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用愛消除文化隔閡

  嘉賓:著名文化學者、作家 余秋雨
  時間:2006年9月5日
  簡介: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用愛消除文化隔閡

活動描述

  •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

    前幾天,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2006-09-05 16:01:51

  • 中國網:

    您好!

    2006-09-05 16:02:45

  • 余秋雨:

    你好!

    2006-09-05 16:03:01

  • 中國網:

    我們知道,今年以來,您在利用鳳凰衛視這一平臺,幫助海內外的觀眾重新認識中華文化,請問這個“重新”,是不是指過去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不足,還是認識上有差異?

    2006-09-05 16:03:30

  • 余秋雨:

    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當中,生活在中間並不證明我們已經認識它。比如我們每個人都在吃飯、呼吸,其實我們不一定了解我們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是一樣的道理。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也不會很明確的知道北京的歷史、北京的建築風格,北京現在遇到的麻煩,都不見得會了解。

    2006-09-05 16:04:21

  • 余秋雨:

    儘管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中,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和本質、走向,要有一個不斷的經歷認識的過程,特別是現在面臨著新世紀的社會轉型,前幾個世紀的認識一定和我們今天的認識不一樣,我們有新的認識。我相信這樣一個優秀的文明,每個朝代都在重新的認識,我們現在一定要明白我們要重新認識。不要認為祖輩認識的結果拿過來認為是我們認識的文化的結果,一定要明白。

    2006-09-05 16:07:58

  • 余秋雨:

    我們對我們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一定要重新的認識,我們的文化也一樣。所以我在那次演講中提出來了一個詞“自覺”。我們在中華文化中也不見得獲得了對中華文化的自覺。魯迅先生曾經講過“中國的文學早就存在,但是到了漢代才獲得了中國文學的自覺”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自覺不容易,我們現在要獲得新時代的文化的自覺。

    2006-09-05 16:08:13

  • 余秋雨:

    我今年在鳳凰衛視的《秋雨時分》的欄目中,努力把我的重新認識教給海內外的觀眾,引起大家的討論和思考,讓更多的人演講、發言,我們集體構成一個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

    2006-09-05 16:09:23

  • 中國網:

    謝謝余老師。我們知道,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文化體制上的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困惑也有欣喜,你對這方面如何理解?體制因素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主要障礙嗎?

    2006-09-05 16:09:51

  • 余秋雨:

    文化體制改革,比較麻煩的是對於文化流行的方式留下了很多的機構、很多的劇團,怎麼辦?這是一個大問題。在這個體制改革之外,其實有一批新的文化創造的群體,它是原來體制之外的,改革不改革和他們無關,他們就出來了,就存在了。所以文化體制改革一方面要解決已經有的院團機構的生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為新的文化創造者開闢空間,把空間開闢出來之後就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化,他們有可能成為重點。

    2006-09-05 16:11:33

  • 余秋雨:

    我們設想一下,就像一個工人俱樂部,裏面的劇場不斷的改變,其實最精彩的演出很可能就在劇場的外面,在劇場的廣場上安排很大的空間讓人們娛樂、遊戲。所以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我對這個“改革”到底改成什麼樣興趣不大,我興趣大的是讓這個“改革”留出巨大的空間,給二十一世紀的創新文化一個基礎。

    2006-09-05 16:12:06

  • 余秋雨:

    創新文化不可能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改革出來的,好多文化成果從來不是改體制中出來的。很多的文化都是自發的存在,個體性的存在,我們的體制不要限制它、不要剝奪它、不要寬泛它,這才是體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我們不要老是在原來的體制上怎樣讓它有出路,把一個劇團分為三個劇團,這種體制改來改去,可能有,但是不重要。

    2006-09-05 16:13:07

  • 中國網:

    您剛才説文化發展需要一種比較自由的環境,您覺得體制是文化發展的阻礙嗎?

    2006-09-05 16:13:29

  • 余秋雨:

    不,我覺得優秀的體制會容納自主創新的空間,不優秀的體制會排除自主創新的空間,體制也有優秀和不優秀。所以我們現在要求的體制不要在原來的鍋裏面折騰,我們要多容納鍋外的東西。有人想,原來的文化體制是一個鍋,這個鍋煮焦了,我們用勺子炒一炒。或者是鍋裏的水少了再放點水,這也是改革。

    2006-09-05 16:13:51

  • 余秋雨:

    創新的思維是要在鍋外有很多的天地,現在新的體制就是這樣,不能完全在鍋裏,要在鍋外也有思維。這一點我希望從事文體改革工作的朋友要這樣想這個問題,你們不要把中國文化的未來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原先體制、機構裏面的事情。

    2006-09-05 16:14:03

  • 余秋雨:

    我舉一個小例子,大家知道中國各個城市都出現了以洛夫特為代表的創意的産業,可能是一個大工廠,大工廠的舊廠房,一些現代的年輕的藝術家進來了,他們在裏面創意,做出很多的事情。無論從人員、體制、房子、地産,都和原來的文藝體制毫無關係,但是它有可能成為中國現代創新文化的一個前沿陣地。它的生命力、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可能超過原來的。這就是文體改革。

    2006-09-05 16:14:28

  • 余秋雨:

    我這次參加中央臺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我們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的原生態的歌手,他們都不是歌手,也沒有編制。回去之後也不進入任何一個團,他們和文藝團體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是當他們的歌聲出現的時候,全國的觀眾都認可了他們,給他們掌聲。

    2006-09-05 16:15:01

  • 余秋雨: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原來的體制中演唱有很多的觀眾,但是新時代的文化是在這個體制之外,會冒出很多新的人、新的唱法、新的群體、新的藝術,我們期待的是這樣的文化空間和文化景象。

    2006-09-05 16:15:28

  • 中國網:

    羅素説:“中國的主要問題是文化問題,如果文化問題能解決,我能接受他們的任何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今天的中國,“文化問題”還是問題的焦點嗎?

    2006-09-05 16:15:42

  • 余秋雨:

    文化問題確實很重要,羅素所説的文化是大概念,不是我們今天説的寫詩、唱歌,他的文化按照我的説法是精神價值,如果精神價值能夠解決,維護住中國優秀的精神價值,能夠很好的有精神價值面對世界的話,你的任何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都可以解釋。

    2006-09-05 16:16:00

  • 余秋雨:

    如果你能達到這個目標的話都無所謂。這一點還是中國的根本的問題,幸好中國很多的朋友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很多做經濟工作的企業家現在都考慮文化了。

    2006-09-05 16:16:30

  • 余秋雨:

    很多的市長也都在想這個城市怎樣能夠成為文化市,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我覺得他們的考慮可能和羅素考慮的文化不一樣,他們可能很具體的有一些用某一種裝扮型的,總的説來,他們已經思考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了。這一點是符合羅素所説的基本原則,也是現在我對中國的發展的一種希望。在文化上有沒有可能再定一點明確的目標,用文化引領其他不良的現象。

    2006-09-05 16:16:55

  • 中國網:

    您以前説過文化要擔當道義的,請説説您的理解?

    2006-09-05 16:17:28

  • 余秋雨:

    文化道義有兩個部分,有的文化不能稱為道義,有的是裝飾性的,有一些文化是了解一些知識,可能了解一點審美知識,這和道義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它的核心,整體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精神價值。文化要提醒企業家、提醒各個領域的人,也提醒各個官員,你們忙忙碌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安全,這些幸福和安全都是文化概念,這就是道義。

    2006-09-05 16:17:47

  • 余秋雨:

    為了你的幸福、也為了別人的幸福,一定不能拋開別人的幸福,一定要建立基本的人道原則,一定要救護弱勢群體,一定要保護環境,終結關切的很多概念都是文化問題。

    2006-09-05 16:18:31

  • 余秋雨:

    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其實未必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按照經濟規則來做,不見得落實群體,也不見得關注環境的文化,只有文化引導。為什麼政治人們會關心到這些問題,因為人類的問題樹立在他們面前,所以文化是大道理。我們現在談論文化的人往往是放棄了文化的道義層面,加了很多的是裝飾性的吟詩作文。

    2006-09-05 16:18:52

  • 余秋雨:

    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其實未必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按照經濟規則來做,不見得落實群體,也不見得關注環境的文化,只有文化引導。為什麼人們會關心到這些問題,因為人類的問題樹立在他們面前,所以文化是大道理。我們現在談論文化的人往往是放棄了文化的道義層面,加了很多的是裝飾性的吟詩作文。這樣的話缺少了一種道義感,當文化缺少了道義感的時候,我想它一定能夠成為一種愛因斯坦所説的問題了,文化是一種力量,但這種力量很可能會成為正面的,也很可能成為負面的,我們不希望成為負面的,所以不斷的講道義。

    2006-09-05 16:25:25

  • 余秋雨:

    我現在還是看到生活中有一些慈善的行為,感人的故事,我都很感動,我覺得這是文化人應該做的事情。文化不僅要關心多少年前歷史發生的戰爭,而完全不關注自己書房窗外有多少弱勢群體需要你的幫助。

    2006-09-05 16:25:40

  • 余秋雨:

    我覺得中國的文化離開道義的時間太久了,好象文化從來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其實窗外事正是文化人比較關注的內容,這是一個實現道義的大堤。如果文化不關注道義,文化失傳之後就有可能成為人類生活中的負面的情況。

    2006-09-05 16:25:58

  • 中國網:

    那您個人是怎樣擔當文化道義的?

    2006-09-05 16:26:09

  • 余秋雨:

    我個人的觀點是讓我的讀者和觀眾,通過我的努力使文化自覺,我年紀不小的時候還到伊拉克、巴基斯坦等這樣最恐怖的地方走,這是一個道義。第二個道義是在社會上你不斷的要講,在我們的文化中,現在最缺的什麼?最缺的是善良的精神,愛的精神,要不斷的呼喚。儘管人家覺得你的呼喚沒有什麼意義,現在大家都想自己的孩子考第一,我還是要不斷的呼喚,善比惡更重要,最根本的界限還是善惡,我們呼喚的是善良和關愛。

    2006-09-05 16:26:23

  • 余秋雨:

    第三,只要看到生活中有不好的事情,你努力的要説話,不能躲在背後,所以前不久我看到深圳有一個已經過世的演員叫叢飛,他用自己的努力救助了很多人,他救助了一個流浪者,使這個流浪者成為一個作家、雜誌的主編。這樣的事情我非常的感動。

    2006-09-05 16:27:00

  • 余秋雨:

    前不久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個學生用自己的家教、用自己的努力的資金幫助自己家鄉考上了大學卻沒有錢讀書的人,她成立了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促動了其他農村來的北大的學生,他們也紛紛加入了這個善良的舉動,這個事情都使我感動。看上去你沒有談唐詩宋詩,我覺得這是文化的核心部位,如果缺少這個精神,就完全不夠了。所以這方面我不斷的呼喚。

    2006-09-05 16:27:23

  • 余秋雨:

    我在媒體上看到,有一個女孩子在街上走的時候,看到另外一個女孩暈倒在街上,她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把這個素昧平生的女孩救活了,居然有文化人説這個女孩是不是當街賣秀,這個我很氣憤,明明是非常好的事情,怎麼在這些人的嘴裏變成壞事了呢?她要救一個人,首先是要把這個生命救過來,怎麼會作秀,一些中國文化人的腦子完全搞壞了。

    2006-09-05 16:27:38

  • 余秋雨:

    作秀成了一個最壞的詞,比見死不救還要壞,中國很多年輕的網民,或者是有一些年老的打造文化虛假形象的人經常做這樣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年輕人搞糊塗了,很多很佩服那個女孩子的人也在懷疑,她是不是真的作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要站出來,我們知道這樣的事以後要為善良的事情呼喚,要為善良投石塊和污泥的不好的潮流做教育。這是我在文化道義方面做的幾件事情。

    2006-09-05 16:28:05

  • 中國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包括了文化的復興,在你看來什麼是文化的復興,是要重塑我們的文化嗎?

    2006-09-05 16:28:25

  • 余秋雨:

    文化復興是中國人非常美好的願望,而且這個美好的願望,我覺得有可能實現。因為中華文化曾經在過去一些年代裏真的很輝煌。我們中華民族,憑這幾點就可以説明,在遙遠的2500年之前,在世界所謂的復興時代,中國優秀的智者沒有缺席,當希臘的哲學家、當印度的釋迦摩尼、當波斯的一些哲人都在思考的時候,中國的現行者也在思考,當世界上進入了輝煌的帝國時代的時候,和羅馬帝國並列的是中國的秦漢帝國,我們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2006-09-05 16:28:40

  • 余秋雨:

    當羅馬帝國和其他的文明衰落之後我們還活著,在他們之後還出現唐代這樣文明的時代。中華文明確實有一段時間輝煌,後來有一段衰落,特別是後來走向保守之後文化衰落了,思維就保守了,思維保守以後,國門就封閉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也衰落,結果就受到列強的欺負。我們就走向了激進主義,要改變中國的狀態,在文化上接觸也不多,因為當時兵荒馬亂。

    2006-09-05 16:29:14

  • 余秋雨:

    現在中國又進入到文化大發展時期,如果文化不復興,光是經濟復興的話,就一個腿長一個腿短,從這個意義上,經濟要發展,文化必須跟上去,我們的經濟已經復蘇了,接下來就是文化的復興了,加在一起,文化復興和經濟復興和其他的政治文明,就引起了文化的復興。雖然很艱難,但是是可以期盼的,我對中華文明的前途抱很樂觀的態度。

    2006-09-05 16:35:40

  • 余秋雨:

    我在20年前就和朋友爭論,他們説要到外國去,中國沒有希望了,中國文明沒有希望了。我當時就很樂觀,按照我的年齡,當時在上海我的英文很好,出去的條件也很好。有人問我,你的條件這麼好為什麼還留在國內。

    2006-09-05 16:35:56

  • 余秋雨:

    我説“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地方人數最多,承受了幾百年的貧困和屈辱,現在有可能走向富裕和強大,這個地方再遠也要敢過去看看,哪怕在非洲和南美洲,承受了無數的屈辱和災難,現在有可能強大,我要看看。何況這個地方發生在我的祖國,我怎麼舍得離開”,這句話可見是我對中華文明的復興抱有希望。那個時候希望沒有這麼大,現在就更樂觀了。現在大量的經濟數字説明我當年的想法是對的。大家覺得經濟很快,文化復蘇的時候我對中國抱有很大的希望。

    2006-09-05 16:36:13

  • 中國網:

    文化復興是不是重塑中國文化了?

    2006-09-05 16:37:18

  • 余秋雨:

    帶有重塑的意義,但是重塑的原料和中華文化有重塑的部分。不是整個框架拿來變成今天的文化,這有問題。因為2500年前的我們優秀的智者,他們講的再好也沒有和別的文明産生對話,我們現在21世紀中華文化主要的促進是必須時時刻刻和別的文明産生對話,這樣的話拿他們的語匯系統完成新時期的文明對話很難。

    2006-09-05 16:37:38

  • 余秋雨:

    我不完全指翻譯的問題,因為思路和構架都不太一樣,人家沒有對話的可能,我們也沒有對話的可能。如果要在全球時代一個偉大文明的現代的成員要建立一種新的構架。

    2006-09-05 16:38:05

  • 中國網:

    我們談了半天的文化,現在有人説文化的定義已經有一百多種了,余先生的説法是哪一種?

    2006-09-05 16:38:19

  • 余秋雨:

    我覺得現在已經不止100多種了,我當時的統計是189種,是很多年以前了。189種不是任何人都能定義的,這些定義都是世界上很多聰明的人認為是站得住的定義,可見,了不起!有英國的學者泰勒開始給文化定義之後,形成的時間比較長,一百多年的浪潮。

    2006-09-05 16:38:34

  • 余秋雨:

    如果這個定義太長,有可能造成思想混亂,用最簡單的話説,我心中的文化,一般意義上講是指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這是我從學術上講的思想的問題,至於對文化的整體概念,我講的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

    2006-09-05 16:38:53

  • 網友:湖 :

    請問您認為中國歷史上對外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是哪個時期,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百餘年進程中,中國的文化在哪些方面有改進?

    2006-09-05 16:39:11

  • 余秋雨:

    毫不猶豫的是唐代。以前是印度的佛教傳入也不錯,但是這個交流還是不能單向,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就非常的繁華了,我們可以舉大量的例子,我在《文化苦旅》曾經講過,有些唐代的詩人居然是波斯人,走絲綢之路跟祖先來到了唐代之後,成為了詩人。還有唐代科舉考試可以允許外國人考,就可以在中國做官,中外文化交流沒有障礙,中國的文化館長當年也不是中國人,經過科舉考試就可以。

    2006-09-05 16:40:00

  • 余秋雨:

    在絲綢之路上活躍著很多的中亞的人,甚至活躍著很多歐洲人,很多中國人也慢慢的朝那兒走過去,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文化交流,有的是唐詩的文化交流,有的是物質文化,比如説絲綢、陶瓷,這都是文化。我認認真真看過絲綢之路在國外的地方,伊朗有一個叫伊斯法罕爭議很大,是不是核工廠所在地。我到那兒去看的時候,是古代的時候絲綢之路,中國很多商人到那兒就回來了,賣給阿拉伯人。這個交流很好。特別是和日本的交流。

    2006-09-05 16:40:20

  • 余秋雨:

    去年下半年我到東京參加聯合國的2005年的世界聞名論壇,我去的時候看到他們展出的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錢塘時候的一個碑,唐朝的皇帝還給他寫墓碑,當時是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對外國友人的來到,特別是唐代很好的學文化,成為中國朝廷都非常重視的事情。帶到日本之後,對日本的文化産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是歷史學家都知道的。

    2006-09-05 16:41:01

  • 余秋雨:

    當時有幾個東西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是魯迅講過的,“氣魄很大,拿來主義”,當時不是很嚴格的分,你是哪兒的人,我是哪兒的人,大家交朋友,大家在文化上交流,在物質上交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另外,把我們的首都長安當做一個其他文明並存共樂的樂土,需要一個中心,除了剛才講的寬大的心態之外,還需要一個交流中心。當時的長安毫無疑問是一個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至少是東亞文化的交流中心。

    2006-09-05 16:41:19

  • 余秋雨:

    另外,還需要有一些代表人物,這些代表人物我們都知道,有很多的比如波斯人,日本人,而且這些人和中國當時很多的代表人物結成非常密切的關係,比如李白寫了一個《悼昭衡》,聽説他在一次航海中船翻了,死了,其實沒有死。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以人為本,是以文化産品為本,這是不夠的,一定要以人為本,而且一定要有魅力的,有影響力的個人為本,印度人英文比較好,所以翻譯過去,必須很靈活,這個人或者這批人,那麼的有魅力,那麼的能夠引起文化的共同接收。

    2006-09-05 16:41:40

  • 余秋雨:

    這樣的人我們可能在今後需要培養,過去也曾經有過,比如我剛才講到的,像李白和昭衡的關係,後來在歐洲出現利瑪竇這樣的人,徐光啟這樣的人,再到後來比如我們近代也出現了胡適之、林語堂,他們能用英文寫一些優秀的著作為外國人寫作,同時他們就非常深的中華文明,他們告訴外國人,中國是什麼。

    2006-09-05 16:42:28

  • 余秋雨:

    但是這些人有他們的學生,有他們的崇拜者,有他們的讀者,由於這些人的存在,所以中華文化有了人和紐帶。當然、胡適之、林語堂先生遇到了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的文化活動沒有很好的做下去。在新的時期,人和紐帶式的人物非常的重要。

    2006-09-05 16:43:01

  • 余秋雨:

    第二個問題,中國文化在百餘年當中有一些改進,但是步子不是很大,所以我們現在的任務很重,一個是我們在改進的過程中,認識了我們自己的某一種弱點,也了解了歐洲文明的長處,這是一大改進。因為我們原來保守的時候,把外國文明都當做蠻夷,把中國的文化看得至高無上。以後這個文化就慢慢明白了,但是有一點偏激,有一部分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點過分,這是可以理解的。

    2006-09-05 16:43:14

  • 余秋雨:

    我們也不要對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犯的過分的某一些毛病過分的批判,他們已經過分了,我們再過分就不合適了。他們面對當時的情況做過分的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生活在現在,不批判我們我們也過來了,因為知道當時他的原因何在,中國當時實在太弱了,晚清政府勢態太腐敗了。

    2006-09-05 16:44:02

  • 余秋雨:

    他們要衝破這些有權有勢的勢力的時候,不能把自己的聲音過於的響亮,不能把自己的觀點提的太尖銳,因為他們的對手太強大了,他們認為國家已經不行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2006-09-05 16:44:19

  • 余秋雨:

    終於我們慢慢的明白了,我們要用平靜的方式面對我們的傳統和西方傳統,這是近代以來帶來的某種思維的平衡化。第二個貢獻我覺得我們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歌曲大獎賽的點評當中,我有一個非常深的觀點,比如説我覺得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一點上貢獻很大。

    2006-09-05 16:44:36

  • 余秋雨:

    19世紀一開始發現,20世紀初兵荒馬亂的中國憑著甲骨文考古出了商代,所以這個時候對中國的歷史的起點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是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的一大貢獻。對西方世界有了比較明細的認識,對中國的古代史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我們要給他一個很好的定位。

    2006-09-05 16:45:14

  • 中國網:

    謝謝余老師的解釋。這位網友提到了對外傳播文化方面的問題,我們在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時候在技巧和方式上要做哪些改變?需要採取國際化的包裝手法嗎?

    2006-09-05 16:45:37

  • 余秋雨:

    我們確實需要最好的手段,在開始的時候應該借助於國外具備的傳播成熟的力量,國外的很多傳播方式和傳播力量,他們其實多數是商業行為,他們不見得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不要完全看成是和我們對立的東西,他們完全可以是傳播中華文明的工具,他們更有效。他們知道傳播對像是誰,他們知道用什麼方法運作,一定要尋找到他們的力量。我們以為外國人看到我們的書、我們拍的電視劇、電影,我們的演出以為外國人自然會喜歡,其實不是的。我們一定要尋找他們的力量,這也是文化傳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2006-09-05 16:48:13

  • 余秋雨:

    如果一個國外的藝術家到中國的縣演出的話,離開他們的演出公司,我們也是兩眼一抹黑,中國人不要這麼幻想,我們的劇種到了國外,不經過人家的包裝就很轟動。其實不是的,上一次一位中國人到我們這兒説,我們發現,我們這兒出去的很多自認為很好的演出,按照他們的操作方法,看的都是中國人,有時候某個省地方的劇種看的就是他們省的人,回來説的時候才説在紐約引起轟動。

    2006-09-05 16:48:37

  • 余秋雨:

    我們一定要用他們的手段、他們的網路完成我們的事情。這是我們的原則。所以這次我們在論壇的時候,都明確了這個事情。在方法上不要一廂情願,不要自己包辦到底,這是一個技巧上的問題。

    2006-09-05 16:49:00

  • 余秋雨:

    第二點我必須要説明的,我們現在在文化交流上遇到的問題,我覺得首先不是技術問題,是觀念問題,技術問題遲早要解決,有外國人,還有很多的留學生回來,今後總會解決。但是觀念方面有很多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交流之道而不是交流之術。中國古代有道和術的區分,要在道上動腦筋,不要在術上動腦筋。

    2006-09-05 16:49:17

  • 中國網:

    您覺得現在影響我們對外傳播的因素是什麼?

    2006-09-05 16:49:35

  • 余秋雨:

    我們往往是單向輸出,我們不太理解交流這個概念,我們過去叫宣傳,帶有一種我把我完整的東西灌輸給你,你接不接受與我無關,其實人家未必接受。如果你接受的話帶有某一種強制性,這一點帶有國內的宣傳的毛病,這裡聯繫到我所説的道的問題,理念的問題。一個是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文化如果要被國外所充分的了解和愛好的話,我們首先要尋找到文化當中具有人類共同價值的部分。

    2006-09-05 16:49:56

  • 余秋雨:

    必須記住,人類一定有很多共同的價值,我們所説的以人性、人道為基礎的基本原則,我們過去叫世界大道,或者天下公理,孟子説的“人和禽獸的區別所在”,或者是康得説的“人類的第一命運”,最根本的原則,我們首先要找到這些。然後我們才可能和交流的接受者産生一個心靈溝通的平臺,我們首先不能從民族主義的立場,應該從人類的立場看待這個問題。

    2006-09-05 16:50:20

  • 余秋雨:

    第二個觀念,差異已經存在了,我們軍事差異、政治差異,在文化差異上一定要抱喜歡的態度,而不是抱擔憂的態度,對於文化差異我們一定要高興。我們看到差異很突破,我們一定超越差異,這是不對的。差異讓它存在,而且證明差異是美好的。南非的主教徒督講過,讓我們為差異而快樂。這就是一個好的見解。如果沒有差異,我們把我們的東西灌輸給他,希望讓他跟我一樣,這個世界就太難看了。

    2006-09-05 16:52:16

  • 余秋雨:

    千萬不要我們一廂情願,應該知道世界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的文化美麗,他們的文化也美麗,我們的美麗和他們的美麗加在一起,才能組成人類文化的徑體。不要把我們的強加給他們,對我們不公平,對他們也不公平,而且是無效的。

    2006-09-05 16:55:06

  • 余秋雨:

    第三個觀念,我們經常覺得人家不接受我們的概念,翻譯起來都很困難,翻譯出去了,人家覺得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東西,你們有什麼特殊性沒有,這個太奇怪了,所以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覺得很美的句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來,我們中國人覺得很高興,外國人覺得這是很普通的問題。這是我們的概念性的東西。有沒有可能不要玩古典的概念,不要玩兒現代的概念,更多的從感性出發,這是我們文化交流上的理念,能不能接受的是感性,而不是概念。

    2006-09-05 16:55:21

  • 余秋雨:

    我記得有一天德國的大師歌德匆匆忙忙叫自己的秘書:“艾科滿,我發現一個奇跡,我讀到中國人的小説,我發現中國人的心理狀態,他們的感情和我們一樣。”歌德在這個之前已經看過好多中國的很多書了,當時的傳教士翻譯的,當時都是概念,不是感性的。當他讀了小説之後,發現中國人的想像力和他們一樣,他覺得很驚訝。後來我們知道,是中國的一本三流小説,叫《風月好逑傳》,他覺得文學有可能走上世界聞名。

    2006-09-05 16:56:06

  • 余秋雨:

    所以我覺得感性在這個提法上非常重要,中國的文化交流上,不管是教授還是學者,還是官員太喜歡概念,太喜歡成語,太喜歡形容詞,太喜歡古典的概念和現代的概念,這是我們傳播低效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能不能抓住很多感性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2006-09-05 16:56:40

  • 余秋雨:

    前不久我在電視臺看到加拿大有一批華裔的學者,他們把日本人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這件事寫上了加拿大的教科書,這是一件重大的好事,恢復歷史正面很好。但是這些華人在談自己感受的時候説了兩個原則,他們説,我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不要用華人的立場,不然使世界各國的讀者看的時候,覺得是不是兩個民族的人各自講各自的話,所以他們的主題是按照人類的普遍原則。

    2006-09-05 16:57:22

  • 余秋雨:

    我們要明白殘暴是什麼?按照這樣的原則,大家的眼睛都一亮。中國的傳播原來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大數字,多少萬人,這些數字是真實的。但是對於新一代的西方人來説,在屠殺當中死了幾十萬人是沒有太大影響的印象,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中,死幾十萬人是正常的,有一些部隊殺幾十萬人也是正常的。

    2006-09-05 16:58:06

  • 余秋雨:

    當他們這一次寫了這次的內容之外,還寫了一個9歲的小女孩的回憶,這是很震撼的。想到了自己的9歲,想到了自己9歲的女兒,他在全家殺光了之後的經歷,所以他説是感性中國,而不是數字和形容詞,更不是概念。這是我們在對外交流上遇到比較大的問題。

    2006-09-05 16:58:39

  • 余秋雨:

    這三方面的理念,使我強烈的感覺到我們需要改變過來了,這對方法也很重要。

    2006-09-05 16:58:51

  • 網友:比爾蓋茨 :

    你對社會上近期興起的國學熱是怎麼樣的,有人穿漢服,有人辦全日制的國學私塾,您覺得怎樣讓年輕人在外面的衝擊下更多的學習中國的傳統?

    2006-09-05 16:59:55

  • 余秋雨:

    我對傳統文化表示巨大熱情的學人表示尊重,但是我的選擇不一樣,我對中華文化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我要按照現代的理性重新的思考我們的傳統文化,從裏面尋找到最有生命力的部位,讓世界認知,讓我們的後代認知。有生命的部位可以不要太多,真理是簡單的,優秀的東西總是人們願意接受的。

    2006-09-05 17:00:57

  • 余秋雨: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事情,整個“秋雨時分”也想做這樣的人,告訴中華文明優秀的地方在哪,我們要思考和分析,而且這個分析做出來要和其他的對比分析。在比較過程中,也能發現我們永恒的毛病在哪,這樣的話就成為我們思考的時代。

    2006-09-05 17:01:19

  • 余秋雨:

    我不知道這個熱、那個熱,具體的情況我不太了解。對傳統文化熱起來總是好事,過去對中華文化大家都是以批判為主,實用為主。可批判的太多,可是不實用。中華文化牽扯到中國文明的根本,有人表示熱情是很好的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一點,有可能過分。我們很多過分的做法是第一給參與者帶來作為現代社會人的某種不方便。

    2006-09-05 17:01:33

  • 余秋雨:

    年輕的人讀了很多的東西之後,如果他的時間有限,對於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的東西都比較陌生,以後找工作怎麼辦。我聽到一些朋友説,怪我這個人太庸俗。我必須要想到學生以後找什麼工作,教出來的人是不是有做老師的資格,他的表述的能力如何,這都是有問題的。

    2006-09-05 17:01:54

  • 余秋雨:

    如果他沒有能夠學到其他充分的知識,有可能産生這個弊病,所以這個問題我需要提醒注意。其次,還是要讓大家學會思考和愛心,我曾經多次講過,中國歷史上的青年,1300年期間為了考科舉,為了做狀元或者舉人,這樣的行為,1300年都在背,有的人終生在背,但是事實證明,對他們人格結構的優化沒有帶來非常大的正面效果。

    2006-09-05 17:02:35

  • 余秋雨:

    這已經被無數的事實證明了的,所以那個時候中國的男青年還沒有太多的其他的選擇,背了也沒有正面的效果。現在已經有效果的時候,那個背的産生效果的時候,我還是替這些人有一些疑慮,所以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走到更理性的層面上。更能符合當代社會的需要,更能符合年輕人以後對社會歡迎的需要。

    2006-09-05 17:03:28

  • 中國網:

    我們剛才看到這位網友也提到外來文化的問題,現在有人認為正如美國文化滲透亞洲一樣,日本動漫和南韓影視等大眾文化也是文化殖民?是這樣嗎?

    2006-09-05 17:06:39

  • 余秋雨:

    希望大家看到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拿來主義”。我們吃了一隻羊是不會變成一隻羊的,不是我們對文化的侵害,是我們對它的吸收和取捨。魯迅先生説,健康的腸胃,健康的人不會用這麼簡單的方式,看了外國的電影就被他們佔領了。實際他們只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可以消化,也可以不消化,消化不了就可以吐掉了。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太尖銳,我多次舉我個人的例子,這種外來文化對我們危害不嚴重。

    2006-09-05 17:07:01

  • 余秋雨:

    余秋雨心中有邏輯結構,今天坐在這兒那麼有邏輯的給大家講話,這種邏輯結構是誰建立的?是幾何、代數,這是西方的文化。造就了我和我的同學一代人的思維邏輯,我的專業美學,我的美學是德國的康得和黑格爾,他們給我的。這一點也沒有影響我成為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2006-09-05 17:07:47

  • 余秋雨:

    我的心底裏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司馬遷、屈原、孔子、孟子、蘇東坡和李白,這些人在我的心中遇到我心中的蘇格拉底,遇到我心中的歐幾裏德,遇到我心中的康得和黑格爾的時候,蘇東坡和李白認為康得、黑格爾侵犯了我們,沒有這種感覺。就像魯迅説的,一起消化了之後,在你的身體中組合成了非常和諧的生命結構。

    2006-09-05 17:08:17

  • 余秋雨:

    我們的經濟體制也選了國際的規範,但是一點沒有衝擊,中國經濟就被西方佔領了,不是的,我們學了他們的結構之後,有很多的人和理念和産品,並沒有影響中國經濟的強大。今天的中國文化不能説純粹背唐宋詩詞,不完全是這樣的。任何一個文明的偉大,是魯迅的拿來主義所説的,必須要以全人類的優秀文明充實自己,作為自己對世界對話的技術。

    2006-09-05 17:08:53

  • 余秋雨:

    我們只有充分的吸收陽光、空氣,我們才能呼吸空氣,每天抬頭仰望太陽。我們不能説只用這塊陽光,我們只用這些空氣,如果在文化上用這樣的觀念劃分,這是錯誤的。

    在這兒,我想給我們的網友用一句歌德的話來歸納,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思考。“人類靠著聰明才智劃出了很多的界限,最後用愛把這些界限全部沖掉”。有了愛心以後,這些界限就不太重要了,大家完全可以互相交流。

    2006-09-05 17:09:15

  • 余秋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當英國人、法國人從戰壕裏,從防空洞裏出來,衣衫襤褸的,家人沒有找到就在一些破爛的音樂廳裏面聽音樂,他們聽的是貝多芬,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貝多芬就是德國人,因為人類有一些文化屬於全人類,他們是在平撫我們心靈的過程中不分界限,我多次在中央臺講到,最好的文化沒有國界,藝術家有國界,希望大家能夠注意,不要在文化的問題上、在藝術的問題上有過多的人為的界限。

    2006-09-05 17:09:33

  • 余秋雨:

    只要想想自己的身體知識結構,文明的衝突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尖銳,你身上有可能和諧的,結合中西方文化的話,小小的你都可以構成和諧,大大的中國為什麼不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和諧,大大的地球為什麼不能成為多種文化的和諧呢?

    2006-09-05 17:11:07

  • 中國網:

    非常感謝余老師作客中國訪談,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訪談到此結束,非常感謝余老師解答各位網友的問題,也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參與。

    2006-09-06 08:31:13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60905.rm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著名作家余秋雨做客中國訪談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嘉賓簽名留言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中國訪談主持人汪洋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著名作家余秋雨與網友線上聊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等話題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現場工作人員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我覺得中國的文化離開道義的時間太久了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文化復興是中國人非常美好的願望,而且這個美好的願望,我覺得會實現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要以平靜的方式面對東西方文化傳統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訪談現場

    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有一位學者的演講在與會代表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今天我們把他請到了中國網中國訪談的直播現場,他就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