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海原縣關莊鄉高臺村,層層梯田漣漪般延伸,新一輪豐收近在眼前。
近期,村民李七五格外忙碌,自家合作社的800余畝馬鈴薯即將進入收穫期,需抓緊噴灑最後一輪除草劑;周邊村民遇上種植難題,就請這位種植大戶現場指導……
“有了新技術新設備,馬鈴薯種植既節省勞力又高産,大夥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李七五説。
高臺村位於海原縣西南端,有220余戶,種植馬鈴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多年來,由於品種單一老化、種植方式落後等原因,馬鈴薯産業一直處於低水準發展狀態。”自治區科技廳駐高臺村第一書記陳建軍説,2015年,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
發展要靠産業,更要依靠科技。“發展馬鈴薯産業符合高臺村實際,但要發揮科技優勢、依靠科技力量助推産業發展。”經專家調研論證,大山深處的高臺村終於迎來機遇。
2017年,高臺村實現“舊貌換新顏”。全村集中實施“坡改梯”,為馬鈴薯種植産業化發展夯實基礎。駐村工作隊和科技扶貧指導員篩選、引進新品種,選定了“青薯9號”和“冀張薯12號”,解決了品種單一老化問題。2019年,又將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主要創新成果進行轉化,在全村集中示範300畝“四位一體”、膜上覆土馬鈴薯農機農藝一體化高效種植技術。
從傳統的“滿天星”、露地平種起壟、人工“鴨子嘴”點播等種植方式,到“播種、施肥、起壟、覆膜四位一體”和膜上覆土機械化種植技術,科技讓村民看到了穩定增收、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新技術節水增産效率提高30%,節約種植成本20%以上。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紛紛加入推廣應用隊伍,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還積極參與技術更新,實現了馬鈴薯種植技術的迭代升級。”參與技術推廣示範的村黨支部委員姜曉勇介紹,以前一戶村民種植20畝馬鈴薯,僅播種一項就需要20天,引進新技術實現機械化種植後,只要1天就可完成,實現了省時、省力、高效種植。
2020年,高臺村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種植面積4000畝,約佔總種植面積80%,向周邊地區推廣輻射近萬畝。2021年,高臺村馬鈴薯種植面積突破5000畝,産業規模進一步壯大。
“每畝馬鈴薯産量約2000公斤,除去各類成本費用,純收入可達500元以上。現在,全村家家戶戶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種植馬鈴薯,等到收穫季,又是一番好景象!”李七五看著油綠的馬鈴薯田,滿臉自信。
山川綠了,大家的心勁兒也跟著足了。
“這幾年,我們在科技項目的支援下,通過轉化先進種植技術和引進優良品種,使傳統的馬鈴薯種植煥發了新的生機,成為大家增收致富的穩路子。”陳建軍説,將繼續依託科技項目和鄉村振興政策,大力發展肉牛、草畜等産業,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