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錦華:探索土壤修復機制

時間:2013年9月12日
簡介: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的經濟處於重要的轉型時期,節能環保産業作為新興産業之首,可以説對我國的經濟轉型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來到了太原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資源再生利用及土壤修復的長效機制。[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中國網: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的經濟處於重要的轉型時期,節能環保産業作為新興産業之首,對我國的經濟轉型有很重要的作用。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説土壤污染,土壤修復可以説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今天我們來到太原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們一直致力於探索資源再生利用及土壤修復的長效機制。張總您好,您認為土壤修復會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

張利榮:山西是一個資源大省,一直以來,山西採礦業損毀和污染了大量的土地,採礦或者礦業加工不同程度的土地都受到污染。比如説山西有一塊在全國也數得上的一塊硫鐵礦,它佔的區域涉及到兩個市、三個縣,一個就是晉中市和呂梁市,涉及到三個縣,像這種硫磺礦去採的時候,目的是為了提煉硫磺。然後在提煉硫磺的過程中把富硫鐵礦使用了,平礦就都扔到溝裏了,這是一個污染源。第二個就是煉硫磺的過程中産生大量的硫磺渣,這種渣現在這三個縣裏邊大概有兩三千萬噸的儲量,漫山遍野的溝裏,污染著四五個鄉鎮,污染著幾十個自然村。

這個硫磺礦的危害有多大呢?第一,這些礦渣在地上堆著,要污染土地。第二是採礦的過程中,土地形成了地裂縫、地塌方,農民土地是不能耕種的。再一個,煉硫磺的區域是寸草不生的,因為硫磺的危害很大,過去都是土方煉硫,然後産生了這幾千萬噸的廢渣以後,整個把這些流域,就是水體全部破壞了。比如説下雨的時候流出來的水是黃顏色的,這個區域的土地只要有硫磺渣的地方寸草不生,然後麥田再受著大氣的、受著陽光的照射,或者是雨水的沖刷,麥田要氧化,麥田要揮發,所以説造成大氣污染的後果也非常嚴重,許多人畜都會長得奇形怪狀的這種現象。

中國網:污染導致産生這種疾病。

張利榮:不僅是大量土地不能耕種,而且這個後果非常嚴重,這是一個區域。我們從事這個項目以來,找了三個這種廢棄礦物污染土地的區域,這是其中的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大同的渾源。大同的渾源縣過去開花崗岩,花崗岩開過有20多年的歷史了,這裡邊有好幾個國家的人在這個地方開花崗岩。這個花崗岩很珍貴的,據説全球像這樣密度,像這樣光澤度好的花崗岩沒有幾塊。但是在我們中國山西的渾源其中有一塊,大約地上儲備量1億立方左右。但是近些年來,他開採的時候,他不是用高科技來開採,他也很不規範,他是用炸藥炸,一炸以後産生很多廢渣,它的成材率僅僅是20%。所以説每年有大量的幾百萬立方的這種廢渣就排到溝裏邊,不僅是開礦本身要破壞好多,要損毀很多土地,而且這些廢渣也要填很多溝,佔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修復以後,當地的農民可以耕種,可以發展林業、牧業、農業。現在一片荒涼,有個別村莊也拆遷了,有一些老人和一些什麼在村莊裏邊留個三個五個,十個八個看個門,其他的人都轉移了,帶來的社會情況,你比如説教育問題,有好多學生,好多小孩全要跑到城市裏邊去上學,即便有土地也荒蕪了,也都被這些爛礦石、爛礦渣都給侵佔了。

中國網:已經不適合生存了。那您覺得現在正在做的土地修復,它會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

張利榮:我們是從兩方面來的,一方面我們把這些廢棄礦渣吃幹炸盡它,把它裏邊的有用的東西取出來,你比如説硫鐵礦,硫鐵礦裏邊,它煉硫磺以後,它還剩餘大量的鐵,然後裏邊含有黃金,含有白銀,含有貴金屬,比如鋰、磷、鈷這些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我們把它通過工業化,通過資源化技術把它提取出來。提取出來以後,提取以後的尾渣,它裏邊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因為這種礦石通過兩次的工業的使用以後,第一次是煅燒了,第二次我們在提取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的同時,我們可以通過一次比如説球磨磨細、磨粉這種工藝,它的尾渣可以作為鹽鹼地改造的改良劑,鹽鹼地改良的,土壤改良劑。這個量很大,而且像我們山西,從大同盆地,大同朔州到忻州這一帶,據農業部門統計,有500多萬畝鹽鹼地。如果説把這個東西要運用到鹽鹼地改造上,確實效果很好。因為我們和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在之前也簽過一個意向合同,就是説要把這個東西變成鹽鹼地專用改良劑。如果説我們把這些礦渣利用了,我們把這些礦渣侵佔這些土地復墾了,這個能還給當地農民再耕種,我們也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發展農業,發展林業,可以種樹、種草、種花,對當地老百姓來説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而且是對子孫後代都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中國網:那您研究這項技術研究了多長時間?

張利榮:我們是從2007年的時候,有人在我們山西搞煤,搞鐵,搞各種礦産,我們自己發現他們搞完的這些尾渣、尾礦,因為裏邊伴生著其他的一些金屬,很有用的一些東西。比如説在我們山西廣靈縣一帶,裏邊的煤矸石,煤矸石裏邊含鍺和鎵很高,這個品位很高的。如果是把它,就是採煤的時候把它揀出來,或者採後我們把這個東西揀出來,把有用的渣揀出來以後,大概裏邊可以每噸提到30克鍺或者50克鎵,鎵的價格很高,而且是國家工業很緊缺的一種貴金屬。但是他在採礦的時候全和渣土一起推到溝裏了,所以説這種東西很,如果説我們把這些廢渣在礦區回收和揀選的時候,揀選的同時,我們能帶動當地的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就業,他們有活幹了,他們可以到損毀的礦區裏邊去揀這些有用的礦産去,揀回來,我們收購回來以後,我們再生利用,再加工它,再提取它的有用的東西。我們從2007開始的,我們找了很多專家,比如説我們找到了北京科技大學原來的一些老教授和老校長他們,他們從事一輩子的有色金屬的提取這些行業,我們找到過去的國家冶金部的一些離退休的一些高級專家,我們也通過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因為我們這個公司是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會員單位,他們也在協助我們找全國各地的一些專家,其中也找過中科院,比如説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也找過一些冶金行業的、化工行業的,比如我們山西的化工研究院這些。再加上我們自己現在已經組織了離退休的這些專家20多名,有各行各業的,有從事礦山的,有從事地質礦山、冶金、化工、基建、農業、林業這些方面的專家,我們有20多個。

中國網: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環保工程起步比較晚。那您認為目前山西的環保工程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張利榮:山西的環保近些年來工作成績是很大很大的,過去我們的山西,比如説九十年代,到處都是煉焦炭的,到處都是挖煤的,小煤礦、小焦化廠、小鐵廠到處都有,空氣到處污染,比如説經常開車公路上就像大霧一樣,都看不清楚。但是近些年來我們山西治理的非常好,比如説我們山西省委省政府的煤礦資源整合,這是近年來我們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最大的一個資源整合的一個政績吧,搞得非常好,把這些小煤礦都關閉了,然後都整合成大型的國有的,或者産業結構調整。你比如説焦炭行業也一樣,也是這樣整合的。像冶金行業,煉鐵、煉鋼也整合的都很好。所以説現在在太原不像過去了,已經看到藍天白雲,都挺好的。

中國網:那山西省這邊的政府有沒有對尾礦處理或者是土壤修復有一些什麼樣的政策呢?

張利榮:2010年我們向山西省發改委申報過幾次項目,就是單獨也申報過,也做過多個科研報告,當時我們省發改委領導們對這個項目表示非常看好。直到2012年,我們省政府非常重視,我們省發改委組織了十幾位省內外的專家,比如説其中有北京科技大學的,河北理工大學的,好像有昆明理工大學,反正我們省裏邊比如説環保的,環保廳、國土廳、農業廳、林業廳這些方方面面,省發改委、山西綜合改革辦公室都來集體論證這個項目。當時給我們的結論非常好,説這個項目可以為山西的轉型發展做出引領和示範。

中國網:那您當初加入環保行業的這個初衷是什麼呢?

張利榮:其實這個收益很大,這個收益分三塊。第一塊是社會效益,比如説我們修復好一塊礦山,這一片區域的老百姓就能很幸福地去耕種他的土地,能很穩定地維持他的家庭,這一方政府政績也很大。這是一方面的,這是第一個社會效益。第二個就是經濟效益,我們有這麼多的伴生資源伴生在鐵礦中,也伴生在硫鐵礦中,也伴生在煤礦中。因為這些資源在採煤或者採鐵或者採硫磺的時候,全部把這些伴生的資源都扔掉了。如果説我們把這些資源揀回來,我們用高科技去把它分解出來,我們的效益也還是有的。

中國網:那第三方面呢?

張利榮:經濟效益還是有的。第三個效益就是政治效益了,我們都年齡不小了,因為我們這個公司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都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一些老同志,他們在長期的工作中他們總結的一些經驗、一些理念,他們總認為我們山西在過去為經濟增長付出了現在的環保方面的代價,現在我們應該把它修補,應該把它恢復整治。所以説如果我們這些老同志們能做出這樣的一個表率來,做多做少,反正我們是為社會在做貢獻。反正年齡大了,做別的也做不了了,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完以後,對我們來説我們是很自豪的。

 

 

中國網:那麼在這個土壤修復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呢?

張利榮:困難其實很多的,第一我們資金很緊張,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大家都在集資搞這一塊。集資搞這一塊,我們的唯一的收入就是再生利用這些廢礦資源來置換我們現在要治理的土地和置換我們要所做的這一切吧。但是這個廢礦資源比如説現在一些爛硫鐵礦也好,或者是一些爛花崗岩也好,這些東西我們不治理的時候也沒人管,沒人問,或者是沒人,由它自由自在地在那個地方氧化和風化。如果説我們要治理的時候就有人會説,哎呀,這個東西這是我的,那個是他的,怎麼怎麼,有的要錢的,有的要什麼的,也很難的。

中國網:土壤修復的過程可以説比較艱辛,那到底是什麼來支撐著你做到今天的呢?

張利榮:我們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同志調來以後,召開了一個全省幹部大會,他在會上講到要再造一個新山西。我深刻理解到我們山西過去,就是我剛才講過的,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給我們國家做了巨大貢獻,但是給山西造成了很大的環保的代價,所以我在某些方面,我認為我們省委書記講的再造一個新山西,想像我們新的山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打造。

中國網:對,也支援您的這份工作,那您的家人、您的朋友也支援您嗎?

張利榮:非常支援,非常支援。我家裏邊,包括我愛人,包括我兒子、姑娘、女婿、兒媳婦,他們都在不同程度的支援,比如説我也有窮的時候,窮到什麼?窮到工資發不出去,大家跟著我出差差旅費都沒有的時候,我兒子、我姑娘,反正全家人再集資給我。

中國網:他們也是希望您堅持把這個事業做下去。

張利榮:對,他們總認為我是一個熱愛這個事業的人。

中國網:土壤修復可以説是一個非常漫長複雜的過程,那您有沒有深入到基層當中去看一看、走一走呢?

張利榮:這些項目因為它涉及到的都是礦山,礦山呢,第一,離城市遠,大部分地方交通也不是很好。我們是這樣安排的,就是説我們每一個基地都具體有人在這個地方負責。再一個是現在我們也在慢慢學,運用電子技術,通過視頻,通過這些方面,在監管。再一個,我們人少,我們這個管理機構人少,所以説經常不斷地,也就沒個時間規律,有時候白天,有時候晚上,也搞不好就是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半夜就是去工地。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説講土地修復,它裏邊也涵蓋著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你比如説好多土地修復,比如説挖礦和採礦的一些坑、一些洞,這都需要底下把它填實了,因為土地必須和地基一定要堅實,如果不堅實的話它就空了,空了以後它接不上地溫,接不上地氣,植物也長不成。有的一些復墾土地的地方,它不是以科學道理來的,它上面不管怎麼一堆爛渣,上面墊一層土,這個土上的植物是長不起來的。它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必須接上地氣,必須是根基要扎紮實實,上邊才可以覆土。氣溫和地溫上來了,莊稼、植物才可以生長。

中國網:當您親眼看到被污染的土地的時候,您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張利榮:有一些礦區,説良心話,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深挖濫採,搞得千瘡百孔,到處形成土地塌陷,尾渣隨便堆放,這個區域很亂。當時覺得太有點可惜,如果説把它治理好了,這一片土地能恢復以後,確實是能解決一些當地農民的實際問題。現在這個情況呢,就是説我們治理過的地方,比如説我們在古交,就是今天你見到的我們一塊古交的過去領導介紹的,就是在他的指導下我們搞了一塊,非常不錯的,老百姓很叫好的,我們把一條比如説過去洗煤、選煤、煉焦炭污染過的一條溝,我們現在整理治理了六七百畝地,我們上面種了50萬株油松,現在長得綠綠的,很好的。

中國網:就是那裏已經修復成功了,植物也可以成長了。

張利榮:對。

中國網:那您作為這個企業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那您會不會把自己的經歷一一地寫下來,包括技術手段,然後寫下來告訴大家應該是如何去利用。

張利榮:我在這個項目的全過程中,從2009年到現在,我親自編寫了12本科研報告,就是有關林業方面的,有關綜合利用方面的,有關工業方面的,比如説廢渣、廢礦的提取方面,土地的整理復墾技術,根據不同的礦山的治理的技術也是不同的。比如説煤礦區,它好治理一些,比如説花崗岩礦山,那是非常難治理的。

中國網: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説一下您的技術在土壤修復上的應用呢?

張利榮:比如説古交,古交我們現在治理好的區域的這一片土地,它過去是,我剛才跟你簡單説過了,過去都是廢棄礦渣和廢水整個污染過的一個區域,我們現在把兩邊山頭上的,荒山上的廢土,然後用一種生物技術和一種什麼技術,我們把它搞了治理了。比如説生土要長植物,要長莊稼,要長什麼,它是不長的。然後我們把當地的一些風化煤或者是別人洗過煤的煤泥這些,這個裏面含很高的腐植酸,腐植酸是很好的一種有機土壤改良劑。所以我們做這些生土,把它上一層腐植酸,然後我們再上一層生土,這樣我們累計把它填上個七八十公分,也就是將近一米的活土層以後,我們就可以種植了。

男1:我們這個廠子是屬於太原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設的人造大理石一廠。人造大理石在咱們國內的建材這方面也不是新生事物了,但是對於我們錦華來説,看好的是錦華這塊中國黑大理石發展的過程産生的一些大量的廢棄廢渣和廢礦石。這樣我們以能源回收和環境治理為己任,在這兒可以説是開建了這麼個大理石人造廠。我們通過多年對本項目的考察和研究,這樣通過廢棄的礦渣的處理,把它磨成粉末,通過一些科學的配方和一些先進的設備,把它製成人造板材供應市場,以填補中國黑在人造石材上的一個空白。同時通過環境的治理,也確確實實把渾源縣佔很大耕地的問題得到從根本上的解決。

男2:渾源縣黑色花崗岩二十年前就開始開採利用了,多年來的開採和利用造成了一些危害,主要是環境和佔壓土地方面的負面的一個影響。2007年國家出臺了經濟轉型那麼個政策,我們公司從2008年開始對山西省31個自然縣進行了實地的探勘和考察,我們選中了大同市渾源縣這個地區來綜合利用黑色花崗岩碎渣做成人造板、人造崗石和骨料,它的應用範圍應該是建材、築路,還有一些什麼工藝設施。

中國網:作為山西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那您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什麼?

張利榮:作為一個公司,應該考慮經濟效益,或者應該首先考慮經濟效益。但是我們這個經濟效益和別的企業,比如説這些採礦行業相比,經濟效益就來得慢。但是我們今後産生的效益要比目前他們採煤、採礦,比他們要好得多,要高得多。為什麼?比如説我們三年五年,我們國家比如説要驗收我治理的這一塊,會給我補貼的,會把我治理的費用給我補貼的。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在治理好的土地上,比如説我們种經濟作物了,種植了,我們也會産生一些效益,逐步這個效益就顯現出來。而且它可以持續到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那個礦産資源挖掉就沒了,對吧?

中國網:是。它除了這些經濟效益之外,一個企業在社會中的責任感除了能夠帶來效益之外,還有什麼?

張利榮:我們其實每一個人一輩子花不了多少錢,要那麼多錢確實沒用。真正意義上講,我們人生的,這個和人生的價值是有很大關係。比如説我們一輩子做了點什麼,就比如説採礦,我今天採了,明天賺了一點錢了,這個地方千瘡百孔、亂七八糟的生態破壞,沒人管了,這個東西留下的是罵名,是吧?

中國網:對,您希望在生命健康存在的時候能夠回憶起自己做的事情,覺得很驕傲。

張利榮:對。還有一個,我們在我們這些項目裏邊有很多是非常有意義的。你比如説我們在大同的渾源縣,之前我講過了,那個地方採花崗岩,現在扔在山裏邊有幾千萬立方的花崗岩廢渣,我們把它揀選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做人造的一些建材,我們也能産生一些利潤。而且我們這些東西,你比如説這些建材,有一些東西可以放幾百年、幾千年都不會損壞的。我最近,我給你透露一個消息,我最近又搞了一個下游的産業鏈,我想把這個地方的花崗岩人造成一種雕塑。

中國網:藝術品。

張利榮:藝術品,或者類似比如説一些名人的雕像,或者是一個故事的全過程,你比如我們山西有一個晉中市太谷縣,太谷縣是太谷秧歌的一個發源地,秧歌這個劇種在當地,現在好像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個故事情節非常生動,非常紅火。我就想把太谷,現在我們已經勘察過了,在太谷的一個南山,別人採過石頭的一座爛山,我想把這一座爛山從半山辟下來,把那個山體,我全部用我的花崗岩把它貼到上邊,然後我把這個浮雕做出來,把我們太谷秧歌的故事情節用浮雕來把它展現出來。然後我就給太谷破壞了生態的這一座山上,也就是説在太谷縣幾百年以後,或者幾千年以後,都能看到我這個浮雕,就像我們大同的雲岡石窟一樣,我想現在搞這麼一個地方。已經和太谷縣政府,我們已經做過商量了。

中國網:目前國內土壤污染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也可以説企業的發展空間非常大,那麼接下來您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張利榮:剛才我講的這是其中的一個,我想在三到五年把我在全省其他縣裏邊的一些有用的一些廢石頭、廢材料,我把它集中到一個地點來加工,加工成我剛才所講的那些藝術品。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我這個規劃不是現在規劃的,是之前就規劃好了,我現在為這個規劃在努力。我要在全省復墾6萬畝土地,用五到十年的時間。就是礦山土地我要復墾6萬畝,廢棄礦渣我要處理1億噸,然後我從這1億噸廢礦渣裏邊,我選3000萬種可再生利用的,然後我把這3000萬種可再生利用的這種礦渣裏邊的伴生資源取出來以後,也許我的費用是持平的。實際上也就是説我利用這些廢資源,運用高科技手段把它採取成産品,然後把産品銷售出去,我來置換我花出去的這些費用去。我要把我的一些礦渣能改良鹽鹼地的這些資源,我把它集中起來,然後我把它置換,或者是我把它通過技術的糅合,或者是搞成一種鹽鹼地改造專用肥,我已經立項在大同盆地改造1萬畝鹽鹼地,這是我下一步要做的,要繼續做下去的工作。

中國網:對於目前土壤修復的這個項目,您想不想有關部門對你們進行關注,或者是呼籲一下他們給你什麼樣的優惠政策呢?

張利榮:在黨的十八大以後,黨的十八大的會議文件裏邊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今後主要工作的其中一項。我相信我的這個工作,我現在幹的這些事業,政府和國家會關照我的,會支援我的。就是説得近一點的,我想我們省委省政府逐步會對這個項目會高度的重視起來,他們會力所能及地能幫助我的地方他們會幫助的。

中國網:最後請您為這個土地修復事業做一下展望吧。

張利榮:我想把我的6萬畝土地治理好了以後還給農民,起碼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家庭有田種,農業、牧業、林業方方面面都發展起來,這些老百姓能幸福地過日子,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我能為山西做出一個示範來,做出一個模範、一個典範來,我就滿足了。

中國網:在張總身上我們看到了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價值的共同追求,我們也希望張總身體健康,未來在土地的修復領域有更大的突破。在此我們也感謝張總做客我們本期的《中國訪談》,謝謝!

張利榮:好,謝謝!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