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7月13日電 題:“寫在大地上的宣言書”:從統籌城鄉到共同富裕的嘉興探索
新華社記者何玲玲、袁震宇、俞菀
南湖紅船旁,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門前綠樹成蔭。寬闊整潔的馬路兩旁,稻田與花海延展向遠方。下班路上的嘉興市民曹金鳳忍不住發了一條朋友圈:“這裡藏著我們嚮往的生活。”
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推動共同富裕,嘉興交出一份喜人的答卷:
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第一,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61比1。所有村集體經濟年經常性收入均超過120萬元,居民恩格爾系數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地方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常年保持在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城鄉勞動者基本實現平等充分就業;實現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滿堂紅;全市戶籍人口養老參保率超過97%,醫保參保率超過99%……
100年前,中國共産黨在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宣告成立。如今,嘉興以紅船精神為引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開拓創新。專家認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成為均衡富庶發展的先行地,努力讓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猶如中國共産黨“寫在大地上的宣言書”。
錨定高品質發展“做大蛋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前提是高品質發展。嘉興堅持以高品質發展為基石,不斷夯實物質基礎。統計顯示,2020年嘉興地區生産總值突破55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産值超1萬億元。
為了不斷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嘉興在堅定抓好糧食生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民營經濟作為富民增收主渠道的作用。不産羊毛卻擁有規模很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不産皮毛卻形成了全國聞名的皮革市場……與此同時,嘉興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建立了370多個創新載體;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壯大財富創造的活力,厚植發展的潛力。
“從實踐來看,正是堅持高品質發展,實現經濟的快速穩步增長,才有了民生的長期投入和社保的可持續發展;正是産業的蓬勃壯大,才有了就業空間的持續擴容,解決了逾百萬人的新增就業;正是科技創新的不斷驅動,才有了勞動生産率的持續提升,老百姓收入的持續增長。”嘉興市委書記張兵説。
在改革創新中逐步消除障礙,讓各種要素充分流動起來——
嘉興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逐步消除造成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
出臺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建立市域一體的空間規劃佈局;部署實施以優化土地使用制度為核心,涵蓋城鄉就業、戶籍制度等在內的“十改聯動”;建立生産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合聯組織;創設“飛地抱團+低收入農戶增收”等扶持模式……
嘉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章劍説,通過破除城鄉統籌發展壁壘,嘉興居民收入分配結構不斷優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與此同時,在社會保障體系和“大救助”體系城鄉全覆蓋的基礎上,嘉興實施了“突發性”貧困救助政策,出臺了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辦法,在準入上給予放寬。
“通過數字化改革,加強後臺預警、部門聯動和精準對接,充分照顧救助對象的尊嚴。”嘉興市民政局副局長鄭新娣説。
紅色基因始終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內驅力”——
受訪幹部群眾普遍認為,嘉興能成為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的先行地,絕非偶然。
儘管自古是魚米之鄉,且坐擁長三角腹地的區位優勢,但嘉興也曾面臨“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發展困境。正是不斷踐行紅船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為指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嘉興黨群幹群萬眾一心,幹出了一番新天地。
“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矢志奮鬥、堅持人民至上。要只爭朝夕地把人民群眾希望我們做的事辦好,並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嘉善縣委書記洪湖鵬説。
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記者走訪發現,在嘉興,城市驛站、“健心”客廳、文化禮堂、圖書館等各種公共文化設施遍佈城鄉。以黨建為引領,新時代“網格連心、組團服務”等基層治理模式為載體,嘉興的政治能量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力量,成為追求共同富裕路上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嘉興的探索實踐是整個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要縮影。
浙江提出,到2025年,率先基本建立推動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框架,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活力創新力競爭力的高品質發展模式,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率先基本實現人的全生命週期公共服務優質共用,人文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更加彰顯。
“共同富裕是一場深刻社會變革,我們將率先探索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示範區建設要率先探路、也要久久為功,我們將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進展、15年基本建成’的目標紮實推進。”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説。
道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