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談空氣污染治理

時間:2013年3月8日
簡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5日上午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

中國網:袁校長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大氣問題一直是關係民生的一個非常重點的領域,也受到大家熱切的關注。您認為大氣污染的主要責任方在哪?誰應該對大氣污染負責呢?

袁駟:這兩天問到這個問題的不少,都很關注這個問題。大氣污染不同於其他的污染,大氣污染人人都是受害者,但人人也都是”貢獻者”。

要説責任,我個人的看法是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帶有區別責任。我不認為這裡面哪一方絲毫沒有責任,但是是共同帶有區別的,政府應該在治理上做主導,企業也要對社會負責。不光是對標準負責,不是説我這兒油品達到標準,我就可以交代過去了,你還有社會責任。公眾也有自己轉變生活方式,提倡綠色出行、支援國家綠色發展的責任。所以,我個人的提法就像《京都議定書》裏説的一樣,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

中國網:在提高油品品質上民眾的呼聲比較熱烈,中石油中石化回復的是,提高油品品質會帶來成本提升,也是一個非常漫長和艱難的過程,您對此怎麼看?

袁駟:這個問題今天反覆有人問到,我也很難説出具體的辦法。按照前面我的説法,政府、企業、公眾都有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

首先,政府要有政策來支援,佔主導責任。

其次,企業要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對社會服務的意識、能力,共同商議怎麼解決。讓公眾付出最小的代價,政府和企業擔當更多更大的責任,是這樣一種格局。但如果讓公眾絲毫不分擔一點責任,我覺得理性上講也不太妥當。

中國網:作為最廣大的公眾,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擔節能減排或者分擔大氣污染方面的壓力呢?

袁駟:這有很多方式。現在可以綠色出行,大家拼拼車,坐一下公交。其實公眾也應該帶有共同帶有區別的責任,不是我不開車就一點兒不帶有責任了,也不一定,因為PM2.5也不光是汽車尾氣的單一貢獻,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貢獻。油品要提升品質,價格作為調整機制又該怎麼做。當然政府和企業要商談,要出臺政策,這裡面公眾是不是也要為了更好的空氣環境,為了使用更好的油品,相應的也要分擔一點的負擔,我覺得也不能完全排除掉。

中國網: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合力才能做到。但企業這方面您覺得要怎樣落實和細化?

袁駟:這個要由企業來研究,我不能替企業説那麼細。

中國網:前一陣子北京的霧霾天氣非常嚴重,接二連三的反覆,大家很容易將這麼嚴重的霧霾天氣和之前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霧霾天氣進行聯想,包括倫敦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您認為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那些事件有一些可以參考對比的地方嗎?

袁駟:那些確實是前車之鑒,確實給我們敲了很大的警鐘。我們過去可能還沒有太察覺和意識到我國的空氣污染能夠走到那一步,但污染是長期的積累,沒有一個很好的遏制方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突發。一旦突發就突變,一旦突變上去再整治是很困難的,是你想逆轉也非常困難的。我覺得雖然地域不同,時代不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積累了一定程度,積累了一定時間以後突發起來。這是歷史。所以,前些天大範圍、高濃度、長時間的霧霾,給中國後面整個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應該非常重視起來。

中國網: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發生一些污染的事件,您認為應該如何平衡環保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博弈呢?

袁駟: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非常對的,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非常有預見性的。但是現在落實得不是特別理想,所以,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來發展,不要只談發展,一定要把它前面加上定語“科學”,要可持續,要永續的發展,為後人著想,為長遠著想,破解和治理污染的觀念是最重要的。

中國網:科學發展觀提出多年,但落實一直不太理想,您認為主要的原因存在於哪?

袁駟:也還是有一些落實,但中國的事很難,很多事是兩難。為了養這麼多的人口,解決就業問題,所以,要保證一定的發展速度。沒有發展很多事情就辦不了,解決環境問題也沒有經濟的基礎和條件。

但現在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尖銳,到了它變成一個直接影響人身體健康的程度,它就不僅僅是一個你可以回避和可以躲避的環境污染問題。要説水污染,我可以喝礦泉水、喝瓶水;食物污染,我可以自己做吃的;但空氣污染躲不了,同呼吸、共命運,它和其他的污染不一樣。特別是PM2.5,可入肺顆粒物,你擋不住它,甚至戴一般的口罩也擋不住它,它是可以直接入肺的。所以,這裡面含了多大的危害成分也不是特別清楚。但肯定它是一個異物,它不是我們肺樂於吸收的這種物質,所以,我們還是最好不做這種“吸塵器”為好。所以,PM2.5的治理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網:您去年也專門參加了一個團專門調研霧霾天氣PM2.5,根據您調研的結果,您認為在未來幾年中,民眾是否可以期待一個樂觀的走向呢?

袁駟:實話説感覺形勢非常嚴峻,治理起來也很艱難,同時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來參與,特別是要下一些大決心,有些比較大的舉措,犧牲一些東西,換回一些東西。這兩方面的壓力都很大,一方面我們要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科學發展、乾淨的發展、健康的發展,這需要一些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決策,也需要全社會建立起信心,齊心合力應對這種挑戰。

中國網:非常感謝您。

(責編 王瑞芳  記者 佟靜 董超)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