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偉代表:內地香港經濟互利共贏

時間:2012年3月15日
嘉賓: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 王英偉
簡介:現在香港的經濟和中國大陸經濟已經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在現在的商業世界裏,其實更重要的是群體的策劃,聚合了更大的群體力量,生意才會做大。[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新昌營造集團常務副主席,浸會大學校董會及諮詢會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國際電影節主席王英偉

 

中國網: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易健之特約兩會訪談”,歡迎您的收看,同時要感謝新浪微網志和百度新聞對本節目的大力支援,今天來到演播室的嘉賓是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新昌營造集團常務副主席,浸會大學校董會及諮詢會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國際電影節主席王英偉先生,歡迎您王主席!

王英偉:你好!

中國網:您是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大代表,我想請問一下您作為三屆人大代表,從香港地區遠道而來,對於“兩會”有怎樣的感受?

 

 

 

王英偉:我大概14年前參加全國人大的會議,到今年感覺老了很多,也學了很多。這15年來,我們很榮幸地親自看到國家各項重大改變,無論從經濟、民生各方面的政策,國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在這三屆裏陸陸續續發生的,我們在從只懂得香港的事務到進入國家的“議事堂”論國事,也成長了很多,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情況、民情也掌握了很多。我們很開心的是能參與,用我們有限的知識,香港的經驗,我們在國家改革的過程中提供我們的意見。另外,也就一些內地與香港共通的問題或跨境的問題,提出我們的意見,怎麼去解決,因為香港已經變成國家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個很特殊的安排“一國兩制”,但一國兩制的運作底下還是有很多跨境的問題要解決。那麼我們這一批人大代表正好有這麼一個角色可以扮演。

中國網:通過這15年的發展歷程,您覺得有哪些方面解決的是最明顯的,讓您感覺到有著直觀的變化?

王英偉:這幾年比如説農民的問題,改善農民民生的方法,免去農民的稅,這幾年“三農”問題撥款的增加,教育的問題,解決所有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科教興國,這些新的方向;另外,我們國家一些新的知識産業的發展在過去十幾年是新生的事物。有關香港和深圳一些跨境的安排,旅客“自由行”,現在香港經濟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中國大陸的旅客去香港消費,我們作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安排,作為我們國家人民幣在國際上增強它地位作為“排頭兵”的作用。這都是我們這三屆裏陸陸續續看到的。

另外,有關香港和大陸CEPA之後應該怎麼來運作?因為我們知道,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簽了更緊密的經濟關係協議,已經第八期了。

中國網:説到這個也正要向觀眾介紹一下,我知道您正好是CEPA協議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您怎麼評價這個協議就是更緊密的經貿合作的制度安排,通過這個制度我們把香港和內地聯繫得更緊密了,目前我們在經濟交流合作上有哪些成果?在這個制度安排上我們還有怎樣的規劃?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王英偉:其實現在香港的經濟和中國大陸經濟已經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我們香港有很多的投資是來自大陸,股票市場的板塊裏最大的一部分還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很多CEPA八期協議裏已經把很多服務業都允許進入中國,因為我們知道,在開始的時候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限制。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國家已經在政策上允許我們很多企業、服務性行業進入中國大陸,基本上得到國民待遇。這個大門已經開了,但是在各個地方、各個省市還是有小門沒有開的情況,有些行政的手段還是存在,比如一些服務性行業,政策是允許獨資的,但到辦理在當地登記的時候就往往遇到政策不明朗的情況。

中國網:主要遇到的困難是哪些方面?

王英偉:主要是地方保護主義,我們香港港資會碰到的,這也是我們關注的情況,如果CEPA允許的政策,地方上推行他們也希望能更大力一點。

中國網:國家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政策之後,也需要和地方政府做一個政策上的對接,不能説大門敞開之後,裏面的小門我們進不去,這等於實際上我還不能夠進入到最後的房間,還是施展不了我們這些能力和優勢。

王英偉:是的,沒錯。

中國網:這幾年通過CEPA的建立,我們在經濟往來上有哪些成果?

王英偉:當然,我們每年進口的貨品,免稅的,從香港進來的時候,只要來源地是香港基本上沒有什麼稅務,有稅務也降得很低,這是很大的改進。第二,我們很多行業以前可能只佔49%,像電訊行業現在還是49%,但有些行業已經可以讓香港的公司、旅行社可以自己獨立地開旅行社,這對於香港現在一個小的市場,我們的商家去拓展他的腹地是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我們就近有經濟實力,但市場小,從一個700萬的市場跳到一個有13億人口的市場,包括很多的名牌,香港的名牌在大陸成千上百的店都開了,我們對他們的生産尤其銷貨的能力也是很大的支援。所以,方方面面其實這增長了香港經濟的活力。

中國網:不管內地讓到香港購物,拉動香港的經濟增長,還是內地人到香港辦廠,包括提供原材料、生産資本等等情況,都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王英偉:沒錯。

中國網:您覺得未來我們在內地、香港經濟發展上一個合作的重點是什麼?和現在相比有沒有重點的轉移?

王英偉:未來我們肯定要取長補短,香港做得好的是什麼地方,能為國家擔當什麼任務,比如金融、融資方面我們很強,我們就應該擔當這個任務,比如很多國企或民企到香港上市,我們在國際融資平臺為這些企業引進更多的資金,我們很多企業有一個海外的渠道,比如那麼多年我們積累了經驗和西方國家打交道,我們在分銷網路、推廣渠道都有我們自己的網路,這些我們都可以跟大陸的企業去分享,所以,我想下一步CEPA進入到正常軌道以後,要進一步地取長補短,中國大陸生産成本比較低,或者有一些科研現在有了,我們很多産品在包裝設計、分銷渠道還沒有達到國際的水準,香港的企業可以進來大家合作。我們的合作不光是貨品的買賣,應該是更深層次的,在資本層面的融合,大家可以互持股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現在的商業世界裏,其實更重要的是群體的策劃,聚合了更大的群體力量,生意才會做大。

中國網:最後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

王英偉:沒錯。

中國網:您剛才説取長補短,與其説取長補短不如説互相借鑒,説到這個問題可能內地人要向您借鑒更多的經驗,説到內地的樓市問題,我想您雖然作為香港人,對內地的樓市也非常關注,因為您也是房地産業的一位領軍人物。內地的房市現在處於上行階段,價格居高不下,我知道香港在若干年前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不知道您對於現在中國內地的樓市情況,未來發展前景有怎樣的判斷,您對中國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之後,我們目前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有怎樣的評價?

王英偉:我覺得樓市在經濟發展速度很高的國家,房價上升是正常的,因為通脹也有一定的百分比,樓市不可能就是停止的狀況,再加上中國現在很多中産階級産生了,他們對於住房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追求比較好的房産這可以理解。問題是我們的房産有沒有進入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前兩年我們在大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一線城市,房産出現價錢暴漲的階段,這樣跟我們的居民收入是有點脫節。長遠來説對一個房産(市場)的發展並不是好事。我認為前段時間國家推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包括對房産控制的政策是對的。但這種政策不可能永遠實施下去,他要等到這個市場進入到正常發展的軌道就要逐漸鬆綁。

還有一點我們要考慮,現在我們國家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其實總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現在為了壓制房價上漲實施了一些政策,我們要慢慢地考慮這些二三線城市,經濟還沒有完全發達,他們要追趕一線城市,他們的房地産政策應該是怎樣的,在市場上應該有區分地對待,比如二三線城市有些房價還沒有上漲得很快,這些限制可以相對地少一點。我想我們有那麼多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在出謀獻策,應付這個房産價錢不正常的暴漲是有一定作用的,我也希望長遠來説政府的介入只是在市場機制不靈的時候再介入,因為我們現在究竟是進入市場經濟,也希望儘量讓市場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中國網:我們一直也在説政府到底應不應該救市,您剛才説的這一點我也非常認同,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介入體現它的政府職能,但一旦把市場規範起來,做到完善之後,可能政府就要慢慢退出舞臺,由市場機制來做一個整體經濟上的迴圈把控。

王英偉:是這樣的。

中國網:我知道您在內地也有房地産項目,您覺得內地的房地産項目對您的事業和産業有沒有一定的衝擊?

王英偉:我覺得我比較幸運,因為我是長期觀察我們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趨勢,而且我也有機會了解中央對房地産的政策,所以前段時間我參與、策劃、管理上海新天地這種比較高檔的住宅範圍,從2007年開始我就轉到二三線城市,因為我覺得二三線城市更有持續發展的能力,而且我認為作為一個房産商,我更希望能有長遠的發展空間,而不是“殺雞取卵”,我不希望我們突然有一個暴利,突發地兩三年賺大錢。我希望細水長流,房地産發展商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為居民提供安居樂業之所,我到二三線城市得到政府的支援,我們可以比較大規模地發展,建一些新的城市,我覺得長遠來説,作為房産商可能更有利。

中國網: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二三線城市,覺得那兒的發展空間會更大,難怪您認為政府在二三線城市的政策應當有所不同,當然一方面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二三線城市居民收入水準和一線城市有很大的不同,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經過條件推出不同政策,建築的模式,能夠讓當地人住得起自己所負擔的房子。

王英偉:我提出有關二三線城市的一些情況,主要是因為我親身的經歷,我看到現在的情況,有些城市它們剛起步,如果你限制它太厲害,這些中産階級要換房都不方便,所以一線城市我是同意的,現在還暫時不能放鬆,因為居民的收入實際上已經跟房價有點脫節了。

中國網:説到了房子,這裡面有個文化的問題,中國人尤其是內地人説要買房,為什麼要買房?因為我們結婚的時候一般南方要出錢買套房子,建造一個溫馨的家庭,女方或者父母才欣然把女兒嫁給他,否則成功的機率就沒有那麼大,我不知道香港在文化上是不是這樣?

王英偉:可能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那一代的期盼不一樣,我在大學演講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説,我現在買不起房子,所以我女朋友不答應嫁給我,我看他只有二十來歲,我就跟他説,你要想清楚,他是愛你的房子還是愛你,我親身的體驗,我跟我太太是從二十幾歲一起白手起家,我們第一套房子是39歲的時候買的,我們一直是租著房子來住,我覺得沒有問題。因為我們覺得租金比供房的錢還便宜,這從經濟學來説是一種計算。

中國網:我同意您的説法,但結合到內地的情況,在文化上可能就有所不同,我知道,在日本很多人購買第一套房子的時候年齡已經將近35歲以後了,剛才您也提到39歲買自己的第一套房,在香港大多數人買自己第一套房子的時候一般是在什麼年齡?

王英偉:在香港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基本上是30歲以後的,沒有之前的,之前很難的,之前買第一套房的都是靠父母支援的,和大陸的情況有點像。

中國網:通過您的介紹讓我們感覺到了,如果能買得起第一套房還是父母支援,更多的人還是靠自己的奮鬥,自力更生,積累,在自己事業取得一定成功的前提之下買到的房子。

王英偉:我覺得如果兩夫婦可以一起去奮鬥,積累一些財富,買第一套房子其實是很興奮的事情。這個世界不應該不勞而獲,現在的年輕人説你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車子,有了我才嫁給你,我就經常搞不清楚,究竟你要這個房子、車子還是要這個男人。

中國網:這有一個選擇上的矛盾在裏面,這就説到了內地和香港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也讓我們看到了有很多相似之處。您在這次討論會上指出,要把香港作為內地文化宣傳的窗口推介出去。可能有的人會有兩點疑問,一是香港作為宣傳窗口它的優勢是什麼?有哪些好的宣傳途徑?第二點,有的人可能會説,內地幅員遼闊,我們的文化形態非常得豐富,多種多樣,而且這麼多年的歷史,底蘊非常得深厚,通過香港這樣的窗口能不能夠充分地展現我們內地的文化?

王英偉:我們國家一直是説我們要弘揚中華文化,希望把我們的文化帶出去,帶出去這個意思是,我們希望海外的人士接受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壓人家的文化,西方學者也説了,下世紀最大的矛盾就是文化衝突的矛盾。我們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文化強國怎麼樣讓人家來接受我們非常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我想這方面香港可以做幾方面的事情:

第一,我們有很多的表演團體、藝術創作的團體,他們其實沒有一個國際的網路。香港那麼多年來,無論在拍賣還是安排表演都有方方面面的製作公司,全世界比較有名的製作公司、安排表演、演出的公司都已經在香港安家落戶,怎麼樣能夠讓他們在國內和很特別的,有非常高水準的表演團體、藝術團體可以“走出去”,香港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橋梁。

中國網:這正是我要問到您的一個核心問題,香港有自己地理位置的優勢,每年會接待這麼多大量遊客,國際上這麼多的遊客到香港考察、旅遊、投資等,但中國內地文化的根在廣大內地地區,有各種少數民族的文化等等,外國人想了解我們的文化可能還是要到內地來,那麼香港如何搭建一個非常好的橋梁,把外國的這些團體引入到我們內地,中間會做哪些工作?

王英偉:我想這是互相了解的過程,尤其是觀眾的要求是什麼,香港對於市場的了解還是有敏銳的觸角,而且我認為現在要推中華文化到世界,不應該只推古文化。現在我們經常到海外舉辦文化節,這些文化節的內容還是雜技、京劇、武術、武獅,外國人看來他們非常欣賞,很開心,但這是古文化,不是現代的文化。其實我們在過去的20、30年中國有很多新文化的進步,包括畫家、表演團體、現代的藝術都已經成長了,我們怎麼樣香港這個平臺來把新的藝術和老的藝術結合起來推廣出去?我在會上曾建議過,我們在香港可以定期地舉辦國家級的中華文化節。如果在香港舉辦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聯合兩岸四地所有的華人社會來推動中華文化;另外,香港舉辦這些國際的活動有非常長遠的歷史,包括我們舉辦很成功的香港國際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我們和海外的媒體,海外的團體聯繫很多,如果在香港定期舉辦這種定期的中華文化節,我相信會吸引很多國際上的眼球。

中國網:您作為香港藝術文化局的主席,舉辦這樣的香港文化藝術節,我相信會把方方面面的資源配置得非常好,能夠形成一個拳頭效應,發揮它自己的價值,您剛才説到電影節,因為香港的電影每年有龐大的數字作為電影産出的效應,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香港在電影發展上産生了怎樣的規模?達到了怎樣的水準?

王英偉:香港的電影在亞洲來説應該有一定的地位,我們最輝煌的時候被譽為“東方的好萊塢”,80年代我們的産品每年能達到300部,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因為智慧財産權的問題,盜版的問題,所以我們的電影就一落千丈,到最低迷的時候大概三四年前,一年的産品就50、60部,再加上中國市場開放了,我們現在很多的電影公司和導演就到中國大陸來做合拍片,所以我們現在看香港電影的製作不能光看香港生産多少,而是要看我們在中國內地也生産多少。內地前年10部最賣座的合拍片有7部是內地和香港合作的,這也表明出我們這幾年發展的方向有改變,因為這兩年香港政府也意識到電影業的重要性,就撥了一筆錢出來做電影發展基金,可以投資在拍電影上,我們在一些中小型的電影,或者第一次拍電影的導演或製片,我們給予大力的支援,我們可以投資到40%,這幾年我們已經投資了十幾部電影,這裡面八部大概是第一次拍電影的導演,而且我們投資的有些電影在大陸也很賣座,也很成功,比如《麥兜》動畫片、《歲月神偷》,這都是我們電影發展局投資進去的電影。

中國網:電影的發展可以説帶動了香港和內地之間經濟的往來,不光是經濟上的合作往來,當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到香港去的時候可能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比如您剛才説到的有一些小的摩擦,越來越多的內地産婦到香港産子等這樣實實在在的矛盾,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王英偉:我想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互相多點溝通,多點了解,實際上現在的資訊那麼發達,有很多情況可以及時第一時間通報,譬如説我們前一段時間在旅行團零收費的事情上也出了一些事情,其實大陸的執法部門也有責任,這些零收費團去了香港,當然香港這邊要他們多買東西來填補支出的缺陷;另外,最近一些遊客和香港一些居民的誤解,比如説一些名牌店只允許大陸的遊客拍照,不允許香港的人拍照,這些都是小的誤會,如果大家處理好我覺得根本不是一回事,因為就算是兩個同學住在一個宿舍裏,前面幾個月你也有一個磨合的過程,何況香港在過去一百多年不在我們祖國的懷抱裏,回歸到今年才15年,這15年只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時間跟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和大陸的同胞多點了解,多點融合。

中國網:這可能就需要我們不同的人群,當我們在往來合作的時候不斷地加深了解、理解,多為對方考慮一些,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方便。

王英偉:其實我們做生意的人,因為香港是個商業城市,做生意的人是走在最前端的,現在做生意的人已經沒有這種隔膜,我們和大陸做生意的朋友都是很愉快的,大家都了解,你的限制在哪,我這裡能做的到什麼程度。現在一般老百姓他們不是經常來大陸,也沒有什麼接觸,也沒有什麼交流,他們就會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我本來是一個封閉的小島,700萬人安居樂業的地方,現在突然來了一大批我們大陸的同胞,怎麼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個我想我們也有責任,經常兩地跑的,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應該給香港居民多點介紹一些情況。所以,現在我們每年開完“兩會”,香港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都會自願地到一些中學去演講,把最新的“兩會”情況和現在國家最新的一些情況介紹給我們的中學生,希望讓他們多了解,能夠多接受兩地文化暫時的差異。

中國網:這也是香港回歸15週年以來,您作為三屆人大代表履行自己的一種責任,就是負責把內地的一些情況及時地通報給香港,同時也帶來香港的一些情況,及時彙報給中央政府,看看我們有哪些合作方法和途徑,看看怎樣更好地解決香港的問題。

王英偉:是的,沒錯。

中國網:您覺得現在在年輕人當中兩岸文化的交流在哪些方面?他們的交流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困難?

王英偉:現在香港年輕人到祖國交流的機會多了,我們每年有很多的學校安排在內地招生,暑假的時候我們會送一些學生到內地學習,基本上所有大學都在做這件事,中學生也有很多團體,包括香港政府的,中聯辦的,民間團體的都在做青年人的教育,就是兩地的交流,我覺得這個情況是慢慢地改善,而且我看到我們這些年輕的同學回到香港以後感覺完全不一飲,來看的和沒來看的是兩碼事。

中國網:他們對內地的認知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王英偉:他們是説,我們要認真地學習了。為什麼?因為看到中國的發展那麼快,很多他們以為是比較落後的,尤其到一線城市甚至省會城市,覺得發展特別快。另外,他跟我們一些青年人接觸感受到我們青年人那種學習的精神,有些同學跟我開玩笑説,“主席,我很擔心”。我説,“你擔心什麼?”他説,“以前我們認為香港的學生不是光會唸書,會活潑很多,因為我們會和世界接觸很多,我們還會玩,玩得比較活潑一點,但現在來了大陸以後覺得玩不過他們了,唱卡拉OK唱不過他們,很多課餘的活動沒有他們活躍”,所以,他們説我們要加倍努力了,尤其香港經濟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必須要裝備自己來迎接挑戰。

中國網:所以這就是交流帶給我們的好處,可能以前香港學生來到內地並不太了解內地學生是怎樣的情況,現在知道了,不光書讀得非常好,而且課餘活動可以非常得豐富。

王英偉:他們説內地的學生可以站起來講十幾分鐘沒有問題,香港的學生比較內向,尤其普通話説的不好的時候,所以他們回來跟我説,主席,我們到內地考察交流確實是有必要的。

中國網:您説到香港人説普通話的問題,我確實有切身的感受,大概五年前我第一次去香港,和一個香港人問路的時候他基本上聽不懂,我只能跟他用英語去交流,但當我兩年前再去香港的時候,基本上我問人家一個問題,人家幾乎可以用非常流利的漢語告訴我,告訴我非常準確,這就是讓我們看到了不同,這就是交流帶給我們的改變。

王英偉:是的,香港其實現在也很明白,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兩種語言,英文和中文。香港有得天獨厚的機會,英文我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中文、普通話如果我們也能説得好一點,等於我們在面向世界,對香港的居民來説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尤其我們很多零售的行業、旅遊的行業需要接觸大量的遊客,這樣我們更需要把普通話説好。

中國網:這是我們連續彼此重要的橋梁,作為今年作為香港回歸15週年,未來兩地的交流需要靠年輕人,您覺得年輕人在這個當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英偉:我現在在讀一本書,我們的年輕人很特別,我接觸很多90後、80後的,我覺得他們都比我們聰明,因為他們現在接觸世界很容易,上網,他可以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這代年輕人習慣了一心多用,同一時間他又想看電視,又想上網,又想打電話,小時候我們可能比較笨。

中國網:小時候我們叫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王英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教的,所以我們想問題想得比較深,把這個問題要想透才能再行動,現在的年輕人很容易在網上串連……

中國網:現在是多媒體時代,我們要聽著、看著、説著、想著,必須要同時完成,這可能是時代帶給我們的不同。

王英偉:沒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除了需要年輕人他們進行智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和人怎麼樣相處,因為學做學問,學做生意,學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學做人,怎麼做人,因為高的智商IQ並不代表一切,在外國人也有很多的研究,當領導的很多程度是高的EQ,是情商,不是智商,所以我們希望這一代年輕人在進入社會的時候能考慮怎麼樣提升自己的情商。

中國網:在IQ高的同時提高EQ,兩者協調發展,最好都能夠達到很高的水準。

王英偉:對,沒錯。

中國網:您作為三屆連續的人大代表,您和您的同事在人大履職工作上有哪些亮點,因為今年又是“兩會”期間,不知道您給大家帶來什麼樣好的建議嗎?

王英偉:我們每一年其實都有幾十份建議,都是有關國家的發展,比如環保的問題,我們有一些海外的經驗,怎麼樣在我們國家現在推行綠色環境的情況底下可以比較我們環保的水準,或者更貼身一點的食品安全的問題,因為現在香港雖然説得益於有一些食品安全的問題,因為很多深圳的居民跑到香港去買食品,包括奶粉等每天用的食品,因為這種長遠不是辦法,這種利潤是有限的,但國家在食品安全上是最重要的,怎麼樣提高我們的食品安全?怎麼樣在地方上能雷厲風行?我們覺得,有些東西你造假,但有些造假的東西對群眾的影響並不能食品安全那麼大,所以我們應該優先處理這樣的問題。再加上我們今年比較熱門的産婦的問題。

另外我自己提出,能不能在繁體字的應用範圍能更寬廣一點。我為什麼提出這個呢?因為我們國家基本上是教簡體字,但我們有很多古籍是繁體字,現在年輕的一代基本上看不懂繁體字,他們在追源溯本的時候,要研究我們國家長遠的歷史,過去歷史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我們海外同胞、台灣同胞、香港同胞也都是用繁體字,所以我必須能不能在中學裏能有一些選修課,大家想學的,像學英文一樣,你可以學學繁體字,學會看,這樣對推動我們以後的文化外交會有作用。

中國網:這對我們過去的歷史,過去的傳統文化在研讀方面帶來積極的作用?

王英偉:是的。

【刪掉——中國網:您剛才提到産婦赴港生子的問題,不知道您對此有什麼好的建議?

王英偉:我們的人大代表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的研究,我們認為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哪一方面的對或錯,現在在法律上有一個誤區。本來我們在訂立《基本法》的時候説了,你的父母一方是港人,你的兒子或女兒就可以得到這個身份。後來在2001年的時候,因為有一個“莊豐源案”,這個案在香港終審法庭判了,父母不是香港人,但法庭説我們不能締奪這個小朋友居港的權利,所以就引起了現在這樣的情況。

2001年的時候,香港政府估計每年在大陸來的“雙非””就是倆夫婦都不是香港人每年有500多起,今年是3萬多,這個數字一下子攀升了很多。所以對我們的醫療系統造成了不能再負荷的情況。我們回顧《基本法》,人大常委會曾經做過一個細法,裏面説的很清楚,在起草《基本法》的時候,籌委會的時候説的很清楚,必須要有父母有一方。現在香港是普通法,中國大陸是大陸法,這兩者是不同的,現在我認為是時候讓特區行政長官通過國務院來提請人大把這個法律解釋清楚,解釋清楚就有淩駕我們香港法律的效能。如果一般的産婦要衝關可能付出的代價會很大,這樣可以減少兩方面的衝突,因為我們現在根本看不到底,究竟這個情況如果再不控制下去,往後十年,一年是多少人到香港生孩子。

中國網:前景不可設想,所以我們必須要拿出一個有效的方案及時制止這件事兒,只有防微杜漸才能避免更大的,不好的影響。

王英偉:沒錯,】

中國網:也非常感謝您今天帶來這麼好的建議,也希望內地和香港地區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在經濟和文化方面都能達成更多的合作,謝謝您!也感謝大家的收看!再見!

王英偉:謝謝!

(結束)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