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大群談三農發展

時間:2013年3月15日
簡介:全國“兩會”之際,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農工部的部長劉大群先生,就農業現代化的問題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做客中國訪談。[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在全國“兩會”之際,我們特別為您邀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農工部的部長劉大群先生,他今天即將就農業現代化的問題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問題,為您作出介紹。

劉代表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訪談。您是第一次到我們這兒來,首先想請您給我們網友朋友們打一個招呼。

 

 

劉大群:非常高興到中國網,和網友們見面。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已經是全國人大的老代表了,您也是農業戰線上的一名非常典型的代表,不知道在您看來,農業現代化應該怎樣理解?

劉大群:農業現代化有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和過去傳統的、落後的生産方式相對比而言的。農業現代化就是在農業生産和發展當中要充分的利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生産效率,達到最大的收益目的。

 

 

中國網:您是河北農工部的部長,您給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河北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劉大群:河北省在這些年來,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當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在農民教育方面,大力推廣了“一村一名大學生”的計劃,對農民進行了職業培訓。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産當中的應用。比如“兩晚”增産技術等等一系列的科技,大大的提高農業的産出。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把發展農民合作社作為了建設現代農業以及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一項重要的措施,為什麼農民合作社可以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呢?

劉大群:應該説現在我們的農業發展到當今的水準,換句話説,農業合作社或者農業合作組織是生産關係的一種表達形式。現在我們的生産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阻礙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比如現在主要還是一家一戶的,這種是經營的主要方式。一家一戶限制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也對農産品的品質監管會産生一些問題。比如我們還有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等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生産、銷售、經營、品牌建設,在一家一戶的基礎上是很難實現的。

中國網:目前來看,河北省在推進農民合作社上,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分享給我們?

劉大群:現在河北省搞了幾萬家農業合作社,應該説大力的推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和發達的省份相比,我們在農業合作社的道路上還是初步的,在土地流轉上也是剛剛開始,下面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願,不要在還不成熟的時候強行推動,可能會適得其反,也可能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是一位歸國博士,同時也是植物病理學和農學方面的專家。您在擔任邢臺市市長的時候,就已經是跟高等院校有非常多的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不知道在您看來,農業科技創新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因為像我們普通人可能認為,創新就是農作物的變種像轉基因,或者是一些品種的創新,技術上的創新,在您看來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劉大群:這個包括的內容還是非常廣泛的,首先我們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品種,高産的品種、品質好的品種,然後就是農業的技術。

比如我剛才談到的,“兩晚”技術,就是在河北夏玉米和冬小麥接茬的一年兩季。當時在幾年以前大家推廣這個技術的時候,群眾不太理解,但是我們反覆的做工作,就是夏玉米晚收一天,至少一畝地可以至少增加10斤糧食。根據專家的意見,像我們夏玉米可以至少晚收穫7--10天,一畝地可以增加100斤糧食,我們河北是3700萬畝的夏玉米,這一算下來産量增産的潛力是很可觀的。

同時,因為我們這項工作做的比較好,農業部在整個的華北,包括適合夏玉米和冬小麥進入輪作的地區進行了推廣。簡單的一項技術,河北省一年就增加了幾十億斤的糧食。所以農業科技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在對河北和中國農業下一步當中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農藥、化肥等等,這些都是科技。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第十次指導三農工作了,今年特別提出了要創新的主題,您認為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來説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劉大群:像我剛才提到的那樣,下一步我們國家農業的發展在科技創新上,應該具有很大的潛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種棉花,棉花的收穫在我們這個區域是在11月中旬,然後這個土地就閒置下來了,一直閒置到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將近5個多月的時間裏面這個土地是比較荒的,是白地,這樣我們的土地資源浪費著,同時我們也浪費著太陽光能。如果要把這幾個月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就是棉花收穫以後,到來年的棉花播種這個期間把土地再利用起來,對我們國家的土地節約,對土地的利用將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當時我在農業廳工作的時候,曾經啟動了栽培模式,包括一些作物的種植模式,填補這個空白。像這些類似的問題,在我們農業生産當中還有很多,所以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利用科技的力量去公關,達到科技創新的目的,最終提高我們的作物産量、品質。

中國網:但是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過程當中,會不會遇到一些難點或者困擾?

劉大群:就像其他行業的創新一樣,每一個科技的創新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首先,科技要是搞一項發明和技術,需要時間、經費、高素質的人員,高素質的人員還要集中精力去做科研。現在有一些社會上的不良的風氣,對高校、科研單位都有一些衝擊,這是我們下一步也要考慮的問題,讓科研人員能夠集中精力去搞發明創造、去搞科技創新。

第二,社會上的接受程度,接受的速度,這需要我們廣泛的宣傳,需要政府大力的重視和推動。

 

 

中國網:現在有一些專家説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一些職業農民,什麼叫職業農民呢?您認同這種説法嗎?

劉大群:職業農民這個詞在西方的發達國家裏用得比較普遍。拿美國為例,美國的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産的,大概佔到農業人口的1%--2%,有人甚至説不到1%。這樣就對農民本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國的1%--2%的農民生産出來的農産品不但要滿足美國的98%的人口需求,還要出口到世界各地,所以對農民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像一個職業一樣,你必須具有農業培訓,拿到什麼證,什麼經營管理,因為要生産和銷售等等,包括大型農機器的操作、使用、維修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所以這個叫職業農民。

我們國家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我們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家庭農場,包括我們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就是要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把大量的土地集中起來,讓種糧能手、管理水準高的人去經營,提高它的産出。在這種基礎上,必然會對家庭農場也好、合作組織也好,對領頭人可能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這麼多地包給你了,這麼多的農民把土地交給你,你去種植,如果你的素質上不去,你的職業技能達不到,很可能這塊土地的産出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可能比人家一家一戶種的時候産量還低,那就不行了。所以説,現在我們的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了,經濟達到這個發展水準了,對農民提出職業的要求是合理的。

中國網:所以我國現在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正在往職業農民這條路上走著。最近關於奶粉的事情是引發了對食品安全的新一輪的思考,説到食品安全要提到的一點就是轉基因的作物,因為有部分專家對轉基因作物持質疑的態度,他們説轉基因作物對人體存在潛在的長期危害,對於這種質疑,您作為一個農學的專家怎麼看?

劉大群:在這方面,我也只能談一點自己一些粗淺的認識,根據我自己專業的背景,談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在20年以前,這個事情在世界上爭論是很厲害的,相當激烈。一部分的科學家認為這是造福人類的很好的一項科技成果,應該大力推廣。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是違背作物或者生物的進化過程,可能會對人類的長遠,包括整個世界的生物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因為你不可能拿人去做實驗。有一些科學家説這可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後更長的時間,從人的進化才可以看得出來。這些爭論當然有一些宗教的事情、倫理的事情在裏面。

但是,不管怎麼説,通過這幾十年的實踐來看,即使是轉基因作物也好,它們也是經過了很嚴格的程式。首先是轉基因之後這個基因産生了什麼物質,這個物質對動物、對生物有沒有危害,對物質做研究,對這種物質做完研究以後,這種轉基因的産品誕生了,然後在動物上做實驗,看對動物有沒有問題。經過這些測驗安全以後,才能逐漸的投放市場。

同時,發達國家,像美國要求的比較嚴,你哪個是轉基因的食品和作物,必須在包裝上貼上面轉基因,這樣讓老百姓、讓消費者去選擇性購買。客觀來説,轉基因食品也好,或者作物也好,確實對提高産量和品質起了很大的作用,對將來保證人類的糧食安全應該説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和途徑。

從目前來看,根據我個人的看法,轉基因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我們在市場能買到的,沒有發現對人類有什麼危害和影響的。但是,不能斷然的否決對人類長期進化會有什麼影響,現在科學界仍然還是有一些爭論。我不是作為一個官員,而是從我科學研究成長的背景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個新的基因,經過多少億年的進化過程,形成這麼一個完整的生物體,你又把另外一個基因轉到一個新的生物體裏面,遺傳背景裏面去,雖然當時是有益的,對人類來説生産更多的糧食,或者改良了品質,但是對長期來説,是什麼樣子,科學界還是有一定的爭論。但目前來説大部分的科學家還是贊同,經過嚴格的科學把關,這種轉基因食品還是比較安全的。

中國網:您還是從一個專家的角度為我們的一些老百姓説一説,如果普通的民眾進到超市裏面,要去挑選轉基因食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什麼?

劉大群:首先,你要看一下它是不是有標識,這是在國際上,包括一些發達國家政府部門要求必須這麼做的。

第二,現在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我們廣大的群眾應該多了解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這個基礎知識並不複雜。

中國網:比如呢?

劉大群:比如轉基因的本質是什麼。那天我們在一塊討論的時候,大家談到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甚至包括其他的作物,蔬菜等等。這個雜交作物就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的過程,它也是有基因的互相轉移,但是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不過人類加速了它這個過程。

轉基因幾乎可以説是人類自己主導的過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棉花。過去棉鈴蟲很厲害,使勁打農藥,噴幾遍農藥都不管用,因為棉鈴蟲産生抗藥性了,棉花的産量就很低,農民有的就不想種了。這個時候,我們把從微生物裏面的一個基因,它能夠産生一種物質或者産生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殺死棉鈴蟲。所以科學家就把這個基因轉移到棉花裏面來,讓棉花本身帶有這種基因,這種棉花就帶有一種化學物質可以殺死棉鈴蟲。在棉花裏面帶著,就減少了噴農藥的次數,就降低了成本,棉花産量也上升了,同時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因為你噴灑農藥過多,對環境也是一個巨大的污染。

這個過程其實並不難,只要簡單的了解一下,嘗試是怎麼回事,既然科學家做了這個事情,科學家在推向市場之前,肯定是經過了嚴格的、科學的實驗,而且發達國家等很多的國家都在使用,我們不必過多的去擔憂這件事情。

 

 

中國網:其實社會上對於轉基因作物還是存在分歧的意見,就像您所説的,大部分的科學家是贊同的,也存在一小部分的科學家,可能對此持有質疑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為什麼還要堅持去發展轉基因作物呢?是不是因為它對我國的糧食生産、糧食安全也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劉大群:像大科學家袁隆平先生搞的是雜交水稻,産量非常高,可以説在世界上也是走在了前面。袁隆平先生是利用雜交水稻,是自然界存在的,他加速了這個過程,所以人們對雜交水稻很容易接受,非常的放心。

但是反過來説,對於一些其他轉基因的,比如我們玉米的一些抗蟲性的基因轉到裏面了,包括剛才説的棉花,棉花好一點,畢竟人類不吃它,只是做服裝等。但是有的像蔬菜裏面、作物裏,有很多是人要吃的,直接對人的健康也許會産生一些影響。但是對於這些,我們一定要加大它的科學檢測的步驟,讓老百姓真正去放心的食用。

中國網:不僅僅是轉基因食品,非轉基因的糧食作物一樣是關係著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在您看來應該如何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安全,讓人們吃的放心?

劉大群:和剛才的問題一起來回顧一下。轉基因以後,它確實對提高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根據測算,提高産量百分之十幾、二十都是常見的。包括一些品質,比如大豆的含油量的提高等等;包括番茄的運輸,過去的番茄運輸起來很容易破碎,現在通過我們的基因改良之後,現在番茄運輸起來就方便多了,這也是科學對我們社會的貢獻。所以大家應該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更多的相信科學技術,相信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相信科技對糧食生産的提高,包括産量和品質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網:那麼河北省在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安全上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劉大群:河北省對農産品的品質安全還是非常重視的,近些年來,省政府包括各級地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農産品的品質安全,從田間地頭一直到形成食品,包括中間的銷售、加工等等,都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可追溯。就是你從哪個地頭來的,從哪個田間來的,從哪個養豬場來的,從哪個養雞場來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你的生産地。

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一些添加劑、劇毒農藥的管理使用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應該説河北省在農産品品質安全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和當前的經濟發展水準,和我們一些人的素質有關,我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要達到人們群眾的期望,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下一步,我相信隨著我們社會的進步,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會越做越好。

中國網:十八大報告當中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多人認為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在三農問題上,您在這個上面給我們發表一下您的看法和見解?

劉大群:要在農村裏面推動三農發展,應該重視什麼問題呢?首先,要把農村的班子建好,因為我過去長期在農業領域裏面工作,做過農業大學的校長,做過農業廳長,後來又到下面當市長,現在又到省委農工部工作。因為工作的原因,對農村關注多一點。像我們現在農村的班子,大部分都是村支書、村主任,相當一部分在60歲以上,而且接受教育和文化的程度很低。

我們有一個統計,不一定準確,有資料上説我們全國的農民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是7.8年,換句話説就是大概初中二年級的水準。而且這個受教育的群體當中,有一部分的年輕人又到城市去打工去了,留在農村裏面我們有一個叫“三八六一六零”部隊。這當然是一個戲稱,他們來支撐著中國的農業,而且是支撐著中國的現代農業。

對於領頭人,大家知道一個地區也好、一個單位也好,一個部門也好,如果領頭人素質不高,或者水準不夠,那你這個單位部門要想發展快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到農工部工作以後,我也到一些村裏看了看,60歲以上的村支書,還有70歲左右的都有,年輕人佔極少數。如果我們農村致富帶頭人的教育水準是這樣的,年齡都是這種年齡,自然他的精力達不到,他帶領全村的百姓致富去,想一想也替他們質疑,想一想也覺得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

當時我在農業大學工作的時候,在2002年的時候,因為我是第三屆的人大代表了,當時在第一屆的時候我就提出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當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都出來報道。後面逐漸演變成村官了,我覺得國家應該下力量把我們村這一級的班子建設好,把村官或者叫“一村一名大學生”,把它進一步的完善。

在實踐過程當中和我們當時提出來的初衷不是太一樣。我們當時提出來的思路是農村裏面自己推薦,比如有高中畢業的,有過兩到三年在農村的實踐經驗,上來以後到農業大學進行培訓,短期的也好,一年也好,兩年也好,你這個村裏種什麼作物,有什麼家庭,需要什麼,我們給你培養什麼,然後再學一些農村經營管理方面、經濟學方面學一點知識,然後再回到這個村裏面去,做村支書助理,或者做村委會的助理等等。這樣他也熟悉村情,他將來接班也很容易,他也可以長期在村裏呆下去。當時我們是這個初衷。

同時,我們也培養科技示範戶。當時我們説的一個是培養村官,一個是培養科技示範戶,兩個方向走。現在有村官以後,都是從外面招進來的,招進來以後,到這個村裏面去做村幹部,當助理或者什麼。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經驗很缺乏,一個是他根本不是這個村裏面的,甚至是從南方過來到北方來的,對村裏的文化,對村裏面的村情一點都不熟悉,老百姓對他信任不信任也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能接班,怎麼能夠帶領群眾致富去。我們現在到了應該總結、反思的時候了,逐步把它完善起來,這是一個。

第二,應該加強農村合作社,或者叫合作組織,國家應該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援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因為這種關係阻礙了生産力的發展,一家一戶對著大規模的市場,對著科學技術的應用,對著農産品品質安全的要求,一家一戶很難去適應。所以國家應該在支援合作社方面,包括扶持方面下大力氣。

中國網:我們知道推動城鎮化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措施了,但是推進城鎮化的過程當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在您看來會遇到哪些問題?您有什麼建議嗎?

城鎮化的問題,現在爭論比較的激烈,城鎮化是發達國家走過來的歷程,我們沿著這個方向走,根據我們中國國情,我們也必須得加大城鎮化的力度,加速這個進度是對的。但是究竟怎麼做,根據我這麼多年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劃分類別的話,100萬人口以上就算特大城市,50萬--100萬算大城市,20萬--50萬算中等城市,20萬以下算小城市,按人口劃分。

現在我們國家的特大城市已經相當多了,像北京就沒有辦法形容了,特大了,像我們地級市100萬人口已經很多了。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城市病已經凸顯出來了。如果把這些已經達到了特大城市以上的,像這種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你再加速城市的發展必須用産業支撐它,産業支撐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和服務業。工業和服務業都有污染,特別是工業,服務業有污染,比如餐飲業也有污染像油煙等等,這都是有污染的,工業更不用説了。我們現在城市的污染狀況,包括工業和汽車,我們北京霧霾天氣這麼多,大家都很關心,如果你城市再發展再擴大,那污染肯定還要加重,包括交通等其他的問題。

我們應該怎麼辦?在對大城市以上這些城市應該限制它們的發展,而在它的周圍應該多發展一些衛星城。我剛到邢臺工作的時候,邢臺市區的人口快100萬人,我們又在周圍的幾個縣城(10公里、20公里左右)重點發展,這樣避免中心城市過度的擴張、進而帶來的城市病。

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應該注重什麼呢?應該注重城市的品質和城市功能的完備,不能一場不太大的大雨就把整個的城市交通搞癱瘓了,甚至造成死亡,應該在這些方面下功夫。50萬人口左右的城市要適度的發展,不要再使勁的擴張。

聯繫到我們工作方面了,為了加速我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應該重點發展縣城和重點鄉鎮的城市化進程,我叫縣域城鎮化,加大縣域城鎮化的力度。

這有什麼好處呢?因為我們的縣城現在相對都比較小,推動縣城的發展必須得有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得上去,縣域經濟靠什麼,還得靠産業。所以我們應該在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情況下,國家出臺政策,大力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扶持縣主城區的産業發展,或者下面重點鄉鎮産業的發展,這樣把它本縣、本鎮、本鄉的農村在當地集中。因為你發展産業就要招工,招工就要在縣城。

因為縣城有産業了,有企業了有工業了,甚至包括鄉鎮,那你招工自然而然把當地的農民招進來,進行培訓,或者上過學的招過來,這樣就避免了我們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過度的擴張,同時也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

如果我們相當部分的農民能夠在縣城或者鄉鎮就業,他能對家庭進行照顧,像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他就會有相當一部分的精力去照顧。甚至下班了開一個小摩托20分鐘到家了,家裏有什麼事可以做,可以看孩子,教育孩子,照顧家庭,很方便。甚至他可以把家接到縣城、接到鎮裏,畢竟在縣城或者鄉鎮的消費,包括購買住房、租房、生活成本,跟廣州和北京比,或者跟特大城市比要低得很多,所以還可以解決很多的社會問題,既能拉動就業,又能擴大縣的發展速度,同時也能照顧到農民的家庭,也避免了春節的時候農民工返潮,春運那是多大的壓力。

如果在大城市做工的農民,家裏有什麼事不可能我下了班我就回家去,那是不現實的。一請假就是十天半個月,這十天半個月還要花路費,你請了假就沒有工資。所以這方面可以解決很多的社會問題。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當中,我還是建議在縣域城市發展,國家應該下大力量。當然這個事涉及比較廣,涉及到土地的問題、涉及到戶籍的問題、涉及到醫保的問題、社會保障的問題、醫療問題等等。怎麼讓農民能夠轉出來,留得住,讓他們安心,這是需要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去支援的。如果談的話:一個是村裏面的幹部(領頭人);還有我們的合作組織,促進我們的規模化經營;再一個就是讓農民就地就業,促進我們縣域城鎮化的發展。

中國網:應該還有更大的潛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您作為農工部的部長,給我們描繪一下您心中的中國夢是什麼樣的?

劉大群:中國夢是世界繁榮富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富強不起來,直接影響到世界的繁榮和富強,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中國夢,從國內來説,中國夢裏面我們應該關注的一點就是首先讓農民實現他的夢想,因為農民在我們國家人口裏佔非常重的地位。雖然説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2%多,但是真正轉入戶籍人口還沒有達到,據有關專家統計才30%城市戶籍人口。所以説大多數的人還是在農村,還是農民。如果農民富裕了,我們國家才算富裕。

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農民,因為農民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新中國建國以後,農民對社會主義建設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包括我國當前城市化的進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農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市當中最臟、最累、最辛苦,掙工資比較低的,大部分是一些建築工人,還有各行各業的,都是我們的農民。所以國家到這種程度了,我們有一定財力了,應該更多的關注我們的農民兄弟,關心他們的家庭。

比如現在有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像我們農村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大多數國民,相當一部分的孩子是在缺少父母愛的環境當中成長,那對他的心理、對他的未來,甚至對他下一代的影響,也會是相當大的,所以我們應該關注我們的農民兄弟。

同時還有一個社會問題,也是我們後代的。我們城市裏面恰恰和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我們的留守兒童是那樣的生活環境,可我們的城市環境又是在比較過度偏愛的環境當中長大的,父母在身邊,還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又是獨生子多,或者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城市的孩子是在這種環境當中成長,我們的農民是在那種環境下成長,我覺得這是我們全社會,包括我們各級政府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將來對我們國家,對我們後代,對我們的未來會産生什麼影響,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我們的經濟發達了,我們的城市建設漂亮了,我們的農業、農村也進步了,如果我們的後代,他們的心理,他們的成長是在這麼兩種相對極端的環境當中,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中國網:好的,再一次感謝劉代表做客中國訪談,我們也感謝各位網友朋友的收看,感謝新浪微網志對本節目的支援,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 王瑞芳 主持 朱燁 攝影 寇來昂)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