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友代表:二十年馬班郵路

時間:2012年11月13日
嘉賓:四川涼山州木裏藏族自治縣郵遞員 王順友
簡介:基層的黨員更接觸基層的工友和百姓,所以更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所想、所思和所盼。能夠做什麼就幫助他們做什麼。

[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中國網: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易健特約之十八大代表訪談節目,今天我們邀請到的代表是十八大四川代表團的王順友代表,請他和我們分享一下一個人二十年來的馬班郵路歷程。

中國網:王代表,您好!您當時是在什麼樣的背景條件下入的黨呀?

王順友:我入黨的情況是這樣的。我一個人走了20多年,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一壺酒。在大山裏走了十幾、二十年,我是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我想著黨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誰做得好,做得壞,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一個人在大山裏沒有人見著我,只有大山,只有太陽和月亮,只有大山的父老鄉親才知道我走這條路,他們把我當成親人。當我想著黨評我是先進的時候,我就想著黨是光榮的、正確的,人只要是做好事,黨是有眼睛看的,群眾是有眼睛看的。後來我就到了北京開會,回去我就要求入黨。以前我只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給父老鄉親做一些好事,帶一些物品,時間長了,東西帶得太多,我有時候記不清,一説下來那就是幾個小時説不完的。在郵路上,這些父老鄉親把我當成親人,時間一長了,人心換人心,我離不開他們,他們離不開我,就支撐我到現在。

這個工作如果你真正做下去,雖然是苦,雖然是累,但是心裏面是高興的,每當我把郵件交到他們手裏,看到他們那張笑臉,我心裏就想著再苦再累都值了。

中國網:您在這條郵路上到現在為止已經走了28年了,您從來沒有想到過要放棄這份工作嗎?

王順友:有過。在我剛走的前兩三年,那時候我年輕,才20多歲,我想放棄這份工作,但是我無法給我父親交待,無法給郵路上的父老鄉親交待。後來時間長了,就和父老鄉親結下了情誼,特別高興的是每封信帶到他們手中的時候,看到他們那張笑臉,我就覺得我的心裏再苦再累都是幸福。

中國網:群眾的支援支撐你到今天?

王順友:對,我這份工作是受尊敬,是受擁護的,我覺得工資再低,我心裏是高興的,是值得的,見到父老鄉親那張笑臉我就特別高興。

中國網:其實人和人的聯繫是非常重要的,您作為郵遞員可以説是這些大山裏的老百姓能和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

王順友:對,因為大山裏沒有電視,不通公路,手機沒有信號,有些地方收音機也沒有信號,也沒有電,很困難。但是,這二十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和幫助下,得到了很大改善。有些地方通了公路,有些地方的農民生活改變了,房屋改變了。傢具,家裏的屋子,家裏的用品,黨和政府一一送到他們的家裏。每家人都不睡地鋪了,都是睡床,都坐著板凳,吃飯的時候在桌子上吃。以前我剛走的時候,二十多年前的時候,吃飯都在地上,有些老鄉他們就編個門遮遮,放在地下,就坐在上面,盤腿就吃飯了,那是二十多年前。現在來説變化很大,沒有在地下打著盤腿吃飯的人了,都是在桌子上吃飯了,生活也改善了,房屋也改善了,特別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

中國網:您剛才説的二十多年來,大山裏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得到了不少的改善,您這次來北京有沒有帶來老百姓現在最關心的問題,他們還有哪些實際的困難急於得到解決?

王順友:老百姓的困難目前還是有的,但是大山裏最困難的就是交通了。大山很大,政府修公路,但是這條公路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大山太大,老百姓沒有什麼物資拉進來的,人煙稀少。有些公路修進去,它不集中,一個村有些時候要走一兩天才走得完,山太大了,人煙稀少,修公路沒有用,政府叫他們搬出來,他們自己不願意,祖祖輩輩在大山裏,大山裏就是種著馬鈴薯,種著苞谷,種蕎麥,放牛放羊放豬,這就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他們習慣了,他們不願意出來。

但是現在好多地方都是通了公路了,電也通了,這也很好,但是在邊遠的地方,有些農民,黨和政府給他們扶持錢,買了小水電,自家用的,這些都做了,多數家都有了電視,有些地方手機也可以有信號了,現在移動公司在山上有電的地方就架手機臺,現在的交通比以前好多了。

中國網:您數次談到交通比以前好多了,交通好了之後,對您的郵路有沒有影響?您現在那條郵路,還是需要像您説的一個人一條路就走下去嗎?

王順友:以前的老路沒有走了,領導把我調回沿公路的一條線上走。當天去也可以搭車,當天去當天回,不爬山了,走平地,當然一個星期要跑兩趟,當天去,當天可以回來。回不了在鄉政府也可以休息,他們也很熱情的。但是,我現在不爬山了,只要身體好,我必須按質按量的把工作做好,繼續走下去,走到我走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中國網:您現在改成走平地了,以前您走山路路過的那些人家,現在還路過嗎?會不會由於改道而有一些人家會不經過的這種情況?

王順友:現在改道了,但我原先走的一些郵路都換人了,換成年輕人了。

中國網:有些年輕人會成為你的接班人?

王順友:對,調換年輕人幹了,因為山太大,我現在走路不如以前了,原先我走一天的路,現在要走兩天。黨組織關心我,但我必須要堅持下來,走不動為止。

中國網:您原來的那條郵路現在還是需要靠人力來進行,是吧?

王順友:對。還是靠馬馱人送,沒有馬就送不到。

中國網:馬其實是像一個搬運車一樣。

王順友:對,它是通信工具,就像小車一樣送。

中國網:不是人騎的,是馱郵件用的。

王順友:對,它是馱郵件的,但是它吃的乾糧也要馱,人吃的乾糧也要它馱。

中國網:真是非常的辛苦。其實我就很想知道,您有沒有這種期望,期望這種非常古老的人行郵路也終於有一天可以得到改善,比如説不通汽車,至少可以通摩托車呢?您是否有這樣的期待?

王順友:這樣的期待有。我最期待我就是中國最後一代的馬班郵路了,下一代不用由馬來馱了,太苦太累了。而且現在年輕人最怕的就是孤獨和寂寞,一個人不説話,在大山裏,這個日子他受不了。我帶著我兒子,我帶他走了兩趟,他就説你這個工作我幹不了,給我一萬塊錢一個月我都不幹,因為太孤獨了,太嚇人了。

中國網:我看到資料介紹,您走的那條郵路,一個來回要14天,只有一個人?

王順友:對,14天都不休息的,單邊7天,往返又是7天。有些時候在路上人感冒了,走不動的時候,可能要15天,經常線上上走的時候要感冒,到了大山裏就沒有藥店了,酒也是從縣上帶走的,大山裏沒有酒,有錢也使不了,買不著東西,要回到縣裏面才能買到東西。但是這些老鄉,他們給我們馬料,給飯吃,有時候他們還有酒給我酒喝,他們關心我,但是他們的用品,我經常給他們帶去,我都不收他們的錢,人心換人心。

中國網:您這14天的郵路大概要走過多少人家?

王順友:我在這個郵路走過的是幾百戶,一千戶都上不了,但是它分散了,沿著這條路的路邊就幾百戶,有些走一天都見不到一戶人家的。有些時候一個坡走過去就是幾十戶人家,不多,人煙稀少,有些住的人員分散,一個村村書記開會,通知都要走幾天才能通知到開一次會,又沒有電話。

中國網:您這次來到北京參加黨的十八大,這幾百戶人家有沒有托您帶來什麼願望或者帶來什麼心願?

王順友:他們的心願有,他們説要把大會開好,要給他們反映一些東西,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生活改變了,交通改變了,比以前好過得多了,叫我來感謝黨,感謝黨中央領導的關心。他們還希望一代傳一代,一代比一代好,以後他們的子孫不會再沒文化了,需要讀書,需要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才有用。

中國網:教育也是大山裏老百姓非常希望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王順友:大山需要衛生院,需要學校,有些大山太遠的地方,老師就是一個初中生。教什麼漢語,書本都沒有什麼教的,都是耍的,讀什麼書啊,連老師都沒文化的,教什麼書啊?有文化的老師不去,太偏遠了,太貧窮了,生活條件不好,房屋條件不好,有文化的老師不願意去。大山裏的本地老師就是初中生,教不了什麼書。

中國網:雖然這麼多年來我們的老百姓在住房、水電等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醫療、教育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王順友:對。

中國網:您從2001年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到今年又獲得了全國雙百人物的榮譽,您覺得這麼多的榮譽對您有沒有帶來一些改變呢?

王順友:對我自己來説,黨和組織對我的關心,對我的生活,對我的房屋也有很大的改變。但是肩上有責任,肩上責任重了。因為我作為一個代表,作為一個先進人物,在社會上要做出一些突出(貢獻),要做出榜樣。有些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該互相幫助的人就要幫助。現在肩上有責任了,心裏是高興的,但是壓力還是有的。

中國網:之後您還是從事著郵遞員的本職工作,以後還會一直從事下去嗎?

王順友:繼續啊,還有五、六年我就退休了,我把我的本職工作做下去,做到我做不動那一天為止。

中國網:做一個善始善終的郵遞員。

王順友:對。

中國網:我看到有媒體報道,將您稱為郵路歌手,説您在送郵的道路上都在唱歌。今天在北京,在黨代會上,您有沒有最想唱的一首歌?

王順友:郵路上的歌太多了,但是都是我編出來的。我唱一首吧。

 

馬班郵路無盡頭

腳印蹄聲譜春秋

誰知三九夜難熬

烈酒山歌解憂愁

太陽出來照山坡

照亮山坡白石頭

要學石頭千年在

不學半路丟草鞋

今年我又四十多

牽著馬兒爬山坡

為人民服務不算苦

再苦再累都幸福!

 

中國網:您唱得實在是太棒了,這個歌詞也是您自己編的嗎?

王順友:我文化太低。這幾年來我可以寫歌了,山歌我可以寫,我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編的歌我還寫不了,找同事教我,這個山歌是這樣唱的,你給我寫出來。在工作中鍛鍊出來了,學了不少的字,但是時間多數都是在郵路上,回到局裏面就找同事,找他們有文化的人教我字。

中國網:我覺得剛才聽完您唱歌就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做藝術源於生活,真的要自己在馬班郵路上走,才能唱出這樣的歌聲。

非常感謝您今天接受我們的採訪。

中國網:王代表,您剛才的歌唱的實在是太好了,非常感謝您今天接受我們的採訪。

王順友:謝謝!

(記者 楊丹 攝像 董超 圖片 董德 製作 周姍姍)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