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藥文化融入國際科學殿堂

時間:2013年11月22日
簡介: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説不清、道不明”的特點也制約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本期嘉賓是北京壹加艾克斯醫學研究院的張相玉院長,他和我們一同來解鎖,暢談中醫藥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主持人:您好 !歡迎收看《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我是方悅,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很多人也會認為,“説不清、道不明”就像一把制約的鎖一樣鎖住了中醫藥文化,讓它無法走向世界,今天我們的節目,就特別邀請了一位嘉賓和我們一同來解鎖,讓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今天我們演播室請來的嘉賓是北京壹加艾克斯醫學研究院的張相玉院長,您好! 張院長,歡迎您!

張相玉: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好!

主持人:其實要想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首先要回到理論依據上來,為什麼説中醫藥文化會遇到很多瓶頸性的問題?我知道張院長的醫學研究院一直以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特別是有一本書在業內被很多人所共識,像《葵花寶典》一樣這種很專業的著作來進行研究學習,那就是《1+X醫學》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哪方面的內容呢?

張相玉:首先《1+X醫學》是研究醫學的,醫學是為生命服務的,生命是生活在環境當中,那麼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對生命的生存影響非常大,因此必須從生命、環境、生命與環境之間多方面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醫學如何服務生命的規律。

 

 

主持人:從這個角度,它是很龐大的系統工程 ,而且這本書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識,不同的學科是特別多的、 特別龐雜的,您當時怎麼考慮把這麼多學科都融入到同一本書當中呢?

張相玉:很簡單,生命生存在環境當中,它無時無刻受著環境因素的干擾,環境因素和生命自身規律之間相互碰撞,它不是一個學科能夠解釋了的,所以要進行多學科研究,從而了解生命在環境當中如何進行生存。例如它與環境之間,即與物質、資訊、能量是如何交換的?交換會為身體帶來什麼樣的能量?什麼的有效物質?這些有效物質,在交換和轉變過程中産生多少負面的、無效的物質?是如何排出去,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生命本身作為開放系統,它有很重要的活動和生存規律。

主持人:這些東西涉及到不同的學科,但是它們都要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為它服務的。

張相玉: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東西,才能知道醫學怎麼樣去治病,要尊重生命的規律來進行治病,而不能違背生命的規律去治病,因此説《1+X醫學》是醫理學。

 

 

主持人:我們在平時的理論研究過程當中,很少去系統的比較梳理涉及到各個學科綜合性的內容,那麼《1+X醫學》這本書,恰巧是這樣一個內容的提供,所以才會讓很多醫學的專業的研究者對此特別的感興趣。

張相玉:為醫學提供這樣一個理論依據——醫學怎麼樣來服務生命的規律?怎麼來治病?特別是現在慢性病越來越多,我們如何去防治慢性病,要找到理論的依據,才能夠真正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持人:《1+X醫學》這本書不僅是得到了很多醫學研究人士的關注,還有很多機構,比如説日前全國促進中醫服務大眾工作委員會將1+X醫學方法防控慢性病臨床觀察課題作為重大前瞻的科研項目,而且是大人群、多種病的十年科研項目,然後在很多地方,比如説由縣區市衛生局組織、醫療機構具體落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具有跨越性的一個舉措,對吧?

張相玉:當然是,全國促進中醫服務大眾工作委員會它的核心就是促進中醫服務大眾,把1+X方法防控慢性病的項目列入全國推廣,它的意義是為慢性病防控提供新的途徑和思路。

主持人:而且我們也進行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培訓,針對部分省市、部分醫院副教授以上級別的專家,進行一個培訓,包括一些院長等等,您能給我們稍微介紹一下這裡面的情況嗎?

張相玉:這次培訓主要是部分省市的部分縣市區衛生行政管理的負責人,醫院負責人,以及承擔課題的主持人,承擔課題的主持人的資格需要具備副主任醫師以上資格。由於1+X方法防控慢性病的臨床觀察,對大多數的西醫和中醫來講,它還需要一個深入學習了解的過程,這次培訓就是從根本上,從九個方面的不同角度進行培訓和交流,了解新的慢性病防治的技術路線。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書記 張維佳:

在中國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上,當時習主席就講了一段話,對於中華傳統文明瑰寶作了深刻闡述,其中最關鍵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中醫藥是打開中華傳統文明的一把鑰匙”!這句話應該説內涵非常深刻,大家可以去想,因為現在大家知道防控傳染病進入新的階段,在這裡我不展開講。對於病毒和細菌問題,現在進入“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階段,細菌、病毒年年在變異,因為它們(細菌、病毒)也是一個生命。它們也在生存,你不跟我共存,你要滅掉我,你滅不掉我, 我也要生存,目前是屬於這樣一種情況,哲學上是這樣看,而且現實上也是這樣一種情況。

我們在實驗室裏,去製造武器拿來對抗,這就是對抗醫學,克強總理在太湖論壇説,面對這種挑戰,中醫藥是大有可為,他是所有講的,包括這種疾病的發展趨勢,包括張老師也講到,我們現在慢病發展非常非常的快,年齡是越來越小,每一個病種所覆蓋的,這不是好事,是疾病的覆蓋,人群越來越大,特別是中國現在也在步入老年社會,據中國老齡委的同志講到今年2013年12月31日,到今年這個時間節點,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突破2個億,那麼這個挺可怕的一個數字,當然也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數字。那麼這裡面對於老年人疾病的這種發展,很多東西就是需要像張老師, 張教授這樣一些科學家要站出來,要在現實當中,要在醫學的問題當中來解決 ,來賦予民眾,也是為國家解憂,也是為廣大的患者來解難,那麼所以我説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那麼在這一次培訓上面,可能也會有不少人,會對這樣一個1+X的理論,他們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樣一個培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他們現在的工作也是一種指導。

張相玉:這就是我們舉辦這個培訓課的目的,讓大家了解治病的道理,《1+X醫學》是醫理學,醫生應該怎麼去治療疾病,怎麼去了解醫學,如何尊重生命的自身生存規律和活動規律。

主持人:而在這次的培訓會上大家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的醫學工作者,他們聚集在一起,不僅僅是聽一個先進的理論,一個理論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家在這裡有更多的交匯共融的地方,可以作為一個互相交融的平臺進行溝通,進行以後更長期的合作。

張相玉:這次培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講一堂課就會實行記者會的方式,大家提出置疑,我來解答,這次培訓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灌輸培訓,是讓大家從根本上了解醫學怎麼樣服務於生命。

 

 

主持人:那麼在這樣一個醫學研討會上,有了更多的交融的地方,也會收穫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內容。

張相玉:是的,因為我們這次培訓會就是讓更多的、讓所有參加會議的、無論從他的專業層面,也就是技術層面、還是從管理層面,大家碰出更多的火花,這是我們這次培訓的重要指導思想。其中最重要就是每堂課的培訓以後,下課以後進行相互之間溝通與提問,這是培訓的重要措施,大家不明白的可以提出來,或者甚至是商榷,都是沒有問題的,這樣我們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次培訓不是單純灌輸!要讓每一個不同層面的專家和領導,都能夠對1+X有嶄新的理解,也就是從更高的、更深的層次上了解慢性病,用什麼樣的思路來防控,這是核心。

福建省武夷山市立醫院副主任醫師 林清飛:

這一次參加1+X這個培訓項目,總的來講給我一個比較新的一個觀念,原來總覺得西醫更清楚的表明它的觀點,對一些疾病的認識更透徹。但是從參加這個培訓完之後,他(張相玉)從另外一個角度談到了對疾病的認識。西醫確實是存在認識問題,因為西醫是對抗醫學,比如説高血壓,它就用降壓的藥物,糖尿病它就用補充胰島素,就是説補充的療法,沒有真正從病因方面去完全的解決,總的來講這次聽完課,感覺這是一個新的視野去看問題,對於疾病是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它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疾病它有致病因素的存在,另外是人自身抵抗損傷的能力下降,兩個因素導致人會生病,這就是疾病發生的原因。從這種角度出發,從中醫的角度就是叫固本扶正,從這次提出的觀點,就是抗損傷修複學説,這樣給我們一種感受,從這種角度去尋找中醫在這方面的一些優勢,因為中醫本身它就有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是非特異的,在治療的一些方面,可能在這方面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來。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醫學博士 楊秋安:

現在慢性病有很多,比如糖尿病 、高血壓 、冠心病,腫瘤也是一種慢性病,我們原來都是以西醫為主,現在中醫佔的成分越來越多了,國家也非常重視,創新、開發、深入研究中醫的治療,現在也是西醫和中醫的結合。西醫不斷創新,中醫也需要不斷創新,他(張相玉)現在提的這個理論——1+X也是其中的一種,是新的醫學思維研究的一種方法,通過這種創新,可以説是在提高療效的基礎上,深入的把病因根除。比如1+X它提出的理論依據是基礎治療,基礎研究為基礎,再加上其他中藥或者西藥的治療。對於基礎研究是第一位的,它是通過從基礎、基礎研究,從病因研究上達到根治的目的,第二,它在病理學的研究上,尋找抗損傷促進修復的理論依據,因為很多疾病都與損傷有關係,與免疫病態反應有關係,那麼通過促進修復,或者是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可能達到治本的目的。當然現在治本還存在許多困難,還有許多未知數,因此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研究,(1+X醫學方法)也可以説是一種創新的一種方法,而且臨床療效上也感覺到,它是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的!

主持人:慢性病在社會上普遍存在,而且是被我們所既熟悉又很難攻克的課題,那麼您, 就您研究的角度來講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張相玉:慢性病的問題,我們先從理論上來講,為什麼大家認為是慢性病很難治呢?是由於線性思維的結果,線性思維認為什麼病就用什麼藥治。以糖尿病為例,糖尿病有兩大原因,至少目前是兩大原因,第一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二是胰島素抵抗,現在西醫治療的方式就是儘快用胰島素,防止併發很多其他症狀,這個思維沒有錯的,越早用胰島素治療會對身體越好,控制好了 就能夠讓胰島細胞修復好,西醫的理論是這樣講的。但實際上呢?用了胰島素的病人,最初由十個單位、 八個單位,要往二十個單位,二十多個單位發展,最終還要會有並發癥的出現。顯然這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它問題出在哪?很簡單,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島細胞受到損傷,它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滿足機體代謝需要,包括胰島素抵抗,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生命各個組織器官,都有“用進廢退”的基本生存規律,胰島細胞受到了損傷,你用胰島素代替它的功能,從醫學上是沒有錯誤的,可是天天用, 常年用,胰島細胞的功能是不是在逐漸萎縮?其實慢性病的核心就是機體功能降低或者喪失,它的功能降低了,你用代替的方法來解決,從現象上是對的,但是從長久來説,就違背了生命生存的基本規律——“用進廢退”,使胰島細胞越來越萎縮,自然糖尿病患者不得靠增加胰島素進行控制,如何修復損傷的胰島細胞,才是今後治療糖尿病最核心的問題 。

主持人:對,您從一個角度,比如説糖尿病的角度,為大家解釋了治療思路,在解決慢性病的過程當中。可能我們以往疏漏掉了的一些東西,那麼張院長他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就是融所有的醫學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一個相互的融通、 溝通 、交流和融合,這樣一個平臺能夠提供給各個學科,不管是線性還是非線性的等等,這樣一個交融的平臺會對慢性病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張相玉:是,那是有非常大的作用,只有建立這樣的平臺,人類的健康才有希望,比如説現在癌症治療,無論是放療、化療,癌症本身就是對身體的一種損傷。把癌症病原消滅就用放療的手段, 化療的手段或者是手術手段,這些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可放療、化療 ,手術都又對身體造成二次損傷,那麼損傷的器官醫學怎麼來保護?現在西醫沒有很好的方法。

主持人:您覺得融所有的醫學學科在同一平臺上,在建立的過程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張相玉:關鍵是思維方式,因為線性的思維方式,使中西醫結合永遠不可能走在一塊的,是中醫加西醫?還是中藥加西藥?而中西融合也很難,為什麼呢?因為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經確定了治療疾病的基本思維方式,那就是生命是開放系統,“人與天地相參也”,就是人與自然(天地)、與環境之間的交換,這種交換是充分的,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屬於開放系統,開放系統有它的基本特徵和規律,開放系統至少有三條,第一個是遠離平衡,第二是開放性 ,第三是非線性,而我們現在研究問題,什麼都要用線性思維研究,它當然不能解釋開放系統的內涵。因此今後醫學的發展,一定是西醫回歸到(開放系統的內涵思想),因為中醫藥文化是開放系統理論,中醫除非線性理論外,也包含了線性的很多東西,舉一個例子,東漢時代三國時期,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就是線性思維的結晶,但是令人可笑的是,有些人説中西醫結合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主持人:其實等於説,理論上在那個時代是沒有這種依據的(中西醫結合),而後來我們發展的過程當中發現原來它是這樣一種原理(開放系統內涵)在裏面 。

張相玉:對,其實中醫不僅是非線性,它有非線性也有線性。。刮骨療毒就是把毒去掉了,這就是線性的醫學思維和措施,所以説中醫開放系統的內涵思想包含了線性思想,只是它後來的措施沒有跟上,或者我們沒有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罷了。

主持人:那您覺得在中、西醫發展過程當中,它存在哪些疏漏的地方?

張相玉:最重要的問題是,中醫沒有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它的理論,這是它的短板,“人與天地相參”就是講的開放系統的物質 、資訊、能量的交換,這是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才對開放系統有了真正的認識,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人們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開放系統就意味著存在一個不斷破壞平衡的不可逆過程,應該朝著無序度增大的方向不斷發展,不可能出現時空有序結構。。通過“化學震蕩”原理,人們發現不是這個事情,那麼我們看一下,從兩千多年前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差了兩千多年,那時候中醫藥文化就知道,物質、能量、資訊的交換是在有序結構的前提之下,那你説它(中醫藥文化)先進不先進?只是它沒有現代語言進行表述,那時候也沒有現代語言,因此我們現在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它就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和短板。

主持人:這也是應該被大家更加重視的內容,關鍵核心是一個基礎理論的研究。

張相玉:對,這正是我們壹加艾克斯研究院努力研究的重要工作。

主持人:僅有理論方面的研究,給大家呈現理論上面的著作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很大的、強有力的,數據平臺來做支撐,才是最重要的。

張相玉:這就是大樣本項目的核心所在,因為非線性的醫學是無法做出函數關係,函數關係也就是説因果關係,有其因必有其果 ,因此因果關係是線性的。中醫藥文化的特徵難以在具體病例上做出函數關係(因果關係),因為非線性按數學定義講,兩個自變數就是非線性,那你很難將非線性回歸到函數關係上。但是統計學為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把中醫解決問題(扶正祛邪)的方法,通過統計學來處理,那麼就找到了治療慢性病上的共性,做出它的統計學數據來,西方就認可,西方就認可統計學數據。

主持人:所以説這個(統計學)數據研究,不管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它都是非常具有重要的作用的,而且是重要的證據依據。

張相玉:那當然了,中醫恰恰在幾千年以及現在忽略了數據(統計學)重要性,認為別人説中醫藥文化“説不清、道不明”,就沒有辦法解決,這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現在對它的研究,我認為要既要充分的進行基礎理論依據研究,還要做出它一系列臨床的統計學數據。

 

 

主持人:沒錯,通過(統計學)的比較,與西醫替代療法進行比較,替代療法與咱們現在所研究的(1+X醫學方法)有不太一樣的地方。

張相玉:替代療法它有兩個內涵,一是替代醫學,替代醫學是西方對傳統醫學稱呼的概念。二是替代療法是替代生命的有關組織的功能,這叫替代療法。比如剛才説的胰島素,出現糖尿病以後,用胰島素就是替代療法 ,高壓高吃降壓片就是替代療法,尿毒症用透析就是替代療法,疾病發生後由於生命原有的機能降低了,採取補償方法來替代生命原有的機能,這種思路非常好,但是它帶來的最大副作用是,長期應用會引起身體機能的倒退。

主持人:中醫藥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可是一直有一些原因制約著它的發展,制約著中醫藥文化被世界所完全的接受 、接納、所理解,今天我們首先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要對中醫藥文化有一個比較正確客觀的認識。

張相玉:這是最重要的,要從三個方面,第一,用現代語言來清晰的來解讀 ,這是很重要的 ,但很遺憾,現在所有中醫的書籍,全是用現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進行闡述,中醫藥文化的理論非常好,但你要用現代語言表達,別人才能聽清楚了,這是第一個必須要做的工作;第二個工作要用現代語言來挖掘它的理論依據是在哪?你不能自己説它有道理,別人是不會相信的 ;第三個是要做規範的,有統計學意義的一些大樣本數據,拿出證明來,那中醫自然就會被社會接納。

主持人:對, 確實是這樣,在這三個方面,其實它包含在一個大的、開放性的規律系統當中,而現在這個系統 、這個規律,有的時候會被人們所忽略掉。

張相玉:完全是這樣,其實被忽略這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一個人説這個人真厲害,從小就吃藥活到一百歲,沒有。只有很少吃藥的才活到一百歲。醫學必須回歸,回歸到尊重生命的規律,尊重自然, 尊重環境,尊重生命與環境之間的交流的規律,醫學不要隨便的去干預它(生命的規律),因為生命自身它屬於開放系統,它體系內組織之間具有超出整體的、線性疊加效應的非線性作用,就是説身體各組織之間它有一種超越整體的(非線性序參量)機制和規律,可是現在(人們沒有認識到這個機制和規律,對疾病的治療)就採取神經, 內分泌、免疫措施,一講就是神經 、內分泌、免疫措施。其實神經、 內分泌僅僅是生命調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內涵 ,中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解釋了,只是它沒有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大家認為它説得沒道理 。

主持人:其實等於説,在醫學研究的過程當中,或者是某些學科(疾病)治療過程中,尤其對於慢性疾病來説,我們有的時候一些方法是與原先的事物的本原,是背道而馳的,這是您在一直研究過程當中所發現的問題所在 。

張相玉:是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醫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也就是説肺部有毛病,有時中醫就用培土生金的醫學方法,通過增加脾臟的功能,達到治療肺部疾病的效果,這個思路完全是耗散(結構)理論,也就是非線性理論,但是中醫藥文化用“培土生金”描述,這樣的語言別人聽不懂,如果把它用(現代語言和數據)解釋清楚,我想西方它是更相信數據和道理的。

主持人: 沒錯,其實張院長,由於目前醫藥法它的立法依據是以西醫學為基礎,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兩個(名詞)比較專業性,叫做非特異性和特異性提法,在醫藥領域似乎沒有法律上的相關規定,是嗎?

張相玉:是這樣的,現在醫藥的法律是以線性(思維)為指導的,完全是按西醫(標準),現在無論(藥品)的審批,還是醫學的一些標準,都是以線性(思維)做標準的,非線性沒有標準。但我國支援中醫藥的文化發展,(因此不存在法律規定問題),非線性它是一個學術名詞,而線性也是個學術名詞(非線性、線性不是法律用語),非線性的概念是在這裡,它是用開放系統的思維方式觀察疾病是如何發生和發展的,也就是説生命與物質 、資訊、能量是如何進行交換的,是這一個概念在裏頭。

主持人:還有一種提法是這樣的,説基礎加特異的1+X醫學方法是臨床的醫學原則,但是如何選擇非特異性基礎藥,這是一個大家關注的,是很希望能夠得到突破的一個點。

張相玉:對於這個問題,過去沒有基礎藥的提法,雖然西醫原來曾經有,如六十年代激素類藥的廣泛應用,它曾經一度作為基礎藥來用,但是真正把基礎藥作為醫藥法律這個概念還沒有。對基礎藥的概念,來自於抗損傷修復的醫學思想。這就和蓋房子一樣,地基是必須要打牢的,但是由於地基不同,地基情況非常複雜,因此在處理地基上就不可能都用同一種方法。(在治療疾病上)有普遍使用的基礎藥,這個基礎藥主要是來自各個醫療機構 、專家、日積月累的對它的應用,舉一個例子,在一個醫院裏,這個藥既能用於癌症的放化療,也可以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還可以用呼吸系統如慢性氣管炎的治療,這種對多種不同疾病都有效果的藥品,我們就定義為基礎藥。

主持人:您説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醫學研究者來説,也許對這一點非常的了解,但對於普通的老百姓、對於患者而言,有的時候我們看醫藥的説明書上也會有同一種藥它會有不同的功效,治療不同的疾病,作為普通老百姓就會不明白了,為什麼説這種藥,是可以有這麼多方面的功效的,這可能是進行這次培訓,或者1+X醫學研究的過程中,向大家從理論上給予説明的地方。

張相玉:對的, 完全是這樣的,現在一個觀點,就是現代西醫的發展,它帶來人們一個最負面的東西,就是什麼藥治什麼病,這種思維方法是非常簡單的、是看圖説話。其實疾病是非常複雜的,疾病只要發生,就意味損傷産生了,而損傷(修復)不是一種藥物成分(藥品成分清晰)可以解決的,它必須要多種活性物質,多種有效的物質,才能夠達到這個(修復損傷)的效果。在臨床上過去對損傷的修復,沒有提到醫學的層面上,給予忽略了,這也是造成大量的慢性病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現代醫學無法來解決這個根本原因。

主持人:事實上進行任何一個領域,一個學科的研究和推廣,必須能夠用大眾所能接受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進行推廣,那麼中醫藥文化也是一樣的,今天我們很高興的請來了張院長做客,一起來探討中醫藥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這既是一個傳統的思路,也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改變一下思路,然後放眼到全世界,讓中醫藥文化,讓中華文明繼續發揚光大!

感謝張院長今天做客我們的節目和我們探討了這麼多問題,我們也希望能夠成如您所説的,中醫藥文化順利走向世界,並且持久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好的,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中國訪談》,下期節目再見!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