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應時委員解讀中國製造業

時間:2012年3月10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上汽工業(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 蔣應時
簡介:近幾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否能成為中國實體經濟的前車之鑒,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經驗和教訓?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如何?全國政協委員、上汽工業(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蔣應時接受中國網的專訪,就熱點問題,為您一一解答。[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3日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上汽工業(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蔣應時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

中國網:蔣委員您好!曾經有一位政協委員提到過,做過金融的不願意做實業,做過房地産的不願意再做金融。最近幾年,本來應該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像金融等一些産業,也迅速膨脹,在發展實體經濟的時候造成了一些阻礙,造成了重重困擾。尤其是最近幾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您認為中國的實體經濟應該怎樣借鑒一下國外金融危機的教訓,更好地發展它?避免這一教訓?

蔣應時: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就在於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在發達經濟體,我們觀察到由於它的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脫節,造成了現在很多包括失業率上升的問題,社會不穩定的問題,也就是説這麼多年以來,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後來發展到金融危機,就是以資本市場為主體的虛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逐步逐步佔據了主導地位,而它的發展壓縮了實體經濟的空間,最後使實體經濟很多産業門類上出現了空心化。所以,我們現在很好地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國際經濟地發展動向,更好地使我們自己的發展能夠發展得更健康、更穩定。

從美國來説,它現在出了這個問題以後,他們也在反思,所以美國現在提出再工業化的戰略。在美國各個方面呼聲很高,要發展有競爭力的實體經濟,這裡面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製造業。美國現在提出三種有競爭能力的技術,第一個是人工智慧,第二個是機器人,第三個是電子製造業。它們認為這三個很有競爭力的技術是重塑美國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最近我們也注意到,去年美國製造業技術定單增長幅度很高,同比增長80%以上。所以,現在我們從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看它以前的問題,總結它現在的教訓,我們就可以看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舉個例子,現在歐債危機的蔓延,而德國在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過程中,它始終能夠保持一枝獨秀,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的産業結構相對比較合理,它比較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它比較注重提升它製造業的競爭能力,所以它能夠在歐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我們分析了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這幾年産業的一些變革,我們就應該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中國來説,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國家的發展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也就是説,我們要發展有重要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而在這個産業體系過程中,實體經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好,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也好,都提到了實體經濟,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原則,也是我們應對現在複雜的經濟形勢的一個有力武器。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始終保持著很好地發展態勢,始終行走在快車道上,三十多年年均增速都在9%以上,這個重要的推動力或者是主要推動力就是靠實體經濟,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個重要的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就是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主要是工業化的發展。當然我們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要很好地分析一下國際金融危機的一些形成原因,然後我們可以更好地使我國的現代産業體系建立在一個更好地基礎上來發展。

中國網:記得您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提交的大會書面發言中提到,我國的製造業就産值數量來講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您也提到過我國製造業的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您看來我國應該如何提升製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呢?

蔣應時:您講得很對,目前我國已經是製造業大國,目前我國在製造業數量上已經佔據世界第一位了。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製造業22個大的門類,2009年我們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22個大類中,佔據第一位的有12個,佔據第二位的有9個,佔據第五位的有1個,這説明我國現在製造業的數量應該説是世界上佔據第一位的,也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但是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不等於我們現在是製造業強國,正因為我們現在大而不強,所以我們現在必須在提升我們的製造業發展中,要加倍地努力。現在我們最大的差距,我認為是三個差距,第一個是技術能力上的差距,第二個差距主要是我們産品品質上的差距,第三個是品牌戰略上的差距。所以,我們下一步要強化我們製造業發展,或者使我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話,應該是突出技術創新,更好地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當中的主體作用。第二,突出産品品質。第三,突出品牌戰略。通過技術進步,把我們的品牌、把我們的品質進一步提升上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網:您覺得如何正確處理發展製造業,把中國做成一個製造強國,如何平衡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關係?您認為二者之間有沒有一種相輔相成可以互動的關係?

蔣應時:應該是互動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表明,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水準的提升,一方面取決於它自己本身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取決於市場環境,包括各種服務對它的促進作用。所以服務業服務得好的話,比如説我們的生産性服務業,像金融、物流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它就為我們製造業的進一步做強做優會創造很好地條件。如果製造業發展的好,也為我們服務業産業門類的拓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我是來自上海的,從上海來説,現在進入了一個實現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階段,所以上海服務經濟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叫做“融合經濟”,融合經濟就是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在一起共同發展。所以,我覺得這兩者是互相補充和互相互動,可以互相融合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中國網:謝謝。

(結束)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