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偉、李振華: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多元和共用

  嘉賓: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 汪建偉
     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展覽會策展人 李振華
  時間:2007年3月28日
  簡介: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諸多藝術家、電影導演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汪建偉、李振華: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多元和共用

活動描述

  •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展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作為本次展覽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吸引了眾多中外藝術界知名人士的關注與參與。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為大家請到了兩位嘉賓,坐在我左邊的是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汪建偉先生。汪先生您好!

    2007-03-28 14:17:24

  • 汪建偉 :

    你好!

    2007-03-28 14:21:12

  • 中國網:

    坐在旁邊的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李振華先生。李先生您好!

    2007-03-28 14:21:30

  • 李振華:

    中國網的朋友,大家好!

    2007-03-28 14:21:44

  • 中國網: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也希望通過兩位嘉賓能讓我們所有的網友跟著兩位一起去探秘一下這次藝術盛會。首先我想問一下李先生,您能不能給大家首先介紹一下本屆畫廊博覽會的情況呢?

    2007-03-28 14:21:56

  • 李振華:

    其實畫廊博覽會的情況我能介紹的不太多,我只能介紹的就是“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其實在幾個月以前我跟王一海談到的時候,大家覺得跟以前他要做的博覽會的架構不太一樣。我在做這個策劃方案的時候也強調了這個項目的跨越媒體的特殊性質。邀請藝術家,還有電影導演,還有一些國際博物館的館長,藝術節的主席都要來到這裡,我們討論的是針對什麼樣的問題呢?這裡面有兩個隱性的問題,在當時有過一定的設置,因為這也是為什麼要叫它實驗室和論壇的原因了。

    2007-03-28 14:22:27

  • 李振華:

    一個是我們為什麼都要選擇在中國來討論當代藝術這個問題;另一個就是大家都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實際上能做什麼事情,這是我們在多年認識裏面一直在溝通的比較核心的問題,就是當代藝術的中國性。另外一個就是為什麼大家都那麼關注中國,我們在這兒到底幹什麼?所以這是這個實驗室和論壇的由來。

    2007-03-28 14:23:00

  • 李振華:

    在實際執行方面,在這個項目裏,其實我沒有把自己當成策展人,我只是一個規劃者,因為不存在我的策劃讓大家按照什麼方向去發展,我希望這個項目的發展是多重線索的,所以實際要談到很多問題,我覺得這還要具體化,因為可能每一個藝術家、每一個導演、每一個藝術界的負責人,或者博物館的負責人,他們都有他們切身的問題和中國的聯繫,所以這也是要做這個項目特別根本的原因。

    2007-03-28 14:23:49

  • 中國網:

    “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也是這一屆國際博覽會的亮點,以前的畫廊博覽會沒有這個內容吧?

    2007-03-28 14:24:20

  • 李振華:

    我覺得其實亮點這個問題我不太認同,其實博覽會希望做到一個國際化的標準,這樣做顯然可以達到國際化的標準。是不是亮點,亮點能給做畫廊博覽會帶來什麼呢?如果作為商業的亮點來説顯然在這個項目裏面不能給這個事情帶來商業上的事情或者商業上的回報,只能給這個博覽會帶來特殊的人群及以這個項目引發對商業或者非商業或者學術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在討論。我覺得至少它可能在某種意義上講引起一些爭議,創造一些話題。

    2007-03-28 14:24:36

  • 中國網:

    汪老師您作為一名藝術家,您是怎麼看綜合媒體藝術的呢?

    2007-03-28 14:25:21

  • 汪建偉 :

    其實我覺得綜合媒體跟中國的社會化發展特別有關係,不過這種關係是同步還是不同步,包括我們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藝術樣式上的轉變都跟這個有直接的關係。比如説在80年代的時候我覺得第一次聽見裝置藝術這個詞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詞,1985年我在上浙美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可以想像,從85年到現在的幾十年,我覺得中國的空間和對外部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2007-03-28 14:25:37

  • 汪建偉 :

    作為藝術家個人來講,他的技術手段和對藝術的實踐也是這樣的。我有時候開玩笑,實際上我們剛剛開始。舉個簡單例子,我問過一些歐洲的藝術家,比如説我是25歲、26歲去的學校,才開始知道裝置這個詞,當代藝術實際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開始了解“杜桑”背後的觀念,開始進行了解為什麼要做社會雕塑,逐漸才從美術史裏面然後跟當代社會的藝術家作品去開始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2007-03-28 14:28:59

  • 汪建偉 :

    我覺得實際上有一個很長的學習過程,大概有10年,在95年以後,我覺得很多藝術家開始回到自身的文化之中,因為當代藝術有很多語言,當時從西方傳到中國來,如果把這個語言和自己的文化經驗聯合起來,從那個時候開始,不同的藝術家開始發展不同的藝術,比如説我可能逐漸發展到多媒體,還有裝置藝術、觀念藝術,還有各種不同的藝術。

    2007-03-28 14:30:37

  • 汪建偉 :

    對於整個社會來講當代藝術逐漸在建立一種機制,這個機制我覺得分兩個方面來談:第一,機制必須具備的東西,藝術家在這個機制裏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説“798”這樣的區域,我記得在02年還是03年,這個地方還處於不怎麼合法的狀況,現在已經變成政府對外的窗口,這個在全世界來講是罕見的,這不到五年的時間,這就是機制。這個時候藝術家、公共空間、畫商、畫廊,包括所在的城市和公眾就形成了一種氛圍。

    2007-03-28 14:31:30

  • 汪建偉 :

    第二個機制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是不是只能有一種機制,包括博覽會的機制,包括藝術家跟公共空間,我覺得這是現在要建立起來的。在以前我們可以看到博覽會裏面跟綜合藝術和觀念藝術關係並不是太大,只是停留在畫廊的藝術家跟博物館跟收藏家之間的買賣關係。現在一個良性的經濟逐漸建立起來了,會有更多樣式的藝術進入到公共的平臺。

    2007-03-28 14:33:16

  • 中國網:

    李先生我們想問一下,這次論壇包括的內容主要由哪些,能不能向大傢具體介紹一下。

    2007-03-28 14:34:42

  • 李振華:

    主要設定6個大的方向,其中一個就是汪老師和國內的這些導演和建築師們參加的,叫獨立個體的獨特性,通過各種研究和討論,來向大家介紹不同個體在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化的進程裏面,不同發展的情況和經驗。

    2007-03-28 14:35:35

  • 李振華:

    還有另外五個主題,也都是分別由不同的專家來談。比如説我邀請麻省理工的專家,他就是來給我們介紹新媒體的存在與新,就是説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已存在的媒體藝術,更新的媒體是什麼?媒體藝術的可能性是什麼,因為他是一個資深的麻省理工出版的評委,也是一個新媒體的理論家,他可以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在這幾年提到的創意産業、新媒體這些方面,我們到底對這些了解多少,我也想對這件事情了解更多的。

    2007-03-28 14:36:51

  • 李振華:

    還有一些,比如説我們會談到資訊的過載,資訊的過載一種是出現在虛擬介質裏面的資訊問題,還有資訊的篩選。另外一個是存在於物理空間的資訊的問題,那麼多的資訊我們如何存儲,如何分割,如何去找到我們有用的資訊。

    2007-03-28 14:38:48

  • 李振華:

    在這方面我們邀請的是是Roger·Malina,也是麻省理工一份學報的主編,由他來談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的工作大量涉及到藝術、科學、技術幾個方面交融的工作,因為尤其又是他們在做媒體的工作,可能他能為我們劃清如何處理比如説網路存在介質、虛擬介質之間的資訊關係。

    2007-03-28 14:39:12

  • 李振華:

    還有一個主題,叫文化的分眾。我覺得這是針對國內的情況,剛才汪老師提到了機制問題,比如藝術家、畫廊、博物館、畫廊博覽會等一系列的,包括媒體,大家存在一種共同的機制的關係。這個文化的分眾我也想請歌華集團的世紀壇藝術館的副館長王昱冬先生來談,就是説處在新興的博物館行列裏面,作為博物館和辦私人空間的概念,就是它具有的責任是什麼,和他如何看待北京不同的空間,畫廊、博物館可能出現的資源分享的現實。

    2007-03-28 14:41:31

  • 中國網:

    這個話題聽起來都挺專業的,像我們普通的網友有沒有一些可以參與進去的方式呢?

    2007-03-28 14:44:02

  • 李振華: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希望把所有的演講都做現場直播,都在網路上進行播出。我覺得網友是否能參與,這個要看他們自己。就是説他們是否對這個感興趣。還有一個,什麼樣的人對不同問題會感興趣呢?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在一方面我們要限制現場的觀眾,一方面要拓展所有的可能性,就是讓更多的觀眾在物理條件下可以獲知這些資訊。

    2007-03-28 14:46:06

  • 中國網:

    汪老師作為這次演講的嘉賓會進行一些演講,在這兒能不能透露一下您這次帶來什麼樣的話題和內容了?

    2007-03-28 14:46:30

  • 汪建偉 :

    其實我們的話題有點延續上個星期我跟“尤倫斯”基金會做的一個討論,也是他們邀請我作為第一個發言人。我想了很長時間,我給他們的題目是“大腦設計”。其實這本書的來源是我在15年前讀的第一本書,作者叫“艾斯彼”,為什麼以這本書的名字來作為我的發言呢?第一,這本書改變了我對整個社會的看法;第二,這本書的名字,“大腦的設計”包含兩個意思:一,我們有一個什麼樣的基本系統,然後在這個基本系統情況下,我們能産生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2007-03-28 14:47:51

  • 汪建偉 :

    其實任何知識界,我們不是要談知識綜合,我們談綜合媒介,我們就繞開綜合知識。如果我們只談技術的話,我們永遠只是線性進步,而且這種線性進步最後導致人有一種瘋狂的去佔有所有新的東西,我想如果沒有知識綜合作為背景,那麼綜合的技術可能對我們是一個值得懷疑的東西。

    2007-03-28 14:48:25

  • 汪建偉 :

    我的問題是,“大腦設計”實際包含了這些,你的基礎設施是什麼?你的依據是什麼?你的基本的世界觀是什麼?這些逐漸的,可能也是跟我個人作為藝術的思維方式有關。我個人感覺你剛才那個問題,就是説網路的觀眾怎麼進入,我覺得真正有意思的是,任何一個新的媒體和新的事物的出現,不是替代前一個媒體,是豐富整個社會的多元化。

    2007-03-28 14:49:18

  • 汪建偉 :

    我説的多元化技術也可以提供這樣的場所,我覺得一個機制就是要建立更多的聲音,不是説你用這種聲音代替昨天的聲音,用昨天的聲音替代大前天的聲音,我覺得不存在這種線性的思維方式。就是説我們首先把這樣一個聲音建立起來,然後給公眾一個有可能去找到其他聲音的機會。

    2007-03-28 14:50:10

  • 汪建偉 :

    其實我們做這樣的工作也是這樣的意思,我覺得它可能會改變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傳統説新的教程藝術、觀念藝術一定會替代一些新的藝術,包括我今天會被問到,你是做觀念藝術的,跟架子藝術的關係是什麼?其實我覺得真正的觀念藝術就包括架子藝術,我從來都強調,我覺得它沒有一個替代的問題,這可能是我要講的一個主題。

    2007-03-28 14:55:35

  • 中國網:

    汪老師您剛才談到了觀念藝術,您也是國內著名的觀念藝術家,您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觀念藝術?

    2007-03-28 14:56:16

  • 汪建偉 :

    我給您舉個例子,有一次好象是洪晃做了一個節目,讓我去談行為藝術。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實際上我經常會在一些朋友非專業的圈子裏,在談到觀念和當代藝術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會問一些問題,然後他們突然説:“哦,明白了,就是行為藝術。”經常把當代藝術也好、觀念藝術也好,用行為藝術這個詞來代替。

    2007-03-28 14:57:31

  • 汪建偉 :

    實際上這個當代藝術從開始認識的時候,跟藝術之間發生了一個錯位,比如説行為藝術為什麼變成人所皆知的呢?我記得2001年一個藝術家有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實際上直接用新聞媒體這個平臺暴露出來的,爭議很大,然後很多人就明白了什麼是行為藝術,但是其他的觀念藝術,包括裝置藝術、概念藝術,都屬於當代藝術裏面不同的藝術形態,顯然始終沒有成為社會化話題,這樣社會化話題反過來就導致了行為藝術。

    2007-03-28 14:57:57

  • 汪建偉 :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講,其實我覺得可以從一個更簡單的角度上去探討什麼是觀念藝術,就是它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支援這種思維方式的思維技術,藝術家在這個領域裏展開,我覺得都是他的觀念,而且不要去界定他是用什麼媒介去實現的。比如説裝置藝術是用很物質化的東西,比如説概念藝術是用極少的東西,而且概念藝術裏面甚至還包括少數極限的東西。

    2007-03-28 14:58:21

  • 汪建偉 :

    我覺得這些東西到今天來講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我個人的感覺就是,為什麼以行為藝術這個東西反過來解釋觀念藝術,實際上行為藝術是當代藝術裏面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我們説,你是很時尚的,你穿的服裝,最後有一天誰也不去談你時裝的問題,原來時裝不叫時裝了,叫褲子叫鞋,實際上鞋子、褲子實際是它的一部分,這就是剛才我談,為什麼這次要把這樣一個論壇放到公共平臺上,我覺得有一個不同步的問題,現在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概念、資訊這個同步問題建立起來,不然我們的討論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障礙呢?

    2007-03-28 14:58:37

  • 汪建偉 :

    很多記者問我們,是不是藝術家和公眾永遠處於對立的狀態?但實際上是一個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我相信藝術家永遠不會以觀眾為敵人,觀眾也不會説他不認識的藝術家就為敵人,這裡面缺乏什麼呢?從一個公共平臺來看,一個看得見的平臺,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平臺,看不見的平臺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教育,咱們有沒有這方面的教育,比如説一個人上了大學以後,他有沒有博物館經驗,在博物館經驗裏面,他能夠了解到什麼樣的知識。

    2007-03-28 15:00:27

  • 汪建偉 :

    第二,我們的美術館是不是起到了對公眾對當代藝術的教育。第三就是媒介,如果這三個跟當代藝術有很大關係的東西沒有發揮作用的話,最後逼著觀眾和藝術家對立,這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機制非常重要。

    2007-03-28 15:00:52

  • 網友 歡樂無極樂未央::

    請問李老師,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有區別嗎?在展覽中起到怎麼樣的作用?怎麼樣才能成為策展人?

    2007-03-28 15:01:24

  • 中國網:

    可能我們的網友平時也會去看一些展覽,直接接觸展覽展品多一些,對幕後的策展人了解不是很多,李老師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2007-03-28 15:03:20

  • 李振華:

    其實我想他這個問題挺有趣的,因為他問的是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有區別嗎,顯然他對獨立策展人和策展人這兩個職位設定區分了的,我很想了解他怎麼認為策展人是什麼職業。

    2007-03-28 15:03:40

  • 李振華:

    這些問題其實我有過一篇文章,專門寫策展人應該幹什麼,策展人應該幹所有的事又不應該幹所有的事。策展人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技能集體的體現,策展人不同的機構裏面所體現的這種綜合性也不一樣,比如説博物館的策展人更強調它的執行,可能不太考慮它的創造,比如説創造的主題有可能是這個博物館的藝術總監提出來的,策展人是在這個藝術總監提出來的大的方向下面找到更小的分體,然後把這個分體再做掉。在獨立策展人這方面,我想獨立策展人就把創造首先提到第一位,就是説你要提的問題是什麼,你想要做的這個展覽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這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2007-03-28 15:05:17

  • 李振華:

    因為獨立策展人沒有人去限制你的創造力,而你要去實現這個創造力,你要發動所有可能的資源,比如説你的媒介資源、經濟資源、場所資源等等,來體現這個創造力。我想在我那個文章裏分析來分析去,我覺得策展人隨時是可以被轉換的,隨時可以被替代,因為他的特性真的不是那麼強。

    2007-03-28 15:06:31

  • 李振華:

    另外一個情況下,説一個項目的策展人我不同意,開始的時候寫了一個策劃案,後面我是一個規劃者,把大家聚到一起來分析一個問題,不存在要通過一個獨立策展人的角度的獨立創造力,我不承認這個,我承認的是這個群體的創造力,就是每一個人都儘量出一份力,這個創造力對我來説更有意思,所以是不是策展人或者獨立策展人不太重要。如果你要做這個方面的工作,可以去了解到那麼多不同的、有趣的方面的時候,我認為這個職業很有趣。

    2007-03-28 15:07:49

  • 中國網:

    如果有目的想成為一個策展人是不是就需要掌握多元化的知識?因為您剛才也説了,什麼都要做。

    2007-03-28 15:14:01

  • 李振華:

    對,什麼都要做,小到到美術館去拖地,大到面對很多媒體和公眾來闡釋自己創造的概念。

    2007-03-28 15:14:25

  • 網友 亞哲::

    很多藝術家做Video更多的是在自我表達,或者是將Video作為他的眼睛記錄他個人旅程當中看到的東西。但我感覺你的Video更像是在做一種科學研究,能不能談談您的藝術創作?

    2007-03-28 15:14:43

  • 汪建偉 :

    實際上那天義大利的作家“安柯”搞了一個很簡短的見面會,其實那天我們就想談那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談每個藝術家,包括作家、藝術家,就是説他自己的看法是什麼,這個特別重要。比較籠統來講你的設計觀是什麼,這樣的話就有一個什麼東西呢?比如説Video,它到底能夠是一個什麼樣的功能介入到藝術家和社會之間?對我來講它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你通過它做一隻你自己認為是這個世界的眼睛,但是不要忘了,你擁有的知識系統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跟公共經驗是一致的。還有一個可能,你可能不是擁有你個人,你就在一個知識的系統裏再去找一個進入社會的途徑。

    2007-03-28 15:15:27

  • 汪建偉 :

    第三步,就是能不能在這兩者之間共在的狀態下作為你的出發點,這就是説你個人的經驗和文本經驗,兩個之間可不可以建立起來互動的性質?這實際上是我感興趣的。那天我跟“艾科”談也是這個,其實我也受過他的影響,比如説他的《玫瑰之約》,他從題目到描述方式等等,對我來講他的歷史、小説,使用的各种經驗和知識完全沒有借鑒,包括形成的什麼東西不知道。我覺得實驗的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種多元的可能情況下。

    2007-03-28 15:16:36

  • 汪建偉 :

    首先是你自己擁有這樣一個出發點,對我來講他的問題問得特別好。第一,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有更多的使用機器的可能;第二,可以不聊一種,比如我這次參加論壇的一個作品叫《生活在別處》,我使用的就是把一個傳統的文本分析和一個田野調查,兩種方法放在一起,我給自己創造的叫做視覺調查,為什麼最後起了一個叫生活在別處,就是在我的生活過程中和我拍的對象我們是處在一個積極狀態,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在多久開始和結束。

    2007-03-28 15:17:56

  • 汪建偉 :

    就是説真正那個版本我記得印象特清楚,就是我跟的那個人回到以前那個農村,我中午在這個地方看的時候有個小孩騎了一個自行車在這個院子裏打轉,我突然感覺特別像我當時的一種狀況,我對有的東西是不信任的,但是你的結果和你工作的未來是在不信任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所以説這種狀態對Video來講就是一種綜合狀態,而且非常可貴,這是我自己的狀態。

    2007-03-28 15:18:12

  • 中國網:

    我覺得汪老師一直在強調多元化,多元的手段、多元的概念,您以前是浙江美術學院畢業的?

    2007-03-28 15:18:45

  • 汪建偉 :

    我實際上讀了兩年研究生,讀的油畫。

    2007-03-28 15:19:09

  • 中國網:

    現在已經關注到多元化、多媒體觀念藝術上來了,怎麼進行這樣一個轉變?

    2007-03-28 15:19:22

  • 汪建偉 :

    其實就是我們這代藝術家大多數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因為跟我們的社會教育有關。比如説現在國外的,大家可能知道的黃勇平、古文達、徐斌,就是大家能夠知道的這些藝術家,在這個年齡段的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就是造型訓練,我們那個時候除了造型訓練沒有其他的。第二,我們也是伴隨著社會的進程我們開始逐漸打開了我們的視野。

    2007-03-28 15:19:40

  • 汪建偉 :

    舉個例子,我好象是1991年去了香港,有一個朋友説你給我買一塊電子錶,我覺得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結果我第一天就碰到了巨大的難題,我去第一家店,琳瑯滿目,讓我無從選擇,任何渠道都讓你束手無策。再走第二家,第二家對你的選擇完全是災難,七天行程結束之後完全是倉惶的隨便買了一塊表就回來了,這給我很大的體會。我們實際上是生活在極度多元的物質平面上和知識文化平面上,就是説這一年喪失的最大的就是選擇權,你不能選擇你的未來,同時你不能選擇你的現在。

    2007-03-28 15:20:06

  • 汪建偉 :

    物質系統是決定你是不是選擇的,但是你沒有系統就不可能培養起你的選擇。第二就是你的未來,就是我在寫我的簡歷的時候,那個時代就是兩句話,為明天擔憂,害怕貧農,因為我們從插隊要上來的時候貧下中農要簽字,這就是我當時的兩大主題。反過來講,為什麼呢?85年截止到之前,我舉了個例子,我記得浙江美院的鄭勝天老師作為學者訪問,出國帶回來這個概念,這就是我第一次聽見什麼叫裝置。我覺得這個跟社會進程是有密切相關的。

    2007-03-28 15:21:09

  • 汪建偉 :

    因為我覺得我現在始終沒有停止這樣一種實踐,實踐就是説我要珍惜我的選擇。因為我在25年、26年前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但是現在我覺得我應該有這個權利,所以我就要有這樣一個對我自己,對藝術本身尊重的選擇權。

    2007-03-28 15:22:22

  • 汪建偉 :

    可能對其他的藝術家意義不一樣,對我來講後面的因素很重要,其次就是以人為本,因為你知道那個時候人讀書,凡是我們看見的東西都得造型,就是找這麼一個沒有時間性,只有空間性。我在讀托爾斯泰的復活,這兩個在歐洲是兩個完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藝術,但是對我們來講都是要知道的。

    2007-03-28 15:22:40

  • 汪建偉 :

    我為什麼要讀《復活》?是我插隊的時候有人借我一本,前後都少了幾十頁,所以我一定要找一本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的原版,結果買到了,讀完以後給我的感覺好象不對,因為我第一瓷都到的就是不完整的,當你讀到完整的時候你懷疑完整的東西。我舉這幾個例子,我個人認為支援我在不斷的去探討可能性的後面的東西,就是尊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且它不是固定的,不是説你解決了一下,這輩子就可以以此為生。

    2007-03-28 15:23:09

  • 中國網:

    尊重您的選擇權,所以您也希望把一個多元的藝術範圍展現給我們的觀眾,是不是這樣的?

    2007-03-28 15:23:30

  • 汪建偉 :

    當然,我只能用最簡單的辦法説我在不斷實驗的一個基本態度,當然這不光包括態度,比如説你還得要實驗,就像你獲得知識,多種知識對一個藝術家特別重要。當你只知道一種灌溉世界的方法的時候,這個世界對你來講就有一種可能性。當你逐漸的去閱讀到其他的領域,包括科學、包括人類學,他們對這個世界闡釋方式的時候,你會覺得我怎麼沒有這麼看,你再往前走一步,我為什麼説大腦設計,他完全用他的意識在談怎麼認識世界,這個其實是共通的,在創造學思維這個平臺上是沒有學科的。

    2007-03-28 15:23:58

  • 中國網:

    李老師一直都在説自己不是一個像我們定義的策展人,或者説只是一個活動的參與者,但是我們看到李老師真的是策劃了很多展覽和活動,而且是在國際上都非常有名和有份量的。您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

    2007-03-28 15:24:27

  • 李振華:

    延續汪老師剛才説的,對自我的認知,對多種知識的興趣。我覺得這是我做策展很重要的基礎。剛才汪老師提到他那一代人的問題,沒有選擇,我們這一代人好象選擇很多,也趕上了好的時間。在這麼多選擇的時候,我覺得恰恰你在對這些選擇做出自我判斷的時候,你首先就要進入到你的這個選擇之中,儘量去了解它。

    2007-03-28 15:24:59

  • 李振華:

    比如説從我開始做的工作裏面就一直是交叉的線索,一直不存在一個,比如説作為純粹藝術上的策展人概念,我策劃工作涉及到音樂、藝術、當代藝術,還有電影方面的組織,還有大型活動的安排等等等等,我覺得都是因為興趣,都是因為我要去認知,這就促成了我要去做特別具體工作的原動力。

    2007-03-28 15:25:21

  • 李振華:

    回到剛才説的作為策展人,我覺得好象這個職業我沒有從哪能學到什麼,或者説從誰那裏能學到什麼,完全是從實踐中來的,完全是從多重的興趣、多重的實踐、多重的經驗中獲得的,而且我也願意很不同的人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發現的障礙,每一個人好象都有它認知的方式,他們沒有辦法拓展多重認知的可能性,我覺得這是溝通的障礙。

    2007-03-28 15:25:45

  • 中國網:

    兩位都認為多元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李老師覺得在這方面還是有障礙的,咱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去解決或者説宣傳一下呢?

    2007-03-28 15:25:59

  • 汪建偉 :

    我覺得我們三個坐在這個地方就是幹這件事情。關於綜合藝術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還被封閉在藝術的系統裏面。今天我們實際上在談綜合化。我覺得這個實踐就是進步,從大的來講,我們在建立這種機制。從微觀上來講,我覺得將來這種界限非常非常的多,包括屏風等這樣的多媒體戲劇,其實我們只能暫時給它定位成這樣,將來一定會發展成什麼樣?就是説它只有傳播體,法國技術之間的限制。

    2007-03-28 15:26:12

  • 李振華:

    其實策展人要幹的東西有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把不同的藝術家以一個什麼樣的觀念産生一個關係,而且這種關係可以讓公眾感覺到的。我們不是説我們非要去強調,我覺得這是個大的趨勢,所以我比較喜歡這些詞都是中和,不確定的,實際上它不是屬於單純的砸爛一個東西、建立一個東西,這種革命性的東西實際上太簡單,真正在今天這個社會,知識之間、資訊之間、各种經驗之間是完全相互互補的,沒有A就不會就B,對我來講不存在A一定替代B,C一定替代B,我覺得一個真正有意思的世界是ABC共存,我個人感覺實際上是這樣的。

    2007-03-28 15:26:32

  • 李振華:

    用無間道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借的我們在做的工作,我們坐在這兒就代表了多元化的可能性也説明瞭多元化的可能性正在發生著。具體到什麼時候,多元化到什麼程度,我覺得這個世界存在並存的關係,既是多元的也是獨立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對我們提到的多元化也産生懷疑,就是説這種多元化難道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這個適用於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和個體經驗,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有的們覺得多元化對他來説是好的,我覺得在這個裏面,其實是如何找到自我。

    2007-03-28 15:27:02

  • 中國網:

    這次兩位的合作並不是第一次,在2003年的時候我看到汪老師的多媒體劇場作品《儀式》。

    2007-03-28 15:27:29

  • 李振華:

    我只是參與。

    2007-03-28 15:27:43

  • 中國網:

    我們開始也知道向大家介紹了汪老師是觀念藝術家,做儀式應該是導演的身份,是怎麼進行職業的轉換的呢?

    2007-03-28 15:27:52

  • 汪建偉 :

    其實對我來講就是從繪畫到觀念一樣。首先你就會去想,比如説我的第一個多媒體的戲劇叫《屏風》,是怎麼轉換,不是先想到問題,是想這個問題我解決不了,我記得特清楚我是學畫畫的,當時中國有一幅名畫叫《韓熙載夜宴圖》,那是過去的一個經典。當時故宮在曬這個畫,我們只能利用曬畫的機會看一看,它在一個玻璃匣子裏,好象一次曬一米,一個星期再拉伸一米,我整個把這個畫看完了。

    2007-03-28 15:28:05

  • 汪建偉 :

    在94年的時候有一本天津人美術的書,叫中國歷代繪畫,我突然發現他要介紹這個畫的歷史背景,結果是當時的皇帝李煜對北方來的韓信並不放心,我覺得不放心可能包括政治的、權利的很多種,當時他特別想知道韓信是幹什麼的。你可以想像,一千多年前,沒有網路,沒有錄影機、沒有照相機,也沒有錄音機,居然就派了一個畫畫的人,就是寫實功夫很好的人,實際是監視韓信的,就把監視韓信的結果呈報下來了。

    2007-03-28 15:29:55

  • 汪建偉 :

    在今天來看肯定是一個報告,説的比較準確一點是一個特務性質,但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就是,同樣一個目光,兩種態度,藝術是相容的。但是我覺得我想不出任何辦法來解決,同樣一個空間和同樣一種時間有兩種不同的內容。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一個戲劇節的主席來跟我談話,問我有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我説當然,我肯定有問題。我畫了一堆草圖,裝置、影像、繪畫,我説我比較置疑,他説我們來把它聯合實踐,這是很戲劇性的。

    2007-03-28 15:31:19

  • 汪建偉 :

    當時我記得我説過兩句話:第一,肯定這個東西不是為西方觀眾所生産的,同時也不是為某一種市場生産的;第二是不是戲劇不重要?是我的一種理解。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從零開始,我寫了6萬字,有30種不同的方法寫,寫完了以後就像搭柴火一樣,我就這樣的思路往前走,然後開始有Video,有聲音、燈光,還有在什麼地方,逐漸逐漸的就開始了往前走,而且所有的表演者全是在酒吧裏找,因為我找過很多表演,他們不知道這種形式,他們總認為是電影或者電視劇。

    2007-03-28 15:31:54

  • 汪建偉 :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東西就是一個進行時代,聲音、圖像、表演都跟我實際上是齊頭並進的發展。我記得印象特清楚的是首演的那天是7點、8點的時候,7點的時候往外一看有500人坐在現場都後怕,因為在3月以前我的所有工作人員我一個都不認識,就是一點一點去掌握,所以説導演這個身份是什麼,對我來講就是在扮演這樣一個過程的角色。

    2007-03-28 15:32:22

  • 汪建偉 :

    我覺得緊接著是2003年的《儀式》,就是屬於更往前走一步,我用不同經驗的人,第一次用的是沒有表演經驗,第二次用的是沒有視覺經驗,有兩個完全沒有上過美術學院,但是他們因為今天資訊技術的發展,使他們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創造藝術的經驗,就是説我用他們跟公眾産生關係。就是説導演實際上我到現在也不能確定我的工作叫不叫導演,就像我不能確定這個東西是不是戲劇一樣。實際上我感興趣的是,它在一個空間能夠通過一個小時展示了某一種東西,這個很重要。

    2007-03-28 15:32:53

  • 中國網:

    用不同手法來表達。

    2007-03-28 15:33:20

  • 網友 清澈::

    策展人和藝術家是不是有很多共通性呢?能不能具體談一談?

    2007-03-28 15:33:40

  • 李振華: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在05年或者説特別早之前就關心的。在05年真正付諸實踐,就是我自己開始做一些作品的創作。我覺得無論是做策展人還是做藝術家你都要考慮很多,比如説在策展人的角度你是把這件事情做好,而在藝術家的角度是如何把一個作品做好,所以在這個時候我發現那個界限好象不是那麼的清晰。

    2007-03-28 15:33:58

  • 李振華:

    在這種轉換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發生,就是你突然獲得了不同的經驗和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比如説在策展的時候你看待這個展覽就是一個展覽,你做的是一個展覽是一個整體,而在做藝術家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它既是一個展覽也是你參與作品的一個展覽,所以還是有所不同。我想説,這個角度和界限的問題,只有自己實踐的時候才會發現它有趣的狀態。

    2007-03-28 15:34:46

  • 汪建偉 :

    其實作為藝術家個人,我覺得很大的區別有兩類性質:一種是有強烈的觀念。他首先提出一種觀念,然後去找到跟他這個觀念在實驗方向比較接近的藝術家,然後他們共同來建立這樣的東西。還有另外一種策展人,他覺得他不需要去先建,他需要先選擇藝術家,讓藝術家把他們自己之間的關係共同建立起來。我覺得這兩種策展人我個人認為都有做的特別好的地方,也有做的特別差的地方,實際上我就覺得它不存在固定的姿態。對我來講印象深的,比如説第十屆文獻者參加的一個活動,他的整個策劃班子都是知識分子,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包括那一屆出的文本我覺得到現在都是整個顛覆的當代藝術。

    2007-03-28 15:35:16

  • 汪建偉 :

    我只給你舉個例子,他的策展理念用的經濟學家的一句話,他認為當代藝術是當今世界的通貨膨脹,這句詞非常有創意,而且這就變成了他那屆創造性的産生一個文獻的東西,把所有帶有戲劇效果的排斥掉。整個不叫畫冊,完全是一個各式各樣知識文本産生的,這就是我認為的首先有一個強烈的知識平臺。

    2007-03-28 15:35:51

  • 汪建偉 :

    第二種,像這次我去柏林參加的展覽,兩個策展人不斷的跟你溝通,我覺得他們的智慧是把你所有的資源榨幹了,但是最終呈現不出任何內容,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提出應該幹什麼,或者説我這次主題提出的是什麼,他就是不停的溝通,除了觀念的溝通,思維方式的溝通,就是對具體,甚至到空間,這個地方投影儀能不能架,怎麼架,我作為藝術家來講,把策展人大致分成這兩種,當然不是絕對的。今天我也感覺到,作為策展人和藝術家關係當中也是屬於比較靈活的。

    2007-03-28 15:36:49

  • 中國網:

    不是有一條非常清晰的界限。謝謝兩位的介紹,最後把話題回歸到論壇上。最後問一下兩位,因為這次參加論壇的人有國內的藝術家也有國外的專業人士,問問兩位希望通過這次活動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2007-03-28 15:37:30

  • 李振華:

    其實剛才已經説到了,有一個目的就是在中國討論當代藝術的問題。第二就是中國藝術的中國性。這是我一直藏在後面的目的吧。

    2007-03-28 15:37:55

  • 汪建偉 :

    其實我覺得藝術家在全世界扮演的身份,作為當代藝術來講是不是非得扮演一個中國的藝術家。我覺得我們從十幾年前,20年前出國,我們名稱的前綴在不斷縮小,剛開始叫中國前衛藝術家,最後變成前衛中國藝術家,現在變成中國藝術家。我覺得藝術家就是藝術家,我希望隨著這種討論我們在知識共用中,而且不是區域性的,我覺得區域性的特點是需要通過思維方式和藝術語言體現出來,就像現在我們從來不討論美國藝術大人,什麼德國人,我們認為哪個藝術家好,我們認可他的藝術和觀念。

    2007-03-28 15:38:15

  • 汪建偉 :

    為什麼我們老是會出現中國當代藝術,這在骨子裏面就是不平等,對於中國國內來講,我昨天剛看了一個報紙,抽象化沒有問題,抽象藝術只是當代藝術最初的起步。就是通過另外一整套思維方式來看立體,在後面才有觀念、概念,不同的東西。從我來講,對海外我希望能夠在一個藝術的平臺上關注一下藝術家的概念,而且不是關注中國的概念。第二,對於國內來講,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聲音,喜歡不喜歡是另外一回事。

    2007-03-28 15:40:26

  • 中國網:

    今天非常感謝兩位能夠作客中國訪談,希望各位網友能夠更多的關注一下這屆博覽會和論壇。謝謝二位。

    2007-03-28 15:41:31

  • 李振華:

    謝謝大家!

    2007-03-28 15:41:54

  • 汪建偉 :

    謝謝!

    2007-03-28 15:42:26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70328.rm

圖片大圖:

  • 兩位嘉賓做客中國網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策展人李振華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汪建偉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策展人李振華先生和參與其中的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汪建偉先生與網友聊天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汪建偉簽名留念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策展人李振華簽名留念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策展人李振華介紹本次展覽會情況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國內著名觀念藝術家汪建偉介紹當代藝術逐漸建立的兩種機制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中國的空間和對外部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

  • 策展人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技能集體的體現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一直致力於關注當代藝術中的文化變遷現象。2007第四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將於5月2日至6日于北京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展覽廳舉辦,其中,在5月3日至6日,執行委員會特邀李振華先生策劃的特別活動“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暨論壇”將在二層展廳西側的多功能廳舉辦。多位藝術家、電影導演、藝術館和博物館館長、學者等藝術界的知名人士將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