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歡委員:積極捍衛文化精神

時間:2012年3月14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 吳歡
簡介:吳歡委員一直致力於當代文化事業發展,不僅在書畫、寫作等領域建立個人風格,同時悉心進行歷史研究。今天吳委員做客《中國訪談》欄目暢談文化發展。[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易健特約之“兩會”訪談。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建設文化強國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任務和目標。針對於“十二五”之後文化應該是怎樣的走向,我們今天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美術家、收藏家聯合會主席吳歡做客我們的節目,同時也要感謝新浪微網志和百度新聞對本節目的支援,您可以通過新浪微網志實時與我們的節目進行互動。

首先,感謝吳主席做客中國訪談,請您跟廣大的網友們打聲招呼。

 

 

吳歡: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吳歡。

中國網:吳主席,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對於這一屆的“兩會”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吳歡:最大的感受,作為文化藝術界的委員,我覺得把文化提高到相當的高度是我對這次“兩會”最重要的感覺。

中國網:其實您是屬於文化名門之後,對於您的家族而言,“文化”這兩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吳歡:很有意思,文化應該説到今天來講已經是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了。所有人類的行為科學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文化的行為。但是有文化的行為的對立面就是沒文化的行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伴隨著的是五千年的不文明史,這兩個方面,我們隨時都要提高,都要重視。因為新舊交替,老的文明會變成新的文明,而新的文明也會變成老的文明。所以我覺得,今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我覺得是如何把老文明變成新文明,如何傳承中國文化這五千年的優秀文明,把這個力量應該用在這些方面。

中國網:我們節目同時在進行新浪微網志的互動。也有網友給您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位網友説,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地區唯一的畫家代表,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年香港在文化和美術方面的發展,尤其是香港與大陸在文化方面存在著哪些值得交流和分享的東西呢?

 

 

 

吳歡:現在已經是資訊社會了。當年説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只是拜金社會,到今天來看,我覺得已經改變了,所謂拜金也罷,文化也罷,香港自從回歸之後,首先是優秀的人類文化和優秀的近現代文明已經在大陸和香港融匯貫通了。我本身是從大陸去香港的,我現在的身份是香港人,我又是大陸人。因此,在我身上就體現了大陸和香港文化的一種高度的融合。所以有時候人家説你是什麼人?我説我是北京的香港人,因為我生在北京。香港人問我的時候,我就説我是香港的北京人。我覺得差距越來越縮小,文化也在高度融合。表現在藝術方面,我覺得目前大陸的很多時尚類文化最早是在香港流行的。今天香港對大陸,對北京,對各省各地的文化也有大量的吸收和融合。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當年是英國殖民地,香港對大陸充滿了懷疑。

中國網:也是缺乏了解。

吳歡:缺乏了解。到今天回歸這麼多年了,我覺得基本上步調是一致的。

中國網:您剛才説到了很多時尚文化,早先是在香港最先萌芽出來的,之後來到了大陸。您能給我們舉幾個例子嗎?就是大陸和香港之間的這種文化的交流?

吳歡:很多。當年的藍色中山裝現在都是西裝了,這都是時尚文化。另外很多娛樂新聞,大陸當年是比較枯燥的,如今已經百花齊放了。但是也有一些香港的娛樂新聞等等充斥大陸,我覺得有利有弊。這些方方面面大江東去,現代潮流往前走的時候,泥沙俱下也是可能的,這些事情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我們都要給予包容。

中國網:剛才我們也提到了,您是名門之後,我們知道您的父親是著名的劇作家,您的母親是表演藝術家。很多網友們也對您的父母比較感興趣,在這裡也請您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吳歡:我這個家族很有意思,我的祖父叫吳贏,他曾經參與了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後故宮博物院的成立,也是中國文博界的開創者之一。

我的父親吳祖光是中國近現代話劇運動最早的劇作家之一,早年他是19歲一舉成名,就變成神童,第一部劇就是當時抗日戰爭時候的抗戰話劇《鳳凰城》,這部戲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型的唯一的一部話劇,因為當時也有不少劇作家,像曹禺、郭沫若等等,但是他們的戲基本上言情劇居多,戰爭戲就是以吳祖光的一部以以苗可秀為原形的抗戰戲劇,所以他們説抗戰戲劇的鼻祖是吳祖光,這一點是實至名歸的。至於我的母親新鳳霞是評劇界的領軍人物,有評劇皇后之稱,而且全國老少、大江南北婦孺皆知,當年紅透中國。所以他們兩位在民間,在百姓和知識分子群中確實是有一定的地位。更有趣的是,最近我的家鄉宜興找到了我,過去知道我是常州人,後來才了解到,我也是宜興人,明朝的時候宜興歸常州府管轄,宜興也稱常州。主角宜興博物館的副館長找到我之後,拿出了我們家的家譜。

中國網:人家有證據了。

 

 

 

吳歡:有證據,五百年的家譜,光緒年間的家譜有我祖父吳贏先生和他的三個兄弟的大名。這一找到,就把我們家一下子推進了500多年。而且查到,宜興的紫砂壺是我的高祖,明朝的高祖父家裏創辦的,而且今天宜興還有吳氏楠木庭,當年明朝的建築是四進的院子,現在只剩下一進,就在宜興的是中心江邊,原磚原瓦保存完好。我們家在明朝的時候,在宜興縣誌上還有記載,沈周,仇英和明朝大書法家董其昌,這些都在我家玩。而且我家的祖先裏邊有在明朝做過宰相的吳宗達,還有翰林院掌院翰林吳中行,在明朝都是非常有名的,我們家還真是一個文化家族。既然是文化家族的子孫,我對文化方面,我覺得忽然確實責任重大,中國政協雜誌這一期就是寫的我的家族,3、4兩期中國政協雜誌都是介紹的我這個家族,我們這個家族也就浮出水面了。

中國網:我想了解一下,您的父母這一代,他們作為文化工作者,有著特有的藝術的精神,不知道您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那個時候的文化工作者在文學創作、表演方面,有沒有特有的一種感受,或者對您的一種熏陶呢?

吳歡:我從小生長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很濃的家庭裏,當然是受到了很好的影響。而且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家裏真就是一個北京的大沙龍,在文化界也相當有名,而且有個名字叫二流堂,當時我家就是二流堂這裡。當時抗戰的時候,我父親跟郭沫若在家裏參加中國共産黨的革命戰爭,也是一個沙龍組織,裏面囊括了各界精英,解放以後,重慶二流堂又回到了北京,這個點就在我們家裏面。都是誰在我們家玩呢?當時他們説北京最大的沙龍就是吳祖光家裏邊的,政界人士,陳老總常去玩,郭老,齊白石、梅蘭芳、徐悲鴻、艾青,在建國初期的文化名流沒有不在我們家玩的,全都在我家玩,侯寶林、崔嵬,電影界的白楊、秦怡、張秀芳,大編劇李準,沒有不在我們家玩的。所以我們家那個時候的文化氛圍是非常濃,大書法家全都在我們家玩。為什麼呢?因為裏面有一個香港來的導演劇作家吳祖光,實際上他是北京人,是北京去香港的,這是從香港回來的。更重要的,當時有老舍稱為共和國美女的新鳳霞。當時我們家是群星燦爛,包括袁雪芬,黃梅戲的嚴鳳英,到北京來都在我家里落腳,在這樣的家庭出身,我可以説是得天獨厚,見得太多了。所以説耳濡目染的,我對文化藝術就有一种先天的滋養。所以到今天我寫小説,寫劇本,寫雜文,書法,繪畫,跟我的家庭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中國網:其實也是小時候打下的基礎,各門類的藝術門派都接觸到了。説到文化,我們不妨説一説文化收藏,包括現在的電視節目也好,網上也好,文物收藏非常熱,您是怎麼看待這個熱的?

吳歡:這個文化行為更主要的是,我覺得是一種精神上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我也在研究,當年流行時尚比的是什麼?比的是文化,自從唐宋元明清一路下來,首先就是看誰的文化,詩詞歌賦,書法小道,人皆可為,越是窮鄉僻壤的地方,人家越要學書法。從唐詩宋詞元曲一路下來,比的也是學問。現在比的是吃穿,是物質,愛馬仕包、賓士寶馬,一直到買飛機,鬥富,鬥富跟鬥文化到今天能不能平行進行呢?我們今天提倡文化産業,更重要的我們要洗滌心情,我們要在文化方面對自己的內在進行重新的改造和包裝。不僅僅是比我們的身上的綾羅綢緞,或者是珠光寶氣等等,我覺得我們黨中央、共産黨對文化看重,提成國策是100年來的一次重要的撥亂反正。再不搞文化的心理上重新塑造的話,我們這個國家有問題。怎麼就全都是鬥富呢?這個情況跟唐宋以來中國歷史文明的傳統完全不一樣。有一段時間就是誰穿得富誰沒文化,而心靈上的美、心靈上的重建,道德規範上的制定,行為準則上的要求,我覺得我們現在搞文化産業,應該在這方面要加強。

中國網:確實是,在文化産業方面您也做了比較多的貢獻。比如前不久,您向吳氏三代藝術館就贈送了14件珍貴的藏品,能給網友們先介紹一下這14件藏品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吳歡:宜興把我們家500年的家譜找到之後,我覺得我的家族既然是宜興家鄉的,我就有責任對家鄉做出貢獻。我的祖父、我的母親和父親都是文化名人,他們的作品就都成了文物了。文物在我一個人的手裏,我覺得影響太小,我應該對家鄉做出貢獻。所以這樣的話,我已經捐了,已經送到家鄉30幾件了,這次又拿去了14件。我覺得是我對家鄉的一種情感,既然是文物,都有它的經濟屬性,有它的價值,而且人都去世了。但是它的經濟屬性還要變成它的文化屬性。

中國網:太對了。

吳歡:應該得到人們的觀賞和紀念,為家鄉做貢獻,把文化的性質應該轉變,我們不要在任何方面都談物質,都談價值。收藏不僅僅是什麼東西保值,我們應該承認有這個意義,收藏正因為有了它的經濟屬性了,收藏到今天才能夠得到推廣。另一方面,我覺得是文化屬性,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在文化遺産方面,我們都要提高到相當的程度來認識它。

中國網:其實就像老百姓在收藏一個文物的時候,他們不僅僅要意識到這個文物有可能會升值,更重要的是理解這個文物背後的故事。就像您提供的藏物中,其實每一件都有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帶給人的,比這個物件帶給人的要多得多。作為公益組織,這個藝術館在當地已經很有名氣了,這個藝術館在您看來給當地帶來了什麼?

吳歡:最近宜興都在風傳,説吳祖光的家是宜興的,以我們家為榮,過去我們是常州。我覺得這個就是一種回報,同時家鄉人以我家與有榮焉,我覺得也很光榮。説到這兒我要談到,文化對於一個人的命運的一種滋養。比如我母親由於文革歷經那個年代,文化大革命,57年反右,那時候由於政治方面的誤判,受了很多磨難。但是後半生,我母親主要靠文化的支撐,不是靠什麼賓士寶馬,愛馬仕包,她完成了她新鳳霞的一生。我媽媽作為一個藝人,一個民間藝人,從來沒有文化,但是自從嫁給吳祖光之後,她履行了她一生的諾言。在她選丈夫的時候,她的擇偶標準,因為當時新鳳霞在中國,在北京是第一號人物,文藝界就是第一美女,説白了。還沒有找丈夫的時候,知道新鳳霞單身的人,當時在文藝界,我媽媽選配偶的時候就已經引起文化界的風波,有些不認識我媽的人都能為新鳳霞吵起來,就追到這種程度,當時非常熱鬧。但是我媽就説可以追,但是我新鳳霞有一個擇偶標準,第一當官的我不需要,我不喜歡當官的。第二我也不嫁有錢的,我新鳳霞有錢,那時候我媽已經論麻袋掙錢了。而且給她的四梁八柱下面分錢,她都是非常大方的,而且經常做慈善,我媽媽是有錢人。因為她的形象,她的扮相,她一齣來就滿堂,所以我媽媽唯一的擇偶標準就是我要嫁文化人。所以很多人給她介紹了不少,都不大中意。當時給我媽介紹對象的人,後來是楊尚昆和他的夫人李伯釗,還有老舍先生,最後介紹到吳祖光的時候,跟吳祖光認識了三個月就嫁給我爸爸了,她認為我爸爸是一個正直的文化人。而我爸爸也投其所好,給我媽結婚的禮物就是一個書房。

中國網:這太特殊了。

吳歡:送給新鳳霞一個書房,書房裏邊紅木傢具,文房四寶,中外名著。最精采的是,一個書架上的最上層擺滿了小人書,因為我媽媽看不懂字,先從小人書學起。所以令我媽媽一下子就感動了,對我爸爸簡直是愛了一生,她愛的是什麼?人固然重要,重要的她知道吳祖光懂她,她愛的是文化。所以後來我媽媽演戲走到哪帶到哪的是字典,我媽媽到死的時候,帶在她身邊的就是字典。她永遠學習,永遠追求新的知識,這個對於藝人來講恐怕亙古沒有。現在看看文藝界,要不然就是抽煙的,要不然就是吸毒的,要不然就是胡鬧的。在她殘廢了以後,居然在她的後半生病殘的情況下,半身不遂的情況下寫了400多萬字,一共出了27本書。這個記錄恐怕是全世界藝人都很難達到的,這是什麼?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令人驚嘆簡直是,所以我父親在我媽去世之後,寫了兩句話紀念她,叫驚才絕藝,曠古空前。這樣的藝術家500年來未見,500年以後還有超過新鳳霞的我覺得不容易,驚才絕藝,是絕妙絕倫。最重要的是在她文化方面的記錄,她寫了27本書,畫了1千多幅國畫,這個記錄誰能破?不容易。所以新鳳霞作為我的母親來講,很客觀的講,她是中國藝人最重要的一個典範,今天的藝人應該以她為榜樣。

中國網:説到您母親,我們還想聽一聽您的祖父,因為他跟故宮博物院還有一段故事,您給大家講一講。

吳歡:去年9月份,新華社的新華每日電訊發了一篇文章,説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辛亥革命最偉大的文化成果,這個定得很高了,定為最偉大的文化成果,確實是這樣的。因為故宮博物院裏面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和藏品,而且是國家級的第一個博物院,也就是説,中國的文博事業自故宮博物院始,我的祖父吳贏顯然是中國文博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應該有這個地位。

他跟故宮博物院為什麼有這樣的淵源呢?在他創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他是北京市政府的秘書長,才二十五六歲,二十多歲幹這個工作,算是一個中高級官吏。他當時在內務部作為責任人接受紫禁城代表之一,吳贏為什麼有這個資格呢?因為我的家族,過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爺爺這麼年輕就創辦故宮,何德何能?後來我才了解到,我祖父的父親叫吳志英(音) ,以及我的五世祖,他們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部下,而且參與了晚清的政治改革,包括辛亥革命的最後成功,跟我們家有著深厚的淵源。

美國有一位史學家叫費正清,他曾經講過,為辛亥革命鋪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不是革命者。意思是什麼呢?孫中山固然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但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任何一種革命都有一個文化的變遷過程,所以又要説到文化。就是先進文化進入之後,中國的變革才一步一步地推進。從上古以來,大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漢、唐、宋、元、明、清,而民國,而共和國,每個朝代的早期都是先進的,否則的話不能成功,成功者是不受譴責的。因此每個朝代,每個社會都有它當時的歷史階段責任不同的區分,不能一概而論。封建社會到今天來看曾經有過它的進步作用。今天我們不能説封建社會就如何如何,我覺得不能這樣看,我們對任何一個社會都要歷史的看,我們的祖先都曾經有過功績,也有過過失。清朝轉為民國,這是一次偉大的進步,所以改革者是這麼一回事。晚清的改革是由於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並不是革命黨的主要力量。國共兩黨身後有一批士大夫階層,這批人實際上是國共兩黨身後的力量。我們從歷史上看,在紀念辛亥革命當中,國民黨也認識到了,在早期的時候,孫中山的國民黨史只寫了國民黨的部分,而後面因為他尊重順延了國民黨史,所以只在共産黨史裏面表現了農民革命、軍事革命等等,國民黨只是孫中山的革命黨。事實上國共兩黨背後都有士大夫和文化人,整個文化進程是怎樣的?就是從辛亥革命之前200年乾隆時期已經改革了,後來有了晚清新政,洋務運動,這都是文化行為。很重要的是教育改革,大量的留學生出去,到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的都有。洋務運動、教育改革、湖北新軍改革,黃興就是新軍出去的。然後就是戊戌變法、孫中山倡導革命,最後是滿漢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所以最後導致了湖北新軍正規軍嘩變,推翻了清朝,17省的官宦體系全面覺悟,最後孫中山做了大總統。當時孫中山做大總統是眾望所歸,因為孫中山是革命黨,他的革命性很強,至於説革命最後成功的並不是孫中山革命黨的主要力量,這一點要區分。

為什麼我的祖父成功呢?因為他是參與辛亥革命當中那一批士大夫階層的後代,他並不是革命黨。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後,就被委任為北京市政府的作伴秘書長。他並不是革命黨,這就是為什麼文化人最後創辦了故宮博物院的一個歷史的淵源,他等於是當時官宦階層的後代,也是對辛亥革命有功的幹部子弟,你明白這個意思嗎?

中國網:明白。

吳歡:所以這都是文化的勝利。

中國網:肯定當時對紫禁城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

吳歡:對,當時紫禁城的處理,在民國的時候有很多説法,很多提議,甚至有一種説法,説因為皇宮是人們的,要回歸於人民,所以建議把紫禁城的文物全部拍賣,把紫禁城變成一個公園,這未嘗不是一個説法,這就發生爭論了。我的祖父當時作為內務部的責任人,因為他是秘書長,是第一線的負責人。他就查了外國的歷史之後,按照國際慣例,建議把清宮改成博物院,這是最科學的。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等,都是這個規模,所以在建立故宮博物院的過程當中,我的祖父吳贏無疑是立了大功的。因為他在張之洞的湖北面方言學堂,所謂方言學堂就是外語學院,因為大清朝看不起外國,它認為外國都是他的地方政府,它是天朝,惟我獨尊,它不得了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它不承認別的國家。我爺爺畢業于湖北方言學堂的英文專業,這也導致了他學貫中西,他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了解,才有了文博知識,從而開創了中國的文博事業。

中國網:非常難得。其實故宮博物院是展現我們國家悠久歷史的重要窗口。其實我想引出來的話題就是,中國的文化現在都要面臨走出去的方向和戰略,您覺得中國文化應該把這條路怎麼走呢?怎麼才能更好的向全世界宣傳中國文化呢?

吳歡:向全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當然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覺得現在的問題首先是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恢復傳統文化就有一個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過程,共産黨這次提倡文化興國,那當然要撥亂反正,撥亂反正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這一百年來我們自己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斷裂了。

我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我要談一個問題,這一百年來責任不在共産黨,也不完全在國民黨,是文化人站出來承擔責任的時候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清末明初的時候,由於我們國家確實太沒落了,太腐敗了,導致一些激進的文化人矯枉過正,這一矯枉又過正了,因此把政治上的問題都歸罪于文化又錯了。而這裡面,這些文化人由於他們過激的言論,誤導了後來的政治家,導致了後來政治上出問題歸罪于文化,100年來對文化非常不公平,把舊文化該罵的罵了個遍,把不該罵的也罵了,道德倫理、封建禮教,封建禮教是完全都壞嗎?沒有這樣的封建禮教,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又從何説起呢?咱們要非常客觀的看封建社會。所以我要為封建社會説幾句話,在歷史進程,民主發展的今天,我要為封建社會説幾句話,封建社會是不是非得要罵一無是處,是不是非得罵封建社會才能使我們今天民族興復,如果是的話我們可以罵,如果不是的話,我們把該罵的已經罵完了,不該罵的我們要找回來。

比如説有兩位激進的文化人,都是大學問家,我都同樣尊重,一位是胡適,一位是魯迅,他們有他們的學養,也有他們的進步作用。但是在大的概念上,胡適全盤西化,砸爛孔家店。魯迅呢?在《狂人日記》裏面他談到,封建禮教看來看去就是兩個字——吃人,過分了,禮教是都吃人嗎?如果都是吃人的話,我們今天都被吃光了,所以這兩位老先生的問題,我覺得是誤導政治家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國民黨推崇的,一個是共産黨推崇的。到今天來講,我們對胡適和魯迅先生這二位也要有一個中肯的評價,他們有他們的進步作用。同時,他們也有他們的過激言論,導致後來謬論流傳。因為封建禮教,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我們砸爛一個社會,砸爛一個舊世界,才能有一個新的世界,有必要嗎?天安門是舊世界,是明朝的,我們能砸嗎?不能砸。所以今天講,封建社會優秀的歷史文明,包括遠古的歷史文明我們都應該繼承,不能斷開來講。今天我們學習雷鋒,雷鋒是今天乃至是將來我們要學習的榜樣,但是雷鋒是中國歷史文明的傳承人,他不是發明人。所以在學習雷鋒的今天,我們要找回久違了100多年的中國歷史文明,我們不能把封建社會罵到一無是處。我們今天的社會也不是白玉無暇,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要尊重祖先。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靠罵前朝,罵祖先才進步的。今天來講,談到中國的文化,當然我們要把我們整個中國文化進程來理清辯明,我們才能把我們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去,這才是基礎。你説對不對?

中國網:我非常認同。比如前一段時間非常流行的教育孩子《弟子規》,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裏面涵蓋的內容和禮儀非常值得從小孩就小就開始學習,也是咱們現在生活當中人們比較欠缺的一部分。像這樣的東西,我覺得應該繼續發揚。

吳歡:太對了。你剛才講到《弟子規》,中國的禮教,比如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確實像祥林嫂是受到了禮教的迫害,固然不假。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是對我們行為規則的一種認定,《弟子規》就是典型的,當然是學好了好。你説到哪就去搶錢、偷錢、詐騙、拜金,這樣好嗎?不好。所以我覺得,今天國家重提這些道德規範,是我們輸出中國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舉措和措施。

至於中國推廣到國外的哪些文化比較合適,這個就很難一言界定。中國首先要推廣的就是一種和諧精神,好讓不爭,不稱霸,中庸之道,這個是我們在思想上值得向國際上去展示的。我們不要爭一時之長短,不要刀槍相見,我們是要提倡我們的文化,我們不提倡武化,當然不等於我們就低估國防建設,但是我們提倡文化,我們不提倡武化。什麼叫武化?舉個簡單的例子,豺狼虎豹就是武化,牛羊豬馬這就是文化,因此牛羊豬馬到今天繁衍滋生,無盡無休,而豺狼虎豹都幾乎絕盡了。所以我們不要去打,不要去鬧,好讓不爭。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文化要提倡的就是孔子,我們講孔子是了不起的,到今天能夠昂然不倒,打了他100年,打得掉嗎?你比如説胡適你砸爛孔家店,你建立一個什麼?你如果都沒有想建立一個什麼好的,你憑什麼要砸呢?你為什麼要砸爛孔家店,你砸爛孔家店,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歷史,你一代人,一個胡適能勝過孔子嗎?你要建立一個比孔子還高明的你可以砸,你都沒有建立起來,你就要砸,這無論如何,我覺得應該追究責任,要嚴肅地講。孔子有一句話,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貢,他説先生您給我一個字,讓我受用終身。孔子這是大智慧,胡適怎麼可以比呢?孔子説我給你一個字,那就是“恕”,這一個恕字,在後來就被文人後代尊為恕道,奉為恕道,就是行事為人之道,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恕道,恕道是什麼意思?就是苦難是非與生俱來,人類之間相互殘殺,充滿血腥。但是一代又一代,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饒恕,饒恕什麼?就是化解糾紛。恕道是和諧的基礎,是政治秩序的基本保證,因為是否太多,你講不清,講不清就原諒,就理解,就和諧,就容忍。所以恕道是中國人類文明的一個最重要的行事為人之道,誰發明的?是孔子。孔子能夠解決問題,胡適砸爛半天你解決什麼問題了?咱們拿硬指標來講。包括魯迅先生,都是在罵人,都是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哪個對啊?人類重要的不在於批評,重要的在於解決問題,提出有積極進步的建議和人類行為規範的設定,胡適和魯迅在這兩方面都幾乎沒有,都在鞭打各種謬誤。我覺得在這些方面,中國的文化就是一個恕道、和諧、中庸之道,推廣到世界上去建立中國人的這樣一個善良、公允、厚道的形象,這是我們要推廣的中國文化的最核心的問題。

中國網:吳主席,我接下來想跟您再探討一下中國文化的傳播渠道和工具的問題。因為中國文化想要更好的傳播,想要走出國門就需要一個載體,需要一個傳播工具。最近幾年,包括咱們國家舉辦的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其實都是一個傳播的載體。您覺得現在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作為文化傳播來説,最好的方式和途徑有哪些?

吳歡:最好的方式和途徑是文藝、電影、科學、體育諸多領域,都應該滲透著我們的這種文化精神。甚至一些公司的一些經濟行為都提倡文化精神,文化涵養,文化品牌。因此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補充和學習,重建我們文化的核心理念。每個文化行為都有不同的推廣中國文化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我現在在文藝界,我們的電影、電視劇、運動員都在推廣著中國的文化形象,比如籃球運動員姚明就是一個形象,他的言行形象,他在美國給世界各國的影響,包括劉翔,在競技運動場也是作為一種國家的形象在國際上展現。我們要有我們的聲音,同時我們也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一些事情,要表現出我們自己的政治智慧。

在外交人才的培養方面,涉外的諸多方面,我們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要捍衛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神,不要做出一些壞樣子,臭罵祖先,臭罵我們的前朝,沒有必要。我們可以在舊的世界上建立新世界,我們不必砸爛一個舊世界再去建立一個新世界,如果真的砸爛了,我們還建立什麼新世界呢?況且所有的世界都是人民建立的,我們沒有責任,沒有義務去把前朝人民建立的社會重新砸爛,那是我們祖先的遺産,我們保護都來不及。所以有一些觀念,我們今天在黨提出文化興國的歷史時刻,我們要正本清源,做出一些我們過去未思考到的,而且不成熟的極左的過激行為,我們要避免它們,來重建我們中國當代的文化,很好得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網:再次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再會!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