。同時寧夏創新了一種資源配置的方法就是水權轉換,把農業用水節約出來的水,通過水權的交易,把它調節成為城市和工業用水。
中國網:這是通過市場的機制?
張八五:市場的機制來解決。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已經滿足了寧東基地。寧東基地是國家能源化工的基地,是耗水比較高的相關産業,通過這種方法,已經較好地解決了現階段發展的問題,今後我們還有比較大的節約潛力,因為我們還有一些庫區,一個灌區,現在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不高。我們水的有效利用指標還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在國家幫助下,我們正在著力建設節水型示範區。我們是一個省級為單位的節水示範區,通過示範區的建設,我想我們還會挖掘出一定的潛力。同時對一些老的泵站還進行改造,提升對水的保障能力。水對於寧夏來説是最寶貴的資源,有水則為綠洲,無水則為沙漠,寧夏人民十分珍惜每一滴黃河水,我們一定會把我們的水用好,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好,也給下游地區用好黃河水,創造一定的條件。
中國網:我聽了您剛才的介紹,我也能感受到實際上創新包括綠色技術的創新對於寧夏實現綠色發展來説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綠色技術探索方面,重點在哪兒呢?
張八五:我們首先要創新我們過去傳統的發展方式,我們過去依託煤炭資源發展電力,發展高耗能的産業,逐步地走出了一條依託煤炭資源,搞煤化工,發展精細化工的路子,但是僅靠煤炭産業和能源産業的轉化與深加工難以支撐寧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難以滿足寧夏對小康社會建設的需要。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思路,剛才已經講到我們的新能源是很有潛力的産業,它的投資在“十三五”期間將超過一千個億,還會帶動相關的加工製造方面的發展,同時寧夏還有許多優勢的資源,我們還沒有充分地認識。隨著國家大戰略的進一步的深入推進,隨著技術産業革命進一步地提升,我們還會發現一些新的資源優勢。
像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上,寧夏的地理位置就非常優越,過去傳統的觀點認為寧夏地處內陸,不沿海,不靠邊,處在對外開放不利的地位,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寧夏處在歐亞大陸橋核心的區位上,我們有條件建設歐亞大陸橋的物流樞紐。寧夏是我們國家靠近雅布賴航線的地方,從寧夏的首府銀川飛往歐洲、中東等地的航線比在北上廣節約時間4個小時,節約油料有7個百分點,所以我們發展航空物流,也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有前景的産業。同時寧夏在發展大數據和跨境電商方面具備非常好的條件。我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發改委把寧夏列為國家電子資訊方面的基地,推動寧夏中阿資訊港的建設,幫助我們在“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中,發揮新産業的優勢,我想這些産業都會支撐寧夏進一步地壯大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同時寧夏的資源條件裏邊旅遊也是非常有吸引力、有發展潛力的産業,自治區已經制定了若干的規劃,推進全域旅遊,打造面向中東、阿拉伯地區旅遊目的地的建設,它將會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中國網:寧夏的生態工程做得非常好,比如説退耕還林就是效果非常顯著的一項生態工程,但是退耕還林跟人是分不開的,除了政府的補貼之外,退耕還林工程如何與農民的增收結合在一起呢?
張八五:寧夏在生態建設上應該説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寧夏的自然條件比較艱苦,生態建設,移民建設方面的任務都十分地繁重,但是寧夏南部地區降雨條件還是相對比較好的。隨著長期堅持退耕還林,效果已經充分地顯現出來,森林覆蓋率已經穩步提高,同時農民根據退耕還林相關空出來的土地發展畜草、蔬菜等相關産業,已經獲得了穩定的收益。寧夏在全國貧困地區發展中,有一條非常好的經驗,就是較早地推動了生態移民,我們把貧困地區的人口成建制地遷出,遷移到生活生産條件,就業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去,這樣的話,我們的自然承載能力就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準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另一個方面,寧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的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使他們收入得到穩定的提高。
中國網: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記者:孫婉露 責編:裴希婷 後期:周珊珊 攝像:王一辰)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