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振興的“高井密碼”

發佈時間:2021-07-16 10:19:54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李朝民 侯馨遠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高井村

高井變強了!

時間回溯到十多年前。與京通快速路和朝陽北路相連,西鄰北京商務中心區,東接中國傳媒大學,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井村看起來註定是個捧著“金飯碗”的富裕村。然而現實是村莊産業落後、荒蕪凋敝、鄉風不正、治理無序、生活貧苦,僅靠租地租房的“瓦片經濟”維持運轉。

位於城鄉接合部的高井村,徵地拆遷多、失地農民多、流動人口多、遺留問題多;發展空間少、就業崗位少、農民收入少、文化活動少;環境整治難、治安管理難、就業保障難、民心凝聚難——2004年,莊虔春就任高井村黨總支書記時,這“四多”“四少”和“四難”,成了擺在他和當時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面前難啃的“硬骨頭”。

“只有落後的班子,沒有落後的群眾。”莊虔春堅信,只有牢牢堅持黨的領導,建強班子、抓實黨建,才能讓高井發揮出産業、技術、人才等潛在資源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多年來,高井村每一步前行,始終堅守著“責任高井”理念,一年又一年的俯身耕耘得來了迴響:村內獨棟小樓錯落有致,企業眾多、商業繁多,特別是傳媒文化産業一枝獨秀,村集體凈資産超4億元;一度盛行的賭博之風、鋪張之氣漸漸消除,崇德向善、勤儉辦事成為高井人的共識。背後支撐這一切巨變的是在摸爬滾打中完善、架構清晰的組織體系,以及延伸至治理末梢、實用高效的工作方法。請隨本報記者一起走進高井村,解鎖其實現組織振興的實踐密碼。

精準

——讓黨組織從中樞延伸到末梢

在高井村“兩委”辦公室,村黨總支副書記果屹娜為記者介紹了高井村的組織架構:黨總支班子、村委會班子、經濟合作社班子這“三駕馬車”,支撐起了村莊管理服務工作的方方面面。“大班長”莊虔春既是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亦是經濟合作社社長。

“組織成員交叉任職,比如黨總支委員龐文霞也是經濟合作社副社長,黨總支委員劉景紅同時擔任村委會副主任。”果屹娜解釋,“就是為了讓黨的領導落實到方方面面,也方便溝通銜接日常工作。”

與組織成員交叉任職不同,“三駕馬車”各自職能邊界清晰:黨總支統籌領導村莊發展,承擔黨的建設、群團建設、宣傳教育、文體建設等職能;村委會主要負責落實民生領域工作,如民政、綜合治理、調解等;經濟合作社負責管理轄區企業,包括管理租賃收入合同、監督服務企業運營等。

組織體系的“頂層設計”配置好了,要想進一步將黨的領導落地落實,將管理服務延伸到“神經末梢”,實現精準管理,必須想方設法建強最基層黨支部。可對高井而言,這是個有些棘手的難題。

記者了解到,高井村轄區面積3.9平方公里,包括4個自然村、7個社區,近百家企業;村裏戶籍人口3480人,流動人口上千人。不僅本村人口多、村居混合,人員構成複雜,給村莊治理帶來不小挑戰。

鋻於此,高井村因地制宜、精細管理,逐漸形成了4類黨支部序列:城市黨支部、農村黨支部、非公企業黨支部、聯合黨支部。其中城市和農村黨支部分別吸納轄區自然村和社區黨員;所有包含3名及以上黨員的非公企業,單獨成立黨支部,若一所企業內黨員人數不足3人,則將黨員劃歸聯合黨支部管理。

“剛開始非公黨員不好管吶!但支部必須建,要讓企業明確基本發展方向。”果屹娜分管高井黨建工作,談起如何管理流動黨員,她頗有心得,“剛開始有些企業不願意啊,説你這不是給我找事嗎?但企業職工黨徽一戴,‘精氣神’都不一樣了。顧客也覺得,這還是掛牌服務呢,自然就更信任。企業一瞧,建支部還挺好!”

對所有序列黨支部,高井村黨總支實行“同學習、同建設、同管理、同服務”。在“智慧高井”黨建大數據平臺,黨員名錄實時更新,線上黨課一應俱全,“三務公開”、廉政責任清單透明清晰,這些均可通過手機或電腦端隨時查看。每月5號固定開展黨員活動日,轄區企業還可結合自身業務發展需要“點單”,由黨總支安排專家為企業職工講授金融、管理等課程,或提供其他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建強黨組織對公司管理髮展的益處,成立黨支部的積極性高漲,從“等著看”變成了“跑著幹”。

惠民

——讓陣地建設實實在在潤澤群眾

近年來,高井村借助北京市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的機遇優勢,以及毗鄰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國傳媒大學的區位優勢,果斷清理原先污染環境的加工企業等,通過“騰籠換鳥”,成功打造傳媒文化産業。

“經濟發展了,百姓生活富裕了,但如果人的思想跟不上,好日子也未見得能過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得想辦法讓人的精神富起來。”莊虔春説。

“一堂一站五館”是高井村為富起來的群眾建起的“精神家園”,包括道德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建館、村史館、檔案館、婦女之家展館和非公黨建館。

空做擺設的陣地,不是真正的陣地。在高井,每一處陣地都建得實實在在。

走進高井道德講堂,靜思、唱道德歌、誦經典、宣講故事、齊念勸善詞、送吉祥、行崇德禮的7項環節已被村民熟稔,化作習慣、融入心間。聆聽定期舉辦的文化、健康、法律、養生等講座,成了高井的生活新時尚。除了來自各權威領域的專家,村民、村幹部、企業職工等也紛紛登上講臺,分享身邊好人好事。

道德講堂也是學習陣地。為避免學習內容“左耳進右耳出”、浮于表面,道德講堂學習方式一再更新:在宣講理論時,參與者被分成小組,主題宣講結束後,由各組主持人領著組員回顧宣講重點、分享體會感悟,讓學習既有“輸入”亦有“輸出”;在講授垃圾分類時,分類垃圾桶、塑膠袋、大棒骨、紙盒子、青菜葉被搬上講臺,臺上村民現場分類,台下觀眾當起評委,講堂內笑聲不斷……

在高井道德講堂,道德不再是挂在嘴邊、看似縹緲的大道理,而是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點滴細節。類似理念也體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建設中,誠如莊虔春所言,把宣傳黨的政策與解決村民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有生命力。

為凝聚起服務群眾的隊伍力量,高井梳理整合既有資源,集合多支志願服務隊,組建了高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包括黨員志願者、青年志願者、巾幗志願者、非公志願者、中國傳媒大學志願者、健康志願者、外腦志願者、文化志願者、法律志願者9支服務隊。與此同時,村公益微基金設立,保障志願活動開展,主要用於看望轄區孤寡老人、困難家庭,以及援助貧困地區及災區。“高井志願服務”小程式也被開發出來,實現了從點單、接單到評單的個性化志願服務全流程管理。

“傳媒大學播音專業志願者會給孩子們上朗讀課,攝影志願者會給村民拍全家福……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跟老百姓講,你看還是黨的政策好吧!黨組織的凝聚力就這樣一點點更緊實了。”果屹娜説。

深融

——讓“家文化”給走訪式服務添溫度

每天清晨,莊虔春都會到村裏走一圈,看看村裏有什麼變化,聽聽群眾有什麼想法,這個習慣他保持了10多年。果屹娜也很少待在辦公室,到了村轄區企業快下班的時間,只要能抽開身,她都會到企業轉轉,和支部黨員聊聊,看看大家需要什麼服務和幫助,並第一時間反饋解決。

這樣的零距離走訪式服務,幾乎是高井村每一位工作人員的習慣。記者有些費解:既然已經承擔著“5+2”“白+黑”的壓力,很多涉及溝通的工作,通過電話或微信解決,豈不更便捷?

高井村的幹部這樣回答:熟面孔天天見,才能把“局外人”變成“家裏人”,解決的是一個情感問題。而也正是依託這樣的“家文化”和親情工作法,村裏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援,一些難推的事也更能實打實辦好。

在高井,垃圾分類不只是發到每家每戶的宣傳冊和分類垃圾桶,也不只是道德講堂中的宣講培訓與實操演練,而是垃圾分揀志願者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入戶講解,是各片區小組長一回回挨家挨戶地耐心提醒,是黨總支紀檢委員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監督……用高井村幹部的話説,這叫“人與人之間的宣傳更零距離”。

黨建研究專家表示,一個村莊的治理能力,恰恰彰顯在對管理服務細節的執著追求中,以及對治理末梢的貫通落實上。高井村黨建與服務民生和村莊經濟發展,在村莊治理過程中真正融合起來,有效破解黨建與業務“兩張皮”問題。

如今,高井全村進行了房屋改建,村民住進了由村集體統一齣資自建的住宅小區,享受免費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等多項社會福利,幸福感越來越強。

不過,有時也偶爾聽到村中老人對過去的懷念。懷念老村的時候,村中老人會搬著小馬扎,到村史館靜靜坐一會兒。這裡記載著高井村村名的來歷:村中有口古井,臺面大得能映出朝陽門城樓,井水甘甜,周圍村民都喜歡來這口井打水。館中還用1:1:1的原比例,復原了高井的老屋、二八自行車、洋爐子、門牌號等諸多老物件,按原貌擺放著。細膩的回憶被悉心留存,給這個被城鎮化進程裹挾的城中美麗鄉村,又增添了一絲鄉土獨有的脈脈溫情。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