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于實戰的演訓專家

 

吵出火花來

與年輕人一起討論問題,胡堅從不以“權威”自居。他常説,年輕人的思維最活躍,迸發出的思想火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討論時,他總是鼓勵年輕人不拘一格,大膽發言。

2011年冬天,胡堅帶著團隊到北京軍區某師指導新型機械化部隊建設。一起討論問題時,理論研究組的年輕同志們有點拘謹。每次發表意見謹小慎微,總要梳理半天,擔心講錯了鬧笑話。這時候,胡堅説:“研究問題不要怕爭,吵一吵,才能吵出火花來!”

湯立泉、黃建民、劉虎、鄧昭、劉魁,都是胡堅帶著去的幾員“幹將”。一天晚上,大家集中在師作戰室加班,在討論新型機械化部隊作戰運用時,脾氣很“倔”的劉虎又與胡教授爭的面紅耳赤。

“新型機械化部隊合成性強,應改變傳統的‘群隊式’編組模式,儘量減少配屬式加強,採取‘編制+任務’的編組方式……”

還沒等胡教授説完,劉虎就插上了話:“胡教授的想法不現實,而且與條令也不符,資訊化不能替代機械化,戰鬥力量編組方式不應改變太大。”

“這是一支全新的機械化部隊,原有條令已不適應新的變革要求,不打破傳統束縛,就無法創新指揮和作戰方式。”胡教授提高了聲調説。

看著兩人討論問題就像吵架一樣,部隊的年輕參謀們有些不解:他怎麼能跟老教授這樣説話?更讓他們吃驚的是,胡教授非但不生氣,他還耐心地讓劉虎把想表達的想法説完,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尊重我而放棄了表達思想的願望。

激烈、火爆,但自由、輕鬆的氛圍,為大家創造了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大家拋開顧慮,著眼資訊化給新型機械化部隊帶來的作戰和指揮方式變革要求,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大膽構想,提出了許多新的想法,雖也不時爭論不休,但氣氛和諧。

胡堅和大家在一起,總是能營造出一個民主的學術討論氛圍,讓每個人的閃光點都激發出來。

(姜夢堯 撰寫 路江山 編輯)

 

60秒哪去了

2008年9月的一天,胡堅作為專家參加某部演習方案和計劃的討論。

“既然空中火力支援行動在17:05分結束,為什麼下一個行動從17:06分開始?”翻著部隊機關人員提供的演習計劃,胡堅用手指點著計劃上的兩個演習時間點,詢問身邊的參謀人員。

“我們都是這樣設計演習的,沒什麼問題吧。”

“那60秒的時間裏沒有計劃任何行動,部隊幹什麼?”

“讓部隊緩衝一下,大家都習慣了。”

“未來資訊化戰爭,作戰節奏明顯加快,60秒裏可能發生瞬息萬變的情況。”胡堅顯得有些著急,語速明顯加快。

“還是不改了吧,一改又會影響一系列的行動,出現許多新矛盾。”那位參謀還在堅持。

聽到這裡,胡堅有些忍不住了,一擼袖子站了起來:“知道什麼叫‘秒殺’嗎?敵人一秒鐘就可置人于死地,我們怎麼能有一分鐘的懈怠?”

“胡教授説得是有道理,但操作起來有點麻煩,容易出亂子,弄不好還會出安全問題。”對胡堅的這個建議,在場的其他同志也議論紛紛。

“演習就要像打仗一樣,現在怕麻煩,將來戰場上麻煩會更大!” 因為激動,胡堅的聲調提的很高。

胡教授的較真,讓部隊領導意識到實戰化訓練確實應該從這樣的細節抓起。認真商議後,機關人員馬上按胡教授的建議重新調整了演習計劃。

(姜夢堯 撰寫 許謙 編輯)

 

通信車裏的24小時

高溫炎熱,電磁輻射,空間狹小,蚊蟲叮咬,身高體大,年紀不輕的胡堅就這樣在通信車裏汗流浹背地連續體驗了24個小時。一齣車門,他一個踉蹌,差點摔倒。長時間的車內蹲守,頭暈腦脹、腰酸腿麻,他蹲在地上,半天沒站起來。

這是胡堅體驗複雜電磁環境對抗訓練的一個場景。

2006年8月,總部在廣東陽江組織複雜電磁環境下實兵對抗演習,代號“C-06”。這是我軍落實軍委總部大力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的重要舉措,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實兵實裝探索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特點規律。

部隊複雜電磁環境複雜在哪?對資訊化條件下部隊作戰訓練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惑,胡堅沒有呆在導演部翻資料、等數據、看報告,而是一頭扎進了通信車裏,耳機裏嘈雜 無序的聲音他專心聆聽、仔細辨別,螢幕上跳動變化的頻譜波形他目不轉睛、盯得入神。為了獲取電磁環境的第一手資料,此時的胡堅已經把他的全部身心融入了進去……

看到胡堅蜷縮的身影、執著的勁頭,部隊領導既感動又心疼。

“教授,您還是休息一下,再過來觀察吧,一會我們把數據報告給您送去”。海軍125W電臺車班長勸胡堅下車到屋裏休息。

“這個頻率變化週期很有意思,有什麼規律嗎?”胡堅一邊請教著電臺車裏戰士,一邊抬手用迷彩服擦了下汗,目光裏透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毅。

正是憑著這種堅韌的精神,甚至有點“苛刻”的勁頭,胡堅教授找到了破解複雜電磁環境下部隊訓練難題的有效對策,成為我軍複雜電磁環境訓練領域的“明白人”和“引領者”。

(姜夢堯 撰寫 李大華 編輯)

 

從打“小工”做起

2006年,胡堅聽説總參通信部準備在廣州軍區組織一次以複雜電磁環境為背景的指揮通信對抗演習,就主動與總部同志聯繫,爭取獲得參加演習的機會。

教研室張松主任對這件事很不理解:“通信並不是你的專業,複雜電磁環境更是一個新領域,這都不是你的強項,去了沒什麼‘話語權’,你一個教授總不能去給部隊打‘小工’吧?”

“學本事不都是從打‘小工’開始的嗎?打‘小工’才能學到真東西,長真本事。”

胡堅接著對張松説:“總想著教授的面子,就會慢慢丟了裏子。到部隊打一回‘小工’,帶回點新東西,課堂上就會有新變化。”

胡堅的話給張松留下深刻印象。而在部隊同志眼裏,胡教授是大家接觸到的最沒“架子”的專家

“深入部隊就是要舍得放下身段、趴下身子。”這些年來,胡堅堅持把自己融入到官兵之中,不端架子不擺譜,始終以小學生的姿態向部隊官兵請教學習。正是這樣一次次的零距離參與,一次次全身心投入,才使得他與部隊之間建立了一份特殊的信任和友誼,一種特別的關係和聯繫。“參與感”變成了“認同感”;“信任度”帶來了“信譽度”。

事實印證了這些年來,胡堅之所以能在課堂與部隊都能深受歡迎的成功原因。

(柯結明 整理 許謙 編輯)

   上一頁   1   2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inatalk@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56 88828057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