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談中醫藥發展戰略

時間:2013年3月7日
簡介: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3月3日下午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王國強:呼籲中醫藥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3月3日下午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

中國網:中醫藥文化在傳承發展當中目前有沒有遇到挑戰呢?

王國強:這是老問題了。首先,中醫藥事業發展現在已經面臨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中央在深化醫改中強調要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都是2009年提出的。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推動,應該説取得了比較好的階段性成果。

但是,中醫藥發展,包括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它的形成過程是有個歷史,有長期從體制、機制、政策上存在的問題。所以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有個過程。

第一,我們的國粹沒有國法做保障。要有國家的中醫藥法,從法律上保障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這方面存在問題,我們正在積極的推進。應該説現在的中醫藥法草案已經到了國務院法制辦了,也列入了人大的議事日程,我們希望在本屆人大能夠如期的出臺,這也是貫徹落實憲法對發展傳統醫藥要求的法律保證。有了中醫藥法作為法律保證的話,很多工作就有了法律的依據,我覺得這是首要的問題。

第二,中醫藥的人才培養。儘管我們有很多中醫藥大學,但是如何按照中醫藥發展的規律,符合中醫藥發展要求的,又體現用中醫的理論思維來防病、治病的,同時又有很好的中華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孕育的合格的中醫藥人才,無論是領軍人才、骨幹人才,還是在我們基層的服務人才,還不適於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要求,所以這是瓶頸問題。

我們也希望中醫藥的教育能夠更好的通過改革完善,建立起符合中國特色的,也體現中醫藥人才成才規律的教育體系。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提供更多不同就業的方式,或者不同的服務老百姓、滿足群眾中醫藥服務需求的方式。比如有中醫院,綜合醫院裏面有中醫科,另外可以搞門診部,還可以搞專科醫院,還可以搞坐堂醫,讓老百姓不同的需求能夠在不同的層面上都能夠找到服務自己需求的機構,這些和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吻合的,否則人才培養出來了找不到崗位。

比如,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比較傳統一些的,能夠用簡潔的辦法來給老百姓診病、治病的。比如過去的傳統像郎中,實際上就是走街串巷,就是靠一個門診的診室就能夠給人號脈、看病,開個方子,藥店抓一個藥,回家煎了吃了。這個程式很簡單,但是很有效。這個方式也是老百姓很歡迎的,不一定要上醫院,一定走這個程式,一定要做那些檢查。但是這樣的崗位怎麼樣能夠把它創造好,另外有什麼法律上的保護,另外培養出來的人才有一個發展展示才能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很好的來配合。

第三,中醫中藥不能分家。中醫的發展離不開中藥的發展,中藥的發展離不開中醫理論的指導,所以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中醫藥産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和西醫西藥不一樣。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方面我們看到中醫的發展面臨人才、特色優勢、重點專科、專業病的建設方面遇到很多的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藥,中藥的品質,現在農産品有很多是污染的,其實中藥本身就是農産品,農産品在種植的過程當中它的污染,農藥、重金屬等。另外,野生變家種之後它的藥效是不是跟過去一千年前李時珍時期是不是一樣,這些問題都面臨很大的問題。

由於我們土地的減少,保證糧食的需要,在基礎上採取發展多种經營,而多种經營當中的中藥材的發展,那麼有多少地能種中藥材呢?中藥材種的少了,或者需求量大了,供求矛盾突出了,就出現了價格上漲了。價格上漲以後就有人想鑽空子了,就搞增重、塗色等做假的,最後從中牟利,最後影響了中藥材的品質。一個再有名的大夫開了一個再好的方子,他抓不到好藥的話,所有的都是零,因為它沒有療效。

中國網: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因為我們知道中醫局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您覺得最有效的招是什麼?

王國強:目前來講最主要的是我們國家的中醫藥管理局實際上名不副實,實際上對醫藥管理的職能是很弱,不是説我不能管,關鍵是好多的職能不在我這裡。比如,中藥材的種植在農業部門,收購在商業部門,生産在工信部門,對於藥品品質監控在藥監局,我們中藥管理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很著急,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確實是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中國網:今年的提案會不會是這個問題呢?

王國強:隨著機構改革,我們也希望能夠進一步理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管理體制,能不能把有一些,比如和農業部門協調怎麼樣種好藥材,怎麼規模化的種藥材,怎麼保證藥材種子的不退化,這些問題都是很現實的,這種職能是不是應該我們來協調。

另外,中藥生産,中藥飲片的生産,飲片還沒有變成藥品,還沒有完全成為成藥之前它還是原料,它的要靠人調配以後才能成為方子。在過程當中飲片泡製,泡製本身也是非常嚴格、科學的東西,這個誰來指導、規範。

我們中醫院,作為中醫的特色優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這個醫院有老大夫,有名的大夫,專科的大夫。在這個基礎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這個醫院裏面有自己的院內製劑。就是跟這個老中醫,比如他是骨傷科,或者肛腸科的,他有自己生産的一些單方、驗方的東西,在臨床上用效果都非常好在市場上買不到的,他自己配的。這些院內製劑怎麼很好的發展和歸管它,這也應該由國家中藥管理局來管理。

理順這些關係,對於發揮中醫的特色優勢,保證中醫真正姓”中”很重要,這個從體制機制職能上來説的。這是基礎,當然不是歸我們就解決了,裏面有很多的問題,但這是一個前提,沒有這個沒有辦法談,你説我們要加強中藥材品質,光喊不行。

有一點我們正在做的,我認為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我們要組織開展第四次的中藥資源的普查工作。《本草綱目》上面講的中藥材,有一些野生的中藥材都沒有了。我們現在到底有多少的中藥材,品種有多少,家種的資源有多少,另外地道藥材到底有多少,並不是能種就是藥材,當歸必須在甘肅那塊種叫地道藥材,換個地方種了不行。人參只在吉林、黑龍江種,南方種的就是胡蘿蔔,它就沒有用了,它沒有藥效,它一定從藥效來檢驗你這個藥品是不是真正的地道。

還有一個種子庫,所有的生物多樣性都應該有種子把它留下來。將來這個物種滅絕了,但是我這裡還有種子,我這裡還可以培育它,還可以發展,像這些工作都是基礎性工作,我覺得應該好好的去做。現在我們正在普查的試點工作,對我們各個方面的資源進行普查,在這個基礎上希望在國家支援下,建立國家級的中藥材的種子庫,是動態檢測的,不是靠人工的,用遙感的、紅外的來監控。

另外,也希望通過我們國家的指導以後,動員企業能夠形成規模化種植,越是規模化種植越容易管理,品質也容易監控,這樣在中藥材的流通過程當中,使它更加的規範。而且我們運用現代物流的模式,用資訊化的模式,用網上交易的模式,用指導物價、指導藥品價格等網路模式,這些我們都可以做,都應該積極的來推進。

剛才我講到的人才培養裏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僅僅是大學、課程來培養人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師承,就是師傅帶徒弟。這一點是我們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成才規律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有悟性、善思辨、醫德好,其中有很重要的就是跟名師、多臨床,在老師的點撥下,要靠自己的悟性和辯證,有良好的醫德來為群眾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師承教育很重要,我們也在積極的推進這個工作。

包括我們成立名醫師承的工作師,另外我們現在推動的,就是師承的學位授予和師承教育相銜接的制度,這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就是老師可以授予他博士生導師的身份,學生可以通過三年的學習,當然他是有一定基礎的,去跟師三年,通過考試可以授予他中醫師承臨床博士生的學位。

中國網:加一個師承?

王國強:一定是師承的,光靠課堂的不行。而且師承我們有很多的規定,老師要怎麼教,學生要記什麼筆記,要完成什麼樣的臨床,我們這個師承不看別的,不看你理論,就看你的臨床、療效。你在這三年看好了多少病,在哪些方面有好的療效,來檢驗他是不是合格。推動這種實用性人才,師承的基礎上能夠看好病,而且用中醫的理論思維看病,也是人才培養的途徑。問題很多,我們信心很足,主要是看到老百姓對中醫藥的需求。

我特別高興想説兩句,就是我們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也好、發展也好,我們應該更注重預防為主,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一點得病,這個可能是我們中國醫藥體制的特色和優勢。因為我們中國有中醫藥,而中醫藥裏面有很大的優勢就是養生保健,把維護健康的權益和這種能力交給老百姓,所以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的電視、媒體重視中醫的養生。

大家的收看率,我聽到北京電視臺有6億人在收看這不是靠政府推動的是老百姓自覺自願坐在電視機前看的。為什麼?這是順應了老百姓健康觀念的轉變。這個健康觀念的轉變是什麼?他不是説我有了病我想找一個好大夫給我看病,這是一種觀念。現在是我還沒有病的時候,我就想我能不能不得病,去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然後我就去用了,而且跟日常生活結合的很緊密。靠平時的注意、鍛鍊、飲食、心態等,感覺到確實狀態好,精氣神好,去年感冒很多,今年感冒少了,這都是好的。

這個是我們醫療衛生當中非常重視的,應該發揮好,把維護健康的權益交給老百姓,這是中醫,我期待著。

中國網:去年五個部門聯合啟動的基礎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建設的工程,咱們今年進展的怎麼樣?有沒有新進展呢?

王國強:我很高興,其實醫改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應該加強基層工作,強基層、建機制。基層我們看到的是基層中人才服務能力等各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在去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國務院醫改辦的要求,我們國家中藥管理局聯合衛生部、人事部、發改委還有我們的食藥局一起裏推動了叫“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這項工作去年提出,受到了各地熱烈的相應,現在已經有6個省已經啟動了這個工程,其他也準備在“兩會”之後啟動。實際上啟動就只是開個會,跟底下簽一個責任書,其實這項工作已經提前在開展。而且這兩年來,我們在基層推動中醫藥服務應該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不知道您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過沒有,其實中醫是一個很好的亮點,很多人在社區裏面尋求的服務,包括慢性病、老年病,常見病,大家用一種簡單的辦法,在社區不出遠門,不要去排隊他就在那裏接受一些治療。其實有一些老年病,你就是擠在三級甲等醫院也要折騰一天,最後的效果還是不如在社區裏面,所以在社區裏面發展中醫,這裡面有很多的優勢,我們對這項工作非常的重視,也對未來中醫藥在基層得到普及,而且牢牢的打牢中醫基層的群眾基礎非常的重要。

中醫就是來自於基層,中醫就是來自於民間的,把中醫回歸到基層,回歸到民間,讓更多的基層人,鄉村醫生、社區醫生等掌握中醫和西醫的兩種方法為老百姓服務,我覺得這是中國特色,所以還挺好。這項工作我們正在積極的推進,有什麼新情況再給你們彙報。

中國網:我是專門負責中醫藥的記者,關於提高信任度方面的問題,您有什麼想法?

王國強:你們去調研我都知道,現在也確實是中藥問題引起高度的關注。但是體制上的問題也是有時候我們積極在配合藥監局在工作,但是究竟怎麼做,怎麼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下大力氣。我發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藥材的發展,它這種牟利的趨勢,一旦看市場有需要,它就想方設法的,有的就造假(個別的不法分子還是有的)。怎麼樣保護這些好的,打擊那些不法的,這是我們需要很好來做的事情。

這次政協會上我有一個提案,我呼籲把中醫藥的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來整體推進。因為我們認為中醫藥的發展不僅是優質的醫療保健資源,也是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資源,因為它具有中國的原創性和智慧財産權的,只有中國獨有的是源自於中國的中醫藥,它的科技創新的原點、亮點是很多的。包括中藥生物醫藥的研發,中藥是一個很好的資源,而且我們有幾千年的臨床實踐經驗證明它是有效的。

現在國外很多大的制藥企業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中國的中醫藥,可見中醫藥是有它的生命力,中國人自己怎麼保護好,怎麼樣開發好,怎麼在過去原創基礎上又取得我們新的智慧財産權。

另外中醫藥又是優質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和中醫藥文化是有非常相通的、一脈相承的。把中醫藥的文化弘揚好就是弘揚了中華文化,這個跟我們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完全一致的,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所以我建議把中醫藥能夠放到國家的戰略上來整體的推進。

比如剛才講到的如何把中藥的農業發展好,一個是提高品質,很重要的就是能夠拉動農村致富。同樣種,種什麼?種中藥材,中藥材的性價比高、附加值高,對農民致富有幫助。我們現在黨和政府非常關注農民致富,用什麼手段致富,中藥材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你上亳州你就看到,現在農民種藥材的積極性很高。

另外,我們的民族工業,中藥産業就是民族産業,這個産業鏈是很長,拉動的面是很寬的,産生的效益和作用是很大的,甚至在走向國際的過程當中,包括孔子學院如何能夠和中醫結合,把中醫的養生、保健知識和我們的漢語教育,和我們的中華文化一塊走出去,應該説都有很大的潛力。

所以把中醫藥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更多的部門來參與、更多的部門來推動,形成合力,來彰顯我們中國獨特的中醫藥魅力和影響力,從而使它更好的為全世界的人民維護健康服務,我認為它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我們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應該盡的責任,這件事我們要積極的推進。

中國網:中藥出口是不是也是我們未來的趨勢?

王國強:中醫藥出口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國外現在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我也在擔心,你國內有多少種的藥材,好的藥材都出口了,中國人吃的是什麼,這裡面也有需要我們很好的統籌、協調,先國內後國外,中國人實際上也要保障。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能夠走出去,能夠讓國外歡迎,而且還要青睞,我覺得中醫藥是首當其衝,是受歡迎的,包括針灸、非藥物的療法,恰恰體現了生態文明的要求。

醫療資源裏面,你是給治好病了但是造成了新污染。但是中藥材要把荒山變成綠地,那就種中藥材,然後又把附加值提高,然後又可以用這些東西生態的、自然的治療疾病,不是更好嗎?這是一個很好的方面,所以我們要大力關心中醫藥發展,把它做強做大,中國人應該值得自豪。

(結束)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