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過去,這只是漂泊在外的人的自嘲;如今,隨著鄉村振興的實施,在浙江紹興,年輕人回鄉已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據紹興相關部門統計,僅去年一年,就有5.3萬名紹籍高校畢業生在紹就業創業,佔到該市新增就業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43%。其中,不少大學畢業生主動選擇回到基層、回到鄉村。
返鄉創業大有作為
在紹興近年返鄉的年輕人中,不少是“農二代”,他們熟悉鄉村、了解鄉村,也更熱愛鄉村,他們認為如今鄉村利好政策多,只要瞄準市場、踏實肯幹,一定能有所作為。
嵊州市貴門鄉是“越鄉龍井”的産地之一,28歲的呂京娜家裏三代都是種茶人。嵊州的茶農多賣散茶,利潤很低,這一直是當地茶業發展的瓶頸。呂京娜大學畢業返鄉,創辦了嵊州市茶京堂茶業有限公司和一杯香茶業專業合作社,註冊了自己的品牌“隔塵香”,通過深加工和包裝提升産品附加值,開起實體店的同時,建立電商平臺、網店。創業第一年,“隔塵香”銷售額就達500萬元。公司經營兩年來,團隊從3人增加到10人,已累計帶動50余名茶農增收。
在省級示範性青創農場的越城區方圓觀光農業園裏,皮膚黝黑的陸家歡卷著褲管,一手拿著帶泥的蓮藕、一邊彎著腰查看甲魚的長勢。28歲的陸家歡是典型的“農二代”,父親一直從事傳統的甲魚養殖和批發,陸家歡從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一畢業,就回鄉接手了父親創辦的方圓觀光農業園。
上虞區丁宅鄉南野農夫生態農莊“莊主”王園園是一名80後,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曾在北京工作,後來回鄉成立上虞新農人聯盟,如今加盟單位就發展到24家,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盛文斌也是一名85後,2011年創設新昌縣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帶動基地周邊農民就業超1000人次,每年收益超300萬元;90後青年劉陽帥,回到嵊州老家,將桃形李種植與養雞相結合,帶動基地周邊農民就業超50人,每年收益超80萬元……
“農二代”帶來新業態
陸家歡回鄉後,在自家的30畝藕田裏做了“藕鱉共生”種養結合試驗,養殖出的甲魚口感好。傳統養殖5年的甲魚,每500克賣100元,他養的甲魚貴了一倍,還供不應求。在他的帶動下,周邊不少村民都開始“藕鱉共生”養殖法。陸家歡也被推薦為紹興市“村村都有好青年”、紹興市農村創業青年聯合會會員。
盛文斌回鄉後,主動對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團隊,聯合研發茶葉新品種,還與全國400余家企業和政府單位開展多業態深度合作,通過技術培訓、成本讓利、茶葉包銷等扶持,把當地茶産業發展推廣到全國24個省340個縣,帶動當地農民就業人數累計20余萬人次。去年,他重點幫扶四川小金縣打開發展農業支柱産業,被譽為東西部精準扶貧的“浙江樣本”。
憑江而建、背靠大山的“石蒼山·隱”民宿,是柯橋區稽東鎮青創聯盟負責人、紹興市“村村都有好青年”應華亮給鄉村帶來的新業態。他牽頭成立的稽東鎮青年創業者聯盟,如今成員發展到15家。2018年年初,看到村裏“山地多,拋荒多,缺少産業支撐”,他聯合村裏其他6位有志於發展鄉村的鄉賢,返鄉創辦紹興七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荒山林地。
讓更多人才返鄉創業
在紹興,越來越多的“歸來燕”正在變為“領頭羊”。目前,回到紹興創業的青年“新農人”已有300多人。他們重新定義傳統農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讓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並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創辦新昌生田社鄉村創活社區的肖磊,從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美化入手,將一個“空心村”打造成一個以創活為特色的新鄉村社區,吸引了文創、農創、科創青年的集聚回歸;80後的鄧傳播回到老家嵊州市長樂鎮蓬瑠村後,和弟弟一起成立嵊州市知竹清韻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發竹産品,竹筍、活竹酒、竹凳竹椅……做足了“竹”文章;石璜鎮范油車村的80後金小芳接過父輩的年糕加工作坊,成立嵊達食品有限公司,用機械化、自動化代替祖傳的手工,不僅保證了年糕的風味口感和品質,生産效率也大幅提高,實現了産業化;23歲的呂爽大學畢業後繼承父業,成為家族裏第三代竹編傳承人,她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嵊州竹編能在自己手上發揚光大。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團紹興市委書記趙浪平認為,鄉村振興的實施給農村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活力,農村的發展也催生出更多的機會,政策的傾向則給予了創業者更多成功的機會和可能。
近年來,紹興市委市政府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積極倡導青年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機制,出臺政策,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團紹興市委實施“新青年鄉村振興行動”,鼓勵“新青年下鄉”,組織“青創聯盟”“青創農場”“青美鄉村”,開設“團團直播”“青農市集”等,著力營造創業氛圍。
據悉,近些年,僅紹興各級團組織推出的“紹興青農貸”“越青貸”“青創貸”等,累計支援的創業青年2000多人,提供金融扶持近13億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董碧水 通訊員 史永軍 來源:中國青年報