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山:少數民族文物保護是一場馬拉松長跑

中國網 | 時間: 2011-07-31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又第一時間起草並向全國發佈了《關於玉樹震區民族文物搶救和修復的倡議書》,並派出副會長於今先生隻身一人赴震後玉樹災區深入調研,於今先生在玉樹州文物管理所有關人員的陪同下,每天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行進近千公里,先後實地調研了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受損情況。從極其惡劣、危險的條件下,獲取了災區文物損壞的一手資料,利用這些生動、鮮活的材料,撰寫了專項調研報告,並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以及有關部委、青海省的重視。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了報道,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對玉樹地區文物修復的廣泛關注和支援。

這三份倡議和聲明,被專家學者稱為近百年以來第一次由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出聲音,認為是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體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個事件。”楊華山説,“這些工作都對民族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後這種地質災害恐怕還有不少,我們協會將在災後少數民族文物搶救、保護以及宣傳方面繼續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近年來,協會多次主辦和參與製作一些宣傳民族文物的影視題材、少數民族文物展、少數民族服飾展,連續舉辦過三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書畫攝影展”;協會為貧困地區引進資金,多次向災區捐贈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支助災區受災學生。協會在北京牛街回民小學設立了全國第一家青少年民族文物教育基地,授予呼和浩特市泰和博物館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民間博物保護基地。等等這些活動能夠直觀性引導和教育群眾認識文物、保護文物,從而增強了民族間的凝聚力,促進了民族團結。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四屆理事會會議2010年9月12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産生了協會新一屆領導機構,經國家民委黨組批准,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牟本理擔任協會會長,於今、格勒、李仲華、楊春光、張志文等任副會長,楊華山任法人兼秘書長。

協會還將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優勢和作用,就“當代民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存在的問題”、“災後文物搶救與保護”、“海外流失文物調查與法律問題研究”、“城鎮化進程中文物保護與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以及其他問題開展相關熱點問題的論壇、專題研討等學術交流活動。並基於公益和專業優勢,籌建“民族文物收藏館”,建立“民族文物保護示範區”和“專項基金”獎勵機制,對積極參與和支援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和搶救的先進集體與個人表彰獎勵,頒發獎狀、獎牌、獎金。積極創新文物保護與發展互動模式,為熱心文保事業的各界人士、協會理事、民間投資者、收藏者搭建文物藏品服務平臺,為政府博物館提供專業服務。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的文保工作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進一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準,開拓進取,為我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不遺餘力,不懈努力,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楊華山談及如上成就和即將開展的工作,毫不諱言,很多工作都是別人做的,言辭謙遜,“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

生長在高官家中的楊華山,從小受的教育是,正派做人,實在做事。青年時期,與勞苦大眾一起,感受普通老百姓的苦與樂。這些生活厚實的底色,也讓他的人生之路平穩而坦蕩。“正派,厚道”是朋友們送給他的評價。少數民族文物保護是他一生努力的重中之重。前路依舊漫漫,但他會繼續向前。少數民族文物保護猶如一次漫長的馬拉松長跑,他便是那堅持到底的跋涉者。因他身上,有少數民族兄弟的期許,亦有父輩的寄望。(《中華兒女》2011年15期 記者 王海珍 責任編輯 伍小保

 

 



   上一頁   1   2   3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