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選昌:執著探尋藝術夢想

時間:2013年5月31日
簡介:重慶的雕塑藝術不僅積聚了山城重慶的靈韻,而且可以留給世人無盡的遐想和歷史的留念。今天我們特意請來了國際知名的雕塑家、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選昌先生做客中國訪談節目,和我們一同分享他的精彩作品和精彩人生。[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方悅:您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世界對話》。今天我們跟您分享的是重慶的雕塑藝術,這些雕塑藝術不僅僅是山城重慶的靈韻,而且可以留給世人無盡的遐想和歷史的留念。

今天我們特意請來了國際知名的雕塑家,也是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選昌先生做客我們的節目,和我們一同分享他的精彩作品和精彩人生。

您好!郭教授,您好!

郭選昌:觀眾好!大家好!主持人好!

方悅:在2011年您剛剛獲得的是國務院僑辦頒發的“全國歸國華僑先進個人”稱號,這樣一個稱號從側面也展現了這麼長時間以來對國家做出的貢獻,包括對您的藝術作品的肯定。您回國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所做的主要作品和一些情況嗎?

 

 

郭選昌:説起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來到重慶大學,首先我是感覺到回到祖國的時候有一些非常令人難忘的情景,就是特別想把在國外生活和學習的那些經驗和一些成果來運用到我們祖國的藝術教育事業裏面,還可以把我們的一些設計運用到我們的城市文化建設裏面,所以這裡都特別想做很多的事情。可是當我剛剛接下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這一職務的時候,剛好就迎來了教育部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品質評估,而且這個事情對高校的辦學來説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生命線。那麼經過兩年多的這種風風雨雨、日日夜夜的那種工作、那種積累,和我的同事,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一起以完美的這種教學成果的彙報,以優秀通過了教育部的教學品質評估,這一點是我回國以後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一個大事。所以非常榮幸。

方悅:那是不是重慶大學會以新的一種面貌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呢?

郭選昌:當然,因為我們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建院時間不長,正因為它的建院時間不長,所以我們的教育功底,我們教育的資源是比較薄弱的。但是由於大家的努力,我和大家一起用新的理念,以一種新的姿態,把這個教學評估和教學品質的提升作為我們辦學的一個重要的宗旨,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贏得了如此高的評價,這個是非常來之不易的。

方悅:確實是,而且這也歸功於您和您的學生,還有所有這些人的努力。那這是第一件事。

郭選昌:同時我又接受了重慶市政府有一個關於打造我們重慶市的民俗民居風貌的一個設計主題,那麼這個設計主題就是在我們的重慶渝中半島的洪崖洞這個片區,當時這個片區在抗戰的時候,日本飛機把重慶整個城區轟炸的面目全非。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為了彰顯重慶的建築文化和重慶的民俗歷史,那麼我們要設計一個表達重慶曆史風貌、建築文化的這麼一個風貌區。我接受這個任務以後,就用我的雕塑的語言跟我們的建築師,跟我的建築師(尹湘北)教授我們一起配合,我們用很短的時間,28天時間,就把洪崖洞民俗風貌區的整個設計用立體造型的方式把它呈現在我們市政府規劃局,包括我們投資業界的面前的時候,大家一看就驚了。用山城的建築文化,就是重慶的吊腳樓,而我們這個民俗風貌區的中心核心,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吊腳樓的《記憶山城》的一個核心主題雕塑。

方悅:就是我手中的這個《記憶山城》。

郭選昌:對,這個《記憶山城》就是讓我們用藝術的形象回顧過去,讓我們重重疊疊的山城的建築,重慶人民堅韌不拔的這種生存的精神,構築了一座雕塑。大家看到我們的人在山中,山在城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就像巨大的一個很穩定的一個中國的象形的“山”字一樣。所以這個意義上講呢,它就感覺到特別的親切,讓人們回顧重慶的過去,而看見了我們今天重慶建設的新的時代的風貌,這種不忘記過去就是象徵著未來。

 

方悅:那説起《記憶山城》來,首先我們來鑒賞一下,您是行業專家,那您能帶領我們的觀眾從這個《記憶山城》它本身的作品角度,可以分哪些層次來欣賞它呢?

郭選昌:我們首先看到這是一個像我們象形的一個“山”字,對吧?我們中國文字的山裏面它就是一個“山”字,在中央它有一個山城,一個大字,那麼重重疊疊的吊腳樓它就讓我們把生活的真實概括到藝術的真實,讓人們感覺到在這種爬山爬坎的這種生活閱歷當中,體現人的一種深層的力量和嚮往。那麼這種高低不平錯落的空間藝術讓我們把建築藝術跟雕塑藝術它是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在欣賞我們這個民俗民居風貌區的時候,看到這一座雕塑,哦,人們就看懂了,這是我們回首一種過去艱難艱辛的一種生活場景。而我們今天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現實社會當中,讓我們不忘記過去,同時我們在展望于未來,享受我們今天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一種愉悅和快樂,同時它彰顯著這個城市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脈的這種關係,所以説我覺得你要從這個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主題雕塑的一個作品。

方悅:那郭教授您看,我們的《記憶山城》這幅作品可以説是比較立體地展現了重慶山城以前的舊貌,以至於它的所有的歷史,那它可能與我們平時欣賞到的其他藝術作品,比如説比較寫實的這種實景的描述又有不同,又有區分,那您這方面是怎麼來考慮的呢?

郭選昌:因為一個現實主義的作品它無外乎就是以寫實的功底來表達我們生活的場景,而我們這個東西它是基於現實主義的這種基調,但是又運用浪漫主義的這種構成。你像好萊塢的蒙太奇的構成,他用放大、縮小、比例的穿插,實際上我們把這種藝術創作的構思運用在這個雕塑的裏面它是恰到好處。而且我們在這個裏面我們還設計了一些空洞,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從空洞的涵洞之中穿越,在穿越過程中去體會歷史的這種生活的一種閱歷。所以每當你到了夏季的時候,人們都在周邊玩耍,中外遊客到了這裡以後,很多人看到這個洞子他就想穿過去。當你看到這種場景的時候,我認為我的設計是成功了,我看到很多的中外遊客在他的塔部前面去攀爬,然後去接觸,我們這個銅的雕塑被磨得錚錚發亮的時候,我覺得我跟觀眾溝通、互動的這種意圖我已經達到了。所以在這裡面它有很多的人文精神、互動精神,還有我們設計家的一種理念與城市的文化,構成立體的一幅畫卷,所以它就呈現了它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方悅:的確,而且我認為一幅好的作品,它不僅能夠展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更能夠讓大家同時體會到、欣賞到它的美才可以。

郭選昌:對。

 

 

方悅:那這幅作品呢,主題雕塑《記憶山城》也榮獲了“2005年度全國優秀城市雕塑建設大獎”,以及2008年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國家創意産業基地”,2009年榮獲國家旅遊局頒發的“4A級旅遊景區”的稱號。而且這樣一幅作品帶給重慶山城的不僅僅是一幅面貌的聚集,它也獲得了國家許多領導人,比如説包括江澤民、賀國強、汪洋等專程前往觀看、視察,並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説起這幅作品來,可能在郭教授的心目當中它的比重佔的非常的重,因為這也是多年來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一幅作品了。其實郭教授不僅僅是這樣一幅作品,我們大家知名的有很多很多作品,您給我們介紹一個吧。

郭選昌:如果説《記憶山城》是我從美國回到重慶給家鄉的第一個作品的奉獻,那第二個作品如果給家鄉可能就是建國六十週年的時候,我們代表重慶的雕塑彩車,從天安門徐徐開過,接受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的時候,我以一座《三峽放歌》的作品,代表了我們三峽庫區移民百萬的這麼一個偉大的事業,為建設西南、建設重慶的這麼一個宏大理念,那麼我用雕塑的形象把這一批百萬移民的,可以説是偉大的形象,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這麼一個國家精神展現在天安門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可能算是我第二個給重慶人民的第二個有影響的一個作品。

方悅:那郭教授説起這樣一個大的作品,也要不得不和大家來提一下,就是很多人在六十年大慶的時候可能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代表了我們重慶的一個彩車雕塑《三峽放歌》,那正是郭教授的作品。説起這樣一個作品,我相信也凝聚了您許許多多的心血、日日夜夜的奮鬥。可能有很多觀眾朋友不太清楚,説這個雕塑家他和平時我們看到的畫家,以及其他的藝術家有什麼不一樣?咱們就拿身體方面的付出來説,那一幅雕塑作品不僅僅是凝結了他所有的心力,包括一些投入的精力,而且在身體上的付出也是非常多。那比如説據我了解,可能一些雕塑作品它這個材料是有一些放射性,應該説是有一些放出來的一種氣味,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東西,對身體還是有損害的。那您這麼長時間的從事這樣一個行業,為我們大家呈現了這麼多優秀的作品,相信您的付出也是非常多的。您也可以給我們講講在這樣一個大的作品的背後您都付出了什麼?讓我了解到這後面的辛苦。

郭選昌:其實作為一個,要説付出,我個人認為,當我們從一個孩提時代咕咕落地的時候,我們得到的是這個社會,是自己的家庭,和養育自己成長的父母,還有自己的師長對自己的關愛。那麼我從小一生下來就得到社會和親人的那種愛護,那麼當我長大成人,我在他們的呵護之下長大成人,當我有力量的時候,我覺得我是應該一種回報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比如説我們要做成一件事情,沒有説不吃苦的,沒有説不花出代價的,有時候付出的艱辛艱苦可能甚至是外行的人他是很難知道的,這裡麵包括像你説到的一些專業上面的一些材料對身體的影響,或者有一些特殊的歷史階段給人提出的影響的時候,這個特別令人打動。

我舉一個例子,1997年香港回歸是全世界矚目的一個大事,而小平同志提出了香港回歸的這個政策、這個理念,是為全中國人民所歡呼。我生在中國,我住在美國,美國的華人對中國的這個偉大的壯舉是持有極其大的一個期待,那我作為居住在美國的一個雕塑家,我用什麼方法來迎接這個節日?我和我們當時美國的鄧小平基金會,還有當時我們的重慶同鄉會、四川同鄉會,包括在中國駐洛杉磯的中國總領館的支援之下、幫助之下,我創作了一尊鄧小平的銅像。而這尊銅像我們的理念是小平同志在他那個百年之日他沒有到達香港,但是我想通過我們的雕塑藝術,我要讓小平在美國的土地上感覺上他回到了香港。那麼我們的主題,我們同樣做了一個雕塑彩車,這叫《小平赴港》,那麼《小平赴港》是什麼呢?就是在我們香港回歸的一個彩車上,小平邁著健步和喜悅的那種心情看到“一國兩制”的實現,他走在這個上面,我就站在小平的前面,扛著一面五星紅旗,在美國洛杉磯學院的廣場上,我們在這裡舉行一個盛大的遊行。在舉行這個遊行之前,我們花了日日夜夜來塑造鄧小平這個銅像,那個艱辛是我們沒有其他人能夠所知道的,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塑造、進行創作。大家也知道,美國的人力是非常緊張的,我在美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助手來幫我,都得靠自己和自己的親人來幫助自己來做,用泥土來做,用泡沫來鋸,最後我們終於把《小平赴港》這個主題做出來了,而且就是小平的香港回歸的這個政策實現的時候,在美國的大地上我扛著五星紅旗實現了小平的這個意願。

很有趣的事情是第二天的《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幅由我在前面扛著五星紅旗,小平在後面走,報道美國洛杉磯在海外最大規模的慶祝香港回歸的大遊行,我沒想到美國的記者把我從這個場景當中拍下來,放到了美國的頭版上面去,我感覺到非常非常覺得有價值,覺得再苦再累也覺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為小平同志實現了他走到香港看到祖國統一和回歸的這麼一個場景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的有價值。

方悅:那當然通過這樣一個事情也是從藝術家的角度為祖國這樣一個盛大的節日,這樣一個盛大的事件,給予自己的一種付出和一種辛勤的體現。其實説起郭教授的其他事情來,那我們也是社會上有很多的支援的力量,比如説2007年星雲大師曾經到重慶舉行他的書法藝術世界巡迴展,在這次展覽之後呢,他專程前往郭選昌雕塑藝術館為我們的開館儀式做剪綵,並且還印了一個青銅手印模板。那這個模板呢,目前一幅藏于台灣的佛光山,一幅藏于郭選昌的雕塑藝術館。可以説這樣一個事件是佛教文化與咱們的藝術交流的相容性,這次事件我相信在當地也好,在您的心目當中也好,留下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

郭選昌:對,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我覺得這個也有必要值得談一談。因為我記得當時在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同志,汪洋同志代表我們政府給星雲大師以極高的禮遇,在招待星雲大師的宴會上,汪洋同志説我們感謝星雲大師給重慶帶來了佛氣,同時也感謝郭教授給我們重慶引來了星雲大師。所以我覺得這個作為國家政府領導人,所以給我的這個評價的時候,我也覺得我很欣慰。星雲大師他曾經在美國的時候,我跟他一起交流的時候,他説他想去重慶看看重慶的大足石窟,我説大師你一定要去,重慶的大足石窟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産了,它是中國的佛教石刻藝術達到頂峰的一個名勝之地,我説你一定要去,我希望你去,你去了我來給你安排所有的活動和程式。結果星雲大師沒想到2007年他就來了,所以來了以後我們就非常高興,而且政府,當地的政府、黨委政府都極其重要,包括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都是全程陪同。所以呢,在這個事情過程當中,我覺得我把星雲大師引到了重慶,跟重慶的佛教界、佛教協會、宗教事務局舉行非常廣泛的這種宗教文化藝術的一種交流。當然這個時候我又請了星雲大師來為我的雕塑藝術館的開館剪綵,星雲大師欣然接受。所以説在離開台灣佛光山之後,星雲大師他能夠到重慶來為我的藝術館開館,這個是根本想像都想像不到的。但是星雲大師他來了,他來了以後,他為我們的雕塑館揭幕剪綵,而且親眼看到了我塑造的星雲大師的銅像陳列在我們的雕塑藝術館,他非常開心,非常高興。

方悅:那我想這樣一個事件也是充分説明瞭一點,就是文化與藝術應該相互交織、相互交流,應該共同地謀求發展。那麼除了這樣一個事件之外,在2012年到2013年之間,中央電視臺元旦新聞節目當中我們看到由郭教授主持設計的貴陽城市文化標誌築城廣場這樣一個大型的景觀雕塑,可以這樣講,那這樣一個雕塑也是投入了不少心力在裏面了。

方悅:貴陽的這個城市文化標誌,築城廣場的《竹韻》雕塑,可以説應該是在我畢生從事雕塑藝術教育、雕塑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可以説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挑戰。挑戰就在於它的文化太普及了,貴州的文化、貴陽的文化太普及了,普及的讓你就沒有辦法去説它能夠凝聚到什麼樣的藝術形象來表達。

 

 

方悅:對,因為這個到處都是文化,處處都是景色,處處都是需要展現的地方,太多了,不知道從何下手,那您是怎麼做到的呢?

郭選昌:我覺得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我們貴陽的市委書記李軍同志,他給我解讀了貴陽的歷史文脈、歷史文化、民族文化,他特別強調的蘆笙這個音樂的樂曲就是貴州苗族人民、各族人民凝結的一個結晶。李軍書記他給我這個提示以後,特別讓我感覺到震動,為什麼呢?我説我們天天都在看到蘆笙,大家也看到那種節目,為什麼就沒有人去想到呢?在這個提示下面,我運用藝術家的那種創作,把它深化成一種巨大的藝術形象,我們這個蘆笙,就是那個竹韻,何為竹韻?就是説用蘆笙演奏的這個韻律,它體現了貴州貴陽人民的這種文化傳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在載歌載舞的時候人們唱出的一種心聲,所以它叫《竹韻》。我覺得《竹韻》這個主題點得非常到位。那麼我們現在的造型你看見了,去年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和今年的中央電視臺的元旦新聞都報道了《竹韻》這個主題雕塑在築城廣場人民載歌載舞的民族團結、民族聯歡的這個場景,它體現了貴陽人民這種欣欣向榮的一種,走向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場景,我感覺到這個真的是讓我感覺到沒有想到我們這麼一個藝術創作,這麼一種城市文化建設,能夠給當地的百姓帶來如此大的一種振奮的精神,而且還讓全國的媒體、中央的媒體給予如此大的關注,甚至我在美國的時候,在美國的媒體上,美國的電視節目上,都也看到我們貴陽的築城廣場《竹韻》雕塑的展播,所以這次我感覺到非常非常的欣慰。

方悅:那我們説到這樣一幅作品,您是怎麼樣把您的思想還有藝術凝結在這幅雕塑作品當中呢?

郭選昌:這個事情説起來話長,如果真正要談的話可能談三天三夜可能也談不完。但是給我最深的印像是,通過這個主題的城市文化標誌的設計、製作,包括它的安裝,包括它的所有的程式的時候,我覺得有三個人我忘不掉。第一個就是我們的貴陽的市委書記李軍,他在我的創作構思上,跟我一起揣摩、一起深入構思的時候,他給了我至關重要的一個幫助。第二個人我忘不掉,就是我們的廣場建設的指揮部劉市長,劉文新先生,他親身地輔佐在這個廣場,住在廣場,讓我親身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在文化事業建設的時候,這些説起來是當地的父母官了,但是他跟我們一樣,住在現場,吃在現場,吃著盒飯,冒著貴陽的凍雨,在創作這麼一個重要的工程的時候,我心裏面真是感到我是永遠沒有辦法忘掉。第三個就是我們進行廣場建設的中天城投的董事長羅玉平先生,羅玉平先生與我們一起,他作為一個很大的上市公司的一個董事長,可是跟我們在現場,我們一起穿著棉衣,凍在凍雨下面,半夜淩晨一起熬更,在寒冷的天氣下面冒著雨進行現場指揮,我當時看到好像,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藝術家來做的事情,可是我沒想到在我身邊有政府的領導、有我們企業的那種重要的管理層跟我們一起,還有成百上千的當地的百姓,我們可以説是通宵達旦的在那兒幹,人們在凍雨當中,我可以告訴大家,貴陽的凍雨是人們沒有辦法聯想到的,它是在零度左右下著雨,下了以後就定在地上成了冰凍,人們走路都會滑倒。而我們在這種場景下面不停地完成我們的雕塑組件的加工,雕塑的安裝,我看到真是.......

方悅:太不容易了。

郭選昌:所有的老百姓,所有的領導都是我們一個集體的創作,都是作者,都是參與到貴陽的這種文化事業的一個建設當中的人員,所以我説我最感動的就是我看到這些場景歷歷在目,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忘記,這是我一生當中所經歷過的是最驚心動魄的一個場景和一個創作任務。

方悅:其實説起郭教授的作品,那麼我們也要提到您的新作品,就是重慶大渡口藝術城堡,這樣一個藝術城堡現在基本上大的輪廓已經成形了,已經用了四到五年的時間了,那接下來的時間可能更要精雕細琢地去做更多的工作,您也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這個新作品。

 

 

郭選昌:這個新作品一定要讓大家跟我一起來分享,因為這個作品它是當地政府與我共同攜手來共同打造的一個新的城市文化的一個,可以説是標誌性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也可以説是與我的《記憶山城》是一個姐妹篇。如果《記憶山城》在那裏它是界定了民俗民居的一個文化精髓的話,那麼這一個《藝術城堡》可能就是説它涵蓋著我從事藝術雕塑創作的一生的那麼一種歸宿。我用我一生的藝術的經歷和我一生積累的可能是資金、財富那些,我用它跟政府一起配合,來打造一個屬於重慶市的一個文化事業,這個文化事業,為什麼我把它叫做《藝術城堡》?它是取自於我們重慶的建築文化,川東地區的一種文化,然後把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我們這個時代對藝術的一種創作結合起來,這個60多米高的建築,其實就是我的一個新的雕塑作品。

我有一個雙峰塔,雙峰塔的頂端我塑造了一個群雕,這個群雕是以我們人生的輪迴的一個展示來表現的這個主題,它的主題叫做《長江兒女》,但是表達的是我們從人從小孩生下來,慢慢成長、成年,然後再撫育下一代,這個輪迴的一個群雕放在了我們這個塔尖,就像我們城堡的一個塔尖一樣。塔尖是一個母親舉著一個新生的孩童,就像我們的新的生命的一種誕生,我也想以它來寓意我們人生的那種無止境的探求,一種無止境的發展。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這個《藝術城堡》它是融合我畢生的這種藝術經歷,我也想把我的藝術經歷的所有的創作的作品融合到這個《藝術城堡》當中,今後建成以後,這個藝術的城堡我們就將把它作為我們對外交流,我們在美國的藝術家,在歐洲的藝術家,在中國的藝術家們到這裡來共襄盛舉,來展覽你的作品,來秀出我自己的藝術成果,然後大家在這裡探討城市文化的發展,探討我們共同追求的藝術的夢想,所以我想把它建成這樣一個藝術家的一個樂園,建成藝術家的一個城堡,同時分享給我們所有的市民,分享給中外的賓客。那今後當我百年之後,我會把這個建築的藝術城堡我會捐獻給我們的這個城市,捐獻給我們所有的人民,讓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文化的傳承、藝術的傳承,所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方悅:沒錯。而且我想這也是郭教授畢生經歷凝結的作品。回顧您這些作品,包括以後我們現在正在創作的,以後將要創作的作品,還有面對您的學生,您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郭選昌:我的心情就是希望我要鼓勵我們的學生在國內學習,但是你的思想要放得更開,你要走向世界,你要走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去體驗你學習的一種運用。我告訴同學們,我説你到了美國,你到了拉斯維加斯去,你可以看到你的老師在這裡創作的作品,你走到聖地亞哥,美國聖地亞哥去,你可以看到你的老師創作的作品,你走到美國的洛杉磯去,你同樣可以看到老師創作的作品的時候,你就覺得你應該用你自己的知識深化、強化、加強,然後把你自己的藝術走向世界,到世界上去展現我們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魅力,那個時候你就是一個富有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懷的一個藝術家,我就告訴我的學生你們要從這樣的路去走,那才是更有意義。

 

 

方悅:這也是給予他們的一份老師的心意和希望。那我們在節目過程當中也提到了,説其實不管是從事雕塑藝術還是其他的藝術,都會在這中間存在著很多心力上、體力上,甚至很多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困惑。那我相信不光是郭教授您和您的學生,包括這些藝術家們都會存在的,可能在其他的行業也都會存在。那面對一些可能比如説一些困難面前,或者是可能思想上,比如説我們在設計一個作品,靈感的來源,有的時候會很困擾我們,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您是怎麼樣帶領他們解決的呢?

郭選昌:這個可能就是説要奠定一個人,包括我自己,我的學生,一個人你要多讀書,要讀萬卷書,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去領悟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精髓。當你讀下10本、100本,甚至幾百本書、上千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哇,原來有那麼多的歷史沉澱、歷史的智慧在裏面,那你就會扛起歷史的傳承這個智慧,再加上你自己的勤奮,那你一定會在這個智慧的運用當中發揮出你自己的獨到的這種智慧的閃光點。我覺得我也是這樣,我往往在有時候創作的時候,當我感覺到一種困惑的時候,那我會去看書,我去看我們前人大師們的那種思想,他們怎麼來看待社會,他們怎麼看待自己,在這裡面去,可能會發現一個地方對你有用,那這樣你就把它用起來以後,你把自己還原到那個時代去的時候,往往這時候你會出現一個閃光的地方,讓你在你的設計做出決策的時候就是成功的一個起點。包括我做的那個貴陽的築城廣場《竹韻》的雕塑的時候,也是在苦思冥想之中,在一覺睡來的清晨之中,你會發現有一個亮點,當你發現這個亮點的時候,你立馬拿起你手中的筆,很快地把它勾畫出來。所謂的這個勾畫的了了幾筆,就是一個新的一種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的出現。

方悅:這點我非常贊同,我也覺得在書當中我們不但可以解惑,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信心。那在節目的最後您能不能給我們展望一下您個人未來的一些打算?包括我們雕塑藝術的未來。

郭選昌:雕塑藝術我記得有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的前中國美術館館長,我們中國的雕塑界的泰斗劉開渠説的,“當我們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的人民就開始喜愛雕塑藝術了。”那麼中國的今天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可以説已經是從一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發展到嶄新的一種民主社會,一種小康社會的階段的時候,我們的國家已經以極大的關注力在發展我們的城市文化,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在這個前提來説,可以説雕塑藝術迎來了又一個燦爛的明天。那麼我相信在中國的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面,有數不盡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緬懷,值得我們去張揚、去弘揚。那麼雕塑藝術作為一種歷史的載體,上下五千年,哪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不是由於雕塑的這個載體而發掘出來的嗎?所以今天的雕塑藝術同樣在我們國家欣欣向榮的時候,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時候,雕塑毫不猶豫地會扛起這麼一個歷史的機遇的一種大旗,為我們新中國的這種新的歷史譜寫它應該譜寫的篇章。

當然,當這個重大的任務落到我身上的時候,我義不容辭,我仍然會為我們的這個國家貢獻自己一生的經歷。但是呢,我同時也會運用我有限的這種生命和經歷,我還要走遍更多的世界,我要去瀏覽更多的世界的歷史和文化和民情,然後豐富他們也是豐富我自己,豐富了我走向世界的閱歷,同時也是豐富我創造世界的一個寶庫,我想通過這種走出去走進來、走進來再走出去的這種歷史的足跡,來豐富我們的這個社會的文化,來豐富我自己自身的閱歷,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人來説,那就是死而無憾了。

方悅:而且我相信對於您的所有的晚輩和學生來説,也是一件特別快樂、特別榮幸的事情。那當然今天和我們的郭教授聊了很多,其實藝術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那麼藝術不僅僅是一種美的呈現,更是一種文化,一段歷史。

非常感謝您今天做客我們的節目,和我們分享了這麼多關於雕塑藝術的美,也希望您以後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我是方悅,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